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识字2《传统节日》名师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统节日》名师教案
—、文本教学解读
《传统节日》是一首民谣,依据中国农历时序先后,依次介绍了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以及相应的节日习俗,表达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

课文句式长短相间,变化丰富,读来押韵合辙,一韵到底,首尾呼应,圆融一体。

教学本文旨在让学生对传统节日理解、喜爱,能围绕主题情境识字及联系生活实际说话。

本课教学内容共有以下4项:
1.识写生字。

本课生字要求会认读15个字,会写9个字,其中“贴、舟、艾”3个字既要求会认又要求会写。

“街、敬、转、团、热、闹”等字已在前面的教学中出现过,是熟字,宜用“再认”的方式认读;其余的生字,宜用“拼读”的方式认读。

认读“传、统、贴、饼、宵”5个字,宜将字的音、形、义结合起来。

先借助拼音读一读,要注意的是:“饼”是后鼻音,要读准。

再理解字义,给生字组词,最后借助学过的偏旁、部件和熟字记一记字形。

例如“饼”字,先根据“食字旁”来理解意思,表示和吃的食物有关,然后用“饼”组成“大饼、饼干”等词语,再用“加一加”的方法记住字形:“饣+并=饼”。

认读“巷、祭”2个字,宜借助插图识字看一看“大街小巷”和“清明祭扫”的图片,结合图片理解意思,然后再记字形。

认读“艾、菊、堂、赏”4个字,宜采用归类识字的方法,如:先引导学生回忆“草字头”的意思,都和花草有关,再根据特点掌握其音、形、义。

认读“乞、巧、郎”3个字,宜采用情境识字的方法,听故事《牛郎织女》,知道“乞巧”是七夕节的习俗,牛郎和织女也在这一天鹊桥相会。

认读“舟”,“舟”是象形字,可以结合字源字形来理解,最后了解笔顺,识记字形。

要求会写的9个字中,涵盖了左右、左中右、上下、独体、半包围、全包围等结构。

“街”是左中右结构的字,注意左中右等宽,“贴、敬、转”是左右结构的字,且左右等宽。

教师提示书写要领:“转”左部分“车”的最后一笔为提,右部分“专”的最后一笔是点。

“艾、热”是上下结构的字,需关注各部分在田字格中的占位,重心要稳,书写时注意比例得当,收放适宜。

教师提示书写要领:“热”字中的点比较多,“四点底”中,第一个点是左点,其余三个都是右点。

“闹”是半包围结构,注意“门”的笔题,先写点。

“团”是全包围结构,注意写完里面的“才”之后才封口。

2.朗读课文。

本课民谣的朗读重点是读出节奏感和音韵美,并能尝试把自己过节时的感受读出来。

首先在识字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尝试朗读,注意读正确、读熟练,重点指导把握句内停顿,读准韵尾,并引导发现规律,读出节奏感,体验韵律美,从而积累朗读经验。

教师可以在自读的基础上示范读,指导朗读。

根据这首民谣的特点,通过接读和问读,学生可以大体把握民谣写了哪些传统节日,这些节日分别有哪些习俗,怎么度过的,也为背诵做了准备。

接读:教师读句子前半句,学生对应读出后半句,读熟课文。

问读:学生根据提问,读出相应的句子。

例如:什么节,看花灯?什么节,雨纷纷?什么节,牛郎织女会鹊桥?什么节,十五圆月当空照?在问读中理解句子的意思,牢记传统节日。

3.背诵积累。

在正确、流利地朗读的基础上,可采用多种方式帮助学生熟读成诵。

例如:把握民谣的结构特点及韵律,可采用师生、生生、男女的“接读”和“问读”的方式帮助熟读成诵。

可以让学生说说每个传统节日都有哪些习俗?人们会在这一天干什么?然后在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按时间顺序排列这些传统节日,再按顺序串起来,背诵全文。

还可以借助插图或图片,用图中不同的场景来提示学生背诵。

总之,应该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正确、流利地背诵民谣。

4.情境说话。

《传统节日》以民谣的形式,不但形象地讲述了传统节日的特点、风俗习惯,而且语言活泼、富有童趣,读起来琅琅上口。

教师可以通过图片、音乐、视频设
置情境,让孩子在情境的渲染中练习说话,选择其中的一两个说说自己是怎样过节的。

这样,既提升了学生对传统节日的认识,又提高了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

还可以结合文字、图片、视频等适当补充其他民族传统节日的相关知识,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引导学生查阅资料、收集信息,进而开展说话训练。

二、教学活动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15个生字,学写汉字“贴、街、扫、舟、艾、转、团、热、闹”。

2.把民谣读正确、读通顺,背诵民谣,结合情境和生活练习说话。

3.借助图文阅读,丰富对传统节日的认识,培养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喜爱,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板块—认识节日,学习字词
1.认识传统节日。

(1)出示课题《传统节日》:谁能读一读题目?注意“传、统”的读音。

(2)你知道什么是“传统节日”吗?
中国的传统节日多种多样,它们是我们中国特有的节日,也是我国悠久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初读民谣,圈画生字。

借助拼音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不认识的字多读几遍。

3.分类识字,集中认读。

(1)巩固熟字:有几个生字在前面已学过,如果你熟悉就大声和它打个招呼,给它找找朋友组组词吧!
(2)凭借经验,认读“贴、饼、宵”。

你有什么方法记住它们?自己先借助拼音读一读,再组词说-一说,最后根据字形记一记。

提示:“饼”是后鼻音,要读准。

先根据“食字旁”来理解意思,表示和吃的食物有关,然后用“饼”组成“大饼、饼干”等词语,再用“加一加”的方法记住字形:“饣+并=饼”。

(3)图文识字,认读“巷、祭”。

引导学生看一看“大街小巷”和“清明祭扫”的图片,再结合文中的句子读一读,从而明白这两个词的意思。

(4)归类识字,认读“艾、菊、堂、赏”。

“艾、菊”这两个字有什么共同点?它们的偏旁都和什么有关?
提示:回忆一下“草字头”的意思,都和花草有关。

文中的“艾”指艾草,“菊”是菊花。

(5)情境识字,认读“乞、巧、郎”。

听故事《牛郎织女》,你知道了什么?
“乞巧”是七夕节的习俗,牛郎和织女也在这一天鹊桥相会。

提示:“郎”的“双耳旁”在右边。

(6)字理识字,认读“舟”。

欣赏“舟”的象形字,说说像什么?
要点:甲骨文字形,像船形。

两边像船帮,中间三条线分别代表船头、船舱和船尾。

板块二反复朗读,熟读成诵
1.指导朗读。

(1)小组内朗读民谣,读准确、读通顺、读连贯。

(2)分句出示,指名读。

自主发现:该怎么读好这首民谣呢?
(3)听教师范读:你知道怎么才能把民谣读好?
(4)师生合作齐读。

要点:让学生自主朗读,充分发现。

教师范读后再练读,直至熟练自如、顺口顺耳。

朗读提示:(1)读正确、读流利,声音响亮。

(2)读好韵脚,每一句分别以“炮、潮、扫、飘、桥、照、高、闹”结尾,读起来琅琅上口。

(3)读出节奏,如:大街小巷/人如潮;先人墓前/去祭扫;粽子艾香/满堂飘。

2.朗读游戏。

(1)接读小游戏:当老师读“春节到”,请立即大声接“人欢笑”,当老师读“贴窗花”,请立即大声接“放鞭炮”。

首先师生合作,然后同桌合作,还可以用男女读、小组读等多种方式开展“接
读”。

(2)问读小游戏:刚刚我们玩了有趣的“接读”游戏,大家在“接读”中已经能准确、快速地知道每个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

下而我们来玩个“问读”游戏,记住节日名。

什么节,人欢笑?什么节,看花灯?什么节,用纷纷?什么节,牛郎织女会鹊桥?什么节,十五圆月当空照?
3.巧记民谣。

(1)民谣中提到的中国传统节日有哪些?
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

(2)这些节日里人们都在干什么?他们的心情怎么样?
(3)按照时间顺序给这些传统节日排一排。

要点:春节(农历正月初一)、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清明节(公历四月五日前后)、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

(4)按顺序串起来,背诵全文。

(5)出示各个传统节日的图片,借助图片提示背诵。

4.自由练习,同桌互相背诵。

板块三情境说话,自由表达
1.创设情境,生活联想。

出示和节日有关的图片,回忆你是怎样过这些传统节日的?当时有什么感觉?
选择其中的一幅图联系自身实际说一说。

要点:引导学生讲出在节日里人们都在干什么?当时心情怎么样?会想些什么?学生在讲述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就能牢记民谣内容了。

2.小组合作,自由表达。

要点:要能连贯地说出自己是怎么过节的,符合节日特点就行,不必要求太高,目的是带动学生感知传统节日的特点,并能大胆地进行言语表达。

3.课外拓展,激发兴趣。

我国很多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节日,你知道有哪些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