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6课《最苦与最乐》公开课课件(共48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有两个心房,一个住着快乐,一个住着痛苦。当你 快乐的时候,不要笑得太大声,小心把旁边住着的痛苦吵 醒。痛苦与快乐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前贤哲人有过很多深 刻的思考,寻常百姓也有过不少精彩的论述。梁启超的这 篇《最苦与最乐》将人生苦乐与责任联系在一起,思想深 刻,见解不凡,既显示了儒家的进取精神,又体现了智者 的达观情怀,读来令人掩卷深思,实在是文中的精品,相 信大家学习此文,也必能获益匪浅。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 下册
最苦与最乐
1.掌握有关议论文的知识,理解文章的内容 ,明确作者的观点。(重点)
2.学习本文流畅而凝练的语言,学习课文在 论述过程中展现中心论点的写法。(难点)
3.感悟作者伟大的智慧及苦乐观,培养对他 人、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
预习检测 夯实基础
作者·简介
梁启超(1873年~1929年),男,中国近代 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字 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饮 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汉族, 生于广东新会(现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清光绪举 人。 青年时期和其师康有为一起,倡导变法维新, 并称“康梁”,是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 一、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事败后出逃,在 海外推动君主立宪。辛亥革命之后一度入袁世凯 政府,担任司法总长,之后对袁世凯称帝、张勋 复辟等严词抨击,并一度加入段祺瑞政府。他倡 导新文化运动,支持五四运动。曾倡导文体改良 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其著作合编 为《饮冰室合集》。
对事的责任:
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 力量能够做得到的,我对 于这件事便有了责任。
对自己的责任:
凡属我自己 打主意要做一件事, 便是现在的自己和 将来的自己立了一 种契约,便是自己 对于自己加一层责 任。
3.说一说:苦乐与责任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作者认为:人因有责任而苦,尽大责得大快乐,尽小责 得小快乐。你想解脱痛苦,就要尽责,想卸却责任将永远痛 苦,快乐之权操在你手,苦中有乐,苦乐循环,人间趣味。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清政府统治腐 败,人民过着痛苦不堪的生活。一个 有良知的致力于中国改革的维新运动 领袖,希望唤起更多中国人的民族意 识和责任感。
议论文,是对某个问题或某件 事进行分析、评论,表明自己的 观点、立场、态度、看法和主张 的一种问题。
简言之,就是以议论为主要表 达方式,通过讲事实,摆道理, 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主张的文 章体裁。
贫→知足;失意→安分;老、死→达观。作者认 为它们可以从心态上、观念上去排解。
2、接着作者提出自己的见解,人生什么事最苦呢? (请用原文回答)
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若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
3、作者举了哪些例子证明自己的观点? 从个人对他人的责任(承诺未完、欠人钱、受
人恩惠、得罪人等)再延伸到对家庭、社会、国家, 乃至于对自己都有责任,一旦应尽的责任没有尽, 这种痛苦无法解脱。
新课·讲解
讨论第二部分:
1、从第三自然段得知:作者认为人生什么事最 “乐”?
尽了责任
2、作者引用古语“如释重负”、俗话“心上一 块石头落了地”其目的是什么?
用来比喻尽了责任后的轻松和愉快。
新课·讲解
讨论第三部分:
1、找出作者引用的名言佳句,并想一想这些话要说明什么? 说明了: 人生当勇于负责。
2、作者认为那些仁人志士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是苦还是乐? (表面上看他们一辈子在感受苦痛,其实…… )
因为“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 乐”,“日日尽责任,便日日得苦中 真乐。”所以苦中真乐,是乐,不是 苦。
3.作者引用这些名言佳句有什么作用?
孟子——君子有终身之忧。 曾子——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证明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是真乐,从而得出了“人生 当勇于承担负责”的结论。
三、人生当负责任,而不能推卸责任
1. “卸却责任”和“解除责任”有什么不同?
“卸却责任”指未尽责任,丢开不管;“解除责任”指 尽了责任,再无负担。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 就没有。想躲责任,只是自投苦海,痛苦永远不能解除。
2.作者认为责任有种种,你能从课文 中找出有哪几种责任吗?
对人的二、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1.作者是怎样引用名言来论述的?
古语说得好,“如释重负”;俗语亦说得是, “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 引用古语、俗语,形象生动地论证了尽责任之后轻松愉 快的心情和快乐自由的境界,浅显易懂,趣味横生,大大增 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2.作者为什么说“仁人志士的忧国忧民”“诸圣 诸佛的悲天悯人”是乐而不是苦呢?
精读课文 探究细节
一、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1.作者是怎样得出答案的?


失意

知足
安分
达死观
作者认为它们可以从心态上、观念上去排解,不算最苦。
2.为什么“身上背着一种未了 的责任”最苦呢?
因为受良心责备,无处逃躲。
3.作者举了哪些例子 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呢?
个人对他人的责任: 承诺未完、欠人钱、受人恩惠、得罪人等。
用最精练的语言概括中心论点。
划分层次,概括内容
第一部分:(1-2)阐述人生最苦的事是未能尽责的观点。
第二部分:(3)论述“尽责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第三部分:(4-5)论述“人生当勇于负责任,而不能逃 避责任”,进一步阐述尽责才能获得快 乐。
讨论第一部分:
1、文章开头设问“人生什么事最苦?”提到了哪些 事,它们是最苦的事吗?
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和论证。
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 论据是议论文中用来证明论点、支撑论点 的材料。 论证是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
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朗读课文并填空。
_负__责__任__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尽__责__任___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人生当 _勇__于__承__担__责__任__ , 而不能 _逃__避__责__任___。
他日日在那里尽责任,便日日在那里得苦中真乐,所以 他到底是乐,不是苦呀!
3、第五自然段:当责任向我们走来时,作者认为我们应该如 何对待?
勇于负责不能 逃避
责任是逃避不了的
用简要的语言说说本文论述的道理:
• 人生最大的痛苦是未尽到责任; • 人生最大的快乐是尽到了责任; • 人应当勇于担负责任,不应该逃避责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