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硬膜外血肿24例微创治疗体会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慢性硬膜外血肿24例微创治疗体会
关键词慢性硬膜外血肿微创治疗
资料与方法
本组1999~2005年共24例,其中男17例,女7例,年龄3~48岁,平均28.5岁;致伤因素:交通伤11例,坠落伤6例,打击伤4例,跌伤3例。

所有病例均有不同程度头痛头晕,合并恶心呕吐12例,嗜睡7例,智能障碍5例,轻偏瘫4例,言语障碍3例,视物模糊2例,癫痫2例。

影象学特征:头颅CT显示颅骨骨折19例,血肿位于前额部8例,额顶部6例,顶部5例,枕部4例,颞部1例。

CT表现颅骨内板下出现高、等、低及混杂密度影,同侧脑室受压变形,中线结构向病变对侧移位。

治疗方法:采用YL-1型血肿粉碎穿刺针,根据CT定位计算血肿中心离穿刺点距离,选用2~2.5cm长度穿刺针,局麻下用电钻钻孔碎吸冲洗,必要时加用尿激酶冲洗,一般引流3~5天,复查头颅CT显示血肿大部分清除、占位效应消失后拔除穿刺针。

本组1例病人因血肿进行性增多,意识障碍加重改行骨瓣开颅血肿清除。

讨论
慢性硬膜外血肿临床较为少见,仅占全部硬膜外血肿的3.5%~3.9%[1]。

慢性硬膜外血肿的致伤因素与急性者并无特殊之处,其不同者乃是病人伤后能较长时间耐受血肿,其病理进程缓慢。

其发病机制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①出血源于静脉为主已被多数学者认同;②硬膜外血管撕裂而发生假性动脉瘤破裂缓慢渗血;③伴发脑脊液漏致颅内压过低,因骨折线存在头皮血肿缓慢渗入硬膜外;④迟发性动静脉瘘出血流入硬膜外;⑤局部损伤引发局部瘀血,瘀血部位毛细血管内皮组织缺氧发生变性和酸性代谢产物堆积,这些物质对基底膜损害及瘀血致毛细血管内流静压生高,使血液外漏,而形成持续漏血[2]。

本组病例以额、顶、枕部多发,颞部少见,与急性硬膜外血肿相悖。

究其原因颞部出血多来源于硬膜中动脉,出血迅猛,易形成沟回疝,临床症状表现明显;而额、枕、顶的脑组织受压耐受性前后方较侧方大,病程又以慢性颅内压增高为主要表现,往往易误诊为脑外伤综合征,值得临床重视。

本组病人以40歲多见,可能与年轻人硬脑膜在颅骨的附着部位没有儿童和老年人紧密,且易于剥离有关。

慢性硬膜外血肿的影象学特征,位于脑表面的梭形密度影,可呈高、等、低及混杂密度影,增强偶见强化,多数伴有颅骨骨折,增强扫描有强化膜出现,可与慢性硬膜下血肿相鉴别。

由于慢性硬膜外血肿多数病情相对稳定,既往临床多采用骨窗开颅血肿清除,需在全麻下进行,创伤较大;本组采用术式具有以下优点:手术操作简单,
可在床头进行;针管为硬性通道,具有自缩固定功能,不易移位,堵塞,损伤轻微;分次抽吸和冲洗可以减轻脑移位,扭曲,符合微侵袭治疗原则[3],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但该术式也存在血肿清除不彻底,应用尿激酶冲洗有使血肿增加可能,需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改进。

参考文献
1 王忠诚.神经外科学(第1版).武汉:湖北科技出版社,1999:333-334
2 刘如恩,张延庆,赵万巨.济宁医学院学报,1994,3:4
3 马廉亭.微侵袭神经外科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9:56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