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动型”改革的成因及其规避
从帕累托改进角度简析我国改革开放40年
![从帕累托改进角度简析我国改革开放40年](https://img.taocdn.com/s3/m/0f08b735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02ddc37.png)
从帕累托改进角度简析我国改革开放40年改革开放是中国取得巨大发展成就的重要历史时期,已经走过了40年的光辉历程。
从帕累托改进角度来看,我国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取得的成绩和面临的挑战都可以进行分析和总结。
帕累托改进是指在一定的资源约束条件下,通过重新分配资源使得至少有一个个体可以得到改善而不损害其他个体利益的经济改革措施。
在我国改革开放40年的实践中,帕累托改进的原则是指在保持社会稳定和公平的前提下,通过重新分配资源和优化资源配置,实现整体经济效益的提高。
以下是对我国改革开放40年的帕累托改进进行简析。
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实行了一系列的土地和农村经济改革措施,通过土地承包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实现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
这些改革措施使得农民成为了整个社会改革开放进程中最大的获益者,通过重新分配土地资源和激发农村经济活力,实现了帕累托改进,使得农民从中受益,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改革开放过程中的城市经济改革也取得了显著成果。
通过引入外资、推动工业化、城镇化和城市管理体制改革等措施,我国的城市经济取得了快速发展。
城市化的进程不仅提高了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和劳动报酬,也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就业机会和增加收入渠道。
这些改革措施实现了城市经济的帕累托改进,通过重新分配资源和优化经济结构,实现了整体经济效益和社会福利的提高。
我国的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领域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
通过扩大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资源的供给,提高服务水平和覆盖范围,不断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条件和社会福利。
这些改革措施实现了社会公平和帕累托改进,通过重新分配社会资源和优化社会福利结构,使得全社会的生活质量和社会福利得到了提高。
在我国改革开放40年的实践中,也面临着一些帕累托改进的挑战。
我国的收入分配不平衡问题依然存在。
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实行了一系列的市场经济改革措施,放开了生产要素的流动,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由于市场经济的不完善和资源分配的不合理,导致了收入分配的不平衡和贫富差距的扩大。
从被动执行到自主决策
![从被动执行到自主决策](https://img.taocdn.com/s3/m/c96e12e60912a216147929e7.png)
从被动执行到自主决策作者:刘伟来源:《群众·决策资讯》2016年第04期提升政府决策能力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本要求。
全面深化改革的渐次展开改变了国家治理的实践场景,也进一步突显出基层政府决策能力建设的重要性。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背景下,基层政府在促进协同发展、化解社会矛盾、改善公共服务、推进治理创新等方面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这些功能和目标的实现都要求改变以往重执行、轻决策的治理模式。
当下,基层政府决策能力建设有着特殊的时代场景。
一是利益结构多元化趋势和公共事务复杂化程度不断增强,基层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中的”承重墙“功能更加明显,提升基层政府决策能力和改善治理绩效是推动科学发展和纾解社会矛盾的必然要求;二是简政放权的深度推进和大量政府职能事权的逐步下沉,使基层政府获得了更大的决策自主权,决策领域和决策内容也持续扩展,提升决策能力已经成为推进依法治理和高效履职的客观要求;三是公共事业的稳步发展和民生领域改革的持续发力,培育实践创新项目、加强政策转化支持和优化制度供给成为基层政府的重要关切,而提升决策能力正是这三方面工作协同推进的连接点;四是随着基层社会治理机制创新迈向常态化,以及人民群众参与公共决策的意愿与能力不断增强,基层政府逐渐从具体的行政管理事务中抽身,按部就班的执行活动逐步减少,发挥统筹规划和科学引导功能的决策活动日益增多。
提升基层政府决策能力也是顺应这一发展趋势的表现,只有提高决策能力,才能全面改善和提升基层政府的治理能力和治理绩效。
当前,我国基层政府决策能力建设仍然比较滞后与薄弱,与全面深化改革的任务目标和基层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比,还存在许多不适应和不匹配的地方。
传统决策模式的惯性效应依然存在。
在传统的国家治理架构和运行模式下,基层政府主要扮演的是上级政府决策执行者的角色,其自身所拥有的、相对独立的决策存在领域窄、事项少的现象,这就导致基层政府的治理高度依赖上级政府,决策的自主能力和创新能力都比较弱。
从帕累托改进角度简析我国改革开放40年
![从帕累托改进角度简析我国改革开放40年](https://img.taocdn.com/s3/m/e718a951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605de1c.png)
从帕累托改进角度简析我国改革开放40年帕累托改进是指在资源分配和社会福利提升方面,通过调整分配机制和政策,使得社会福利的总体提高,并减少不合理的不平等现象。
从帕累托改进的角度来看,我国改革开放40年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以下从经济、社会和环境领域分别进行简要分析。
在经济方面,我国改革开放以市场为导向,积极推动市场经济的发展和资源配置的优化。
通过引进外资、发展私营经济、完善市场体系等措施,促进了经济的深度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升级。
大量的就业机会被创造出来,劳动力收入水平得到提高。
与此农村改革和农民工迁徙政策的实施,使得农村地区贫困群体的收入水平得到显著提升,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
在社会方面,我国改革开放促进了社会公平和公正的建设。
通过实施扶贫、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等政策,将社会福利资源更加均衡地分配给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困难群体。
教育机会的扩大和教育质量的提高,使得更多的人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增加了社会流动性和机会均等性。
医疗改革也取得了显著成果,大大提高了人民群众的医疗服务水平和健康水平。
在环境方面,我国改革开放加强了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
通过建立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政策,加强环境治理、节能减排和资源循环利用等措施,有效减少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程度,改善了人居环境,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
尽管在许多方面都取得了显著进展,我国改革开放40年仍然面临一些挑战和不平等问题。
收入分配差距仍然较大,贫富差距逐渐扩大;一些农村地区和贫困人口仍然面临较大的发展困境;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问题仍然比较突出。
进一步深化改革,解决这些问题,仍然是我国未来发展的重要课题。
从帕累托改进的角度来看,我国改革开放40年来取得了显著进展。
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使得社会福利总体上提高,不平等现象得到缓解。
仍然需要继续深化改革,解决存在的问题,使得改革开放的成果更加平等和可持续。
改革代价分配不公的成因与对策
![改革代价分配不公的成因与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236a56fa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950054b.png)
改革代价分配不公的成因与对策改革是中国经济持续发展及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但是,也不可避免地伴随着改革带来的代价分配不公。
改革代价分配不公的成因及消除这种不公的对策,是保障和引导持续发展、使经济发展更加稳定和有序的重要任务。
改革代价分配不公的成因一般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部分政府举措并未充分考虑不同群体的实际情况。
由于政府在实施改革的过程中,政治和经济的过分结合,容易使得最贫困的群体的利益受到损害,导致改革代价分配不公。
其次,政府改革的法律法规不断更新,但是相关的机制未得到相应更新,不足以支持新法规的实施。
由于相关机制的缺失,容易出现改革的一些利益受益者得到过度补贴,而其他群体受到冷落,从而导致改革代价分配不公。
再次,政府对改革没有足够的监督和管理,容易形成不少改革部门自行调整改革政策,致使改革的落地效果不够有效,以致造成改革代价分配的不公平。
消除改革代价分配不公的对策主要有以下几项:首先,政府应该完善政策制定机制,落实以人民为核心的思想观念,加强对政策实施促进的政府行政管理,使实际政策能够更加贴近群众实际情况,进而在改革过程中有效的避免代价分配的不公。
其次,要加强政府的监督和管理,建立有效的政府行政管理机制,更加严格的审查各项政策的执行情况,避免借改革之名发生落实不到位的行为,有效的解决改革代价分配的不公问题。
最后,要建立一套更加完善的补偿机制,及时调整改革代价分配不公时受影响的群体,通过物质和精神上的补偿,使受影响的群体受到充分的补偿。
改革代价分配不公的产生及解决,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尤为重要的课题。
政府要及时对改革进行有效的宏观调控,通过建立有效的政策实施机制,改善社会问题,确保改革的公平性和有序性,保证改革的持续发展。
我国“啃老族”现象的经济学分析及对策
![我国“啃老族”现象的经济学分析及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d1392e0c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121cadd.png)
我国“啃⽼族”现象的经济学分析及对策2019-07-13【摘要】 “啃⽼族”现象是当今中国⼀种引⼈瞩⽬的社会现象。
本⽂把“啃⽼族”区分为主动型和被动型,对“啃⽼族”的成因进⾏经济学分析,在寻求对策的同时,试图把经济管理理论变成⼈⽂关怀的⼯具。
【关键词】啃⽼族经济学对策⼀、问题现状⽬前在学术界,对我国的“啃⽼族”⼀词还没有统⼀的定义,综合相关资料,本⽂给出的定义是:“啃⽼族”是指完成学业后理应进⼊职业⽣涯⾃⾷其⼒的年轻⼈由于种种原因待业在家,依靠长辈提供经济来源和⽣活⽀持的⼀类群体。
当代中国出现了很多成年后还依赖⽗母⽣活的“啃⽼族”,主要原因可能是由于就业压⼒⼤;但也有⼀部分不⼀定是“找不到⼯作”,⽽是在经济、⼼理、⽣活等⽅⾯都缺乏独⽴意识,即使⾃⼰能赚钱了也要“⽼啃”下去。
在美国经济危机⼤背景下的市场中出现了很多依赖家庭⽣活的年轻⼈,但这样的“啃⽼”本质上是⼀种家庭化的临时救济。
⽽我国的“啃⽼族”,⼤多不仅在经济⽣活上“啃⽼”,⽽且在⽂化⼼理上也“啃⽼”,⽗母有钱要啃,⽗母有权也要啃,这种啃不仅是依靠,⽽且也是依傍。
据中国⽼龄科研中⼼公布的⼀组调查数据显⽰,我国⽬前有65%以上家庭存在“⽼养⼩”的现象,有30%左右的成年⼈基本靠⽗母供养。
“啃⽼族”的出现,颠覆了中国传统的养⼉防⽼的观念,给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这不仅不利于年轻⼈的健康成长,⽽且也逐渐演变成为社会问题,危害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为选择的动因本⽂从经济学⾓度研究我国的“啃⽼族”现象。
从不同经济学理论、受到不同程度的约束来分,本⽂把“啃⽼族”区分为主动型和被动型。
下⾯逐⼀进⾏分析。
1、被动型“啃⽼族”被动型“啃⽼族”是指由于就业形势严峻,或⽆法按预期找到⼯作,⾼不成低不就,被迫⽆奈待业啃⽼,内⼼仍然渴望独⽴的⼀类⼈。
(1)供求理论和均衡理论。
造成被动型“啃⽼族”现象的⼀个直接原因在于⼤学⽣就业竞争的加剧。
⼀⽅⾯,是由于劳动⼒市场需求不⾜,供给过剩导致。
从帕累托改进角度简析我国改革开放40年
![从帕累托改进角度简析我国改革开放40年](https://img.taocdn.com/s3/m/63206dc4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02be868.png)
从帕累托改进角度简析我国改革开放40年我国改革开放40年来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也面临着许多问题和挑战。
从帕累托改进的角度来简析我国的改革开放,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我国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取得了巨大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成就。
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通过引进外资、开放市场等措施,取得了快速增长的经济成果,全面地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在此过程中,帕累托改进理论认为,通过市场化和国际化的改革举措,可以实现资源配置的有效性和效率。
可以说在改革开放的初期,我国运用了帕累托改进的思想,取得了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显著成就。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我国在一些领域中出现了一些不公平和不平等的问题。
尤其是在城乡差距、收入分配和教育医疗等方面,出现了一些明显的不公平现象。
帕累托改进理论认为,资源的分配应当是对社会福利最有利的分配方式,而不应当出现一部分人过分富有,一部分人贫困的现象。
我国在继续深化改革的过程中,需要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和正义,通过政策和制度的改革,缩小城乡差距,调整收入分配,改善教育医疗条件,以实现资源的公平分配和社会的共同富裕。
我国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面临着资源环境的严重破坏和污染问题。
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消费型经济的崛起,我国的资源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威胁着人民的生存和发展。
帕累托改进理论认为,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破坏将导致社会福利的减少,而且这种减少是不可逆的。
我国在继续推进改革开放的过程中,需要更加注重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环境的保护,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治理,以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的可持续福祉。
我国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制度和机制的不完善问题。
尤其是在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结合方面,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
帕累托改进理论认为,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制度应当相互配合,共同促进资源配置的有效性和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我国在不断深化改革的过程中,需要更加注重制度的完善和机制的优化,推动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有机结合,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社会的共同富裕。
入世后中国税收制度的被动和主动调整
![入世后中国税收制度的被动和主动调整](https://img.taocdn.com/s3/m/8f51fe5b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aaebbc8.png)
入世后中国税收制度的被动和主动调整概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是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里程碑,自2001年入世以来,中国税收制度经历了一系列被动和主动的调整。
在入世后,中国税收制度面临着国际竞争的压力,需要适应全球化发展的趋势,并积极应对国内经济变革的挑战。
本文将介绍入世后中国税收制度的被动和主动调整,并探讨其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入世后的被动调整1.可贸易项目扩大:入世后,中国需要按照WTO的规则降低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使更多的商品可以进入中国市场。
这一需求促使中国政府调整税收制度,降低相关商品的进口税,以提高商品的可贸易性。
2.非关税壁垒的调整:除了关税之外,中国还面临WTO对非关税壁垒的要求。
中国税收制度需要相应地调整以降低各类非关税壁垒,包括减少进口配额、简化进口手续等。
这些调整使中国市场更加开放,并吸引了更多外国投资和合作。
3.知识产权保护:入世后,中国需要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加强法律和司法保障。
税收制度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设置知识产权税收政策,鼓励科技创新和知识产权的保护,提高中国企业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入世后的主动调整1.促进外贸发展:入世后,中国税收制度主动降低了出口关税,鼓励外贸发展。
通过减少出口税收负担,中国企业能够降低成本,提高产品竞争力,进而加大出口力度,促进了外贸的快速增长。
2.优化税收结构:入世后,中国税收制度逐渐从以间接税为主转向以直接税为主,实现了税收结构的优化。
通过减少间接税的比重,增加直接税的比重,税收制度更加公平合理,更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
3.改革营业税为增值税:为适应市场化经济发展的需求,中国将营业税改革为增值税,实现了税制的简化和统一。
这一改革使企业减少税负,提高了税收征管的效率,也促进了经济结构的优化和转型升级。
入世后中国税收制度调整的影响1.提高国际竞争力:入世后,中国税收制度的调整使中国市场更加开放和竞争力增强。
降低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吸引了大量外资和优质商品进入中国市场,同时也使中国企业更有竞争力参与国际市场。
中国将面临产业被动升级的开题报告
![中国将面临产业被动升级的开题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552987e2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ef84931.png)
中国将面临产业被动升级的开题报告摘要随着国内外环境和产业竞争的日益激烈,中国将面临着产业被动升级的压力。
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与分析,探讨了产业被动升级的原因、影响因素及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并提出了一些应对策略,以促进中国产业的主动升级。
关键字:产业升级;被动升级;竞争;应对策略AbstractWith the increasingly fierce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 and industrial competition, China will face the pressure of passive industrial upgrading.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relevant literature,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cause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passive industrial upgrading and its impact on the Chinese economy, and proposes some countermeasures to promote active industrial upgrading in China.Keywords: industrial upgrading;passive upgrading;competition;countermeasures第一部分研究背景与意义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全球范围内企业的竞争格局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
在这种竞争格局的变化背景下,产业升级成为了中国实现经济发展和实现由大到强的重要战略选择。
但是,产业升级不是一帆风顺的,中国的产业发展也面临着很多的挑战。
在日趋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和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推动下,产业被动升级已经成为了当前中国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实现从被动应对到积极主动转变研讨
![实现从被动应对到积极主动转变研讨](https://img.taocdn.com/s3/m/5ba70b6bf121dd36a22d825d.png)
党建与社团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实现从被动应对到积极主动转变研讨中国石化中原石油工程公司 李向阳摘要:近年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国有企业深入贯彻落实全国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工作会议精神,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呈现出崭新局面,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作风建设和能力建设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新进展,为国有企业全面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强保证。
但是,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要看到国有企业基层党建工作中存在的一些薄弱环节,特别是一些基层党支部书记在工作中还存在被动应对等靠要的现象,不能够积极主动开展工作,严重影响党支部战斗力的发挥。
这就需要我们在工作中,要坚持问题导向,直面问题,剖析原因,制定措施,抓好整改,切实提高基层党支部的战斗力。
关键词:被动;主动;转变一、被动应对等靠要的表现形式这种被动应对等靠要的现象有多种表现形式,其主要表现形式有以下几种:一是不加强政治理论学习。
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缺乏系统学习,知之不深,理解不透,掌握和运用不够。
二是不加强形势任务教育。
对上级的要求学习不够,对本单位的实际情况缺乏详细了解。
三是不加强党务知识学习。
特别是对近年来上级党组织制定的加强党建工作的系列制度文件,没有认真研读,抓落实不力。
四是不加强业务和管理知识的学习。
工作不思进取,满足于现有水平,做不到“一专多能”。
五是工作缺乏激情、创新精神和责任担当。
干工作没有争当第一的思想和干劲,因循守旧,墨守成规,按部就班,只有“规定动作不走样”,没有“自选动作求创新”。
说一说,动一动,没有“不用扬鞭自奋蹄”的自觉主动。
前怕虎,后怕狼,缺乏责任担当。
六是管理松懈。
自我要求不严,队伍管理宽松。
二、被动应对等靠要现象的危害及产生原因被动应对等靠要现象的存在,无论是对基层党支部书记个人的成长,还是对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的发挥,抑或是对队伍的管理和生产建设的发展,都是十分有害的。
之所以出现这种被动应对等靠要的现象,既有主观上的原因,也有客观上的因素。
政府改革新的解释框架:“帕金森定律”的规避
![政府改革新的解释框架:“帕金森定律”的规避](https://img.taocdn.com/s3/m/bf1168af0029bd64783e2cd5.png)
政府改革新的解释框架:“帕金森定律”的规避作者:王新民南锐来源:《理论导刊》2013年第04期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共进行了六次较大规模的政府改革。
前四次改革以精简人员、撤并机构为主,但长期难以摆脱政府机构“膨胀—精简—再膨胀”的循环怪圈;后两次改革以政府职能转变、权力下放和政府职能整合为主,但仍然存在改进空间。
在此背景下,本文提出了政府改革新的解释框架——帕金森定律的规避,认为我国政府机构具备帕金森定律产生的条件,政府改革易受到帕金森定律影响,因而,应采取“减政精兵”的对策来破坏“帕金森定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同时,新一轮政府改革应该在完善现行公务员制度的基础上,逐步实施和推行政府雇员制。
关键词:政府改革;“帕金森定律”;大部制;政府雇员制中图分类号:D6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13)04-0010-031982年以来的短短30年间,我国先后进行了六次较大规模的政府改革,基本形成了五年一次较大规模改革的格局。
其中前四次改革以精简人员、撤并机构为主,不过每一轮改革所带来的机构精简都只是暂时的,不久又出现了新的机构膨胀,形成了“膨胀—精简—再膨胀”的循环怪圈;后两次改革则不再是单纯的人员精简和撤并机构,而是在此基础上侧重于政府职能的转变,权力下放,以及职能的整合。
与前几次改革相比,虽然后两次改革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政府机构管理运行成本居高不下,管理调控能力较弱,行政效率和效能不高的问题仍然存在。
进入2013年,按照惯例,新一轮的政府改革即将启动,因而在此背景下,回顾我国政府改革的历程,并尝试应用一个新的解释框架对政府改革的趋势进行合理解释和预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政府改革历程回顾及反思改革开放后,我国一共进行六次较大规模的政府改革,大致可以划分为两大阶段:第一阶段(包括1982年、1988年、1993年、1998年的改革),主要是以精简人员和撤并机构为主,旨在消除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第二阶段(包括2003年和2008年改革),主要是以政府职能转变和整合以及权力下放为主,旨在厘清政府职能,提高政府工作效率。
中国近代改革受挫及其策略失误课件
![中国近代改革受挫及其策略失误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e04de56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6a261b0.png)
(一)国情、社情与改革者需要考虑的因素 戊戌变法面临的基本矛盾与问题 ➢ 另一方面的困难是,戊戌变法是在更为严峻的危机形势刺激
下引发的,这就使得变革者的政治选择,更容易受焦虑、愤 激的主观情绪所支配。 改革者的主观愿望与客观可能性之间就会出现脱节。这种脱 节,又会使官僚体制内部人数众多的支持渐进改革的温和派 ,与主张更为激进改革的变法主流派之间产生分歧与矛盾, 并有可能使前者加入反对派的阵营,这就使矛盾冲突进一步 加剧,改革的难度增加。
8
(一)国情、社情与改革者需要考虑的因素 ➢ 传统官僚政体条件下的体制创新的“适度性” ➢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传统君主政治下改革成功的条件是相当
苛刻的,改革者总是面临两难抉择。如何掌握改革的“度” ,是一门真正高超的艺术。改革者所需要的政治判断力、智 慧、技巧,也许更胜过历史对于一个成功的革命者所提出的 要求。 那种仅仅根据一个改革者与传统价值观念决裂的彻底精神、 道德勇气和胆量作为判断其历史地位高低的看法和标准,显 然是浅陋的。
(一)国情、社情与改革者需要考虑的因素 • 慈禧与光绪:最高权力资源分配的二元化格局
自光绪皇帝于1889年亲政到戊戌变法时期,慈禧太后与光绪 皇帝共同分享皇权的合法性。
➢ 首先,自同治初年以来慈禧太后取得了最高权力,形成了至 高的权威。其次,光绪皇帝本人并不是嫡传的皇位继承人, 其合法性来自慈禧。
入世后中国税收制度的被动和主动调整
![入世后中国税收制度的被动和主动调整](https://img.taocdn.com/s3/m/cc138feba8114431b80dd814.png)
入世后中国税收制度的被动和主动调整一、把握一个大体线索从2001年11月初中国被接纳为WTO成员国的那一天算起,咱们已经在WTO的体制环境中生活了快要一年的时刻。
若是说在正式加入WTO之前或在为加入WTO而踊跃尽力的进程中,咱们关于“加入WTO后的中国税收制度”问题的分析还多少带有预测性的话,那么,随着时刻的推移和一年来的实践,加入WTO的阻碍已经或正在慢慢显露出来。
到了那个时候,许多在过去看得不那么清楚或看得不那么全面的问题,可能会看得更清楚、更全面了。
关于中国税收制度应当或必需完成的调整工作的分析,亦可能加倍切近现实了。
全面、清楚地熟悉WTO同中国税收制度安排之间的关系,确信是确信中国税制在加入WTO的背景下所应完成的一系列调整工作的基础。
为此,似应第一明确并把握如此一个大体线索:WTO是一个多边贸易体制。
既然是贸易体制,它就可不能对属于一国主权领域的税收制度安排“直接”提出要求,或,可不能同属于一国主权领域的税收制度安排“直接”发生关系。
可是,由于贸易体制同税收制度的安排紧密相关,加入WTO的阻碍终归要通过贸易体制延伸至税收制度领域。
因此,WTO确信要对中国的税收制度安排产生阻碍。
只只是,它的阻碍是“间接”的——以贸易为线索,通过贸易那个纽带而传递到税收制度,并对税收制度安排提出调整的要求。
循着上述线索而追踪加入WTO对中国税收制度安排的阻碍进程,能够看到,正在或即将进行的中国税收制度安排的调整,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被动的、无选择的调整和主动的、有选择的调整。
二、被动的、无选择的调整古今中外,任何一个国家的税收制度,老是同其特定的经济社会环境联系在一路,并随着经济社会环境的转变而相应调整的。
对咱们来讲,税收制度的调整是一个恒久的话题。
加入WTO,意味着中国税收制度赖以存在的经济社会环境发生了转变,意味着中国税收制度设计所须遵循的原那么发生了转变,现行税收制度的安排固然要随之进行相应的调整。
从帕累托改进角度简析我国改革开放40年
![从帕累托改进角度简析我国改革开放40年](https://img.taocdn.com/s3/m/c730ed0b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2d3213d.png)
从帕累托改进角度简析我国改革开放40年我国改革开放已经取得了很大的发展成就,在解决温饱问题的基础上,实现了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各项社会事业得到了全面发展。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我国也面临着一些新的问题和挑战,需要不断进行帕累托改进,实现更加公平和可持续的发展。
在经济领域进行帕累托改进,需要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
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状况比较明显,东部地区相对先发达,西部地区相对滞后。
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一些地区和行业迅速崛起,而另一些地区和行业则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
需要采取措施,促进经济平衡发展。
可以通过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扶持力度,提升其产业结构和技术水平,促进区域间的均衡发展。
还需要优化经济结构,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升级,减少资源和环境的压力。
在社会领域进行帕累托改进,需要解决社会不公问题。
虽然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社会不公问题也逐渐突显出来。
一些群体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受益较少,贫富差距持续扩大,资源和机会不均衡分配的问题逐渐凸显。
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可以通过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保障基本公共服务和保障水平的均等化;加大教育和培训投入,提高人民教育水平和就业能力;加强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使社会收入更加公平合理。
还需要加大对特殊群体的扶持力度,提高贫困地区和劳动力市场边缘群体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
在环境领域进行帕累托改进,需要解决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问题。
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问题。
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严重影响了人民的生活质量。
需要加大对环境保护的力度,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可以通过加大环境治理和污染防治的力度,加强环境监管和执法力度,推动绿色发展和循环经济的发展。
还需要加大对新能源和节能环保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推动绿色产业和低碳经济的发展。
从帕累托改进角度简析我国改革开放40年,需要在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领域进行改革和创新,实现发展的平衡、公平和可持续。
改革开放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改革开放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f4201a67af1ffc4ffe47ac21.png)
在改革开放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及解决方法(一)经济发展给环境和资源状况带来的严峻挑战(环境问题)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生态环境的形式是“局部治理,总体恶化”。
特别是大江南北,非旱即涝;长城内外,沙暴连连。
自然灾害愈演愈烈。
原因: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粗放,产业结构不合理,生产性企业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过快地消耗了大量资源和宝贵的环境容量,主要污染物排放超过环境承载能力,生态系统功能退化,资源保障能力不足,解决方法:必须根据国情和发展阶段,发挥好政府和市场双重作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充分听取公众和其它受影响方的意见,使他们充分参与相关决策过程,各方达成某种程度的共识,有效促进资源和环境合理利用。
完善市场准入和退出制度,着力解决布局和结构造成的资源和环境问题硬化资源和环境产权,加大生态补偿力度,健全地区之间竞争的约束机制以健康文明的消费,引导企业采取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二)经济增长带来的贫富差距问题问题:1.城乡收入差距逐年扩大。
行业收入差距继续扩大,由于缺乏有效调控机制,垄断行业及一些高收入行业的收入水平增速过快,导致行业差距不断扩大。
地区收入差距扩大,虽然近几年对开发西部加大了力度,但东西部的差距仍呈扩大趋势。
原因:自然地理条件的巨大差异;市场经济的竞争和优胜劣汰;国家在资源配置过程中实施的某些倾斜政策;不合理的战略思维和经济政策;经济体制和法律制度的某些漏洞;国家和政府对收入分配的宏观调节不力;等等。
解决方法: 政府应该在确保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同时,通过公平的教育制度、平等的就业制度、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等,为全体国民提供更为公平的发展机会和合理分享改革发展成果的有效途径。
(三)医疗改革问题原因:.医改不成功,各方不满意。
医疗收费价格偏高,医患矛盾突出。
患者与医院普遍缺乏信任度。
药品和医用器材价格虚高,生产流通秩序混乱。
卫生监管不力,导致医疗问题严重。
解决方法:要善于借鉴和利用国外的成功经验。
从帕累托改进角度简析我国改革开放40年
![从帕累托改进角度简析我国改革开放40年](https://img.taocdn.com/s3/m/3998372e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9ee9bdf.png)
从帕累托改进角度简析我国改革开放40年40年来,中国的改革开放将国家的经济从封闭向开放转换。
这个过程中,实施了许多政策,其中最重要的是深化市场经济改革。
在这个过程中,小部分人因此变得更加富有,而其他人则没有。
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使用帕累托改进来分析。
帕累托改进原理指的是,当我们在分配资源时,只要这种分配使得一些人更为富有同时不会使得其他人变得更穷,这种分配就是合理和有效的。
可以说,帕累托改进的目的是追求更加公平和稳定的发展。
在中国的改革开放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重大的发展和变化,包括:- 市场经济的建立:40年前,中国的经济体系是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机制的作用非常有限。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市场机制得到了扩大和加强,从而促进了经济活动的更为高效和灵活的展开。
- 私人企业的发展:40年前,私人企业基本上是被禁止的,国家所有企业的性质都是公有制的。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逐渐扩大了私人企业和个人经济自由,使得企业家和创业者们有了更多的空间,这种领域的的新事物和新技术也得到了更大的发展和推广。
- 城市化的加速:40年前,中国的人口大多数都生活在农村。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城市化的步伐加快,城市的建设,基础设施的建设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和发展。
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虽然中国的改革开放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这种过程中也存在许多问题。
其中的一个问题就是分配不均。
在这个过程中,少数人有了很大的财富和机会,而其他人则没有。
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进行改进和调整。
- 在财富分配方面,需要从高收入人群中收取更多的税款,来促进更加平等的分配;- 在教育和卫生方面,需要加强投资并增加分配,这样就能够提供更高的教育和卫生服务,这样有助于提高贫困人口的社会地位;- 从制度上来看,需要打破垄断,改善市场环境,促进市场竞争,使得大量的企业有机会在市场上获得竞争力。
总之,我们需要保持比较公正和平等的分配方案来保证经济和社会稳定和大众的福利。
从帕累托改进角度简析我国改革开放40年
![从帕累托改进角度简析我国改革开放40年](https://img.taocdn.com/s3/m/6545d757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8a10be9.png)
从帕累托改进角度简析我国改革开放40年改革开放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一个经济、社会模式转变的重要节点。
近代以来,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的政治、经济风波,而改革开放则是中国政府在上世纪70年代末为应对危机所做出的历史性决策。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中国的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进步和民主法治建设不断推进。
本文将从巴雷托改进角度简析我国改革开放40年的历程。
改革开放让中国的资源配置更加优化。
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经济发展遭遇了一系列瓶颈和挑战。
资源配置的失衡成为阻碍经济发展的一大难题。
随着改革的逐渐深入,国家逐渐放开了对市场经济和资源配置的控制,大力推进市场经济改革,培育市场主体,完善价格机制,逐渐建立起了市场导向型的资源配置体系。
这种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使得资源的配置更加灵活,效率得到了提升。
从巴雷托改进角度看,改革开放使得资源配置更加接近于最优状态,为经济的长期、健康、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改革开放提高了我国的生产效率。
改革开放使得中国的生产力得到了巨大的释放和提升。
通过改革开放,中国引进了一系列先进的技术、管理经验以及生产方式,在国际贸易中获得了大量的现代化设备和技术。
这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使得中国的生产效率大幅提高,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
这种生产效率的提升,直接改善了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也为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提升提供了坚实基础。
从巴雷托改进的角度看,改革开放使得生产要素的配置更加合理,也提高了总体生产率,极大地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改革开放促进了中国的社会和谐稳定。
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经济社会结构遭遇了严重的错位。
城乡差距、贫富分化等问题日益凸显。
但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中国逐渐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
政府大力推进全民医保、全民教育、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使得广大人民群众享受到了更加公平、公正的社会保障。
中国不断深化改革开放,大力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缩小城乡差距,使得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得到更加公平的保障。
幼儿被动参与角色游戏的成因及对策
![幼儿被动参与角色游戏的成因及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55c3d464e518964bcf847c4f.png)
幼儿被动参与角色游戏的成因及对策在开展角色游戏中,我们发现总有一部分幼儿在游戏时处于这样一些状态:他们中有的经常不能如愿找到自己喜欢的“工作”,每次只能在“娃娃家”当孩子、在“幼儿园”里做小朋友、在“公共汽车”上做“乘客”、在“小舞台”下当观众、在“建筑工地”里做看门人;有的被同伴任意支配,在游戏活动中处于从属地位:也有的则时常遭到同伴排斥,只能独自一个人玩或“坐冷板凳”……我们把在幼儿园角色游戏活动中愿意参与活动.但却常常受冷落、被支配、遭排斥,不能获得充分游戏权的幼儿,称为“被动型”幼儿。
为了解角色游戏中“被动型”幼儿的成因并寻找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我们以本园小、中、大各一个班。
共111名幼儿为研究对象,采用自然观察法、问卷调查法、谈话法等方法,对此问题进行了研究和分析。
1、 研究结果及分析在调查中我们发现,“被动型”幼儿在角色游戏中已形成了一定的独特群体现象。
从不同年龄段看,小班“被动型”幼儿占幼儿总数的44.28%,中班占35.11%,大班占23.66%。
这表明,虽然随着幼儿集体生活经验的日益丰富及教育干预的影响。
幼儿在游戏中的主动性在不断提高,但“被动型”幼儿在各年龄段都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而造成幼儿在角色游戏中处于“被动型”状态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幼儿自身的因素。
(1)性格内向。
调查中,80%的教师认为“被动型”幼儿的成因与此有关。
一般来说.那些性格外向的孩子。
能主动参与到同伴的活动中去,因而在角色游戏中显得较为积极主动;而那些性格内向的幼儿,由于不善于主动与人交往。
就容易在游戏中被同伴排斥。
(2)能力较弱。
72.8%的教师认为,“被动型’’幼儿的形成与幼儿的能力强弱密切相关。
比如.有的幼儿日语表达能力弱,在游戏交往时不能正确、清楚地表达意愿;有的幼儿与人合作能力差,在活动中不能与同伴友好合作,常常只能独自玩或当游戏的旁观者;还有的幼儿扮演角色的能力弱,无法和同伴融合在一起游戏等。
中学生“假学习”现象的成因及其解决对策
![中学生“假学习”现象的成因及其解决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b0465ce4534de518964bcf84b9d528ea81c72ff3.png)
中学生“假学习”现象的成因及其解决对策假学习,亦即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效率不理想的“四不”被动、应付学习。
这一现象在中学生中广泛存在,它直接影响了学校的教学质量,更影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学业水平的健全发展,因此,消除“假学习”现象是广大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道急需攻克的难题。
一、“假学习”现象的具体表现(一)预习圈圈点点,貌似认真,实则掩耳盗铃。
预习是学生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大部分老师对学生的预习抓得紧,检查力度大,这就使得有些学生为了应付老师的检查,或随心所欲,或借助相关资料,把课本涂得笔墨成积。
看似预习的非常认真,实则在预习过程中根本就没有认真思考。
全然是一种“掩人耳目”的假学习,预习目的难以实现。
(二)课堂说说写写,貌似专心,实则心不在焉。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绝大部分教师把课堂视为培育学生的主平台,在课堂上分秒必争,对学生要求较为严格。
这就迫使部分学生看似专心听讲,有思有写,实则心不在焉,左耳进右耳出,完全处于一种虚伪的学习、虚假的合作和探究之中,学习效果低下。
(三)作业图文并茂,貌似仔细,实则应付差事。
作业是巩固当日所学新知的练兵地,老师们把作业视为掌握学生学习情况的第一资料。
因此,在题型设计,作业批改等方面都会做到精益求精。
然而,仍有部分学生在做作业的过程中,不肯动脑,不善思考,直接文字搬家,从别人作业上“取经”,致使作业使用率低下。
(四)自习故弄玄虚,貌似深思,实则自欺欺人。
自习是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反思,弥补不足的黄金学习期。
班主任或科任老师都对其非常重视,早早地进入教室充当“治安员”。
然而,有些学生在自习上盲无目的,胡翻乱做,貌似极其用功,实则是为了逃避老师的“法眼”,以“假动作”来蒙骗老师的眼球,致使自习的大好时节如流水般白白东逝。
二、中学生“假学习”现象的成因(一)部分中学生学习压力大,身心疲惫,力不从心随着就业和升学压力的不断增大,分数决定命运的余热仍未降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等 函授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J u a o i e C r so dn e | n 0 0h o r l f g r or p n ec 鼬 c ( l p 弛d ! ! 塑 n H h e 鲥o P 1 !
动力的原理相适应 , 前者是后者 的形象化通俗 化 , 两者是表 与里、 外与 内的辩证关系。
一
、
“ 被动型 ” 改革及 其特点
根据改革中领导者( 或执政者 ) 的情态 , 改革可分 为两 种: 主动型改革和被动 型改 革。前者指领导 者 自主 自觉前 瞻预 防地进 行改革 , 后者指 领导者 被危机 ( 一般 指重大灾
广大人民群众 根本利 益的忠 实代表 。如此时 代背景 和 国 情, 决定了我们的领导者应有高超的洞察力 、 瞻力 和辨析 前
收稿 日期 :0 9— 4— 1 2 0 0 2
人民利益作长远谋虑 , 带有脚痛医脚的功利性特征。
如前所述 ,被动型” “ 改革具有明显的弊端, 会给我国
作者简介 : 黄金华 (91 )男 , 16 一 。 江西上高人 , 宜春学院副教授 , 研究方 向为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
力。 而不是领导者 的主动发现 。如 , 尽管食 品安全事故早 已 有之 , 但要是没有 2 0 0 8年震惊 中外 的毒牛奶事件 , 就不会
有前不久食品安全法的重大修改 ; 管公安干警作风恶劣 尽 的现象早 已有之 , 但要 是没有 2 0 0 8年贵州省 “ 瓮安事件” 的发生 , 就不会有全国公安局长的大接访 。鉴于此, 正如有 的学者所言 : 中国的改革都是逼 出来的。 … “ ” “ 被动型” 改革的领导者通常缺乏改革的 自觉性和前瞻
政形象 , 浪费社会 资源, 增加 社会 发展成 本, 无法确保 社会长 期稳定 和 繁荣等缺 点。 当前我 国存在 的“ 动 被 型” 改革 , 主要缘于领导者风险意识不足、 导考核 监督机制不 完善 和片 面的群众 路线观 等。规避“ 领 被动型” 改革 , 需要从 提高领 导者的风 险意识、 完善领导考核监督机制和 践行 现代群 众路线观等方面着手。 关键词 : 危机 ; 被 动型” “ 改革; 险意识 ; 风 终身问责制 ; 群众路 线
于危机, 又化解着危机 , 所谓 “ 变危为机 ” 促进发展 。危机 , 动力论与马克思主义关 于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
主动型改革 。但在当前我国 的改 革实践 中, 的改革 策 大量
略属于“ 被动 型” 的。
“ 被动型” 改革 是被危机逼 出来 的。“ 被动型” 改革 的 发生过程 为: 危机发生一矛盾激 化一 民怨强烈一领导者 推 出相应改革措 施。这种 改革发 生于危 机暴露 和群众的压
Vl 22 N0I 0 1 6 Jn 0 9 u e2 0
●学术 新 论 ●
‘ ‘ 被动型’ ’ 改革的成因及其规避
黄金 华
( 宜春 学院 学科建设处 , 江西 宜春 3 6 0 ) 3 0 0 摘 要 : 根据 改革中领 导者的情态, 改革可分为主动型改革和 被动型改革。“ 被动 型” 改革具有损害 党
V l2NO6 02 -
Jn 0 u e 2 09
・
3・
第29年 6月 ec dct nP科学版) n o i ce cs ora o HihrC r sodn eE 哲学社会i sp yadS ca Sin e r pn e 授学报( a o( hl o h ui o l
中 图 分 类 号 : C 3 文 献 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 10 2 8 (0 90 0 0 O 93 0 7— 172 0 )6— 0 3一 3
纵观古今 中外历史 , 危机 引发 社会 变革是一种 普遍现 象 。危机催生制度外变革 , 主要是一个 阶级推 翻另一个阶
力, 应有 自主 自觉地改革创新 的政治品质和职业品质 , 应有 高度饱满 的改革创新热情和激情 , 因此我们 的改革 理应 是
识广为人们掌握 , 劳动者知识 化技术化程 度大大提 高。我
国又是社会主义国家 。 公务员是人民的公仆 , 以立党为公执
政为 民为宗 旨的中国共 产党是先进生 产力 、 先进 文化和最
后作为和事后改革, 所以这种改革通常只顾化解当前危机,
拆东墙补西墙 , 以纸包火 , 安抚群众 , 而没有对社会发展和
性, 缺乏主动“ 革命” 和防微杜渐的勇气和魄力。特别是当经
济社会发展较为稳定时, 领导者更不愿也不敢主动地研究、 揭 露体制机制的些微不适。而 即便是在繁荣的景象下, 社会依 然隐藏着各种各样的矛盾和危机 , 只是这些矛盾和危机没有 积聚到大家能够明显感觉到和受到严重威胁罢了。 “ 被动型” 改革 具有滞 后性 、 应急性 、 功利性。正因为 改革者缺乏预见, 在重大灾害 、 重大事故 、 重大事件发生后 ,
社会危机加重的情况 下才做 出应急性调 整对策 , 是一种事
害、 重大事故、 重大事件 ) 逼着去进行改革。在 中国历史上 ,
制度 内改革基本上属 “ 被动型” 改革 , 且多 以失败 告终 。这
既是剥削阶级性质使然 , 也是 当时科 技文化发展 的局限性
所致 。而当今人类 已进入知 识经济 时代 , 的科技与知 先进
级统治的阶级革命; 危机催生制度内变革 , 即体制机制改
革, 指统治 阶级对现有 体制进行调 整完善 , 如商鞅变法 、 王 安石变法 、 中国 17 年 以来 的改革开放 、 巴马改 弦布什 98 奥 政府的内外政策等等。这些变革的结果是推动 了生产力发
展和社会进步。我 们可 以把危机 动力论 ( 或危 机发展论 ) 的理论模型简单地表述 为 : 危机一改革一发展 。改革 发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