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四单元试卷附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四单元试卷附答案
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语言的积累与运用。
(35分)
1、下列各项中字形和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镌.刻(juān)坠.毁(zhuì)揪.心(jiū)深恶.痛绝(è)B.桅.杆(wéi)浩翰.(hàn)国殇.(shān)惨绝人寰.(huán)C.篡.改(cuàn)绽.放(zhàn)颁.发(bān)佃.农(diàn)D.诘.责(jié)不辍.(cuò)绯.红(fěi)正襟.危坐(jīn)
3、下面句子中加点的成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A.读鲁迅先生的杂文往往会惊叹他入木三分
....的剖析。
B.如今,海洋正在成为一个藏污纳垢
....的巨大“垃圾场”,海洋生态环境日趋恶化。
C.有志气的青年在困难面前一定能沉着冷静,而不会诚惶诚恐
....,被困难吓倒。
D.不讲究韵律的文句和段落,读起来就没有什么抑扬顿挫
....、节奏和谐的美感了。
4、下列各项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托尔斯泰给人留下的难忘形象,来源于他那天父般的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的大胡子。
B.中国地质大学登山队成功登上珠穆朗玛峰峰顶,成为国内首支登上世界最高峰。
C.神舟九号飞船将于6月至8月间择机发射,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进行载人交会对接。
D.为了提升城市品位,武汉市近日开展了“市容环境美好示范路”的评选活动。
5、下列句子没有运用修辞手法的一句是()
A.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
B.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C.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D.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6、给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幸福的尺寸本是无所谓大,也无所谓小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样,我们才能把握住属于自己的每一寸幸福。
①在此之后,你的脚丫已经不再长大,你的鞋子尺码已经固定
②所以,请学会丈量幸福,拥有一颗充满爱、充满自由、充满创造的心吧
③这正像脚上的鞋,穿着合适也就可以了
④童年的尺寸是一颗糖果的甜蜜,少年的尺寸是一次收获的快乐,青年的尺寸是一份创造的惊喜
A.③①④② B.④③②① C.③④①② D.②①④③
7、古诗文默写。
(1)__________,志在千里,__________,壮心不已。
(2)树树皆秋色,__________。
(3)__________,谁家新燕啄春泥。
(4)晴川历历汉阳树,__________。
(5)__________,松柏有本性。
(6)《使至塞上》中描写边塞雄浑开阔之景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7)《渡荆门送别》中李白用比喻手法描写日夜奇幻美景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文言文阅读。
(15分)
辛巳,由三峡涧,陟①欢喜亭。
亭废,道险甚。
求李氏出房遗址,不可得。
登含鄱岭,大风啸于岭背,由隧②来。
风止,攀太乙峰。
东南望南昌城,迤③北望彭泽,皆隔湖,湖光湛湛然。
顷之,地如卷席,渐隐;复顷之,至湖之中④;复顷之,至湖壖⑤,而山足⑥皆隐矣。
始知云之障自远至也。
于是四山皆蓬蓬然.⑦,而大云千万成阵,起山后,相驰逐布空中,势且.雨,遂不至五老峰而下⑧。
窥玉渊潭,憩栖贤寺。
回望五老峰,乃夕日穿漏,势相倚负。
返,宿于文会堂。
(注释)①陟:登②隧:山中的通道。
③迤:斜着。
④至湖之中:暗影移到了鄱阳湖中。
⑤湖壖:湖岸。
⑥山足:山脚。
⑦蓬蓬然:云气腾涌的样子。
⑧下:下山。
1.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求/李氏出房遗址B.东南/望南昌城
C.于是/四山皆蓬蓬然D.而大云/千万成阵
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然(_____________)(2)且(______________)
3.翻译下列句子。
(1)顷之,地如卷席,渐隐。
(2)于是四山皆蓬蓬然.
4.本文是一篇游记,请梳理作者的游踪。
欢喜亭——含鄱岭——太乙峰——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文会堂。
5.根据文章内容,说说文中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来写云,有什么作用。
三、现代文阅读。
(30分)
1、少年护城河
肖复兴
①在我童年住的大院里,我和大华曾经是“死对头”。
原因其实很简单,大华倒霉就倒霉在他是个“私生子”,他一直跟着他小姑过,他的生母在山西,偶尔会来北京看看他,但谁都没有见过他爸爸,他自己也没见过。
这一点,是公开的秘密,全院里的大人孩子都知道。
②当时,学校里流行唱一首名字叫《我是一个黑孩子》的歌,其中有这样一句歌词:“我是一个黑孩子,我的家在黑非洲。
”我给改了词儿:“我是一个黑孩子,我的家不知在何处……”这里黑孩子的“黑”不是黑人的“黑”,而是找不着主儿即“私生子”的意思,我故意唱给大华听,很快就传开了,全院的孩子见到大华,都齐声唱这句词。
现在想想,小孩子的是非好恶,就是这样简单,又是这样偏颇,真的是欺负人家大华。
③大华比我高两年级,那时上小学五年级,长得很壮,论打架,我是打不过他的。
之所以敢这样有恃无恐地欺负他,是因为他的小姑脾气很烈,管他很严,如果知道他在外面和哪个孩子打架了,不问青红皂白,总是要让他先从他家的胆
瓶里取出鸡毛掸子,然后撅着屁股,结结实实挨一顿揍。
④我和大华唯一一次动手打架,是在一天放学之后。
因为被老师留下训话,出校门时天已经黑了。
从学校到我们大院,要经过一条胡同,胡同里有一块刻着“泰山石敢当”的大石碑。
由于胡同里没有路灯,漆黑一片,经过那块石碑的时候,突然从后面蹿出一个人影,饿虎扑食一般,就把我按倒在地上,然后一痛拳头如雨,打得我鼻肿眼青,鼻子流出了血。
等我从地上爬起来,人影早没有了。
但我知道除了大华,不会有别人。
⑤我们两人之间的“仇”,因为一句歌词,也因为这一场架,算是打上了一个“死结”。
从那以后,我们彼此再也不说话,即使迎面走过,也像不认识一样,擦肩而过。
⑥没有想到,第二年的夏天,我的母亲突然去世了。
父亲回老家沧县给我找了个后妈。
一下子,全院的形势发生了逆转,原来跟着我一起冲着大华唱“我是一个黑孩子,我的家不知在何处”的孩子们,开始齐刷刷地对我唱起他们新改编的歌谣:“小白菜呀,地里黄哟;有个孩子,没有娘哟……”
⑦我发现,唯一没有对我唱这个歌的,竟然是大华!
⑧我很想和他说话,不提过去的事,只是聊聊乒乓球,说说游泳世界冠军就好。
好几次,碰到一起了,却还是开不了口。
再次擦肩而过的时候,我看见他的眉毛往上挑了挑,嘴唇动了动。
⑨一直到我上了中学,和他一所学校,参加了学校的游泳队,由于他比我高两年级,老师指派他教我总也学不规范的仰泳动作,我们才第一次开口说话。
这一说话,就像开了闸的水,止不住地往下流。
过去那点儿事,就像沙子被水冲得无影无踪,我们一下子成为了无话不说的好朋友。
童年的心思,有时就是这样窄小如韭菜叶,有时又是这样没心没肺,把什么都抛到脑后。
只是,我们都小心翼翼的,谁也不去碰过去的往事,谁也不去提私生子或后妈这令人厌烦的词眼儿。
⑩大华上高一那年春天,他的小姑突然病故,他的生母从山西赶来,要带着他回山西。
那天放学回家,刚看见他的生母,他扭头就跑,一直跑到护城河边。
他的生母,还有大院好多人都跑了过去,却只看见河边上大华的书包和一双白力士鞋,不见他的人影。
大家沿河喊他的名字,一直喊到了晚上,也再没有见他的人影。
大华的生母一下子就哭了起来,大家也都以为大华是投河自尽了。
⑪我不信。
我知道大华的水性很好,他要是真的想不开,也不会选择投水。
夜里,我一个人又跑到护城河边,河水很平静,没有一点儿波纹。
我在河边站了很久,突然,我憋足了一口气,双手在嘴边围成一个喇叭,冲着河水大喊了一声:“大华!”没有任何反应。
我又喊了第二声:“大华!”只有我自己的回声。
心里悄悄想,事不过三,我再喊一声,大华,你可一定得出来呀!我第三声大华落了地,依然没有回应,一下子透心凉,我一屁股坐在地上,再也忍不住哇哇地哭了。
⑫就在这时候,河水有了“哗哗”的响声,一个人影已经游到了河中心,笔直地向我游来。
我一眼看出来,是大华!
⑬我知道,我们的友情,从这时候才是真正的开始。
⑭一直到现在,只要我们彼此谁有点儿什么事情,不用开口,就像真的有什么心灵感应一样,保证对方会在第一时间出现在面前。
我们两人都相信,这不是什么神奇,是真实的存在。
这个真实就是友情。
罗曼·罗兰曾经讲过,人的一辈子不会有那么多所谓的朋友,但真正的朋友,一个就足够。
(选文有改动)1.请从“我”的角度,梳理文章的故事脉络。
(每空8个字)
A.篡改歌词,欺负大华 B.___________________ C.母亲去世,遭受欺负D.___________________ E.深夜寻访,找到大华
2.请结合语境,说说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1)我发现,唯一没有对我唱这个歌的,竟然
..是大华!
(2)夜里,我一个人又.跑到护城河边,河水很平静,没有一点儿波纹。
3.从描写的角度赏析第⑧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我看见他的眉毛往上挑了挑,嘴唇动了动。
4.“我”和大华,为什么能够成为“真正的朋友”?请结合全文,分点回答。
2、筷子春秋
①我们的祖先何时开始使用筷子,已无可考。
但这两根小玩意,一旦能熟练操纵,使用起来灵巧无比,难怪西方有学者赞扬筷子是古老东方文明代表。
②筷子在先秦时称为“梜”,是木字旁,不是“挟”。
《礼记?曲礼上》提及“羹之有菜者用梜”,郑玄的注释是“梜,犹箸也”。
司马迁的《史记?宋微
子世家》谓“纣始为象箸,箕子叹曰:‘彼为象箸,必为玉桮’。
”说明“箸”的称呼始自商代。
③“箸”变成今天的“筷”,有个说法是与江南沿海的船民有关,因“箸”与“住”同音,对船民而言有不吉利的意思,所以反其意称“箸”为“快儿”。
又因多数“快儿”是用竹子所做,于是在“快”字上加了竹字头,成为“筷子”。
虽明代已经有人称“箸”为“快”或“筷”,但清《康熙字典》仅收录了“箸”而并未收录“筷”。
④《礼记》有所谓“饭黍毋从箸”,先秦时人们吃饭用手抓食,箸只用于夹菜。
从饮食进化推想,原始社会以手抓食可谓自然不过,其后的食器发展为“匕”,曲柄浅斗,很像今天的羹匙。
今天的“匙”相信是由“匕”发展而来,但总不及用箸夹菜更为方便。
⑤理论上,促成“箸”的诞生,契机应是熟食烫手。
先民发明钻木取火,将食物煮熟后,随手用树枝捞取是合理推测,因为原始人类生活在森林和洞穴,最方便的材料是树枝。
从现在筷子的形体来看,它还带有原始竹木棍棒的特征。
⑥筷子虽是餐具,却又像微型健身器。
有学者指出,用筷子进食时,要牵动人体三十多个关节和五十多条肌肉,有助于刺激神经系统的活动。
筷子不过是小小餐具,却魅力十足,成为文明进步的标志。
法国思想家罗兰?巴特谈到筷子时认为,筷子不像西方餐具刀、叉那样用于切、扎、截,因而“食物不再成为人们暴力之下的猎物,而是和谐传送的物质”。
(作者李阳波选自2016年5月6日《光明日报》略有删改)1.本文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有关“筷子”的知识?
2.第④段划线部分采用了哪种说明方法,作用是什么?
3.第⑤段加点的“理论上”能否删去?结合文意说明理由。
4.文中写筷子作为餐具有哪些优势?
1.(1)"筷子”一词的由来和演变。
(2)对“筷子”这一食器诞生的推测。
(3)使用筷子有利于身体健康。
(4)使用筷子是文明进步的表现。
2.(1)作比较。
(2)通过“等”和“匕”(或“匙n)作比较,来说明。
“筷子”的使用更方便夹菜。
3.不能删去,因为文中对“著”诞生的说明仅是合理推测,并非实证。
4.(1)使用方便灵活。
(2)可以使进食方式更文明。
现代文阅读《苦瓜,苦瓜,亲爱的菩萨》
四、写作题(40分)
从跨入中学大门起,初中生活的画卷就在我们面前徐徐打开,阅读、交友、运动、畅想、实验……生活中的人、事、景,总能带给我们一份快乐,一丝感动。
请以“让我快乐”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
要求:①把题目补充完整;②以初中生活为素材;③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班名。
参考答案:
一
C
C
B
C
C
(1)老骥伏枥烈士暮年(2)山山唯落晖(3)几处早莺争暖树(4)芳草萋萋鹦鹉洲(5)岂不罹凝寒(6)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7)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二
1.D
2.……的样子将要
3.(1)过了一会儿,地面就象收卷席子那样,由远而近渐次隐没(渐渐隐藏起来了)。
(2)这时,四周的山峰都一派云气腾涌的样子。
4.玉渊潭栖贤寺
5.正侧结合。
先侧面描写,后正面描写,突出了云的多、大、动、富有变化。
三
1.B黑夜遇袭,遭到报复 D学习游泳,再次交往
2.①“竟然”写出发现只有大华没有跟风嘲笑报复“我”,出乎“我”的意料,表现了“我”的惊讶,又流露出“我”的感激,还传达出“我”的愧疚。
②“又”写“我”夜晚再次到护城河边寻找大华,这个词一方面表现出“我”对大华的牵挂,另一方面凸显出“我”对大华有信心。
3.细节描写,表现大华想与“我”和好,又碍于自尊难以启齿的复杂心理。
4.①“我”和大华曾因年幼无知互相伤害,而大华却能在“我”遭遇不不幸时,谅解“我”,包容“我”;
②“我”和大华虽心有芥蒂,却能不计前嫌,敞开胸怀,成为无话不说的朋友;
③“我”在大华最脆弱的时候能挺身而出,我们开始建立真正的友谊;
④“我”和大华能够心心相通,心有灵犀,无需语言就能知道对方的需要并施以援手。
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