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开发下古村落原真性保护路径探索 ——以贵州丹寨县古村落为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旅游开发下古村落原真性保护路径探索——以贵州丹寨县古
村落为例
摘要:古村落是人类聚居的基本形式,是传统地域文化的集中体现。

随着城镇
化和现代化的发展,人们愈加渴求摆脱嘈杂的都市生活,返璞归真探寻人类的足迹,体验原汁原味的传统文化,古村落成为人们的不二选择。

在这种背景下,古
村落旅游迅速成长为旅游市场中的重要部分。

然而,开发(尤其是先期开发)就
意味着对古村落最初状态的改变,势必使古村落的原真性遭到破坏。

但如果只是
一味保护,古村落也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本文从“原真性”角度出发,探
讨古村落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关键词:旅游开发;古村落;原真性;保护
引言:近几年来,随着城镇化和现代化的发展,人们愈加渴求摆脱嘈杂的都
市生活,返璞归真,体验原汁原味的传统文化,这促使古村落旅游迅速成长为我
国旅游市场上的重要阵营。

然而,在旅游开发中不少古村落逐渐变得面目全非、
千疮百孔。

无论从文化遗产保护的角度还是旅游者体验的角度,原真性都是最根
本的追求。

只有使古村落的原真性得以保持和延续,古村落才有不竭的魅力和吸
引力。

文章以贵州丹寨县古村落为例,为我国古村落旅游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借
鉴和启发。

一、贵州丹寨县古村落原真性保护面临的挑战
(一)交通与传统文化
一方面由于贵州省的交通发展相对落后,阻隔了某些偏远山区当地人与外界
的联系,沉重的贫穷困扰着乡村发展。

比如说作为全国第二大侗寨的地们。

守着
古村落过着贫穷的日子,是相当一部分村寨所面临的尴尬境地;另一方面,由于
没有刚性的保护建设规划,以及完善的保护措施,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古建筑在
开发改造过程中,遭受严重破坏,极大地削弱了这个民族特色村寨的传统文化魅力,即使一些保护性工作做得较好的地方原生态的民族,在现代化元素的冲击下
也不断呈现出消失或变异的趋势。

(二)单体建筑
随着旅游活动的开展,古村落中单体建筑的原真性也发生了变化。

据统计,
古村落中原有清末民初时期的建筑达二百多处,除了因无人居住而年久失修至破漏、坍塌外,还有一部分则因用于从事餐饮、住宿等商业活动而遭到破坏。

我国
的传统民居建筑很多采用夯土筑墙,经过多年的风吹雨淋,部分出现风化、脱落
乃至倒塌。

此外,屋顶的木质架构也会因历史、虫害等原因出现破损。

然而,正
如我国遗产保护专家阮仪三先生所言:“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最大敌人不是风霜雨雪等不可抗拒的自然力量,也不是完全缺乏相应的保护技术,而是各种片面和错
误的认识观念。

”随着古村落旅游规模的扩大,不少村民为了使这些建筑符合为游客服务的要求,对房屋进行不同程度的修葺。

二、贵州丹寨县原真性保护措施
(一)建立完备的保护机制
首先,在古村落的保护和开发中,政府必须处于主导地位。

为了加快丹寨县
的旅游发展,同时解决政府资金不足的问题,丹寨县曾由万达集团整体承包经营。

在此期间,当地政府将古村落的保护、开发等事宜交由开发商。

对一些企业而言,获取经济效益是他们的首要目标,这必然造成重开发而轻保护的局面。

企业忽视
古村落的原真性保护,不仅在村落中设置必要的旅游设施,而且新建了四座规模
较大的四合院,改变了古村落的历史面貌和整体布局。

这种模式下的开发最多只
能获利短期效益,难以实现长期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政府必须拥有对古村落的
所有权和监管权,严格审核企业的规划书,并经专家论证后方可实施,以防止开
发商的不当措施造成对古村落环境、布局的毁坏。

(二)实施村民参与机制
古村落的居民世世代代生活其中,他们才是真正的主人,是古村落历史文化
的继承者、传达者和讲述者。

同样,他们也有权利和责任维护祖先遗留下来的宝
贵财富。

当前,我国一些处于开发状态的古村落,其原真性遭到不同程度的毁坏,原因之一就是村民的置之不理。

旅游活动的开展不但没有给村民带来任何好处,
反而使他们的正常生活受到干扰。

古村落虽然具有极高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但由于村民被排除在利益分配之外,因此他们对一些商业行为所造成的古村落原
真性的破坏也漠不关心。

除了向游客提供服务而获取一些收益外,他们未从旅游
开发部门获得任何好处。

村民们虽然对开发者及游客未表现出不满或憎恶,但他
们对维持古村落的原真性却没有任何兴趣,村落中那些翻建及新建的建筑便是例证。

长此以往,古村落恐怕不复存在。

(三)活化传统文化
古村落原真性不仅体现在村落选址、建筑、道路、水系等物质实体上,还包
括其中的“非物质遗产、精神和感觉”。

非物质遗产主要指习俗、信仰、传说、故事、歌谣、技艺、戏剧等,除此之外,传统村落的精神遗产中还有大量独特的历
史记忆、宗族传衍、俚语方言、乡约乡规等,它们作为一种独特的精神文化内涵,使村落文化厚重鲜明。

原住民是古村落民俗风貌和生活习惯的主要继承者,他们
对村落所寄托的情感、拥有的记忆,与村落的建筑空间、文化氛围或风貌特征一
起构成了最本质的原真。

然而,近些年来,随着人们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原有的非物质遗产、精神遗产逐渐淡出人们的日常生活。

尤其是村民们陆续搬离后,古村落中原有的文化空间和文化氛围都发生了变化。

另外,造纸是石桥人的
当家饭碗,传统村落和文化保护归根到底要靠本村群体,坐落在村中心的石桥小
学将古法造纸纳入了学生们的课程,由造纸传承人授课,课外时间,孩子们分班、分批到造纸园学习古纸技艺。

(四)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
丹寨县在实施古村落保护规划中,充分调动村民的发展热情,在抓古村落保
护建设的同时,把古村落保护与民生改善有机结合起来。

今年,石桥景区游客量
超过20万人次,石桥村村民通过造纸、开农家乐,户均增收超过1万元。

近期,石桥非遗传承展示中心等11个项目先后在石桥村开工,该项目总投资1100万元,丹寨县力争将石桥景区打造成为全州、全省的典型乡村旅游景区,项目完成后,
将辐射带动更多村民及旅游沿线村寨的发展[1]。

(五)持协调发展,持续保护
在完善基础设施和环境整治的同时,进一步建立健全传统村落保护机制,处
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统筹做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新农村建设等工作,增强
传统村落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生机与活力,促进历史文化遗产资源的有效保护与
利用。

(六)坚持整合资金,多方建设
除中央及省级补助资金外,积极整合“六项行动计划”、美丽乡村建设、非物
质文化遗产保护等项目资金及农业、扶贫、教育、医疗、民族等部门资金,依据
保护发展规划,制定方案,明确规划项目建设的具体内容、技术方法,切实提高
资金使用效率,使传统村落得到有效的保护和发展[2]。

结论
简而言之,古村落是农耕文明的遗留,是地域文化、乡土文化的体现。

古村
落旅游在产生社会效益的同时,也能为当地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然而,社会效
益的滞后性和经济效益的及时性,往往造成古村落的过度开发而使其原真性遭受
破坏。

为此,文章主要对贵州丹寨县古村落原真性保护路径进行了研究,希望能
给相关人士提供参考价值[3]。

参考文献:
[1]闫红霞:《遗产旅游“原真性”体验的路径构建》,《河南社会科学》,2013年第10期。

[2]邵秀英,李静.古村落旅游地旅游环境评价及案例研究[J].旅游科学,2017,21(6):61-66.
[3]程乾,付俊.基于游客感知的古村落旅游资源评价研究[J].经济地理,2016,30(2):329-33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