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4.6.1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一节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第一课时〕【课标内容】
本节课从人们对外界环境的感知入手,引入眼睛和视觉,使学生能描绘眼球的构造以及各局部的功能,视觉的形成过程,近视的成因以及预防,认同视觉卫生,关爱、帮助视觉有碍的人,增强社会责任感。

【设计理念】
本节课从人们对外界环境的感知入手,引入眼睛和视觉的学习过程。

强调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历出发,引导学生科学探究,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才能。

以情感教育为主,体会感受双目失明的人的艰辛,希望同学们关爱帮助残疾人。

进一步增强学生热爱生命,乐于助人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一节的内容。

本章教学的主要内容包括“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神经系统的组成〞,“神经调节的根本方式〞,“激素调节〞。

本节内容是这章的重要内容之一,为以后内容的学习打下坚实的根底。

从人们对外界环境的感知入手,引入眼和视觉,后面还有耳和听觉,关注人与周围环境的互相关系。

【学情分析】
这章节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亲密相关,大多数学生比拟感兴趣,课堂气氛活泼,但是生物课中生物术语比拟多,有些地方不易理解,所以在学习过程中强调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历出发,不断提示,变换教学方法吸引学生注意,引导学生科学探究,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才能。

【教学目的】
知识目的:
1.概述人体通过眼、耳等感觉器官获得外界环境信息的情况。

2.描绘眼球的构造、主要功能和视觉产生的过程。

3.说出近视的成因及预防的方法。

养成良好的用眼卫生习惯。

才能目的:
1.通过观察比拟分析眼球与相机构造上的相似点,观察瞳孔大小变化情况,进步学生观察和参与竞争的才能。

2.引导学生科学探究,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才能。

情感目的:
1.自觉保护视力,注意用眼卫生。

2.培养关爱和帮助有视觉障碍的人群情感,增强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
1.眼球的构造。

2.视觉产生的过程。

3.近视的成因及预防的方法。

重难点原因:眼球的构造名称较多,较抽象,视觉产生的过程和近视的成因也较抽象,对于学生来说较难理解。

【教学策略】
针对这节课中名词术语多,较抽象的问题,可以借助眼球构造模型的实物便于学生形象直观的理解和承受。

借助多媒体图片直观展示,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历出发,变换教学方法吸引学生注意,引导学生科学探究,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才能。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媒体】
眼球模型,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学生自主预习,提出问题,师生互动,学生分组讨论探究解决问题。

打破重难点,理解并掌握所学内容。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今天我们来学习?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这节课,从我们出生开场,就在不停地感知外界世界,那么我们是如何感知外界世界的呢?
互动一:
1. 设想你走在放学回家的路上,突然间狂风大作,电闪雷鸣,你是如何感知到的?由哪些器官参与?
学生分析答复:眼睛看到的狂风电闪、耳朵听到的雷鸣、皮肤感觉到的冷。

2. 我们对外界环境的感知还有哪些感觉和器官参与?请举例说明。

例如你在品味一碗香喷喷的饭菜,你是如何感知的?
学生分析答复:嗅觉鼻子闻着香、味觉舌头品味着美味、等。

那么我们总结一下大致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

老师小结:人对外界环境的感知是多方面的,不同的感觉器官在我们的生活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不同的感觉器官互相协调作用,才是我们可以感知外界环境。

据科学家统计,在我们从外界获得的信息中,大多局部的信息是来自视觉---眼睛看到的。

下面我们就来理解一下眼睛的构造,视觉得形成过程。

互动二:眼球的构造
请同学们利用一分钟的时间熟悉眼球的构造,然后通过眼球模型,分析眼球的构造,并说出每一局部构造的功能。

学生熟悉眼球构造图片,老师出示眼球模型,学生一一讲解。

学生争先恐后,表现积极。

图片与模型相结合,使学生更形象更直观的理解眼球构造和功能,效果较好。

老师强调:〔板图〕我们俗话说的白眼珠〔白眼球〕和黑眼珠〔黑眼球〕指的是哪两局部?〔师生共同分析〕白眼球——
巩膜;黑眼球——虹膜。

虹膜内所含色素不同就出现了蓝眼、褐眼等。

虹膜中心的孔叫瞳孔。

晶状体是两面凸的像凸透镜的构造,晶状体、玻璃体具有折射光线的作用,视网膜所有感光细胞,可以感受光线刺激。

互动三:视觉的形成过程
1.请大家根据眼球的构造分析:光线从外界进入眼球到达视网膜的途径是怎样的?
学生分组讨论整理,各组呈现分析结果,进展展示讲解,其他组进展补充。

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依次经过角膜、瞳孔、晶状体和玻璃体,并经过晶状体等的折射,最终落在视网膜上,形成一个倒立的物象。

视网膜上有对光线敏感的细胞,这些细胞将图像信息通过视觉神经传给大脑的视觉中枢,人就产生了视觉。

板书:光线→角膜→瞳孔→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视神经视觉中枢,产生了视觉。

老师强调:对光线起折射作用的是晶状体、玻璃体,成像的部位是视网膜,成的像是倒像。

视网膜上对光线敏感的细胞还要把图像信息通过视神经传到大脑的特定区域——视觉中
枢,产生了视觉。

2.讨论探究,观察课本图猫的瞳孔大小的调节,你能发现什么规律?人也会有这种变化吗?
学生答复:猫的瞳孔在暗处比在亮处大。

在亮堂的地方,猫的瞳孔缩小,使进光量减少。

在光线比拟弱的地方,猫的瞳孔扩大,使进光量增多。

推测人也会这么变化,在生活常有这些现象:
⑴用手电筒照射同学的眼睛,会眯起眼睛,瞳孔缩小
⑵早晨刚醒,突然拉开窗帘,会眯起眼睛,瞳孔缩小
⑶观察同学从教室外走到教室内时瞳孔扩大
〔4〕走进黑暗的房间睁大眼睛,瞳孔扩大
总结:瞳孔能调控光线进入量。

3.讨论探究,观察眼睛构造图和照相机机构图,考虑讨论,说一说眼球的瞳孔、晶状体、视网膜分别相当于照相机的什么构造?
学生答复:晶状体——镜头;瞳孔——光圈;视网膜——胶卷〔底片〕
4.讨论探究,有一个小女孩,眼球的构造完好无损,但是她看不见周围的物体,想一想,这种眼睛可能是哪局部发生了病变?
学生分析,交流: 可能是晶状体,视网膜病变。

假如眼球完好,也可能是大脑中的视神经或是视觉中枢受损伤。

老师总结:视觉形成的三个条件:眼球的完好,视神经没断,大脑视觉中枢正常。

互动四:近视的成因及预防
1.大家看一看我们班有多少位同学戴眼镜?他们戴的都是什么眼镜?
学生统计并做出判断:近视镜
那么近视是怎么形成的呢?请大家阅读课本内容,分析近视的成因。

学生分析,表达交流。

老师强调:晶状体调节紧张引发的近视眼叫假性近视,假如这时注意保护视力,消除使晶状体过度紧张的因素,做一些按摩放松自己,视力可以好转和恢复到正常。

但假如进一步开展到眼球前后径过长,晶状体和视网膜中间的间隔加长,晶状体曲度过大不宜恢复,远处射来的光线经过折射都只能在视网
膜前面成像,我们在视网膜上只能获得模糊的影像。

这就是真性近视。

对于近视我们有什么矫正的方法吗?
学生:戴眼镜。

老师:戴什么样的眼镜呢?哪位同学愿意描绘一下自己配的近视镜。

学生:中间薄,四周厚。

凹透镜。

老师:这种镜子正好和放大镜相反,我们叫它凹透镜,凹透镜可以发散光线,然后再经过角膜、瞳孔等构造,就可以使物像正好落在视网膜上形成明晰的物像。

2.请几位近视眼的同学谈一谈自己是如何近视的,让其他同学引以为鉴。

老师指出大局部同学的近视都是由于过度用眼,长时间近间隔看书,不注意用眼卫生造成的,开场阶段都是假性近视,进展适当的矫正应该是能恢复正常视力的。

3.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结合课本总结预防近视的方法。

学生熟记“三要〞、“四不看〞,并应用到生活中去。

不能
长时间看手机、电视、电脑,不仅影响学习,还会影响视力。

互动五:体验双目失明的痛苦
用黑布罩住一志愿者的眼睛,让他在教室里行走,体验看不见的痛苦。

让学生加强自我保护意识,激发珍惜生命的情感,同时培养学生乐于帮助残疾人的情感。

阅读“科学•技术•社会〞?角膜移植和角膜捐献?一文,理解角膜移植技术,进一步增强学生关爱盲人的情感,增强社会责任感。

【板书设计】
一、眼球的构造
二、视觉的形成过程
光线→角膜→瞳孔→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视神经→视觉中枢
〔透光〕〔折射〕〔成像〕〔形成视觉〕
三、近视的成因和预防
【备课反思】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眼球的构造,视觉的形成,近视的成因
和预防。

老师以实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借助多媒体手段使学生学习视觉形成过程,有助于学生理解记忆。

以情感教育为主,进一步增强学生热爱生命,乐于助人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第 11 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