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文言虚词“乎”的用法想到的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由文言虚词“乎”的用法想到的
作者:关淇月
来源:《文学教育》 2019年第2期
内容摘要:古人说:学会支乎者也矣焉哉。

文言虚词是组成文言语句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其中包含副词、介词、助词、叹词。

虽然文言虚词数量较少,不过使用方法灵活,应用率较高,在汉语中发展变化较大。

接下来,笔者结合学习经验,就文言虚词“乎”的用法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文言虚词
文言虚词“乎”用于语气助词,用在后词后分为两种,即:助词和介词。

用作语气助词表
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欲安所归乎?(《赤壁之战》)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用作介词,相当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

如: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岳阳楼记》)(乎:于)
一.文言虚词乎用法
文言虚词中的“乎”主要用于语气助词,但是“乎”在句子中与动词用法分为助词和介词,介词应用较多。

比如:师说中“生乎吾前,其问道也固先乎吾,”“乎”翻译为“于”,用于
介词。

不过,有时将句子跟在动词后作为介词也是可行性,比如: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
之间也,这就属于介词结构后置句。

在该句中作为介词翻译则不太恰当,只能当做“在”后的
后缀,并无具体意义,是虚词中的助词。

这样一来,句子中放在动词后面的“乎”作为助词。

“乎”和“于”意思相近,“于”放在动词后作为后缀时,“于”就没有任何意义,比如:“忠”与“于”形成“忠于”,“于”就不能当做介词。

这是因为“忠于”后能够带宾语,“于”主要作为构词成分,无具体意义,因此属于助词。

尽管“于”多应用在汉语中,但其根
源是文言虚词应用。

比如:“故田成子有乎盗贼之名”和“良剑期乎,不期乎镆铘;良马期乎
千里,不期乎骥鳌”,改句子中的“乎”等于“于”。

但是也有作为介进对象或代表停顿的介
词不太合理,两个“乎”根据现代汉语翻译都是作为词缀,结合文言虚词则用于助词。

与“者”使用方法相近,“者”原本作为文言虚词的助词,但在现代汉语中多用于动词、形容词,比如:“瞽者无以与乎文章之观,聋者无以与乎钟鼓之声”,其中,瞽者与聋者的“者”都表示为助词,译为人。

但是,在现代汉语中主要用于后缀,代表有这样的人。

其实,“乎”也并非可以
完全取缔“于”,例如:文言文中被动句多应用“于”而很少使用“乎”,“对于”的意义不
用“乎”。

文言文中的“乎”不会因为在句子中的作用而看作“于”,或是认为二字使用方法
相同,例如:“府吏见丁宁”中的“见”在动词前代表对自己怎么样,等同于“我”,但它作
为一种副词。

所以,该句中在动词后的“乎”用法详细划分可以作为助词、介词等。

目前,文言虚词使用方法多是根据汉语语法定义的。

这是因为文言虚词的使用没有明确的
定义,语法作用和词的形态、词汇也不是汉语语法能够完全解释的。

因此,一些时候难以具体
指出也是情有可原的,比如:“吕公女,乃吕后也”中的“乃”代表判断,意为“是。

”如果
按照汉语语法划分,“是”表示实词中的动词,有“是”之意的“乃”,根据古汉语此类是虚
词中的副词,因而就出现了句子成分不完整的问题。

这也是由于句子中没有谓语。

汉语中副词
主要用于修饰动词或形容词。

例如:“(张)良乃入,具告沛公”中的“乃”,因为在动词“入”前,因而作为副词。

但“吕公女,乃吕后也”中的“乃”是主语与宾语的连接,所以将
其作为实词的动词,非虚词中的副词。

对于文言虚词“乃”的划分其词汇意义是一样的,只是
根据汉语语法划分,实词与虚词语法功能不同。

通常情况下,实词表示有实质性的意义,可以
独立用于回答问题或作为句子成分的词。

虚词则无实质性的意义,不可以用于独立回答问题,
这也是在文章翻译中很多句子存在理不通的主要原因。

的至于副词属于实词还是文言虚词问题
至今也未有明确答案,例如:一些人提出副词属于半实词,出现异议主要因为认识到实词与虚
词的不同属性。

按照这一思路,“吕公女,乃吕后也”中的“乃”虽然是副词,但也可以作为
实词看,这样句子就理通了。

而另一些认识,这些句子都在句尾,不是都有一个表示判断的语
气助词,这些句子属于判断句,文言虚词的语气助词既表示语气又具有句子连接的作用,但与
汉语的语气助词语法又存在差别。

结合词法上分析,古汉语实词与虚词的定义较为模糊,一些文言虚词也是基于文言实词演
变的,意义与作用具有实词性。

比如:“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中的“所”,一些
人将其作为代次,也有人作为助词,而无论如何区分都属于虚词。

“所”实质上是由名词演变的,如:“某所,而母立于兹”,“所”代表名词,表示处所。

所以,“所至”中的“所”放
在动词前面形成名词性的“所”字结构,代表处所。

此外,也有一些文言虚词是由实词演变的,相同的虚词用法主要应用在现代汉语相近虚词的使用方法。

比如:“则”应用在汉语中为连词,但在古汉语中还可作为助词、副词,也有文言虚词的使用,这是因为无法使用现代汉语翻译。

因此,根据现代汉语将其作为助词,比如:“其”作为代次、副词、连词时可以用汉语诠释,
进而确定使用方法。

但是,对于“余与四人皆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中的“其”就不能使用汉语词汇诠释,无实质意义。

因此,只能作为助词。

结合现代汉语实词与虚词定义,实词指的是具有实质性的意义,虚词则无意义。

而在文言
虚词中也表示具有实质性意义,如:“久久莫相忘”,“相”表示指代性副词,等于“我”,
这时我们就不能说没有实质性意义。

或者“因利乘便”中的“因”,通常看作介词,有“凭证”等意义。

但是,结合其该句结构分析,“利”和“便”同义,“因”与“乘”同义。

所以,“因”具有实质性意义,可以将其作为动词。

此外,也有文言虚词是结合现代汉语明确使用方法,虽然这种方法并不恰当但也是无可厚非,这也是存在异议的主要原因。

比如:军惊而坏都舍”中的“而”,汉语可译为“好像”,但在该句中则成为动词,或者在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
是哉”和“天涯若比邻”中的“若”也可译为好像、似乎,也可作为动词。

如果只是因为翻译
意思相同就将“而”与“若”作为动词还有待进一步论证。

“军惊而坏都舍”中的“而”表示
递进连词也是合适的,因为该句主语为“军”,“而”连接“惊与坏”词性相同,译为更进一步,“军惊而坏都舍”可译为:士卒惊骇进而使大房屋倒塌。

基于句法分析,古汉语有特殊结构形式,结构与现代汉语还存在较大不同。

文言虚词包含
文言句式。

所以,文言虚词在句子中的含义高于现代汉语虚词的含义,如:现代汉语中代表判
断的句子有“是”,但古汉语中多用“则”、“乃”、“即”等。

从这一点不难看出,文言虚
词用法与现代汉语虚词使用方法存在某种联系,但也有所不同。

我们在学习时不可为了便利而
将现代汉语虚词用法套用在文言虚词中,还应结合句子含义具体判断。

二.文言虚词举例
文言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

考纲划定18个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以、因、于、与、也、则、者、之。

其中“因、以、于、则、之、乃、而”是历年高考试卷中的“老面孔”。

常见考法是采用课内与卷内句对照区
分的题型进行考查,
(一)而
用作连词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并列复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
句分别陈述几种事物,或者几种事情,或一种事情的的几个方面,分句之间是平行相对的并列
关系。

主要关联词语是:既……又……,还,也,同样,不是……而是……,是……不是……,同时,一方面……一方面……,有时……有时……,有的……有的……。

如:它既不需要谁来
施肥,也不需要谁来灌溉。

我们不是要空话,而是要行动。

递进复句,后面分句的意思比前面
分句的意思进了一层,分句之间是层进关系。

常用的关联词是:不但(不仅、不只、不光)……而且(还,也,又)……,尚且……何况(更不用说,还)……,况且。

(二)乎
表疑问语气。

可译为“吗”“呢”。

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

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呀”等。

美哉乎,山河之固。

(《史记·吴起列传》)。

用在句中的停顿处,不译,如:矗不知乎几千万落。

(《阿房宫赋》)。

词尾,译为“……的样子”“……地”,如: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赤壁赋》)。

用作介词,相当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的解释,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三)其
第三人称代词。

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

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

译为“我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如: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阿房宫赋》)。

指示代词,表示近指,相当于“这”“这个”“这些”,如: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游褒禅山记》)。

用作副词: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综合分析,文言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

在虚词用法方面有待进一步研究,例如:实词和虚词划分;虚词分类;代次、助动词、数词属性等。

参考文献
[1]朱永平.汉字形义与虚词的发展——兼议对外汉字教学[J].国际汉语教育(中英
文),2018,3(03):70-76.
[2]彭婷婷.试论中职语文虚词教学的方法之比较分析[J].青春岁月,2018(17):136+135.
(作者介绍:关淇月,山西省忻州市第一中学590班学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