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市淄川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2016级高二下学期第一次阶段测试
语文试题(2018.4)
第Ⅰ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技术也可以“诗意盎然”
刘根生
①一位新锐设计师受梵高名画《星空》的启发,设计出一条“夜光自行车道”,路面
上镶嵌着成千上万颗发着蓝绿色激光的小石头,如同银河洒落人间,令人叫绝。
设计师认为,技术不应是坚硬麻木的存在,而应“以一种更具交互性和诗意的方式强化我们的感受
能力”。
②的确,技术并不只具有实用价值,亦可以是审美价值的摇篮。
中国的陶瓷闻名遐迩,丝绸远销世界,古代建筑令人陶醉,皆因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相得益彰。
技术满足人的物
质需要,艺术满足人的精神需要,技术与诗意融合,更能熏染出高品质的生活。
当我们向
科技的诗意一面投去更多关注,就不难发现,技术也可以充满温度和情怀,饱含灵性和魅力。
③国内外的一些城市中,涌现出一种叫作“垂直森林”的新式建筑,层层种下乔木、
灌木和草本植物,让绿植充满建筑空间。
传统观念里,城市的钢筋水泥风格同绿色自然格
格不入。
“垂直森林”的建筑设计却成功地让人与自然超越空间局限融合在一起,为“诗
意的栖居”创造了无限可能。
④科学同样要有美感,技术创新也能很诗意。
如果把科技比作繁茂的大树,效率和性
能是其树干,人文要素则近乎树枝和树叶。
没有树干,枝叶无所依存;剥掉树皮,去除叶子,树干不过是根木头。
科技不能只有理性思维、缺少“诗性思维”,否则就难免枯燥无趣。
以城市规划来说,许多城市的新城区道路、公共广场都唯宽大是从,不仅不讲科学,
实际上也诗意无存,既浪费也没有特色。
⑤“技术的诗意”,其实不是铺陈、夸张、搞怪,而是“得天之道,其事若自然”。
如同庖丁解牛,始终按照其结构特征用刀,在顺应自然、求至善中尽显智慧和技艺。
其中
凝聚着“真”——尊重规律、以道驭术;凝聚着“善”——简约利物、惠而不费;凝聚着“美”——巧夺天工、出神入化。
多些“技术的诗意”,实质正是遵守技术伦理,把创意
和人文有机融合,用“人的尺度”统摄技术,给人更多便利的感受和美的体验。
⑥为什么有些技术成果缺乏良好的用户体验?不是技术创新能力达不到,而是在贪多
求快的浮躁心理驱使下主动放弃了对诗意的探求。
这提醒我们,无论是规划设计还是科
学研究都极具专业性,决策者有必要多咨询专业人士意见,防止“政绩冲动”和“商业驱使”误导决策。
一切技术创新的目的都在于提升生活品质,理应多从人文领域寻求灵感启
发和精神支柱,在实用和审美并重中释放智慧和技艺。
⑦美是愉悦的源泉,美也是巨大的竞争力。
科技之美,立足于“人的尺度”,内蕴着“技术为体、文化为魂”的规律。
让科技的真、善、美可观可触可感,我们才能最大程
度地兑现“科技让生活更美好”的愿望。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的陶瓷闻名遐迩,丝绸远销世界,古代建筑令人陶醉,这说明审美价值重于实
用价值。
B.层层种下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让绿植充满建筑空间,这种“垂直森林”的新式
建筑的出现,体现了对传统观念的突破。
C.美具有巨大的竞争力,技术讲究美感,说到底就是为了增强科技产品的竞争力。
D.追求技术的诗意,要用“人的尺度”统摄技术,即考虑到人对科技产品的尺寸的要求。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围绕着技术的诗意,通过大量的例子,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证了技术诗意的重要性、可行性等问题。
B.文章第④段以大树为喻,形象地阐明了效率、性能与人文要素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
C.文章第⑤段在上文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技术诗意的特征,为自己的立论提供了
理论依据。
D.认为技术的终极目标是提高人们的生活品质,这是文章论述技术应是实用价值和审
美价值相融合的前提。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某些技术成果之所以缺少良好的用户体验,根本原因在于设计者在“贪多求快的浮
躁心理驱使下主动放弃了对诗意的探求”。
B. 一切技术创新的出发点在于提升生活的品质,但某些决策者在规划设计中往往偏
向于追求政绩和商业价值。
C.技术的诗意固然重要,但不能随意地铺陈、夸张、搞怪,而应遵循规律,自然而为之。
D.许多城市的新城区道路、公共广场一味讲求宽大,显得浪费又没有美感,其中原因
可能是决策者事先没有向专业人士咨询意见。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春天,我的春天
史光柱
我最后一个用眼睛看到的春天是被疯狂的绞肉机绞碎的,春天淌着血,连同那天的太
阳一起绞断。
留下一条根,深埋在岁月里。
那是1984年的事,至今已整整二十个年头。
往前一年,春天是和平的橄榄绿;再往前一年,我走在滇东老家的山道。
父母送我入伍,
父母爱、故乡情勾动情怀。
路边有青青的麦苗、棕榈和灌木林。
青青的麦田和灌木是春天。
翻过山岗,便看不见了我熟悉的木屋和炊烟,能让我爬上山岗,回头再望一眼的故乡是春天。
花不标价,草不打折,那时的春天没有商家炒作的痕迹。
伸进树丛的牛头、羊嘴告诉
我日子香甜,啃嚼鲜美。
一张慈祥的面容从天涯海角如期而至,它掏出钱褡子,传播慈善、慈祥。
一枚枚类似金币、银币的东西,从山湾、地湾冒出来,从野茅草返青的沟崖露出来。
这时我总在想,城里的春天,大厦装不下吧?为何城里工作的人回乡探亲,脸上都泛着红光?立交桥向四方炫耀,现代化进驻山乡。
可霓虹灯跟油灯的距离越拉越大。
我托着腮帮
坐在灯影下苦思:什么时候大山不阻断遥远,我也把牛车上的梦搬到汽车上。
生日有红烛,天天有饼吃,可能春天进家了吧!外婆跟我说,如能一天从鸡窝里捡两个蛋,你的春天也
就来了,石榴树露出腼腆的神色,抛出红绣球招引我忧郁的眼神,春天是家里买了一包盐,不用再吃淡菜,是季节熬出头,说是苦尽甜来。
狗尾巴草穿花衣服是春天;蒲公英凑趣闪出身向路人报幕是春天;老地疤长新肉、添
新喜是春天。
这个季节,谁最尖刻——草尖儿,谁最淘气——春风,谁的腰肢最细——链
子草,谁的嗓音清亮,声带最长——溪流,谁最高兴——布谷鸟和油菜花一样招眼的秧子,谁的嗓门最大,是村长大块头。
他把开春的调门起得很高。
春天,何止大地蒸蒸日上,青麦苗暖阳坡,它还让汉子们将缩在衣领里的脖子伸直,
起早上山,让女人们拉家常时不只嬉笑,还看山色。
耕牛和我们的腿脚没闲着,扭子压在
人肩上,愿望长翅。
一个被贫穷剥夺书本的女娃,接过爷爷挖药材换来的学费,朝房头登
枝的小鸟招招手。
春天来了,根的愿望得到伸展,种子跟苗床说着喷香的悄悄话。
冷漠的土地找到掏
心窝子的人。
痛快地宣泄着压抑已久的心情。
孩子们有了玩场,破口鞋成了打老鼠脸的锐
利武器。
穷山沟的孩子总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童话。
天被雨婆婆刷洗成蓝屋檐,白云洗成春
雪莲。
丁香花刷得特丁香,鸟窝里的雏鸟是他们宠爱的丑小鸭,泥塘子当成天鹅湖,娃娃
鱼成了美人鱼,蚂蚱窝当成星星屎。
星星会拉屎撒尿,不知是哪位祖先注册在人们头脑里
的童话。
因为故事离奇,也因传说蚂蚱窝有消食败火的功能。
老人们便说星星屎不脏,吃
了长聪明。
孩子们也想不呆不傻,长大后挣大钱,盖大屋,娶好媳妇,想聪明的孩子见到
半个火柴盒大的蚂蚱窝,从枝叶上掰下,拿回家串烤着聪明。
胆子小的孩子,掰开蚂蚱窝,瞅着金色的虫卵囊仔细观瞧,最终不敢拿在火上烤熟亲尝。
山道如线,扯着木屋放飞的风筝。
坡地挂在高山上。
谁在翘首?谁在顾盼?谁是年岁
中的畚蚂蚱?弓着腰,鼓着眼四下寻找。
情缤纷,梦缤纷,青瓜棚看呆看傻了。
在管生不
管死、管成长不管成熟的春天,我怀着树的冲动,肩挑幢憬,根盘串蚂蚱情节的领地。
如今,我娶了相知的人,小屋不大,但装得下工作之余的温馨。
我拄着盲杖,敲打着
未知的路面,能敲打未知,采来去去是春天。
春景斩断殆尽,深埋在心里的根却在时时发芽。
时时发芽的根是春天。
大概我现在的春天就那么多了。
就那么多的春天,牵动着我忙碌的身影。
我握着生命
的犁铧,翻犁一沟接一沟漆黑的命运。
能翻犁命运、播种未来是春天。
你的春天是什么?
是耕耘霓虹点点的春色?还是在嫩叶和花瓣间寻找她的眼神与面容?
注:①史光柱,1964年生,云南马龙人。
1984年在保卫边疆的战斗中身负重伤,双
目失明。
1985年自学写作,出版了多部作品。
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篇说“春天淌着血”,这是因为作者在当年的战斗中身负重伤,双目失明,
那年春天给他留下了独特而残酷的印象。
B.“蚂蚱窝”被当地人赋予特殊的意义,孩子们掰蚂蚱窝.作者也说“根盘串蚂蚱情
节的领地”,这表现了人们对未来的期盼。
C.“我握着生命的犁铧,翻犁一沟接一沟漆黑的命运”一句,使用了借代的手法,形
象地表现了作者面对命运的顽强精神。
D.文章选取了故乡春天中的一些典型景象,生动地表现了故乡在作者心中的鲜明印象,回忆中充满了深深的眷恋之情。
5.文章的标题为“春天,我的春天”,请结合全文,分点概述“我的春天”的含义。
(5分)
6.本文语言的文学味较浓,请从遣词造句的角度对此加以赏析。
(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材料一:
2017年,作为高考综合改革试点地区的上海、浙江两地的首届高中毕业生迎来高考检阅。
这一轮试点改革中提出了很多新的理念,取得了不少成果,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比如“六/七选三”模式下的学科失衡问题。
据初步调查,2016级高中生在2017年选定选考科目时,浙江省某中学近千人中只有
7个学生选考物理;某一级普通高中特色示范学校也只有不到50人选考物理;某县所有中学只有不到100人选考物理;某市2016级约一万名学生,只有不到900 名学生选考物理。
这些现象虽然仍在动态变化中,但是“惧选物理”的情绪由落后地域向发达地域、由二级
普通高中特色示范学校向一级普通高中特色示范学校快速蔓延,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
展开余下试题
(选自搜狐网《尴尬的物理:浙江新高考下的学科失衡与制度改进》,2017.9.14)
材料二:
“物理遇冷”的直接原因不是选考,而是新高考为了平衡不同学科的难度和分值,对
选考科目采取了赋分制。
赋分制,即不以卷面实际分数为考生最后得分,而是根据考生的卷面成绩在全部成绩
中的位置,给出一个相对分数。
具体到本次高考,每门选考科目卷面成绩的前1%为100分,2%为97分,以此类推,以每3分为一个分差档设置21个得分档,直至最低分40分。
“物理学科本身偏难,选考物理的一般都是成绩较好的学生,因此导致许多成绩不好
的学生不愿意成为分母。
”杭州市一所普通高中副校长对《中国新闻周刊》举例说:比如
短跑比赛,一组是10个速度较快的高手,另一组是10个跑得较慢的人,两组的竞技水平
并不相同,但都按同样的规则赋分,最后在两组内排名相同的人,成绩就相同了。
(选自《中国新闻周刊:新高考改革引争论“物理遇冷”是无解之题?》,201
7.10.27)
材料三:
2017年在上海、浙江招生的1400多所高校中,有70%的高校对选考科目有要求。
其
中浙江高校要求选考的科目比例如下:
(选自搜狐网《高考改革后物理到底有多重要?》,2017.7.13)
材料四:
怎样针对物理选科问题调整高考改革方案?
其一,在目前选科制度不变的情况下,适当调整物理科目的等级和赋分比例。
这并不
涉及学生选择学科的公平公正问题,如果各科等级比例在学生选择前就告诉学生,那学生
完全可以根据政策来选择学科,这对所有学生都是公平的。
其二,改革选考科目设计,允
许学生自主选择3门以及3门以上选考科目,在完成选考之后,自主确定用哪3门分数参加高考、填报志愿。
如果6门(或者7门)选考科目都允许学生参加考试(考试次数限定为1次),要参加高考录取的学生,必须至少选3门,在考试完成后,再自行决定用哪3门的分数去报考大学,这会进一步扩大学生的选择权,也能避免功利选科的问题,还有助于实现教招考分离。
其三,推进大学招生改革,调整大学专业招生的选科要求。
大学必须专门开设高中学习中心,配合高考改革,引导中学生理性选科,需要大学规范专业选科要求。
目前存在于高考选科中的问题,根源在于高考录取还是实行按总分录取模式,因此,学生选科主要关注的是等级、分数,而非自身的兴趣和长远的学业发展规划。
在高考改革中,要真正扩大学生的学科选择权,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的个性、兴趣、学业发展规划选择考试科目,还需要在科目改革基础上,推进录取制度改革,真正实现大学和学生之间的双向选择,这是高考改革的关键所在。
(选自澎湃新闻《新高考改革中的物理科目究竟怎么办》,2017.10.30,有删改)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认为新的高考改革,虽然取得了很多积极的成果,但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比如选考学科失衡的问题。
B.材料二认为“物理遇冷”的直接原因,是众多学生的畏难心理。
再加上赋分制所存在的漏洞,最后导致了物理学科的尴尬境遇。
C.材料三中的图表数据表明,在所有的选考科目中高校要求选考物理的比例最高,这体现了高校对物理学科的青睐和物理学科的重要性。
D.材料四探讨了三种针对物理选科问题的改革方案,并指明选科问题的根源在于高考依旧实行按总分录取的模式。
8.下列对材料的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因为“惧选物理”的情绪由落后地域向发达地域、由二级普通高中特色示范学校向一级普通高中特色示范学校快速蔓延,所以“物理遇冷”成为改革中最重要的问题。
B.赋分制让学生在选择选考科目时产生趋易避难的心理,增强了高考的博弈性。
对选考科目的选择成为高考的重要环节。
C.大多数高校在招生时毫不掩饰对物理学科的偏爱,这与学生对选考科目选择的实际情况有出入,说明这些高校并不配合高考改革。
D.扩大学生的学科选择权,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的个性、兴趣等选择考试科目,就能推进高考录取制度改革,真正实现大学与学生之间的双向选择。
E.尽管高考改革过程中会存在许多问题,但改革依旧取得了不少积极的成果。
这表明,高考改革是在摸着石头过河,遇到问题解决问题,而不是因噎废食。
9.根据材料,分析“物理遇冷”的原因,并找出一条可行的解决方案。
(4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杜钦字子夏,少好经书,家富而目偏盲,故不好为吏。
茂陵杜邺与钦同姓字,俱以材
能称京师,故衣冠谓钦为“盲杜子夏”以相别。
钦恶以疾见诋,乃为小冠,高广才二寸,
由是京师更谓钦为“小冠杜子夏”,而邺为“大冠杜子夏”云。
时帝舅大将军王凤以外戚
辅政,求贤知自助。
凤父顷侯禁与钦兄缓相善,故凤深知钦能,奏请钦为大将军军武库令。
职闲无事,钦所好也。
钦为人深博有谋,时有日蚀、地震之变,诏举贤良方正能直言士,
合阳侯梁放举钦。
钦上对曰:“陛下畏天命,悼变异,延见公卿,举直言之士,将以求天心,迹得失也。
臣闻日蚀、地震,阳微阴盛也。
唯陛下正后妾,抑女宠,去佚游,躬节俭,亲万事,致晨昏之定省。
如此,即尧舜不足与比隆,咎异何足消灭?唯陛下忍无益之欲,
以全众庶之命。
”征诣大将军莫府,国家政谋,凤常与钦虑之。
镇抚四夷,当世善政,多
出于钦者。
顷之,复日蚀,京兆尹王章上封事求见,言凤专权蔽主之过,宜废勿用,以应
天变。
于是天子感悟,召见章,与议,欲退凤,凤甚忧惧。
钦令凤上疏谢罪,乞骸骨,文
指甚哀。
太后涕泣为不食。
上少而亲倚凤,亦不忍废,复起凤就位。
凤心惭,称病笃,欲
遂退。
钦复说之,凤复起视事。
上令尚书劾奏京兆尹章,章死诏狱。
章既死,众庶冤之,
以讥朝廷。
钦欲救其过,复说凤曰:“京兆尹章所坐事密吏民见章素好言事恐天下不知章
实有罪而以为坐言事也愚以为宜因章事举直言极谏以明示四方,使天下咸知主上圣明,不
以言罪下也。
若此,则流言消释,疑惑著明。
”凤白行其策。
钦之补过将美,皆此类也。
优游不仕,以寿终。
钦子及昆弟支属至二千石者且十人。
(节选自《汉书》卷六十传第三十,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京兆尹章所坐事密/吏民见章/素好言事/恐天下不知章实有罪/而以为坐言事也/愚
以为宜因章事举直言极谏/以明示四方
B.京兆尹章所坐事密/吏民见章素好言事/恐天下不知/章实有罪而以为坐言事也/愚以
为宜因章事举直言/极谏以明示四方
C.京兆尹章所坐事密/吏民见章/素好言事/恐天下不知/章实有罪而以为坐言事也/愚
以为宜因章事举直言/极谏以明示四方
D.京兆尹章所坐事密/吏民见章素好言事/恐天下不知章实有罪/而以为坐言事也/愚以
为宜因章事举直言极谏/以明示四方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外戚”又称“外家”“戚畹”,指帝王母亲和妻妾方面的亲戚,属于皇族宗亲。
B.“定省”是古代子女早晚向亲长问安的一种礼仪,即晚间服侍就寝,早上省视问安。
C.“莫府”即幕府,本指将帅营帐,后泛指军政大吏的府署。
又指高官的幕僚、幕宾。
D.“京兆尹”是中国古代官名,为负责治理京畿地区的三辅之一。
“三辅”指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展开余下试题
A.杜钦少好读书,才能外扬。
他年轻时喜好儒家经典,与茂陵人杜邺都以才能扬名
京师。
被大将军王凤奏请为大将军军武库令。
B.杜钦学识渊博,勇于进言。
当时发生两次日食、地震之变,杜钦都上奏章提出了很
好的建议。
C.杜钦谋化国是,能出善政。
在大将军幕府,杜钦参与谋划国家大政,当时好的政治
措施,大多出于杜钦的建议。
D.杜钦善于补过,助成好事。
京兆尹王章因弹劾大将军王凤被下狱,并死在狱中,引
发百姓讥刺朝廷事件。
杜钦为王凤出谋划策,助其消除流言。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延见公卿,举直言之士,将以求天心,迹得失也。
(2)钦令凤上疏谢罪,乞骸骨,文指甚哀。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早蝉白居易
六月初七日,江头蝉始鸣。
石楠深叶里,薄暮两三声。
一催衰鬓色,再动故园情。
西风殊未起,秋思先秋生。
忆昔在东掖,宫槐花下听。
今朝无限思,云树绕湓城。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六月初七日”,言语浅白,乍看不觉有何诗意,实则含有诗人听到早蝉先秋鸣叫
时内心的震动与惊悸。
B.“西风”即秋风。
古时人常习惯于将春秋冬夏四季之风,分别以东风、南风、西风、北风称之。
西风未起,意指还没有到秋天。
C.时值复季,让诗人意外的是,竟然在江边听到蝉鸣之声。
这连绵不断的蝉声引发了
诗人的悲慨之情。
D.“东掖”,宫中东侧的旁门。
唐时为门下省的代称,亦称左掖,与称右掖的中书省
对称。
此联表现诗人不无对昔日在宫城槐下听蝉的美好回忆。
E.“今朝无限思,云树绕湓城”一联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此刻对云树缭绕的湓城的
无限思念之情。
15. “一催衰鬓色,再动故园情”一联感情深沉动人,其中包含哪些具体情感?运用
什么手法表达的?请结合相关诗句简要分析。
(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5分)
(1)庄子在《逍遥游》中说明列子是“有所待”之后,指出了“无所待”的状态。
能
够表明这种状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士人之死,重于泰山。
《雁门太守行》中“_________”一句写到死,是为君赴难;《离骚》中“_________”一句写到死,是万死不悔。
第Ⅱ卷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大坪村在未实施新农村建设前非常落后,筚路蓝缕,人们吃不饱,穿不暖。
通过农
家课堂等方式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整体居民收入得到提高。
②记者在现场看到,他拿出宣纸,泼墨挥毫,挥洒自如,写出“国富民强”四个大字,笔画苍劲有力,自成一体。
③如果教师只知道耳提面命,教学方式守旧刘板,不能在上课前做到胸中有丘壑,那
要谈上好一节课纯属无稽之谈。
④人们常常为不期而来的意外而烦恼不已。
既然我们无法改变事实,为什么不勇于面对,豁然开朗地面对一切呢?
⑤安倍希望以此为契机,扭转内阁民意支持率下跌的态势,倘若再出岔子,对安倍
内阁的打击可能是致命的。
因此,这次改组,安倍可谓如履薄冰。
⑥哲学是一门深奥的学问,初学者不能急于求成,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选择适合
初学者的书籍作为教材。
A.①②⑤
B.②③⑤
C.①③④
D.②④⑥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中华民族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作为自身的根本精神之一,中华文化从西周以来就确
立了以人为本的文化品格。
B.悠久灿烂的中原传统文化既具有典型的本土特色,又兼有受游牧文化、齐鲁文化、
湘楚文化共同影响下形成的其他特点。
C.微信启动页面的地球背景图发生变化,之前的名为“蓝色弹珠”的摄影图,被中国
卫星“风云四号”拍摄的地球图像取代。
D.我们不得不承认,一部电影好不好不在于起用了多少知名演员,而在于它拥有对善
良人生的基本关怀。
19.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3分)
A.白居易对刘禹锡说:上次席间你所和之诗我已惠存,尤为喜爱“沉舟、病树”一联。
B.客人辞别主人:多日来寄身贵府,叨扰颇多,心存感激,今日别过,日后再谢。
C.苏轼对苏辙说:最近家兄在西湖清挖淤泥,政务繁忙,无暇及时回信,望见谅。
D.父亲向来宾介绍叔叔一家:这是舍弟,在北京工作,这是贤侄,正在读书。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
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
(6分)
啸,是一种介于呼叫与歌唱之间的声音。
①,如徐干《情诗》“啸歌倚华楹”里以啸
呼唤爱情,曹植《杂诗七首》“悲啸入青云”中以啸来表达青云之志难以实观的悲凉,从
魏晋开始,啸歌与清谈、饮酒、服药、弹琴等等一样,成为名士风度的象征。
②,据记载,阮籍之啸可“阅数百步”,南朝还有“嵇琴阮啸”的美誉。
③,与其沉默寡言的个性、
有苦难言的境遇有关,也和他常与善啸高人切磋,其人其事得六朝以来文史家的关注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