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菏泽市12校联考2012-201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扫描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语文试题答案可惜阿房宫化为了一片焦土 (“举”1分,“一炬”1分 ,“可怜”1分,“焦土”1分)
(2)译文:那么胜败存亡的命运,如果能够与秦国相较量或许不能轻易判定。
答案:(1)诗中所写瀑布从天而降,气势不凡,光彩夺目,云气缭绕。
诗人以山相衬,以天相映,为我们描摹了一幅雄奇绚丽的庐山瀑布远景图。
(2)本诗运用的修辞手法有:夸张,如“万丈红泉落”的“万丈”,突出了瀑布的气势不凡;比喻,如“日照虹霓似”,将阳光下的瀑布喻为天上的虹霓,突出了瀑布的神采。
(诗歌鉴赏:这首诗描写的是庐山瀑布水的远景,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手法,取大略细,写貌求神,重彩浓墨,渲染烘托,以山相衬,以天相映,描绘了一幅雄奇绚丽的庐山瀑布远景图。
诗人欣赏瀑布,突出赞叹它的气势和神采等。
首联写瀑布从高高的庐山落下,远望仿佛来自半天之上,“红泉”、“紫氛”相映,光彩夺目。
颔联写青翠高耸的庐山,杂树丛生,云气缭绕。
远望瀑布,或为杂树遮断,或被云气掩住,不能看清全貌。
颈联写阳光照耀,远望瀑布,若彩虹当空,神采突显;天气晴朗,闻其响 却若风雨声。
尾联以赞叹作结:庐山本属仙境,原多秀丽景色,而以瀑布最为突出。
?
15、(1)小乔初嫁了 羽扇纶巾 (2)一尊还酹江月 (3)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4)泣孤舟之嫠妇 (5)未云何龙 不霁何虹 (6)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7)廉颇老矣 尚能饭否 (8)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四、语言运用(8分)
16、陆游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让我认识到困难与希望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让我感受到朋友之间深厚的友谊见到茂密的森林,你只要无愧地做了丛林中最挺拔的一棵;见到奔腾的大海,你只要无愧地做浪花里最纯净的一滴;见到无垠的蓝天,你只要无愧地了云朵中最祥和的一朵
20、(4分)①成长经历和诗歌创作成就;②读书写作的执着追求;③童心未泯、爱心如火的人生境界。
(对两点3分,对三点4分)
21、(6分)(1)(3分)理解:人的寿命有终结之时,而诗作可以不受时空的限制流传千古,泽被后世。
标题以诗和人的寿命相比,通过揭示二者的辩证关系,突出臧克家卓越的诗歌成就。
(2)(3分,每点1分)①深入生活,热爱人民,紧跟时代步伐,把握时代脉搏;②读书学习,笔耕不辍;③饱含激情,充满爱心。
六、22、作文(60分)
本次作文基准分为44分。
一类文48—60分;二类文42—47分;三类文36—41分;四类文35分以下。
以“感动”为话题的作文及例文【话题聚焦】在我们的生活中,令我们感动的东西很多很多。
有时是一种声音,有时是一种色彩,有时是一种状态,有时是一种场景生活中,我们会有很多不经意的感动,这感动源于亲人、源于朋友、源于老师、源于同学、源于陌生人请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为话题,可以叙述经历,抒发感受;可以发表议论,评述世态等等。
写一篇不少于00字的文章,体裁不限,立意自定,题目自拟。
【写作】感动是非理性的东西,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是陆机为季节的变迁而感动;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是白居易为沦落江湖的歌女而感动。
捕捉住瞬间的感动,就能写出动人的篇章以感动为话题作文,首先要调动生活积累,回忆并选取其中内蕴丰富、值得咀嚼的令人感动的人或事、情或景等材料行文。
从内容上说,既可写伟人壮举,也可写凡人小事,还可写造化奇观。
不管怎样写一定要采撷生活中足以令人感动的事,用朴实率真的文字加以表现即可。
写法上,抒情议论是必不可少的,但要以叙事为基础,否则,抒情议论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起不到感染读者的作用。
要注意叙事、抒情、议论的技巧,注意情与景的交融,事与理的渗透,情节与细节的打造,环境与情感的烘托与渲染等等。
以记叙为主,将事情作为文章的主体部分,然后引发必要的抒情或议论,是一种写法;依据行文需要,将事情加以梳理,穿插在文章的各个部分,写成“形散神聚”的散文,也是一种写法;甚至只有叙事,将感情融入叙事当中,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情感,让读者自己去揣摩,也未尝不可。
题记示例学会感动,时刻感动,体验生活,珍生活。
——题记 进取的勇气往往来源于平凡的感动。
——题记 感动是生活的筛子那针孔般缝隙中摇落的细微感觉,是源于对于善良的厚积薄发。
——题记 感动,点燃了精神家园的一瓣心香,萦绕着人的一生。
——题记 心存感动自己能真心地对待周围的每一个人。
——题记 我们一直在寻找感动感动就在我们身边。
——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