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教案第1415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上教案第14、15课八年级上教案(第14、15课)
14布鲁塞尔大广场教案教学目标: 1、了解布鲁塞尔。
2、感受布鲁塞尔的历史、规模、风光和情调。
教学重点: 1、了解布鲁塞尔。
2、了解城市历史造就城市文化的道理。
教学难点:理解“布鲁塞尔市西欧的首都” 教学准备:相关资料一、复习旧知引出课文 1、美国的牛仔小镇有什么特点? 2、过渡:同样美丽的风光,比利时的首都布鲁塞尔又有哪些独特之处? 3、揭示课题 4、介绍布鲁塞尔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轻声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不添字,不漏字。
2、交流读书情况(1)通过读书,你了解到什么?(2)你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内容? 3、质疑问难概括问题(1)作者在介绍大广场时,选取了哪些景点?重点介绍了哪些景点?(2)作者为什么要重点介绍这些景点?三、精读课文理解重点(1)通过地图册,理解“这些国家既是欧洲又是全世界的重要国家,那么处于中心位置的布鲁塞尔当然就极为重要,甚至于被称为‘西欧首都’。
” (2)“布鲁塞尔还是一个历史悠久、名胜古迹繁多的古老城市。
” 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3)重点了解布鲁塞尔独特的文化特点。
找出有关的语句读一读,并细细地体会。
四、课外延伸拓展思维如果让你选择一个与布鲁塞相类似的城市,你会选择哪一个,请说说你的理由。
15维也纳森林的故事教学目标 1、领会运用描写这一表达方式的作用。
2、在运用描写的基础上恰当运用抒情、议论点明中心。
3、感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风貌。
教学重点:领会运用描写这一表达方式的作用。
教学难点:在运用描写的基础上恰当运用议论点明中心。
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设计学生活动设计设计意图一、课前准备教师网上下载《维也纳森林的故事》的音乐。
学生听音乐。
为学生理解课文作好先期准备。
二、导入请学生回顾有几种表达方式。
学生根据以往的积累回答。
为理解课文教学重点作铺垫。
三、初读课文请学生划出文章中哪些地方是描写并说说其作用。
学生边听边划并作旁批。
为明确教学重点作铺垫。
四、学生讨论请学生回答哪些句子是描写的,并说说其作用。
第一处描写说明森林具有净化眼睛和心灵的'作用。
第二处描写说明森林与城市的味道相调和。
第三处描写说明森林具有降温的作用。
第四处描写说明维也纳空气清新。
为明确文章中心句作铺垫。
五、教师质疑第四段“味道”这一词在此处是什么意思?能否用另外一个词来代替?第六段皇家猎宫为何建在此处? 第八段远处雕像看得一清二楚说明什么/ 学生回答。
理解森林与城市风貌相调和。
理解森林更适宜人居住。
理解人们对环境的爱惜。
教师再质疑文中还有哪些修辞句表现人与自然和谐亲密的关系?学生在书上划线。
领会写景可适当运用修辞句。
六、归纳总结这几处景物描写说明什么中心?作者用什么表达方式概括中心?学生根据全文阅读找出文章的中心句。
明确可用抒情、议论的表达方式概括文章的中心。
七、再读文章再读写景的段落。
学生阅读。
体会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八、迁移读冯骥才《珍珠鸟》,划出有关景物和动物描写的句子。
用抒情、议论的表达方式概括文章的中心。
板书设计净化眼睛和
心灵。
森林与城市的风貌相调和。
表达自然和人类和谐亲密的关系(景物描写)具有降温的作用,更适宜人居住。
(抒情、议论)反衬人们对环境的爱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