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三人谈 漫说文化》读书笔记模板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三人谈·漫 说文化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读书笔记 05 目录分析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精彩摘录 06 作者介绍
思维导图பைடு நூலகம்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中国
人情
文化
文学
二十世纪
未知死焉知生 世故
意味
文学
文化
文章 二十世纪
乡风市声
中国
文化
鬼神
中国
父子
文学
苍生
内容摘要
本书合刊了《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三人谈》(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和《漫说文化》(长沙:湖南教 育出版社,1997)两册"有趣的小书",是钱理群、黄子平、陈平原三位学者1985年到1990年切磋学问、品谈文章 的记录。"三人谈"提出了"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命题,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不可分割的整体性,打通了近、现、当 代文学的研究格局,扩大了研究领域,在学界引起很大的反响。《漫说文化》收录各自的回忆文章及各集的序言, 阐明了编者对"散文"的独特理解,注重突出文化意味。
因此,以“悲凉”为其核心、为其深层结构的美感意识,经常包裹着两种绝不相似的美感色彩:一种是理想 化的激昂,一种却是“看透了造化的把戏”的嘲讽。
一种根源于民族危机感的“焦灼”,便成为笼罩20世纪中国文学的总体美感特征。
中国文学的现代化同时展开为互相又互相对立的两个侧面:所谓“欧化”(其实是“世界文学化”)和“民 族化”。
读书笔记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新的文学史参照实乃学界的一枚重磅炸弹。
陈平原先生的《佛佛道道》启发很大。
为其学科史意义喝彩!三人在80年代提前宣告了这一概念,预见性非常之强,以整体性视角建构文学史,概 念本身就具有很强的方法论价值,这恰恰说明了“直觉”的重要性,它可以见微知著,看到文学走向与整体框架 的特点。
一个谈话录性质的“小书”。
三个人里爱黄子平的文章、陈平原的人,对钱理群无感,但看三人谈话处处机锋,本是先看完的对二十世纪 中国文学的反思,窥见文学被去政治化、获得独立性、文学研究落脚文学本身的开端,体系的打破、重构、世界 文学一体化与民族文学多样化两条横纵坐标的搭建,通宵读完,依旧激动。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文学史里的概念终于鲜活了起来。后面的散文,初读觉得拉拉杂杂,有凑数之嫌。
这本小书浓缩和记录了丰富的文学史观念的转变轨迹,开篇的论文我读过两次,但这一次伴着对话式的交流, 我触摸到更全面的“二十世纪文学史”的概念。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横向:走向世界越近史料越多越详细,理论性越弱新文学整体观。
精彩摘录
走向“世界文学”的中国文学;以“改造民族的灵魂”为总主题的文学;以“悲凉”为基本核心的现代美感 特征;由文学语言结构表现出来的艺术思维的现代化进程;最后,由这一概念涉及的文学史研究的方法论问题。
作者介绍
这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三人谈·漫说文化》的读书笔记模板,暂无该书作者的介绍。
感谢观看
对话,作为一种人际交流的方式,同时也是一种文学批评的方式,一种使思想增殖的方式。
在中国文学中,个人命运的焦虑总是很快就纳入全民族的危机感之中(最具代表性的,如郁达夫的《沉沦》)
在“改造民族的灵魂”这一总主题中,一直有着两个相反相成的分主题:一个是沿着否定的方向,以鲁迅式 的批判精神,在文学中实施“文明批评”和“社会批评”,深刻而尖锐地抨击由长期的封建统治造成的愚昧、落 后、怯懦、麻木、自私、保守,并把“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态度,凝聚到类似阿Q、福贵、陈奂生这样一些形 象中去;另一个是沿着肯定的方向,以满腔的热忱挖掘“中国人的脊梁”,呼唤一代新人的出现,或者塑造出理 想化的英雄来作为全社会效法的楷模。
目录分析
“文学史研究丛书” 总序
小引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三 人谈
漫说文化
写在前面 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 关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对话 附录一关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两次座谈 附录二关于“表现即艺术”的讨论 附录三有关“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种种反响的综述 后记
漫说“漫说文化”(代序) 岁月无情又多情 十年一觉 漫说“漫说……” “说东道西”的姿态 漫卷诗书喜欲狂 “父父子子”里的文化 兼问苍生与鬼神 “乡风市声”的意味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读书笔记 05 目录分析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精彩摘录 06 作者介绍
思维导图பைடு நூலகம்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中国
人情
文化
文学
二十世纪
未知死焉知生 世故
意味
文学
文化
文章 二十世纪
乡风市声
中国
文化
鬼神
中国
父子
文学
苍生
内容摘要
本书合刊了《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三人谈》(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和《漫说文化》(长沙:湖南教 育出版社,1997)两册"有趣的小书",是钱理群、黄子平、陈平原三位学者1985年到1990年切磋学问、品谈文章 的记录。"三人谈"提出了"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命题,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不可分割的整体性,打通了近、现、当 代文学的研究格局,扩大了研究领域,在学界引起很大的反响。《漫说文化》收录各自的回忆文章及各集的序言, 阐明了编者对"散文"的独特理解,注重突出文化意味。
因此,以“悲凉”为其核心、为其深层结构的美感意识,经常包裹着两种绝不相似的美感色彩:一种是理想 化的激昂,一种却是“看透了造化的把戏”的嘲讽。
一种根源于民族危机感的“焦灼”,便成为笼罩20世纪中国文学的总体美感特征。
中国文学的现代化同时展开为互相又互相对立的两个侧面:所谓“欧化”(其实是“世界文学化”)和“民 族化”。
读书笔记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新的文学史参照实乃学界的一枚重磅炸弹。
陈平原先生的《佛佛道道》启发很大。
为其学科史意义喝彩!三人在80年代提前宣告了这一概念,预见性非常之强,以整体性视角建构文学史,概 念本身就具有很强的方法论价值,这恰恰说明了“直觉”的重要性,它可以见微知著,看到文学走向与整体框架 的特点。
一个谈话录性质的“小书”。
三个人里爱黄子平的文章、陈平原的人,对钱理群无感,但看三人谈话处处机锋,本是先看完的对二十世纪 中国文学的反思,窥见文学被去政治化、获得独立性、文学研究落脚文学本身的开端,体系的打破、重构、世界 文学一体化与民族文学多样化两条横纵坐标的搭建,通宵读完,依旧激动。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文学史里的概念终于鲜活了起来。后面的散文,初读觉得拉拉杂杂,有凑数之嫌。
这本小书浓缩和记录了丰富的文学史观念的转变轨迹,开篇的论文我读过两次,但这一次伴着对话式的交流, 我触摸到更全面的“二十世纪文学史”的概念。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横向:走向世界越近史料越多越详细,理论性越弱新文学整体观。
精彩摘录
走向“世界文学”的中国文学;以“改造民族的灵魂”为总主题的文学;以“悲凉”为基本核心的现代美感 特征;由文学语言结构表现出来的艺术思维的现代化进程;最后,由这一概念涉及的文学史研究的方法论问题。
作者介绍
这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三人谈·漫说文化》的读书笔记模板,暂无该书作者的介绍。
感谢观看
对话,作为一种人际交流的方式,同时也是一种文学批评的方式,一种使思想增殖的方式。
在中国文学中,个人命运的焦虑总是很快就纳入全民族的危机感之中(最具代表性的,如郁达夫的《沉沦》)
在“改造民族的灵魂”这一总主题中,一直有着两个相反相成的分主题:一个是沿着否定的方向,以鲁迅式 的批判精神,在文学中实施“文明批评”和“社会批评”,深刻而尖锐地抨击由长期的封建统治造成的愚昧、落 后、怯懦、麻木、自私、保守,并把“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态度,凝聚到类似阿Q、福贵、陈奂生这样一些形 象中去;另一个是沿着肯定的方向,以满腔的热忱挖掘“中国人的脊梁”,呼唤一代新人的出现,或者塑造出理 想化的英雄来作为全社会效法的楷模。
目录分析
“文学史研究丛书” 总序
小引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三 人谈
漫说文化
写在前面 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 关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对话 附录一关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两次座谈 附录二关于“表现即艺术”的讨论 附录三有关“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种种反响的综述 后记
漫说“漫说文化”(代序) 岁月无情又多情 十年一觉 漫说“漫说……” “说东道西”的姿态 漫卷诗书喜欲狂 “父父子子”里的文化 兼问苍生与鬼神 “乡风市声”的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