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河历史文化名镇活化发展策略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学技术
蜀河历史文化名镇位于陕西省安康市旬阳县东部山区,镇域面积和区面积分别约143.5平方千米、3.3平方千米。
蜀河历史文化名镇在1000多年的漫长发展史中,形成了独特的景观风貌和地方传统文化。
1…保护与活化发展的意义
不同地区的历史文化名镇有其独特的历史文脉、风俗文化、传统建筑等,因此它们互相区别、独具特色。
目前,陕南历史文化名镇的保护与发展问题的相关研究比南方地区的个案研究较少,在分析现状和参考类似历史文化名镇的案例的基础上,提出蜀河古镇顺应时代发展的保护与活化发展策略,可以为陕南地区其他历史文化名镇的保护发展提供相关借鉴。
对于当地居民来说,想要在创造经济价值的同时,实现经济与文化的共同发展,必须合理有效地利用和充分发挥蜀河古镇景观资源优势。
本文对蜀河历史文化名镇景观的保护与发展研究,能在一定程度上督促当地将保护行为落实在日常工作中,加深当地人对蜀河历史文化名镇的价值认同,唤醒其对生活地的保护意识,同时,对协调蜀河历史文化名镇的保护与发展之间的关系也具有一定的意义。
2…蜀河历史文化名镇现状与活化发展问题
2.1…缺乏与时俱进的景区发展规划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也在发生转变。
蜀河历史文化名镇的变化凸显为旅游业蓬勃发展,带动当地经济,商业性客栈、商铺不断出现,使古镇原有风貌在新旧更替中逐渐消失。
调研发现,蜀河历史文化名镇景区规划不佳、预期调查不充分、发展速度和规划速度不匹配等问题,影响了居民的生活质量和游客的观赏体验度。
在不同时代背景下,保护发展规划方向不同,只有不断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与时俱进,才能保证发展的良性、可持续性。
例如,蜀河历史文化名镇景区在当地宣发部门的宣传和推广之下,热度上升,游客旅游热情空前高涨,大批游客通过自驾方式来到景区,但景区建设规划陈旧,当地相关部门没有及时作出反应,导致基础设施供不应求,表现为每年旺季景区原有的3个停车场爆满,河堤路段拥堵严重,以及自2017年开始申评AAAA景区以来,古镇才对基础设施进行不同程度的维护及增建。
这些都说明早期的部分规划已不适应景区现在的发展。
2.2…历史文化保护不足
2.2.1 本土建筑元素保护不足
由于蜀河历史文化名镇处于以文物保护单位为核心的保护阶段,许多本土建筑的保护状况较差,屋主迁移,旧居闲置,再加上当地管理部门不重视,在经济收入低、维修成本高、维修风险高的情况下,古镇中的部分民居被搁置在一边,处于无人问津的境地。
保护并不是要破破烂烂、一成不变,保护理念与修缮技术应不断进步。
现代化的生活设施、便利的交通通信都是古镇生命力得以延续的重要前提[1]。
2.2.2 文化景观体系逐渐消失
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使多数村落古镇里的年轻人逐渐向往城市化的生活方式,追求现代化生活环境与节奏。
由于传统风貌不符合时代发展的需求,居民缺乏传承传统文化的意识,建筑外部以及蕴含文化的景观元素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导致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故土,逐渐转变为融入消费文化而失去原生活力的部落,甚至是无人问津的空心村。
文化景观是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产物,而信息现代化发展与传播逐渐解放新一代人的思想,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被改变,其文化价值观念也相应地发生变化,在新时代,新的价值体系建立,人们对传统观念的摒弃导致相应的文化景观体系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2.3…公共空间缺乏社会属性
古镇人口随着社会经济的减退逐渐外迁,调研时发现,不具备外出务工能力的中老年人群和学龄前儿童是白天的主要活动人群,旅游淡季时零散的当地居民与旅游旺季时攒动的人潮形成鲜明对比。
人口不足和年龄结构不均衡,成了公共空间缺乏社会属性的根本原因。
当地政府响应政策,努力推动古镇居民就地搬迁至古镇东侧规划新区,导致更多的民居被空置,加剧了空间活力的丧失。
2.4…人居环境整治力度不够
古村镇保护,实际上是一种“人居环境”的历史延续、保存,生活在这种人居环境中的村民无疑应该成为关注的对象[2]。
地方只停留在浅表层的改善建设上,单一地强调文物古迹建筑的保护,一味地推进旅游快速扩张,忽视了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居住环境需求的多元化。
当地有关部门在民宅修缮以及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缺乏充分和有深度的调研,因此出现了大胆改造原有建筑、拆旧建新的行为。
蜀河历史文化名镇区域的街巷空间保存程度高,但卫生问题严重,与名镇区整体风貌不协调。
当地有保持公共区域卫生的意识,但居民缺乏保护居住环境的意识。
蜀河作为古镇不可或缺的景观,是具有重要景观价值的自然资源,但蜀河两岸倾倒生活垃圾、新建私宅的现象屡见不鲜,对蜀河乃至名镇的环境影响严重。
近年来,部分居民在利益的驱使下,在蜀河内抽水取砂石,不断下降的河床为两岸带来了不小的安全隐患。
3…深化推动蜀河历史文化名镇活化发展对策
3.1…优化整体风貌,明确功能分区
乡村发展政策根据社会发展作出了调整,蜀河历史
蜀河历史文化名镇活化发展策略研究
王葆华,项明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艺术学院,陕西…西安…710055)
摘要:历史文化名镇是地方文化演变、景观风貌变迁的真实载体,保留了民居的变迁痕迹,反映了地区的发展脉络,是文化、艺术、历史价值与内涵的直接外在体现。
在陕南地区现代城镇的开发与建设中,保护与发展历史文化名镇的工作存在一定的困难,而实现陕西省民间地域文化与经济繁荣的关键在于历史文化名镇的保护传承与活化发展。
本文在分析蜀河历史文化名镇的居民生活现状与古镇发展制约因素的基础上,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对策,推动蜀河历史文化名镇保护传承与活化发展,旨在平衡动态保护与活化发展之间的矛盾,使历史文化名镇摆脱发展困境。
关键词:蜀河历史文化名镇;古镇保护;活化发展
中图分类号:TU982.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05-0142-02
142
第34卷第5期 2021年03月
Vol.34 No.5
March 2021艺术科技
文化名镇的保护与发展自然也要随时代的发展进行新的规划。
蜀河历史文化名镇要做到自身有效保护和积极发展,还要辐射周边地区,拉动周边经济,以蜀河古镇为中心,不断增强影响力。
政府对蜀河历史文化名镇的保护发展历程了解最为详细,应作为牵头部门,召集各个部门协同合作,为规划编制保驾护航,应以居民的生活环境满意度和游客的旅游体验度为核心参考,编制以居民为核心原则、生态与可持续原则等原则为基准的规划发展计划。
对古镇进行整体风貌的优化、控制和管理,并对古镇重新进行功能布局规划。
统筹协调蜀河历史文化名镇区周边地区风貌,在周边的新城建设中诠释、传承、发扬蜀河建筑文化和地域特色,使名镇区的整体边界更加清晰,整体历史格局更加完善,保证功能与时俱进。
3.2…尊重历史风貌,适度优化更新
3.2.1 尊重街巷的格局、风貌、环境
街巷空间不但是居民点内的重要交通通道,也是支撑古镇生活的重要场所,其在古镇的更新发展中不仅承担主要的经济职能,也是增强场地活力、连接古镇各功能空间的重要桥梁[3]。
当地居民的日常行为活动是在以街巷为主的空间中进行的,同时蜀河历史文化名镇的街巷空间独具特色,游客的观光活动也是在以街巷为主的空间进行的。
在对其进行重点保护的同时,不应打破当地居民习惯的生活状态,也不应影响游客的旅游体验,两者需要实现平衡。
例如,应严格控制天然形成的街巷,保证其原有风貌不受破坏;对游客活动空间和当地居民生活空间进行重整再划分,使双方活动并行且互不打扰;在中街新建慢行步道系统,并在出入口限制相关车辆进入,实行人车分流等等。
3.2.2 保护民居
蜀河历史文化名镇民居建筑的保护应采用“修旧如旧、功能优化”的策略。
对不同现状的建筑制定不同维度的保护方案。
保护类建筑应就地保护,时刻修整,延缓其自然破败的进程,对其建筑风貌特色进行整理记录,为日后统筹利用存档;保留类建筑应在保留原有形态的基础上,进行本土化设计创新;修缮整饬类建筑存在基本建筑形态,但缺少细节,应根据居民现代生活方式,针对性地使用当地材料进行修缮;新建类建筑与原有风貌严重冲突的建筑应适当拆除。
调研得知,蜀河历史文化名镇河堤路两岸108户的新建类建筑已列入拆除计划,但出于疫情原因一直搁置;另外,近期不能拆除的应严格监管,短期内可在建筑外部进行适当修饰,使其融于古镇整体风貌。
3.2.3 保护民俗文化
民俗文化是蜀河历史文化名镇的旅游名片,也是其灵魂所在,保护起来困难重重。
蜀河古镇的民俗民间戏曲包括汉调二簧、皮影戏、渔鼓等,民间节日民俗包括“烧火龙”、“烧狮子”、划旱船等,民间民俗美食包括“蜀河八大件”、羊肉包子、花馍、芝麻糖等,民间民俗特产包括平利女娲银峰、毛尖、绞股蓝、炒青茶等,民间民俗技艺包括古法打铁、老酵蒸馍、油炸麻花等。
人文情怀与归属感在蜀河历史文化名镇居民的慢生活状态、安逸的态度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应建立民俗保护基金,为地方民俗文化保护者和传承人提供资金支持,组织民俗遗产宣传保护活动,普及其经济和保护价值,进而引起居民对本土手工艺的关注,跟进相关补贴,让传统文化传承形成良性循环并延续下去,后继有人;应建立相关民间手工艺体验工坊等,在文创旅游产品方面抓住市场导向,开发独具蜀河特色的文创产品,将保护与利用相结合,形成旅游开发的附带产业,使经济效益最大化,从而解决留守人员和返乡人员就业的问题,调动蜀河居民建设家乡的积极
性,唤起蜀河历史文化名镇的场地归属感。
3.3…织补公共空间体系,提高公众参与度
在蜀河古镇的保护与发展过程中,可先对蜀河古镇闲置空间的大小及数量进行整理,对闲置空间现状进行分析,将其设计为节点景观空间,在不影响古镇原真性节点空间的基础上,更新其中可发展的闲置空间,同时对名镇区内现存的公共活动空间功能进行常规功能与附加功能的累加设计,尽可能让各个年龄层结构和有不同有社交需求的居民有参与感。
蜀河古镇是当下乡村古镇的缩影,如今绝大多数的乡村古镇,都面临在原有古镇文化形态遭受严重破坏的情况下重铸古镇文化,进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文化振兴的努力[4]。
面对当下蜀河历史文化名镇空间资源本身不足却屡遭浪费的问题,在重整公共空间资源时,要充分调研原有古镇的文化形态,确定重铸古镇文化的方向。
现存的空间优化主要进行文化层面的考虑,对现有的和潜在的公共空间进行空间文化属性重整和文化可能性挖掘。
空间文化更新也要围绕此方向进行新功能植入和陈旧设施更新,全面促进公共空间的优化。
要对蜀河历史文化名镇内通达性更优的闲置地、农田等,以及具有潜在节点的公共空间进行实用性功能转换与文化功能提升,依据镇区边界环境进行分类功能引流,织补公共空间功能体系。
3.4…优化人居环境,追求绿色生态
近年来,随着美丽乡村建设的全面开展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实施,我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面临诸多挑战和困境,主要表现为传统村落人居环境系统功能紊乱和发展动力衰歇[5]。
尤其要在优化景观且改善人居环境的前提下,保证存留当地居民本真的生活气息,而平衡静态的古镇与其动态的保护与发展,需要用长远的眼光和布局构建古镇的人居环境营建方式,从而实现古镇可持续保护与发展的目标,响应崇尚绿色生态环境的号召。
4…结语
蜀河历史文化名镇通过对建筑环境风貌和自然环境风貌的活化更新,有力推进其可持续发展工作,科学处理旅游业发展与历史文化名镇保护之间的关系,通过互动的模式,使当地居民自发参与保护和经营,有效改善了人居环境,实现了蜀河历史文化名镇的活态化和可持续发展,让蜀河历史文化名镇焕发出了新的活力,绽放出了新的光彩。
参考文献:
[1]…阮仪三,袁菲.江南水乡古镇的保护与合理发展[J].
城市规划学刊,2008(05):52-59.
[2]…王晋.基于镇域环境的古村镇历史景观保护研究[D].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2.
[3]…张志彦.城市更新背景下公共空间整合研究[D].
南京:南京工业大学,2006.
[4]…张鑫琳,王昊.新时代背景下乡村古镇文化功能发展的路径选择——以陕西蜀河古镇为例[J].河南农业,2020(05):60-62.
[5]…李伯华,曾灿,刘沛林,等.传统村落人居环境转型发展的系统特征及动力机制研究——以江永县兰溪村
为例[J].经济地理,2019,39(08):153-159.
作者简介:王葆华(1968—),男,陕西西安人,博士在读,教授,研究方向:传统村落保护及建筑遗产保护、宗祠保护。
…项明(1994—),女,陕西商洛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城乡环境设计。
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