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两次体育场地普查情况的比较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两次体育场地普查情况的比较分析
作者:姜同仁
来源:《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7年第02期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比较分析法等方法,通过对“五普”和“四普”体育场地的比较分析,发现我国体育场地在整体数量、类型、质量等方面都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但在平均场地数量、区域分布、实际利用效率方面仍存在一定的不合理现象。
研究认为,完善城市社区体育场地设施的发展、加强弱势区域体育场地资源的建设、推动体育场地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体育场地资源的经营管理是当前我国体育场地发展的努力方向。
关键词:体育场地;普查;比较分析;对策
中图分类号:G818.1文章编号:1009-783X(2007)02-0116-04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06-06-21
作者简介:姜同仁(1975-),男,山东海阳人,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学校体育学、体育经济学,Tel:(0552)3124396,E-mail:jiangtongren@。
作者单位:安徽财经大学体育教学部,安徽蚌埠233041
体育场地是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载体,体育场地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关系到我国竞技运动训练水平和群众体育活动的普及程度。
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体育场地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为了准确掌握体育场地的整体情况,更好地为我国体育事业服务,国家有关部门分别于1974、1983、1988、1996、2004年五次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体育场地普查。
其中2004年第五次普查(以下简称“五普”),作为21世纪初进行的第一次体育场地普查,由于在实施方案、指标和技术手段等方面都进行了较大的改进,实施方案更加科学,统计指标更加规范,实施措施更加严格,影响也就更加深远。
本文试图通过分析本次普查的实际情况,并与1996年第四次体育场地普查(以下简称“四普”)进行比较研究,把握当前体育场地的成功之处和问题所在,探索今后我国体育场地发展的方向,以求为我国体育事业有所裨益。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我国体育场地现状为研究对象,现有数据以国家体育总局、统计局等有关部门2004年进行的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结果为依据,1996年第四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为比较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查阅了有关体育场地的相关论文、报道及档案资料,对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1.2.2数理统计法
根据研究的目的与要求,对所获得的有关数据进行了统计处理与分析。
1.2.3比较分析法
对有关体育场地统计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其中存在的差别和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
2结果与分析
2.1我国体育场地呈现出来的优势特征和原因分析
2.1.1“五普”与“四普”相比呈现出来的优势特征
2.1.1.1体育场地整体增幅明显
统计结果显示:我国各系统、各行业、各种所有制形式(不含港澳台地区)共有符合普查要求的各类体育场地850080个,占地面积22.5亿m2,建筑面积为7527.2万m2,场地面积为13.3亿m2。
以2003年底全国总人口129227万人(不含港澳台地区)计算,平均每万人拥有体育场地6.58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1.03m2。
与1996年相比,全国体育场地占地面积共增加了11.8亿m2,增长了110.28%;场地面积共增加了5.5亿m2,增长了
70.51%;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增加了0.38m2,增长了58.46%,年平均增长率为5.92%;每万人拥有体育场地数增加了1.58个,增长了31.6%。
表1“四普”与“五普”体育场地整体情况比较
四普五普五普比四普增加的差额占地面积(亿平方米)10.722.511.80建筑面积(亿平方米)0.770.75272-0.01728场地面积(亿平方米)7.813.35.5万人拥有场地数(个)56.581.58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平方米)0.651.030.38资料来源:第四、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资料。
2.1.1.2各系统体育场地情况相应完善
五普显示:在我国现有的850080个体育场地中,体育系统有18481个,占全国体育场地总数的2.2%;教育系统有558044个,占全国体育场地总数的65.6%;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有3394个,占全国体育场地总数的0.4%;解放军系统有7174个,占全国体育场地总数的
0.8%;武警系统有12850个,占全国体育场地总数的1.5%;铁路系统有14544个,占全国体育场地总数1.7%;其他系统有235593个,占全国体育场地总数的27.7%。
与第四次体育场地普查数据相比,体育系统增加了4071个,增长了28%;教育系统增加了144461个,增长了35%;解放军系统增加了117个,增长了2%;铁路系统增加了9359个,增长了181%。
可见,五普与四普相比各系统在增长数量和幅度方面都得到了一定的提升。
表2“四普”与“五普”体育场地各系统分布情况比较
四普五普五普比四普增加的差额数量%数量%数量%体育系统(体委系统)
144102.34184812.2407128教育系统(学校系统)41358367.1755804465.614446135解放军系统70571.1571740.81172武警系统128502.09128501.500铁路系统51850.84145441.79359181新疆建设兵团//33940.4//工矿系统450817.32////农业系统6578110.68////其他系统
517468.423559327.7183847355注:在系统划分时,四普包括工矿系统和农业系统,五普时没有这两个系统,但增加了新疆建设兵团。
2.1.1.3体育场地类型和质量得到优化
从“四普”体育场地情况来看:在已有的615693个体育场地中,普查登记的共有48种类型,其中,体育场、体育馆、游泳跳水馆2121个,占全国体育场地总数的0.34%;室内游泳池、室内网球场、室内射击场、室内人工冰球场、人工速滑馆及各种单项训练房23333个,占全国体育场地总数的 3.79%;运动场、小运动场、篮球、排球和门球场575115个,占全国体育场地总数的93.4%;其他各种单项训练场15124个,占全国体育场地总数的2.46%。
可见,当时投资大、质量高的体育场馆相对还是比较薄弱的。
“五普”显示:我国在已有的850080个体育场地中,体育场地类型已经达到64种,比“四普”增加了33%。
其中标准体育场地中的体育场、体育馆、游泳馆、跳水馆等大型体育场馆已经达到5680个,占全国体育场地总数的0.7%;室内游泳池、综合房(馆)和篮球房(馆)等室内体育场地共55678个,占体育场地总数的 6.5%;室外游泳池、室外网球场、足球场等室外场地共485818个,占体育场地总数的57.1%。
“五普”与“四普”相比,体育场地种类明显增加,一批新兴场地逐步发展起来,高层次、高质量的体育场馆也得到进一步的完善。
2.1.2“五普”体育场地呈现优势特征的原因分析
2.1.2.1体育场地发展的外部环境因素影响
1)全民健身运动的蓬勃发展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大众对体育健身的需求开始发生了质和量的变化,特别是《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颁布实施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大众体育的蓬勃发展,人们已经从传统的“花钱买药吃健康”向“花钱锻炼买健康”的新健康理念彻底转变。
这种对体育被动的、单一化的需求向主动的多元化的需求的转变,在一定程度上极大地刺激了体育健身运动场所的繁荣和发展,据有关统计,截止到2001年底,北京已有独立核算的体育健身企业200家,从业人员11000人,营业收入5亿元,上缴税金5000万元;安徽省共有体育健身服务类经营单位4292家,服务从业人员18062人,营业收入49262万元,增加值31600万元。
[1]体育健身运动市场的蓬勃发展,进一步推动各有关实体对体育场地建设、改造的步伐,一批贴近大众的体育健身场馆也就在这种火热的宏观背景下应运而生。
2)体育赛事市场的日益兴盛
自1994年我国第一个全国足球俱乐部开办以来,我国职业赛事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等项目纷纷组建职业俱乐部,开展职业联赛,据统计,我国参加职业联赛的足球俱乐部数已经达到33支(男队27支,女队6支),篮球27支(男队15支,女队12支),排球22支(男队10支,女队12支),乒乓球24支(男队12支,女队12支)。
与此同时,一些国际国内综合、单项比赛以及纯商业赛事也开始纷纷落户中国并得以繁荣,一时间,各种“争霸赛”、“挑战赛”、“大奖赛”等风靡全国。
体育赛事的蓬勃发展,对我国传统的体育场地提出了新的挑战,为了适应各种赛事的实际需求,在政府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下、企业的积极参与下,一些老化的旧场馆得以及时地修缮和更新,一批高质量、新型化的体育场馆迅速涌现出来。
如上海市在承办第八届全国运动会时,为了满足赛事的需要,通过土地置换、资本经营、滚动开发等多种形式筹资56亿元,新建、改建体育场馆达38个,极大地提高了上海市体育场馆的数量和质量。
3)学校系统的进一步发展
随着学校规模的进一步扩大,我国学校系统迈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其中高等学校作为学校系统的高级层次,更是得到了长足的进步,特别是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迅速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据有关统计,经过三年大扩招,我国高等学校在校生总规模从1998年的623万人,增加到2001年的1174万人,2005年在校生规模已经超过2300万人。
[2]学校规模的迅速扩张,为体育场地的更新和完善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据调查显示,四普我国高校体育场地为12762个,占学校系统的3.06%;五普时,已经达到28741个,占教育系统的5.15%,增加了15979个,增长了125%。
同期,中小学系统体育场地也由四普的382761个,迅速扩大到500370个,增加了117609个,增长了31%。
2.1.2.2体育场地发展的直接因素影响
1)体育场地建设资金投入有所加大
统计显示:“四普”全国累计投入体育场地建设的资金为372亿元,“五普”历年累计投入体育场地建设资金已经达到1914.5亿元,增加了1542.5亿元,增长了415%;四普人均投入体育场地建设资金为31.06元,五普达到148.15元,增加了117.09元,增长了377%。
资金投入的加大,进一步促进了体育场地的发展。
“五普”同时显示,历年累计投入标准体育场地的建设资金为1642.8亿元,占全国体育场地历年建设总投入的85.8%,投入非标准场地的建设资金为
271.7亿元,占全国体育场地历年建设总投入的14.2%。
可见,标准体育场地的投入占据了绝大部分资金,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保证了一批质量好、层次高的场地迅速发展起来。
2)体育场地融资渠道呈现多元化趋势
随着经济发展和体育社会化、产业化的推进,体育场地建设资金的来源越来越广,财政拨款资金的比重有所下降,而社会资金在体育场地建设中的比例逐渐放大。
截止2003年12月31日,全国历年累计投入体育场地建设基金来自财政拨款的为667.7亿元,占投资总额的34.9%,单位自筹资金达到1032.6亿元,占投资总额的53.9%。
可以看出,各地体育有关部门已经打破传统的“等、靠、要”的单一投资模式,体育场地的融资渠道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3)涉及体育场地的相关法规日趋完善
切实加强体育法制建设是保证我国体育场地健康、有序发展的坚实基础。
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的颁布实施,使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经费、体育设施用地、规划、建设和保护等保障条件以及体育经营管理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了下来。
从此,我国体育场地建设进入了依法推进的发展新阶段。
随后,依照《体育法》的体育立法工作开始起步,地方体育立法也空前活跃,据不完全统计,自1995年《体育法》出台之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共出台了体育法规100多项,全国共有1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和政府颁布了地方性的体育法律、法规,其中有相当一部分都涉及了体育场地建设和管理的法律条文,这些都大大地加快了体育场地的法制建设进程,也进一步推动了体育场地建设能够稳步发展。
2.2目前我国体育场地存在的主要问题
2.2.1建设资金投入仍然不足,平均场地数量明显偏少
从纵向来看,1995年以后全国体育场地建设基金有所增加,特别是近几年增速进一步加快,但从横向来比,我国人均体育场地建设资金、每万人拥有的体育场地数量、特别是人均占有面积,不仅大大低于发达国家,甚至还低于一部分发展中国家。
调查显示,“四普”我国人均体育场地建设资金为31.06元,“五普”仅增加了117.09元;“四普”万人拥有场地数为5个,“五普”仅增加了1.58个;“四普”人均体育场地面积0.65平方米,“五普”仅增加了0.38平方米。
而在发达国家,根据1994年统计显示,每10万人拥有的社会体育设施数量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芬兰为457个,日本为260个,德国为248个,瑞士为220个,意大利为212个。
可见,我国体育场地数量不足的矛盾仍很突出,远远不能满足国家和社会的实际需要。
2.2.2体育场地空间分布极不合理
在我国现有的体育场地(不含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解放军系统、武警系统和铁路系统)中,分布在校园的有549654个,占全国体育场地总数的67.7%;分布在机关企事业单位楼院内的有75033个,占全国体育场地总数的9.2%,其他依次为:乡(镇)村66446个,占
8.18%;居住小区39477个,占4.86%;厂矿28198个,占3.47%;其他22074个,占2.67%;老人活动场所13842个,占1.64%;宾馆饭店7195个,占0.89%;公园5712个,占
0.7%;广场4987个,占0.61%。
从空间分布可以看出:一是体育场地过多地集中在单位系统,公园、广场、居住小区等公共场所体育场地明显偏少,而实际上正是这很少的一部分场地承载着绝大多数的锻炼群体,据2001年《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城乡居民活动点的主要场所是公园、街头巷尾、江河湖畔等体育场所,占总数的71.2%;[3]二是乡村体育场地明显偏少,农村分布着8亿多农民,占据着全国总人数近七成,而体育场地占有量还不到总量的一成,体育场地的严重不足,直接影响了农村体育的健康、稳定发展。
2.2.3体育场地系统划分明确,整体利用率不高
由于行政隶属关系原因,体育场地规划存在着条块分割现象,大部分场地独立性和封闭性很强,与社会的开放程度并不是太高。
统计显示,目前全国体育场地开放率仅为41.2%,
其中体育系统开放率最高,达到75%,但其他系统开放率很低,尤其是教育系统封闭性很强。
截止2003年底,教育系统拥有体育场地558044个,占全国体育场地总数的65.6%。
这么大比重的体育场地应该说是一笔丰富的资源,但实际上向社会开放情况却不是十分理想。
江苏省统计显示,该省教育系统的近25000个场地中,80%的场地是不向社会开放的,15%的场地为部分时间向社会开放。
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在当前社会资源相对短缺的情况下,占据相当比例的单位体育资源却并没有得到应有的挖掘,应该说这是一个极大的浪费,也不符合国家建设体育场地的初衷。
2.2.4体育场地被占情况仍然存在
四普调查显示,全国体育场地被占现象极为严重,1995年以后随着国家有关部门的正确引导和合理监控,这种现象明显减少,但五普数据表明当前仍然有场地侵占行为的存在,在体育系统中被占体育场地共有303个,被占面积245万m2,被占体育场地占体育系统场地面积的1.4%,被占体育场地原始投资总额达13亿元。
除海南、西藏和宁夏回族自治区以外,其
它省、自治区、直辖市均有体育场地被占的情况。
虽然被占数量和比重不是太多,但在我国体育场地整体数量严重不足的大背景下,其负面影响显然是深远的。
3对策与建议
3.1完善城市社区体育场地设施的发展
重视完善城市社区体育场地建设,是发达国家在发展大众体育过程中采取的共同做法。
日本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到80年代中期十几年的时间里,就实施了配备城市社区公共体育设施的计划,为了保证这一计划的顺利进行,日本还以颁布的《体育振兴法》为依据,规定国家在预算范围内对配备的社区公共体育设施实行一定比例的补助。
可以说,在社区公共体育设施的配备过程中,发达国家走过了从重视设施数量到重视设施质量的历程。
我国于1994年4月颁发了《关于加强城市社区体育工作的意见》,社区体育场地设施逐步得以建设和完善,一批“体育健身路径”也逐步走入居民居住区之中,这在一定程度上大大改善了人们的体育健身环境,但同时我们也必须注意到,社区内一些贴近不同群众的、高质量的体育娱乐设施并不多,整体水平也尚需完善。
从国际发展来看,近几年,配备社区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呈现出“身边化”以及与教育、文化设施有机配备,适应各阶层国民不同需求等特点。
我国也必须适应这种发展,在城市社区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的过程中,不仅要重“量”、更要保“质”,既要满足当前需求、又要考虑未来发展需要,也只有这样,才能让城市社区体育设施发挥最大的效率。
3.2加强弱势区域体育场地资源的建设
体育场地区域分布的非均衡性直接影响了我国体育事业的全面、稳定发展,逐步加强弱势区域体育场地的建设,就显得至关重要和必要。
从地区分布来看,西部地区是加强体育场地建设的重点。
当前西部地区迎来了百年不遇的大好发展机遇,即中共中央制定的西部大开发的战略规划。
据统计,2000年中央对西部的投资达到700多亿元人民币,占西部全部投资的
15.0%,2001年更是上升到29.3%,升幅巨大。
[4]当地有关部门应该紧紧抓住这一契机,积极争取政策的倾斜,积极加强西部地区体育场地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从城乡分布来看,农村是加强体育场地建设的重点。
当前我国农村聚集了全国总人口的绝大多数,在城市居民已经享受到各种体育健身场地设施的同时,如何加强农村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满足农村居民体育运动的实际需求,已经显得越来越重要了。
从城乡经济发展的非均衡性和城乡居民收入的巨大差异性来看,依靠乡村投资建设体育场地的可能性并不现实,因此有必要在政策和融资渠道上向农村给予倾斜,也就是说在农村体育场地经费投入上要提供一定的政策优惠,同时在经济汇报率上短期不要过于讲求量化,而要注重社会效益,也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农村体育的正常发展。
3.3打破系统分割的状况,推动体育场地资源的共享
促进各系统体育场地的对外开放、提高利用率,不仅可以弥补公共体育场地的不足,而且也是发达国家完善社会体育环境的重要举措,其中学校系统体育设施作为一个国家体育场地资源的主要组成部分,其开放程度也越来越受到各国的重视。
为了促进学校体育场地设施的对外开放,许多国家政府不仅颁布相关法规,还制定奖励措施。
我国学校系统体育场地的开放程度一直偏低,其他系统更是封闭严密,这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了体育场地设施的实际使用效率。
当前打破系统分割的局面,促进体育场地资源的整合化进程、盘活资源的内在存量、形成开放的良性循环,可以说不仅是解决体育场地资源总体不足的有效途径,也是推动社会体育发展的良好措施。
3.4加强体育场地资源的经营管理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体育场地设施的经营管理在提高体育场地设施的效率和效益上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体育场地设施要想搞好经营管理、创造效益、提高效率就必须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建立体育经营管理队伍,提高管理水平。
有关调查显示,我国体育场地的管理人员只有60%的负责人是从体育类院校毕业的,40%的管理者是“半路出家”,基本上没有从事过体育场地的管理和经营,特别是没有体育经营管理的理论及经验。
因此,通过多渠道多方式地培养体育管理经营人才,建立体育经营管理队伍,提高管理水平,是当前的主要任务。
二是建立适合体育场地经营和发展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近几年,随着我国体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体育行政部门在改革体育场地的管理体制和完善运行机制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从体育改革和体育市场发展的要求来看,体育场地在体制改革和运行机制的转换方面还很不够,步子还不够快,应按照教育部的有关精神和要求,勇于探索,大胆实践。
通过实行全员聘用、按需设岗、按岗聘用等政策,建立激励和约束机制,完善分配结构和分配方式。
坚持效益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推行目标管理责任制和风险抵押,促进体育场地的经营管理有序地健康发展,真正走出一种速度快、效益好、整体水平高、能使体育场地全面和协调发展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