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16:7.1 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
一、设计思路
1、指导思想:新课程构建了一个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具有普及性、和发展性的课程体系,为教学设计提供了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本教学设计以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以及学习能力为出发点,把学情放在首位,即要把基本要求和特殊要求结合起来,把班级授课和差异教学结合起来,把教师、学生、教材、社会四个要素有机整合。
2、理论依据:以人为本是新课改的根本理论,它要求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尊严,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为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发展服务。
3、设计特色:“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是本设计的主要特色,以学生发展为本,以现代现实经济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构建和谐课堂。
二、设计理念
1、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以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注重学生的合作交流、鼓励学生的创新精神为主进行教学设计。
2、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经济理论知识,引导学生学会运用知识参与现实的经济生活,让他们能用其所学,解其所惑。
3、以情景创设为基础,层层设问,合作探究,在角色体验、思考和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完成自主探索获取知识的过程,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和谐发展。
4、重视知识的构建和生成。
三、学生分析
1、学生在通过学习第六课,看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的力量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进一步深入理解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
2、这一课时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能透过我们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进一步探究其内在的本质,这对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学习难度,需要学生从形象思维能力向抽象思维能力的提高,提高分析文化的水平,具有正确看待文化的本领。
3、学生已有历史、政治生活等科目的知识储备,需要我们充分挖掘这部分资源。
4、由于西方外来文化的冲击,以及我国在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和中华民族精神培育工作上的欠缺,我们的部分学生民族观念国家观念淡漠。
四、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
(1)本课时内容为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思想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人民教育出版社)第三单元第七课第一课时的内容。
(2)本框有三目,第一目从中华文化力量的集中表现为切入点,引发出中华民族精神,并重点分析了中华民族精神的重大作用,第二目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分别重点阐述了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在中华民族身上的表现,第三目以爱国主义在中华民族精神中的核心地位为切入点,讲了爱国主义的具体性历史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2、教材编写的意图和该部分的地位:从教材编写的意图来看,该部分知识是在讲了我们的中华文化之后,再讲我们的民族精神,因此,不难看出,这体现了我们的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
而本课的第二框与综合探究,讲的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弘扬民族精神的意义和如何弘扬,它回答的是为什么和怎么办。
因此,本框的内容可以说是第六课的深入,又是第二框和综合探究的基础,起着承上起下的作用。
3、教学目标
(1)通过搜集和展示图片、视频等资料,感悟中华民族精神的巨大作用,理解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能够举例说明其具体表现。
(2)通过自主感悟和小组合作探究,能够归纳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的表现,增强对中华民族精神的认同感和维护民族团结、实现祖国统一的信念。
(3)领悟爱国主义是具体的,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在生活中理性爱国。
4、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中华民族精神的力量(巨大作用)、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高扬爱国主义的旗帜。
确定的依据:课标要求;学情:学生只有感悟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巨大作用,才会进一步理解什么是中华民族精神,从而高扬爱国主义的旗帜,才能为第二框和综合探究打下基础;国家、社会对青少年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的要求。
(2)教学难点:勤劳勇敢与自强不息的区别;爱国主义的具体性和历史性理解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确定的依据:如何使学生真正树立爱国主义思想,把爱国主义思想贯彻到具体行动中。
五、教学手段、方法:
手段:采取多媒体教学、实物展台
方法:自主思考、合作探究、展示点拨、阅读、讲授法、分析归纳法
六、教学的整体思路
通过情景导入,引发学生在情感态度上的共鸣,进而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在过程中展示、识别、确认、提炼观点,从而形成正确的理念,最后落实到行动中。
七、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教师问学生:2017年9月3日是个什么日子?学生回答:抗战胜利72周年纪念日。
教师:对,是中国人民抗战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胜利72周年纪念日。
下面再让我们重温阅兵式上精彩的瞬间。
播放视频《3分钟带你重温抗战胜利72周年精彩瞬间》。
教师再问:中华民族为什么历尽沧桑而锐气不减,千锤百炼而斗志更坚?——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华民族精神永不泯灭。
接下来我们一起学习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
(二)讲授新课
情景一:反思历史,铭记历史
材料一:唯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
——鲁迅材料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是正义和邪恶、光明和黑暗、进步和反动的大决战。
在那场惨烈的战争中,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开始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
面对侵略者,中华儿女不屈不挠、浴血奋战,彻底打败了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者,捍卫了中华民族5000多年发展的文明成果,捍卫了人类和平事业,铸就了战争史上的奇观、中华民族的壮举。
——习近平结合课本,阅读以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鲁迅所说的“民魂”指的是什么?
2.结合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思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是什么关系?
3.结合课本P72,思考:是什么力量“铸就了战争史上的奇观、中华民族的壮举”?
4.为什么中华民族精神永不泯灭?
对于1、2、3,学生应该能从课本上找到答案。
针对4,教师启发:联系前面所学知识,中华文化的特点等内容。
接下来,知识盘点:(设计意图: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一)中华民族之魂
1、中华民族精神与中华文化的关系
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文化之中。
2、中华民族精神力量(作用、重要性)的表现
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3、为什么中华民族精神永不泯灭?
(1)中华文化的特点
(2)中华民族精神的作用
(3)伟大的民族精神,形成于辉煌的古代文化之中,也熔炼于近代中国人民救亡图强、前仆后继的奋勇抗争之中,更彰显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
给出时间巩固所学知识
过渡:我们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巨大力量,那么到底什么是中华民族精神呢?
播放幻灯片:飞机组成“70”数字、抗战老兵
教师教授什么是中华民族精神。
展示四组图片:思考分别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的什么内容?
组一: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
组二:张骞出使西域、玄奘西游、习近平宣布裁军30万
组三:大禹治水、愚公移山
组四:习近平勤勉工作
以及一个选择题:下列能体现中华民族勤劳勇敢精神的诗句或典故有()
①“克勤于邦,克俭于家”②“业广唯勤”③“天道酬勤”
④“不畏强御”⑤“礼仪之邦”
A.①②③⑤ B.①②③④C.①③④⑤ D.②③④⑤
学生活动:看图片回答问题
教师活动: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拨,例如学生可能区分不开勤劳勇敢与自相不息,那么教师点拨。
情景二:永远的精神火炬(设计意图:突破重点,感悟、体会、从而认同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达到课标的要求)
材料一:在今河北省承德避暑山庄东北的普陀宗乘之庙的碑亭中有三块巨大石碑,碑文记述了土尔扈特蒙古部落在远离祖国140多年后,经过万里跋涉,重返祖国的过程,这是我们中华民族史册中展现民族凝聚力的光辉篇章。
材料二:路透社用“伸出意想不到的橄榄枝”来形容习近平宣布解放军将裁军30万的决定。
材料三:汶川大地震之后,灾区要重建,生活必需重新开始。
四川绵竹市民黄先生说:“天天吃政府的救济也能活,但救济管不了一辈子,自己的生活不能坐等别人来帮忙,要学会自己救自己,能挣钱就挣点钱,不能全靠国家养着。
”开工以来,他已经收了好几吨废塑料瓶。
在地震灾区,大部分受灾群众都和黄先生一样,没有坐等国家的救助,他们自力更生,靠自己的双手改变生活,互帮互助,重建家园。
材料四:灿烂的中华文化中有许多发人深省的典故、名言:夸父逐日、大禹治水、愚公移山、精卫填海,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1)材料一、二、三、四分别展示了中华民族精神的什么内涵?并举例说明。
(2)结合材料,归纳出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阐述爱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
(二)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1、团结统一:
学生的回答可能有:抗日、高票通过反分裂国家法、欢迎连战访问、反对台独……
引导学生认识到:团结统一精神无论在国家顺利发展、兴旺发达的时期还是在祖国面临畏难、生死存亡的关头,都迸发出强大的力量,使得任何征服火分裂中华民族的企图都不能得逞。
2、爱好和平
学生可能举例:郑和下西洋坚持和平外交、加强与西域的联系、我国在朝鲜核问题上的主张、我国在联合国机构改革问题上的主张、反对恐怖主义……
引导学生认识到;
(1)中华民族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
(2)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3、勤劳勇敢
可能出现的例证:大庆精神、乐义精神、劳模精神、西柏坡精神、父母辛勤劳作……
引导学生认识到:勤劳勇敢是中华民族的优良品格,奠定了中华民族坚不可摧的李业根基。
中国共产党将这种精神发扬光大,使艰苦奋斗成为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4、自强不息
学生可能举例:大禹治水等等
课堂探究材料
司马迁、张海迪
引导学生在榜样的事例中树立自强不息的精神。
这样处理教学重点的依据是:通过情景导入,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体验,引起共鸣,启发学生思索通过课堂探究过程,让学生从历史和现实的举例中形成观点,利于学生思维活动铺开,克服理论教化的弊端。
过渡:我们感悟到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的巨大力量,接下来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看看同学们怎样行动呢?
情景三:中国梦想,有我力量(设计意图:突破重点、难点,实现情感上的升华,力争达到将爱国主义内化于心,外化与行)
(三)永远高扬爱国主义的旗帜
2017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2周年,9月也是第十四个“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
中宣部、教育部等部门要求立足中小学校实际,通过开展纪念“抗战胜利72周年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引导广大中小学生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进一步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并将其转化为具体行动,立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发奋读书。
我校也计划开展相关纪念活动。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1、有人认为,革命战争年代需要爱国主义,和平年代不需要爱国主义了。
谈谈你的看法。
2、运用民族精神的知识,说明为什么要对青少年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学生活动要求:(1)自主思考3分钟,简要写下要点;(2)组内交流;班内交流;(3)分工:1、3、5、7、9小组发言,2、4、6、8小组点评。
教师活动:引导、点拨,让学生到展台、交流,然后让学生指定一个小组为其点评。
教师作总结点评。
爱国,我在行动
材料一:日本右翼势力抛出购岛言论后,激起各地进行反日游行活动后,一些不法分子冒充爱国青年混杂在游行、抗议队伍中进行打砸抢等活动,严重扰乱了各地治安和正常的抗议活动,对人民财产和生命安全造成了严重危害。
材料二:某学者说爱国不是非要轰轰烈烈,大吵大嚷的让全世界都知道,有时候在日常生活中做好本职工作也是一种爱国的体现。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冷静理智地表达爱国热情,合法有序地表达爱国意志,将强烈的爱国情绪转移到工作、学习中去,立足自己的岗位,我
们每个人的努力必将汇聚一股强大的力量,这种高涨的爱国主义热情转化为一种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让我们的祖国更加繁荣昌盛。
材料三:周恩来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结合材料和所学民族精神的知识,谈谈青少年学生怎样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学生的回答可能有:奋勇杀敌、反对台独、不做对不起国家和人民的事情、爱护环境……还可能出现喊口号的情况,假大空
可以分析这几个方面:
针对假大空的情况,可以讲清爱国主义要落实在实际行动中,帮助学生树立求真务实的态度。
针对奋勇杀敌等情况,可以分清他的适用范围。
由此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认识到:爱国主义是具体的,历史的
爱国主义在不同的时期有共同的要求,但也有不同的具体内涵。
在当代,爱国与爱社会主义是一致的。
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
教师点拨:考察一种言行是否爱国,要放到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审视,否则,很难得出正确的结论。
使学生感悟邓小平同志的语录,体会爱国主义的具体性历史性,体会在当代爱国与爱社会主义是一致的。
探究:P75~76不同时期归来的海外学子身上折射出那些共同的精神追求?
结论:爱国主义
探究的目的:感悟模范人物的爱国情感,产生思想的共鸣。
【自主构建】要求:将知识框架写在学案上
教师活动:点评学生构建体系情况,展示教师构建的知识体系,并作简要点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