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覐公簋看改唐为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覐公簋看改唐为晋
袁莉芳 荆文剑
(山西省曲沃县晋国博物馆,临汾 043400)
[摘 要]公元前1040年左右,周成王将同母弟叔虞分封到古唐国,称“唐伯”。

到叔虞儿子燮父时改唐为晋,称“晋侯”,从此晋国屹立中原600余年,到公元前376年“晋绝不祀”。

然而,唐何以为晋,不明所以。

千百年来,专家学者争论不休。

直到覐公簋的出现,学术界的眼光才凝聚到了一点。

[关键词]唐国;晋国;覐公簋
周武王克商之后,为巩固自己的统治,在周王朝疆域范围内分封了许多诸侯国。

分封的对象包括宗族姻亲、功臣子弟、前朝遗民。

共分封71国,姬姓封国占53国,晋国便是姬姓封国其中之一,然而“晋”一开始并不是“晋”。

“……封叔虞于唐。

唐在河、汾之东,方百里,故曰唐叔虞……”这是《史记》中记载的三千多年前周成王分封叔虞到唐国的历史事件。

另有“唐叔子燮,是为晋侯”。

简明扼要的22个字,清晰的阐述了叔虞封唐和改唐为晋两件大事。

但关于改唐为晋的原因,从古至今的众多学者专家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大概可以归结为晋升说、晋水说、王命说三种。

《史记·鲁周公世家》记载“天降祉福,唐叔得禾,异母同颖(穗),献之成王。

成王命唐叔以馈周公于东土,作《馈禾》。

周公既受禾,嘉天子命,作《嘉禾》。

”另孔传有“唐叔,成王母弟,食邑内得异禾也……禾各生一垄而合为一穗。

异亩同颖,天下和同之象,周公之德所致。

”孔颖达疏:“此以善禾为书之篇名,后世同颖之禾遂名为‘嘉禾’,由此也。

”异母同颖的“嘉禾”被周人视为吉兆,这对于刚刚建立起来的周王朝和在外征战的周公旦都是一剂强心针,对于稳固政权,鼓舞士气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唐叔虞之子燮父即位后,为纪念此事遂将国号“唐”改为“晋”。

根据甲骨文中“晋”的字形、《说文解字》中的解释“晋,进也,日出万物进”及《国语》韦注“荐,进也。

”可知晋字最初的意思是取器中之物,献于神明。

所以不难理解,燮父取“晋”字代替“唐”。

《汉书·地理志》记载“唐有晋水,叔虞子燮为晋侯,是燮以晋水改为晋侯”《诗谱·唐谱》“成王封第叔虞于尧之故墟曰唐侯,南有晋水,至子燮改为晋侯。

”至于唐在哪里?晋又在哪里?唐和晋是否一个地方?晋水指的是哪条河?我们不做深究,但这些史料都持同一个观点:改唐为晋的原因是唐南有晋水,所以燮父即位后因晋水改国号。

这种改法难免让人觉得草率。

为什么晋升说和晋水说,都没有得到统一的认可?需要补充一个历史概念。

1925年,王国维提出“吾辈生于今日,幸于纸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

由此种材料,我辈固得据以补正纸上之材料,亦得证明古书之某部分全为实录,即百家不雅训之言亦不无表示一面之事实。

此二重证据法唯在今日始得为之。

”陈寅恪也曾概括:“一曰取地下之实物与纸上之遗文互相释证;二曰取异族之故书与吾国之旧籍互相补正;三曰取外来之观念,以固有之材料互相参证”。

两位大师所说的二重证据法,是将史料和实物相结合考证古史的方法。

史料与文物相印证最有权威,如果只有实物或者只有史料,那实物的可信度要高很多。

以上两种改唐为晋的原因,都只有史料记载而无文物出土。

所以一直以来不能让人信服。

直到2007年,有一件名为覐公簋的青铜器出现,该器物是一位香港私人收藏家所有,器物口径18、底径13.6、高12厘米,口微外侈,方沿平折,腹较浅且稍外鼓,略显束颈,圈足较高,直足壁微鼓,双兽首半环形耳的下部有圆角长方形小珥。

颈部纹饰带的正、背面中间均有对称的兽首。

兽首两侧各有两涡纹,涡纹间夹以顾首龙纹;腹部饰竖条棱纹是典型的西周早期的器物。

覐公簋腹内有铭文“覐公作妻姚簋,遘于王命唐伯侯于晋。

唯王廿又八祀。

”意思是覐公为他的姚姓妻子做了一件簋,记录了这么一件事:因为周天子的命令唐伯到晋做侯。

从中可以了解因王命唐改为晋、唐伯变成晋侯,一个是国号的改变,一个是爵位的提升。

这件器物给王命说提供了有力的实物证据。

关于燮父改唐为晋,我们可以继续发现、研究、探讨,或许有一天新的证据会破土而出,给出我们不一样的结论。

但作为居住在这片土地的三晋儿女,我们凝视着曾经延续600多年,称霸中原150多年,位居五霸之首的这段历史,足以让我们自豪。


(上接123页)
从而失去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使革命成为空中楼阁;另一方面,由于忽视经济政治的批判与变革,单方面侧重文化批判,主动将自身边缘化,是舍本逐末的选择。

参考文献: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中央编译局,译.2000.
[2]刘怀玉.现代性的平庸与神奇——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批判哲学
的文本解读》[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
[3]Henri Lefebvre,Critique of Everydayvlife,volume I[M],trans by
Moore,Verso,London,New York.1991
[4]H e n r i L e f e b v r e,E v e r y d a y l i f e i n t h e M o d e r n
World[M],Transaction Publishers,1994
[5]吴宁.列斐伏尔论现代社会的异化.[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
科版).2007.
[6]范海武,刘怀玉.“让日常生活成为艺术”:一种后马克思
主义的都市化乌托邦构想[J].求是学刊,2004.
[7]仰海峰.列斐伏尔与现代世界的日常生活批判》[J].现代哲
学,2003.
[8]潘禹非.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异化理论研究[J].知与行,
2016.
[9]张一兵.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潮[M].南京:江苏人
民出版社,2012.
[10]仰海峰.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逻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
社,2010.
[11]何萍.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教程(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
[12]刘怀玉.列斐伏尔:日常生活的恐怖主义批判[J].求是学刊,
2007.
[13]刘怀玉.日常生活批判的瞬间、差异空间与节奏视角——
以列斐伏尔为例[J].哲学分析,2016.□
活力2019·312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