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2006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2006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Ⅰ)》作者:常金贡
来源:《中学语文·教师版》2006年第08期
今年高考语文试题有如下几个特点:
1.紧扣《考试大纲》,朴实而又传统
相对于2005年的高考语文试题,今年试题更加紧扣《考试入纲》的能力要求和内容要求。
比如科技文阅读《地球气候成因新说》中的第7小题;大阅读《阳光的香味》,第17小题等题目都很好地体现了《考试大纲》中“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要求。
再如文言文阅读中的四个实词,“善、高、视、多”均属《考试大纲》中“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范围。
再者18小题,“在文中横线处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使上下文连贯起来。
将答案写在文段下面对应的序号后”,19小题,“对二胡的介绍。
筛选信息,压缩”,20小题,仿写朱自清的《春》中的三个句子,任选“家园”和“思念”一词,采用比喻和比拟两种修辞方法,注意三个句子内容的内在联系,更是严格执行了2006年《考试大纲》中的“掌握常见的语言表达技能”这一规则。
2.贴近教材,规范而又威严
比较近三年的高考语文试题,今年试题更加贴紧教材。
比如第一小题和二小题所考查的20个词中“层峦叠嶂,大有裨益,义愤填膺,班师回朝,披肝沥胆,见风使舵,一念之差,乐此不疲,拍手称快,功败垂成,坍塌,赘述”等词多散见于初高中教材。
第13小题名篇名句的背诵选自教材《邹忌讽齐王纳谏》,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三种境界更散见于我们初高中学过的教材诗词中,第18小题的关联词语的连贯内容选自高中语文课本第六册王力写的《语言与文学》一课及教学参考书中,第20小题朱自清的《春》的句子更是初一教材。
这样的试题符合学生的心理认知和知识储备的要求,使考生感到亲切不陌生,使高考试题更加入性化,与考生更接近,而不是拒人于千里之外。
试题虽贴近教材,但更加规范和威严,稍有一点错就要扣分,使人心悸。
如古诗歌鉴赏是宋代黄庭坚在苏东坡所画的《竹石牧牛》画上题的一首诗,好多学生没有看懂,题干是:“这首诗可分为几个层次?它们分别写了什么内容?”在第五册17课《李杜诗五首》的课后练习中明确指出:“律诗的基本章法是,四句一层,前后共两层”。
这类考题紧贴教材,可我们的学生分三层的居多,前边分错了,影响了第2问和下个题。
这说明了命题的规范和威严。
再如现代文大阅读《阳光的香味》14小题考查重要“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品味语言;15小题分析理解重要句子在文中的作用;16小题重要句子在文中含意的分析,都是考试大纲中规定的,教材中有例证的,是很规范的,如果答不规范,就要扣分,更显示出了规范和威严。
3.高考作文,为“话题作文”解锁
高考历来受到教育界以及全社会的普遍关注,而高考面纱刚一揭开,人们最关注的就是作文题。
如果说2005年的全国各省高考作文试题渐成个性,那么2006年已是作文命题个性的激情张扬。
可以这么说,话题作文一统天下的局面已经彻底结束。
今年的作文通过乌鸦学老鹰叼山羊被逮的故事,引发了牧羊人和他儿子的对话,让学生全面理解文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义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这无疑是给“话题作文”解锁。
使每个考生要思考,人人有话说,增加了思辨能力,增强了因果关系,使人人都能张扬个性,发挥特长。
此题使人思索,从牧羊人角度来看,乌鸦自不量力;从牧羊人儿子的角度来看,这只乌鸦是一只非常可爱的鸟(是从童心出发);从旁观者角度来看,事浅而意深,具有多重含义。
总之,高考语文试题切合我们中学语文教学的实际,符合课改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