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长宁区2019-2020学年中考语文考前模拟卷(2)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市长宁区2019-2020学年中考语文考前模拟卷(2)
一、选择题
1.下面情境下,语言表达最准确,得体的一项是()
(情境)飞机即将进入跑道起飞,机长要求乘客关闭所有电子设备,一位乘客还在用手
机玩游戏,空姐走来劝阻他,她应该这样说:
A.为了自己和他人的安全,请关闭您的手机。
B.请注意自己的行为,你已经违反了航空安全条例。
C.请你立即关机,你想害死大家吗?
D.机长的要求没听到吗?请遵守社会公德。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此题考查的是语言的运用,对于劝说词,要求做到,有礼貌,表述得体,需要向对方提要求时语气要委婉。
B项语气生硬,C项中“你想害死大家吗”态度蛮横;D项中“没听到吗”,语气也很强烈。
故选A。
2.下列各组词语书写或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组是()
A.屏.(bǐng)气凝神鸦雀无声思忖.(cǔn)阑珊
B.望眼欲川焚膏继晷.(guǐ)狭隘狡黠.(xié)
C.万贯家私左睇右盼箱箧.(qiè)商酌.(zhuó)
D.飞黄腾达叱咤.(zhà)风云张皇戚戚.(qī)
【答案】B
【解析】
【详解】
B词语书写或加点字注音有误。
改为:望眼欲穿;狡黠(xiá)。
二、名句名篇默写
3.默写回首向来萧瑟处,________________。
(苏轼《定风波》)______________,吹笛到天明。
(陈与义《临江仙》)_______________,人道是,清光更多。
(辛弃疾《太常引》)一抹晚烟荒戍垒,_________________。
(纳兰性德《浣溪沙》)饿死真吾志,_______________。
(文天祥《南安军》)_________________,谁言天地宽。
(夏完淳《别云间》)只见草萧疏,_________。
(张养浩《山坡羊》)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
____________________!(王磐《朝天子》)
【答案】(1)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2)杏花疏影里(3)斫去桂婆娑(4)半竿斜日旧关城(5)梦中行采薇(6)无限山河泪(7)水萦纡(8)哪里去辨甚么真共假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名篇名句的背诵、默写能力。
在背诵默写诗词时不仅要注意读音,更要注意容易写错的字。
一些易错字可以结合词义背诵。
此题中注意“疏”“斫”“婆娑”“萦纡”的书写。
三、现代文阅读
4.“吃软不吃硬”材料新贵族
姚丁杨
①最近凡几年,在材料领域兴起了一个新贵族----它摸起来很软,但是在外力的作用下又变得很硬。
正是这种优越的“防护特性”,使这款材料在运动保护、车辆外壳制造等领域展现出了极佳的应用前景。
有没有觉得这种“吃软不吃硬”的特性科技感十足?
②这个材料新责族有个炫酷的名字一D3O材料。
D30材料是二种特殊的高分子材料,外观是橙红色,捏起来很柔软,和橡皮泥类似,但它能有效地防御突然的外力撞击。
比如,你用这款“橡皮泥”把个生鸡蛋包覆起来;那这个“鸡蛋”用锤子都很难砸坏。
③D30材料是一位名叫理查德·帕莫的英国工程师发明的。
据说理查德是一名滑雪爱好者,曾在一次滑雪亭故中受仿,因此他非常希望找到一和材料,能使他勉免受滑雪板带来的磕碰之苦。
功夫不负有心人,理查德找到了这种材料,并以发明它的实验室命名了------D3·。
④那么,D30材料为什么会有这种二“吃软不吃硬”的性质呢?原因只有一的话、D3·材料是一种特殊的流体---非牛顿流体。
⑤提到非牛顿沆体,那就不得不了解一下牛顿流体。
所谓牛顿流体,就是黏度仅受温度影响的流体。
黏度又是什么?黏度是描述流体流动阻力的量,简单地说,黏度高的物质不容易流动,黏度低的物质则容易流动。
比如,水比蜜更容易流动,就是因为水的黏度低,蜂蜜的黏度高。
接着再说黏度和温度的关系,许多人应该都有类似的生活经验,就是有些比较黏稠的流体被加热后,就会变得没那么黏了。
比如我们汽车发动机上的油,冬天的时候往往会变得又厚又黏;所以很难打着火,但是一旦发动杌变热了,上面的油就没那么黏了。
⑥我们常见的流体水和油就是典型的牛顿流体,不管它们流过管道的速度有多快,它们的黏度是恒定的,温度是影响其黏度的唯因素。
然而,有些流体的黏度除了和温度相关,还会受到包括搅拌、压力等其他因素的影响,这些流体就被称为非牛顿流体。
⑦根据旒体在外力作用下黏度变化的不同,非牛顿流体又分为剪切稀化流体和剪切稠化流体。
⑧顾名思义,剪切稀化流体就是在剪切力(比如晃动和搅拌)的作用下黏度会变小的流体。
我们日常所接触的番茄酱、剃须膏、油漆都属于剪切稀化流体。
回想下,我们每次搖晃或者敲打番茄酱的瓶子,番茄酱是不是会更容易流出来?
⑨与剪切稀化流体相对应的是剪切稠化流体,也就是在施加剪切力时,流体会变得更黏稠。
玉米淀粉和速挤压它的时候,它会变得异常坚硬,成凝固状态,如果你有一泳池的玉米淀粉和水的混合物,你甚至可以在上面奔跑。
看到这里,你应该就恍然大悟了----软硬”的D3·材料就是一种剪切稠化流体。
⑩前面提到,D30材料是一种高分子材料。
其实很多高分子材料都是非牛顿流体。
所谓高分子材料,是一类由一种或见种结构单元重复开最终串联起来的、分
子量很高的化会物。
D30材料主要由油性液体润滑剂和悬浮法其中的大分子链混含酸成。
当作用力缓慢施加到剪加增稠流体时,大分子键有时间移动并重新排列,因此黏度不受影响,但如果我们快速施加作用力时,大分子链没有足够的时间重新排列,它们就会彼此纠缠在一起,使流体黏度大大增加。
D30材料是一种理想的运动保护材料,这也与理查德帕莫发明一材料的动机相吻合。
用D30材料制作的球毕护肩在正常状态于容易流动,因此佩戴简单舒适,也不会影响佩者的活动。
一旦摔倒,肘部、膝盖撞到地面,D30会立即“变硬”,与传统护膝相比,这种D30材料护具提供了更大程度的保护。
D30材料还可以作为军事防护材料,用于保护警察和军人的生命。
传统的防弹背心和其他类型的防弹衣由于过于笨重会导致士兵行动不便,甚至影响任务的执行,所以并不那么欢迎。
目前,已经有了一种新型的防弹衣,它选质D30做内胆,外面覆盖一层聚氨酸。
在受到子弹或弹片的冲击力后,聚氨酯能将这种应力分散至整个防弹衣,随后D30变硬,吸收应力,从而起到保护穿戴者的作用。
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科学家的不懈努力,也许有一天,D30这种“吃软不吃硬"的材料会渗入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1.D30材料具有什么样的特性?它为什么会具有这一特性?
2.第⑤段划线句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3.给文段⑦~~⑨拟一个恰当的小标题,并分析这三段之间的关系
小标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面句子中的黑体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
前面提到,D30材料是一种高分子材料。
其实很多
..高分子材料都是非牛顿流体。
5.阅读文章最后一段,想象一下,D30材料将会在哪些方面得到应用,请举出两个具体的例子。
【答案】1.摸起来软、在外力作用下会变得很硬,优越的“防护特性” D3· 材料是一种特殊流体--
非牛顿流体,黏度不受温度影响
2.下定义,科学准确的说明了什么是牛顿流体,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非牛顿流体的分类总分关系,第⑦段总写非牛顿流体分为两类:剪切稀化流体和剪切稠化流体。
⑧、⑨段分别介绍剪切稀化流体和剪切稠化流体的知识。
4.不能删去,“很多”只是说明数量多并非全部,删去的话就变成全部都是,与事实不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科学性。
5.举例:做汽车外壳、手机保护壳
【解析】
1.解答此题,只要根据题目要求,仔细阅读文章,从中找出相关的句子,从中摘取即可。
本文的说明对象是“D30材料”,这种材料特性是“捏起来很柔软,和橡皮泥类似,但它能有效地防御突然的外力撞击”“D30材料是一种特殊的流体---非牛顿流体”。
2.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分析。
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摹状貌、作诠释、打比方、列数字、列图表、作引用等。
解答时首先要了解说明文的常用说明方法及特征,然后根据文字信
息来判断,根据文段内容从说明了事物什么特征,说明什么问题方面来表达其作用。
划线句运用下定义的说明方法,科学准确的说明了什么是牛顿流体,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考查说明文的结构。
由第⑦段的“非牛顿流体又分为剪切稀化流体和剪切稠化流体”和其余段的内容,可知是介绍这两类流体的知识,这是先总说后分说的结构。
4.本题考查说明文语言特点的理解与分析。
解答此类题要抓住说明文语言准确这一特点。
先说明词语的意思,再说明用了该词句子的意思,准确/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最后强调这个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
本句中的“很多”只是说明数量多并非全部,删去的话就变成全部都是,与事实不符,最后一定不要忘了强调:这个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5.开放性试题,只要依照文章内容,写出两个D30材料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即可。
如做汽车外壳、手机保护壳等。
5.大地震
①全球每年大约发生地震500万次,其中多数地震我们不能感知,但超强度的大地震则给人类带来沉重的灾难。
2005年10月8日,发生在南亚次大陆北部地区的大地震导致超过7万人丧生。
②地震学家都想找到预测地震的方法,有人希望通过动物在地震发生前的异常行为来预测地震,有人希望通过岩石受压变形后的形状来预测地震,有人希望用电脑技术分析地震的活动性,美国科学家曾建议建立一个由800个地球定位系统(GPS)站和200个应变计组成的监测网,以便更好地监测地壳的变化,但直到现在,准确预报地震仍是一个梦想。
③1993年,美国科学家认为,他们终于逮到了一条有关地震的“大鱼”,于是警告帕克菲尔德地区的居民,几天之内当地发生地震的可能性高达37%。
可是,最后的结果是人们虚惊一场。
1995年,俄罗斯科学家弗拉迪米尔波罗克在利用小地震预测大地震方面似乎取得了突破,因为他成功地预测了日本神户发生的大地震,还成功预测了2003年12月发生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地震。
可是,接下来他关于加利福尼亚州南部将发生地震的预测却没有成功。
于是,人们对他的“小地震是大地震预兆”的理论提出了质疑。
④我国科学家尹祥础用21年时间创建了中国独特的“加卸载响应比”地震预测理论。
他认为,临近地震的时候,地震区域的地质结构非常脆弱,就像一头负载已经达到极限的骆驼一样,这时候哪怕在骆驼的身上再加一根稻草,就可能把骆驼压垮。
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他于2004年3月曾预测“在阿富汗和巴基斯坦交界地区未来l到2年内发生大地震的可能性很大”。
2005年10月发生在南亚次大陆的大地震印证了他的预言。
即使如此,尹祥础还是认为地震预测是一项科学难题,一旦发布的地震预测结果不准确,就可能引起公众不必要的恐慌。
⑤从理论上说,地震预测应该是在地震发生之前,能够明确地指出地震发生的地点、时间以及规模、震级等。
照这一要求看,迄今为止地震预测技术仍未成熟。
⑥地震学家认为,地震预测的困难主要有以下原因:其一,地震是小概率事件,很难验证研究者的思路、方法及观测结果。
其二,地球具有“不可入性”,仅仅用来自地球表面的观测资料来推断地下的物理
过程是十分困难的。
其三,如果承认地震是地壳内的一种临界现象,那么它具有不稳定性,对初始条件的变化十分敏感,这就可能导致对地震发生时刻的预测的不确定。
⑦看来,人类对地震孕育发生的原理、规律虽有所认识,但还没有完全认识;人类可以对某些类型的地震做出一定程度的预报,但还不能预报所有的地震。
1.文中介绍的预测地震的方法主要有哪些?请概括并列出。
2.选文第④段划线的句子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3.说一说第①段“全球每年大约
..发生地震500万次”一句中的“大约”为何不能删去。
【答案】1.A.动物在地震发生前的异常行为;B.通过岩石受压变形后的形状;C.用电脑技术分析地震的活动性;D.用地球定位系统(GPS)站和应变计组成的监测网;E.以“加卸载响应比”预测地震;F.利用小地震预测大地震。
2.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临近地震时,地震区域的地质结构脆弱的程度,给人以清晰准确的认识。
3.“约”字表推测,是“大约、大概”的意思;删去后全球每年地震就限定在“500万次”,太绝对了,与实际情况不符;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谨的特点。
【解析】
1..文中介绍的预测地震的方法主要有哪些?请概括并列出。
此题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需要学生认真阅读课文,从文中找出关键性的语句,然后列出即得正解。
2..划线的句子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此题考查学生对说明方法的理解与运用。
说明方法常考的有: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打比方等。
举例子:列举有代表性的恰当事例进行说明,能将某些不易理解的事物或比较抽象的事理说得真切具体,清楚明了。
作比较:可以是同类事物比较,可以是不同类事物比较,还可以将同一事物的先后情况相比较,这些都是为了更准确地揭示和突出突出突出突出事物的特征。
列数字:即用列举数字来体现说明特点的一种说明方法,能从数量上直接说明事物的特征,其作用是能把说明对象的特点说得更准确无误。
打比方:借助大家熟悉的事物,取其相似之处来打比方,能使原先较难说清的事物特征变得浅显易懂,生动形象。
然后结合语境具体分析。
3..说一说“全球每年大约发生地震500万次”一句中的“大约”为什么不能删去。
此题考查学生对说明文语言特点的考查。
特点:简明,准确,严密。
此类型的题目一般回答都是否定的,然后结合语言特点进行分析。
小题1】、地震预测非常困难,但那么多的地震学家仍然孜孜不倦地努力着。
请谈谈你对此的感想。
此题考查学生思维开放能力,答案不唯一,但必须与“科学无止境”相关,言之成理即可。
6.做一颗彩色的露珠
杜旌
①晶莹透明的露珠,落在枫叶上就会闪烁出红色;落到荷花上便会表现出生命的苍白。
这是它在适应不同的环境时所表现出的状态。
而正是这种因环境而改变的特点,才让我们看到了露珠多样的美。
人,也和露珠一样,要学会适应。
②仙人掌为了适应沙漠,将叶片变成刺,减少了水分的蒸发;蝴蝶为了适应环境,改变了体色,躲避了天敌,学会适应是一种策略和智谋,能让生活变得更加丰盈。
③适应一种环境,可以在心灵深处打上鲜明的烙印。
年幼的叶嘉莹生活在书香世家。
在四合院里,她每天都能看到父亲和伯父在院子里大声吟唱诗词,听到母亲和伯母在房间里小声吟唱诗词。
聪明伶俐的她,从小受到良好家庭氛围熏陶。
这种环境,给了她创作的源泉,她也在适应的过程中,让心不断地飞翔,成为最漂亮的露珠一一蜚声中外的学者。
④适应一种环境,便会在接受环境的同时改变自己的心情,从而升华思想的境界。
到过巴黎的人,一定会有这样的感觉,在每一个人头攒动的场所,如埃菲尔铁塔、卢浮宫,都听不到大声的喧哗。
人们静静地欣赏生活的美,品味艺术的神圣。
平时习惯了大声说话的我们,在这种环境里更要学会适应。
适应安静的环境,我们的心也会变得安静,我们的思维也会得到延伸,我们的境界也会得到提升,变成一颗高贵而有素养的露珠。
⑤适应,需要一个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该热情地面对每一种环境,不胆怯,不多疑,如果每走一步都要前思后想,拿不定主意,最终只会在灰色的阴霾中伤害自己。
⑥林黛玉是无法适应环境的典型,她进入贾府,“步步留心,时时在意,唯恐被别人耻笑了去”。
其实整个贾府的人都很关照她,可就因她无法适应,爱她的人也只能敬而远之。
不想适应,不代表可以不适应,如在适应的过程中表现得被动消极,最终将无法真正融入新的环境。
我们要不断提醒自己:既然不能改变环境,我们就改变自己。
⑦做一颗彩色的露珠,不断适应环境,学会生存之道,从而拥有真正属于自己的精彩。
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第③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3.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证过程。
4.结合本文内容,谈谈初中毕业后,你应该以怎样的心态面对新的环境。
【答案】1.示例一:人要学会适应。
示例二:人要不断适应环境,学会生存之道,从而拥有真正属于自己的精彩。
2.举例论证,用叶嘉莹适应环境成为蜚声中外学者的事例具体论证了“适应一种环境,可以在自已的心灵深处打上鲜明的烙印”这一分论点(观点)
3.首先提出分论点:适应一种环境,便会在接受环境的同时改变自己的心情,从而升华思想的境界。
然后列举在巴黎人们适应安静的环境的事例加以论证,最后得出“适应安静的环境,境界也会得到提升。
”的结论。
4.我升入新的学校后,要尽快熟悉新的学习环境,适应老师的教学方法,和新同学友好相处,带着热情去面对新的生活,不胆怯,不多疑,真正地融入新的环境,从而拥有更加精彩的生活。
示例二如果我不能进入高一级学校,而是踏入社会,我会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适应环境,争取掌握一技之长,努力提高自己,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解析】
1.试题分析:分析概括议论文的主要观点。
议论文中,论点是作者发表的主要观点。
论点通常在标题或文首或文尾的位置,联系全文找到作者概括性(提领或总结)的表达主要观点的“议论句”,即是论点,或者根据作者的分析所说的道理来概括其观点。
本文开头和结尾段中皆提到中心论点,直接摘引即可。
2.试题分析:分析议论文的结构和思路。
“论证思路”即是作者的论证过程,一般分三个步骤,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总结问题。
第④段根据文段内容概括这三个步骤的内容,即提出观点,列举在巴黎人们适应安静的环境的事例证明,归纳后得出“适应安静的环境,境界也会得到提升”的结论。
3.试题分析:分析常见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首先要了解议论文有哪些论证方法及它们的特征,论证方法除了举例论证外,在讲道理方面还有比喻证论、引用证论、类比论证以及正反论证等。
根据具体内容判断。
论证方法的作用联系全文的中心论点和本论证方法所在文段中的分论点来说明论证方法的作用,即说明了什么问题,论证了什么观点。
根据不同的论证方法用评价语,如“有力地证明”“形象生动地说明”等。
本题为举例论证,用叶嘉莹适应环境成为蜚声中外学者的事例具体论证了“适应一种环境,可以在自己的心灵深处打上鲜明的烙印”这一分论点。
在答作用时一定要找到文段中的观点句。
点睛:议论文主要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
道理论证:用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
对比论证: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
比喻论证: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
归纳论证,也叫“事实论证”。
它是用列举具体事例来论证一般结论的方法。
演绎论证,也叫“理论论证”,它是根据一般原理或结论来论证个别事例的方法。
结合原文分析使用。
4.试题分析:分析论据的类型及其作用。
本题是要求添加事例论据。
抓住“适应环境”这一要点,根据记忆,按要求从奋斗成功的名人中选择融合简述即可。
【小题5】试题分析: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注意本题的答点“怎样的心态面对新的环境”,从“心态”和“新环境”两个点上去思考,思考在“新环境”中会遇到什么困难,再说明如何用良好的心态去适应新的环境。
四、文言文阅读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一)桃花源记(节选)
陶渊明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级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①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②具.答之
2.翻译下面的句子。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3.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描述这两段文字所展现的图景。
【答案】1.①类②详细
2.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可以互相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
3.这两段文字向人们展现了一幅幽美宁静的田园风光图画,那里的人民风淳朴、热情好客、和谐幸福,是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
【解析】
1.考查文言实词。
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
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
此题的两个字都是古今异义词,如“属”:类。
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
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
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
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
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阡陌”:田间小路。
“交通”:交错相通。
“相闻”:互相听见声音。
3.题干要求描述这两段文字所展现的图景。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来梳理内容,找出相关语句,概括即可。
根据“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可知文章展现了风景优美、和谐安宁、自得其乐、民风淳朴、自给自足的图景。
围绕“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人民生活富足安定”回答即可。
【点睛】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
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
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
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
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译文:
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源头,渔人发现了一座小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隐隐约约的好像有点光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