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日作文]中秋节征文的作文4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节日作文]中秋节征文的作文4篇
中秋节征文的作文4篇
中秋节是农历的八月十五,又被称为月夕,月节,传统风俗有:祭月,赏月,拜月,
观潮,燃灯,猜谜,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
为什么要有这个中秋节呢?因为中秋节的神话传说是嫦娥奔月,后羿常在月下摆酒席,而嫦娥奔月的那天正是八月十五,所以,这天又被称为中秋节。

相传月宫里有一个人叫吴刚,是汉朝西河人,曾跟随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
了错误,仙人把他贬谪到月宫,每天都砍伐月宫前的桂树,以示惩处。

这棵桂树生长繁茂,有五百多丈高,每次砍下去之后,被砍的地方又会立即合拢。

中秋节吃月饼相传始于元代。

当时,中原广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纷纷起义抗元。

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

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严密,传递消
息十分困难。

军师刘伯温便想出一计策,命令属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
饼子里面,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义响应。

到了
起义的那天,各路义军一齐响应。

很快,徐达就攻下元大都,起义成功了。

消息传来,朱元璋高兴得连忙传下口谕,在
即将来临的中秋节,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将当年起兵时以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
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

此后,“月饼”制作越发精细,品种更多。

之后中秋节吃月饼的
习俗便在民间流传开来。

中秋节还有许多歇后语,例如:八月十五看桂花――花好月圆我
家的中秋节有许多人陪我,他们都是我的家人,我家的中秋节买了70块月饼,还买了老
鼎峰橄榄油月饼。

我爱中秋节,我爱我家的中秋节。

新月似芽,半月如瓢,圆月如西子之明眸。

八月之中的时分,中秋节,在向我们招手,她,缓缓地来临了。

夜景。

当夜空之神降临的时候,不知是哪位心灵手巧的妇女,花了好长好长的时间,
给夜空送上了一件黑毛衣,暖暖的覆盖着他,妇女还不忘的在上面点缀了一轮圆月。

看,
那金黄色的月亮害羞了,拎起了一层薄薄的的纱布,遮盖着面容,好比娇嫩青涩的少女,
显得更加妖娆,妩媚动人。

我喜欢夜景,喜欢他的寂静,喜欢他的深沉。

而今天,多了一
轮散发出微微光芒的月亮,给这黑夜增添了几分活泼,让我觉得他更加神秘莫测。

月中。

小时候,喜欢搜集各种有趣的民间神话故事。

月亮中有什么呢?妈妈说:“月
亮中是空空的,什么都没有。

”我鼓起腮子,反驳道:“妈妈,才不是呢,月亮中有嫦娥,有玉兔。

妈妈,你没有听爷爷说过么?”“你这孩子,明知故问!等你长大之后,学习多
点知识就知道啦。

”妈妈一脸温柔慈祥的样子,抚摸着我的头。

我坚信,我的想法是对的。

团圆。

过节了呢,每次过节日我不是因为可以放假而感到开心,而是因为过节的时候
大人们可以停下手头的工作,欢聚一堂的在温馨的家中谈笑风生,嬉笑说乐。

老一辈的不
忘在这中秋节中给后辈说中秋节的故事,嫦娥玉兔便是他们口中的主角,不添油加醋也能
说得娓娓动听。

小孩子呢,嘿嘿,灯笼月饼是不可或缺的。

提灯笼,尝月饼,孩子心中欢
乐多。

童心未泯的“老小孩”,返璞归真似得与孩子们玩的不亦乐乎。

愿在这意境悠悠的节日里,获得更多的欢乐,欣赏更多的美景。

月已圆,人欢聚,同举杯,共欢庆!家乡明月爱无限,他乡皓月也多情!齐欢唱,同
颂今宵明月!歌传万里,祝福彼此频传!”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又到了。

今天是中秋节,是一个万家团圆的日子。

俗话说: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所以我
和妈妈一起到阳台上去看月亮,
天空中有层层清云,如烟似雾,弥蒙在月光下。

月晕恰恰是这圆月与清云的红娘,牵
于二者之间,淡淡的点上一圈,既不喧宾夺主,又有万般娇态。

它像光华四射的水晶球挂在天空,照亮了漆黑的世界。

树啊,河流啊,房子啊,全裹
在一层银色的、薄薄的轻纱中,皎洁的月光如倾泄的`清流,注满大地。

后来,妈妈让我们进屋,一进门,哇!桌子上摆满了丰盛了饭菜。

我迫不及待地对妈
妈说:“妈妈,今天的菜看上去就好吃,我先尝尝哦!”“是吗?”妈妈笑眯眯地说,
“好吃就多吃点,不过得等你大伯和小董阿姨回来一起吃。


等来等去,大伯还是不回来。

妈妈已经打过三、四个电话了,可他总是说“过一会就
回来”、“马上就到”……七点了,大伯和小董阿姨终于来了,我大喊一声:“吃饭了!”便狼吞虎咽起来。

不一会,红烧螃蟹、猪蹄子、木耳炒肉片、水煮鱼……就都不见了。

晚饭后不久,我们全家就坐到了阳台上。

吃着月饼,听妈妈念叨着:“不知你爸爸出
差在外有没有吃月饼?”看着那圆圆的皎洁的月亮,我不由得想起了苏轼的《水调歌头》
中的诗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中秋节的时候大家都要边吃月饼边赏月,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我来告诉你吧!
中秋节中国传统节日,为每年农历八月十五。

八月为秋季的第二个月,古时称为仲秋,因处于秋季之中和八月之中,故民间称为中秋,又称秋夕、八月节、八月半、月夕、月节,又因为这一天月亮满圆,象征团圆,又称为团圆节。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

根据我国古代历法,农历八月十五日,在一年秋
季的八月中旬,故称“中秋”。

一年有四季,每季又分孟、仲、季三部分,三秋中第二月
叫仲秋,故中秋也称为“仲秋”。

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

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

《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
中秋节”。

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

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根据我国的历法,农历八月在秋季中间,为秋季的第二个月,称为“仲秋”,而八月
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称“中秋”。

中秋节有许多别称:因节期在八月十五,所以
称“八月节”、“八月半”;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
“月节”“月夕”;中秋节月亮圆满,象征团圆,因而又叫“团圆节”。

在唐朝,中秋节
还被称为“端正月”。

关于“团圆节”的记载最早见于明代。

《西湖游览志余》中说:
“八月十五谓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送,取团圆之意”。

《帝京景物略》中也说:“八月十
五祭月,其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如莲花。

……其有妇归宁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团
圆节。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古人赋予月亮许多传说,从月中蟾蜍到玉兔捣药,从吴刚伐桂
到嫦娥奔月,丰富的想象力为月宫世界描绘了一幅幅斑驳陆离的胜景。

自汉至唐,墨客骚
人纷纷吟咏月亮及月中之事,八月十五月圆时成为抒发感情的极佳时刻。

至北宋太宗年间,官家正式定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取意于三秋之正中,届时万民同庆。

中秋之夜,明月当空,清辉洒满大地,人们把月圆当作团圆的象征,把八月十五作为亲人团聚的日子,因此,中秋节又被称为“团圆节”。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