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南京玄武区高三第一次调研测试新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苏南京玄武区高三第一次调研测试新高考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

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B)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

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厚葬薄葬与有鬼无鬼
宋志坚
王充《论衡》中的《薄葬》篇,结合有鬼无鬼,专论厚葬薄葬,对于儒墨两家均有批评。

墨家是信奉有鬼论的,王充批评墨家的就是这一点。

他认为厚葬劣习之根源,正在于主张薄葬的墨家“人死辄为神鬼而有知,能形而害人”的有鬼论。

因为“人死辄为神鬼而有知”,厚葬才有意义。

死人成为鬼之后因“厚葬”感受的是厚遇,由薄葬体验的是薄义。

活人希冀先人福佑后人,又怕死神“成形害人”,就难免趋“厚”弃“薄”,财产多的不怕厚葬把自己搞穷,权势大的不怕人家来掘墓。

即使财力不济,也要勉为其难。

墨家的薄葬主张与有鬼论是相互矛盾的。

倘若真的有鬼,听从墨家的薄葬主张“(不)丧物索用”怎么得了?王充认为:这种自相矛盾,是包括薄葬的主张在内的“墨术”难以流传的重要原因。

倡导厚葬的儒家不信鬼,“子不语怪、力、乱、神”就是一个范本,连鲁迅也称颂“孔丘先生确是伟大,生在巫鬼势力如此旺盛的时代,偏不肯随俗谈鬼神”。

但儒家(包括孔子)的无鬼论不彻底。

“以为死人有知,与生人无以异,孔子非之,而亦无以定实然”。

其实,对于孔子来说,此非不能,实乃不为,他心中是有小旮旯的。

王充在《薄葬》篇中指出了这一点:“孔子非不明死生之实,其意不分别者,亦陆贾之语指也。

”葬礼是儒家之“礼”的一个重要方面。

倘若世人皆知“死人无知,不能为鬼”,厚葬也好,礼葬也罢,岂不都会难以为继?对此,从孔子到汉代的陆贾心里都是明白的。

这就难怪“不肯随俗谈鬼神”的孔子,要用“祭如在,祭神如神在”来使人“看不出他肚皮里的反对来”了。

在中国思想史上,儒墨之争,远远超过“批林批孔”时所谓的“儒法斗争”。

孟子将墨子当作“无父”之“禽兽”,汉儒、宋儒都将墨家当作“攻乎异端”的重要对象,丧葬问题即是儒墨之争的一个焦点。

两者针锋相对,势同水火。

王充属于儒家,但他赞成薄葬,仅是《薄葬》这篇名,就旗帜鲜明地亮出了他反对厚葬的观点。

他赞成儒家的无鬼论,但在有鬼无鬼的问题上,也毫不掩饰孔予以及儒家的小旮旯。

赞成薄葬的王充,却又批评主张薄葬的墨家,他没有就事论事。

反对厚葬的不仅是墨家,当年晏子向正想封赏孔子的齐景公进言,说了儒者的四个“不可”,其中之一,便是“崇丧遂哀,破产厚葬,不可以为俗”。

然而,王充不
但看到厚葬可能导致的“财尽民贫,国空兵弱”之恶果,更能从厚葬薄葬论与有鬼无鬼关系,洞悉厚葬之源。

王充在《作对》篇中直言:“今著《论死》及《死伪》之篇,明死无知,不能为鬼,冀观览者将晓解约葬,更为节俭。


做学问的,很容易以学派站队,以观点划线,党同伐异。

王充却是一码归一码,不为某一学派或某一观点所囿,是其所是,非其所非,各取所长,各弃所短。

这种实事求是精神,窃以为相当难得。

(原载《文汇报》2013年12月28日)
1.下列关于原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王充在《薄葬》中结合有鬼无鬼的观点,对儒家的厚葬主张和墨家的薄葬主张均进行了批判。

B.作者认为,厚葬劣习之根源正在于主张薄葬的墨家“人死辄为神鬼而有知,能形而害人”的有鬼论。

C.生在一个巫鬼势力如此旺盛的时代,偏不肯随俗谈鬼神,正是因为如果孔子坚持无鬼论,那么儒家主张的葬礼中的“礼”,就不会被人们认同。

D.作者认为,做学问的人,总以学派为标准站队,以观点为标准划清界限,党同伐异,而王充却不是此类人。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王充准确地抓住了墨家主张问题的核心,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很好的揭示了墨家包括“薄葬”在内的“墨术”难以流传的重要原因。

B.“祭如在,祭神如神在”的模糊观点,正是为了说明作为儒家创始人的孔子并不是一个坚定的无神论者。

C.作者先驳自相矛盾的墨家,再批推崇厚葬的儒家,顺势提出自己对王充的看法,有理有据,水到渠成。

D.引用《作对》篇中的话,是为了证明王充作为一个儒家学者不信鬼,主张薄葬,且毫不避讳谈鬼。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
A.丧葬问题是儒墨之争的一个焦点,两者针锋相对,势同水火,因此,在中国思想史上,儒墨之争,远远超过“批林批孔”时所谓的“儒法之争”。

B.孔子坚持厚葬主张,为推行“礼葬”,在有鬼无鬼的问题上避而不谈,历代儒家学者亦是如此。

C.当年晏子向正想封赏孔子的齐景公进言,指出儒家的“四个不可”,可见当时儒墨之争的激烈状况。

D.王充虽指斥墨家的有鬼论,但能摒弃派别之争,赞同墨家薄葬主张,正是其作为学者的实事求是精神的体现。

2、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雨非雨,雪非雪
①在一个夜黑风高、雷电交加的夜晚……什么!你听过这个故事?没错,是史努比写的。

这句话是老套中的老套,早在大家喜爱的史努比立志当作家之前,这句话就是小说开头的□词□调。

譬如维多利亚时代的畅销小说家布沃里顿,笔下某篇作品的开头就是:“在—个夜黑风高、雷电交加的夜晚……”真的是一字不差。

②为什么要这样写?为什么作家要让大雨倾盆而下① 狂风呼啸而过② 教疲惫的旅人在风雨中踽踽独行
③ 让农舍在风雨中飘摇④
③你可能会说,每个故事都有每个故事的背景,而天气正是背景的一部分。

话是这么说没错,但是这样的回答还
是不够完整,依然有许多问题悬而未决。

我是这样想的:天气绝对不只是天气,雨也绝对不只是雨。

依此类推,冷不只是冷,热不只是热,雪不只是雪,太阳不只是太阳……
④问题来了:雨水有什么特别的吗?自从我们的老祖宗上陆以来,水在我们眼里就一直是感化的力量。

洪水定期会发生,摧毁我们的文明,将我们拉回水中。

你知道诺亚的故事吧?大雨、洪水、方舟、鸽子、橄榄枝、彩虹。

我认为在古人的心中,这则圣经故事最有安定人心的效果,因为上帝在故事的结尾以彩虹跟诺亚立约,保证再也不会让洪水覆灭大地,这听在古人耳里,多么令人欣慰呀。

⑤身为陆生动物,溺死是我们最大的恐惧,水淹万物更是放大我们对溺死的恐惧;因此,雨水会勾起我们古老的回忆,撩拨我们内心深处的恐惧。

基本上,洪水的故事就是人类生存的故事。

在劳伦斯的《少女与吉普赛人》中,有一段描写大水冲垮家园的段落,劳伦斯当年下笔时,心里想的一定是诺亚的故事;创世纪那场洪水既是毁灭的凶手,也是新生的源头。

⑥不过,雨水的功用不仅于此。

据我推测,在路灯和霓虹灯普及之前,狂风暴雨的夜晚很可能伸手不见五指,在那样的时空下,一个夜黑风高、雷电交加的夜晚可以创造出迥然不同的氛围。

哈代是另一位维多利亚时代的作家,而且是布沃里顿望尘莫及的作家。

他写过一篇轻松诙谐的短篇叫《三个陌生人》,内容讲述一名死刑犯(在逃中)、一位刽子手和死刑犯的哥哥,三个人在一位牧羊人家中撞见,引发一连串爆笑的捉拿行动,而这一切就发生在一个……夜黑风高、雷电交加的夜晚。

⑦哈代为什么要写这场雨呢?一来是因为情节需要,二来是因为气氛使然,三来则讲求人人平等。

首先,如果不是这场大雨,这三个陌生人也不会在这么尴尬的情况下相遇。

第二,相对于其他天气状况,雨天显得神秘、朦胧、孤寂。

如果觉得下雨不好,起雾当然也是不错的选择,不过“凄惨”是很重要的,在下雨和起雾之间,哈代当然会选择让角色愈凄惨愈好.在这方面,雨水傲视群雄。

只要飘点雨刮点风,就足以让人冷死在温暖的七月中。

第三,下雨使人人平等。

不管你代表的是公平正义还是不公不义,雨水总是大公无私地落在所有人的身上。

因为下雨,刽子手和死刑犯不得不找地方避雨,两人因此在无形间缔结友谊。

⑧雨水还有什么功能呢?雨水有洁净的功能:雨水矛盾就矛盾在落地之前明明很干净,落地之后却变成满地泥泞。

所以,如果你想(象征性地)净化某个角色,就让他从甲处穿过雨中走到乙处。

淋了一场雨,他火气也消了,头脑也清醒了,甚至幡然悔悟也不是不可能,你希望他变成怎么样就怎么样,他身上的污点也可借此涤除。

相反地,如果他在雨中跌倒了。

就会沾得满身泥泞,污点会变得更多。

雨水还有复原的功能,主要原因是因为雨水让人联想到春天,次要原因则和诺亚方舟的故事不无关联。

雨水可以让大地恢复生机,让万物复苏,让世界回春。

⑨雪呢?雪跟雨一样意涵丰富,但是两者的意象又有不同:雪是荒凉的、沉闷的、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同时又好像在招手邀你去玩耍,雪既洁白又污秽(落地隔一阵子之后),既严寒又温暖,随你怎么写就怎么写。

史蒂文斯在诗作《雪人》中利用雪来表现抽象、疏离的思想,特别是用来象征“虚无”的概念,正如诗尾所述:“永远无我/不为虚无所动/始能洞见虚无的处所”,这真是严寒彻骨的意象。

在《死者》的结尾,乔伊斯让主角贾柏瑞顿悟;他在整篇小说中自以为高人一等,然而,他的自信却在情节推演中一点一点瓦解,最后,他看着窗外“大雪纷飞,铺满整个爱尔兰
岛”,这幅景象宛如当头棒喝。

他顿时明白:原来雪和死亡一样,不分贵贱彼此。

正如小说美丽的结语所言:“落在所有的生者与死者身上。


⑩往后探讨季节时,一定还会再提到天气?天气的意象太多了,就算写一本书也写不完。

现在你只要记住一点就好:下次读诗或看小说时,别忘了看一看天气。

1.第①段“□词□调”一词,应填入的两字依次为。

2.在第②段画线处,依序填入标点符号“”“”“”“”。

3.第④段“将我们拉回水中”在文中的意思是。

4.下列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布沃里顿之所以成为畅销作家,在于其作品的开头善于制造悬念。

B.诺亚的故事,反映了古人对洪水的恐惧,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C.哈代在《三个陌生人》中,着重用“雨”来推进凄惨的故事情节。

D.史蒂文斯用荒莽、沉闷的“雪人”意象,来隐喻严寒彻骨的冬天。

5.“雨”,和“雪”这两个意象,有着相同的内涵,请根据文意加以概括。

6.请联系学过的课文(如《在烈日与暴风雨下》、《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最后一片叶子》等),举例说明“雨非雨,雪非雪”。

(举出一例,具体说明一个方面即可)
3、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西风里的话
李霖灿
朋友们都说这山谷中的秋天,美到了极点。

我在一个时晴时雨的周末,信步往寻。

秋色正美,十月里那特有的清凉西风阵阵吹拂,落叶满地,红遍林梢,在落日斜晖明灭掩映之中,明黄凝紫,宇宙一片锦绣。

诵“山山黄叶飞”之名句,我觉得这山里的秋色实在绚丽,算得上盖世无双。

枫,不过是个中千百分代表之一,像这样满山满谷的秋林焕
彩,又岂是一叶红枫可以囊括
..?好明亮,好开阔!真是天地为布局,就云霞试颜色,人间可有这样大的手笔?
即景生情,立刻想到了超逸绝群的石涛,他曾以“上干气象①”的彩笔,画了一幅《秋林人醉图》这帧名作真是不凡。

只是我真的不能了解,石涛他未曾到过我面前的这道山谷,如何能画出这样沉醉的画面?若以什么大家所艳称的“栖霞红叶”来评论,那真是大巫小巫之见了。

我想到了赵孟頫的《鹊华秋色图》小卷。

西风的回荡飘过来一阵划空的雁唳,瞭亮、挺括、深远!把我由图画中惊醒:呵,秋天不仅是图画,它也是音乐,而且是谐和天地的大乐章。

不仅是划破碧天的雁唳,您听听:风吹林梢的韵律、披拂衰草的叹息、雀鸟的短促,牧童短笛的明亮旋律,衬托着晩霞凝紫的低音伴奏。

我恍然有悟,这就是深秋的天籁,音乐家、文学家、哲学家等所要追寻的就是它。

我从秋景如画忽然走到音乐的境界中来了。

北宋的大画家崔白,他有一幅《双喜图》巨轴,那上面就充满了秋天的声音。

画面上故事发展得很有趣:一只苍兔闯进了双宿双飞的山鹊禁地,山鹊惊起大噪,苍兔嗤之以鼻,形成了一张一弛的对比幽默。

于是画面上充满了声音,首先是山鹊的高
音破口大骂声,伴奏的是苍兔的嘶嘶嗤鼻之音,晴空中充满了秋风萧索声响,风卷槲叶的声音、蓑草披拂的声音、竹枝摇曳的声音…… 在画面上交织成一团,合奏出秋天原野凄厉响亮的大合唱。

我思路想到了杜工部的《玉华宫》中“万籁真笙竽,秋色正萧洒”的名咏,此老自是不凡!
正在此时,从林木掩映的远方隐隐约约传来了谈话的音响,慢慢听得出是父女二人相偕漫步归去,小女儿有太多娇生惯养的埋怨:“爸爸,我就不懂,在这里有激光、有计算机、有反应器这些宝贝玩意儿,您都不屑一顾,却对那些老旧的教室设备十分关心,对眼前这条回家小径上的形形色色更是欣赏备至,这到底为的是什么?我硬是搞不懂嘛! ”
西风里传来了一缕苍老平和的回答,三分将就、七分慈祥的声调:“小文,你叫我怎么分辩?一切都有个层次,计算机、教室、小径春耕、夏耘和丰收的秋稼也都有一个层。

打一个比喻,你看这眼前的美丽景色像什么呢?”
“当然,这像一幅图画嘛!”
老者的声音又响了:“这就是意境
..,一首清醇的牧歌!”
..上的不同了。

在我看来,秋天是一首牧歌
很显然的,小女儿还没有懂得这比喻的深意,于是苍老的声音又来了补充:“这个,我也不希望你现在就能懂,但是你将来会有懂得的一天,一旦明白,那就不是你而是'我们'了……"以下的谈话就听不清楚了,人影亦逐渐模糊消失逝去。

这西风里的一段对话,尤其是“牧歌”一语,令人忽然清澈有悟,因为我正在从图画向音乐的境界中去体认清秋,这智慧老者的一句提醒,醍醐灌顶般把我又领进哲思的境界之中。

难道对秋的欣赏,竟有偌多层次?我不禁想到了中国画中的一幅名作《秋声赋图》,画的来源是北宋大文学家欧阳修的《秋声赋》。

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曰:异哉!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

其触于物也,鏦鏦铮铮,金铁皆鸣;又如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
华新罗大画师挖空了心思,用图画表诗意,传达出十一世纪时大文豪欧阳修的萧飒意境。

由华新罗、欧阳修到崔白和石涛,从图文并茂到哲意深邃,只由于这眼前美景西风残照中的智者一语,我不但体认了清秋光景的妩媚丰美,而且深深地明白了那位老人的结语正意:你一旦明白,就是“我们”了。

说得真是好,一句染神,历劫不变,千载之下,必有知音,何况洞达了宗旨,还有什么剩余不尽?我真是乘兴而来,漫无鹄②的,如今却是见所未见、闻所未闻,满载而归了。

(选自李霖灿《李霖灿读画四十年》,有删改)
(注)①上干气象:引杜甫《秋兴八首(其八)》中“彩笔昔曾干气象”。

上:原意为“直上”的意思,诗中引申为影响、改变。

②漫无鹄:漫无目的。

1.结合文章语境,下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信步:半信半疑地前往。

B.囊括: “包容” 之意。

C.意境:境界和情趣。

D.牧歌:具有田园生活情趣的诗歌。

2.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题目“西风里的话” 中的“话” 既指父女二人的对话,也指作者在“中国画”里悟到的哲思。

B.在作者看来,自然界的美景是绘画的源泉,但如果没有音乐素养和历史观,也是不能画出名画的。

C.文中借“大巫小巫” 之说,赞美眼前山中的秋色之美和石涛《秋林人醉图》中表达岀的艺术之美。

D.父女二人的对话反映岀两人世界观的不同。

女儿偏爱物质追求,父亲更看重心灵体验和精神追求。

3.作者列举《秋林人醉图》《双喜图》《秋声赋图》三幅中国画来谈秋色及中国画的欣赏,这样的设计有何匠心。

4.结合全文,谈谈你对“你一旦明白,就是'我们'了”这句话的理解。

4、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①王凝之妻谢氏,字道韫,安西将军奕之女也。

聪识有才辩。

叔父安尝问:“《毛诗》①何句最佳?”道韫称:“吉甫作颂,穆.如清风。

仲山甫永怀,以慰其心。

”②因安谓有雅人深致。

又尝内集,俄而雪骤下,安曰:“何所似也?”安兄子朗曰:“散盐空中差.可拟。

”道韫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安大悦。

②初适凝之,还,甚不乐。

安曰:“王郎,逸少子,不恶,汝何恨.也?”答曰:“一门叔父则有阿大、中郎,群从兄弟复有封、胡、羯、末,不意天壤之中乃.有王郎!”封谓谢韶,胡谓谢朗,羯谓谢玄,末谓谢川,皆其小字也。

又尝讥玄学植不进,曰:“为尘务经心,为天分有限邪?”凝之弟献之尝与宾客谈议,词理将屈,道韫遣婢白献之日:“欲为小郎解围。

”乃施青绫步鄣自蔽,申献之前议,客不能屈.。

③及遭孙恩之难,举厝③自若,既闻夫及诸子已为贼所害,方命婢肩舆抽刃出门。

乱兵稍至,手杀数人,乃.被虏。

其外孙刘涛时年数岁,贼又欲害之,道韫曰:“事在王门,何关他族!必其如此,宁先见杀。

”恩虽毒虐,为之改容,乃不害涛。

④初,同郡张玄妹亦有才质,适于顾氏,玄每称之,以敌道韫。

有济尼者,游于二家,或问之,济尼答日:“王夫人神情散朗,故有林下风气。

顾家妇清心玉映,自是闺房之秀。

”道韫所著诗赋诔颂并传于世。

(节选自《晋书·列女传》)
(注)①《毛诗》:指西汉时鲁国毛亨和赵国毛苌所注的《诗》,也就是现在流行于世的《诗经》。

②“吉甫作颂”四句:语出《诗经·大雅·蒸民》。

吉甫,指周宣王贤臣尹吉甫。

仲山甫,周宣王时著名的大臣。

仲山甫奉王命赴东方督修齐城,尹吉甫临别作诗相赠。

③厝(cuó):处置;安顿。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吉甫作颂,穆.如清风(2)散盐空中差.可拟
(3)汝何恨.也(4)客不能屈.
2.把文中的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3.对下列两句中“乃”字的用法和意义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①不意天壤之中乃.有王郎②乃.被虏
A.①②中的“乃”都是副词,都有“竟然”之义
B.①中的“乃”是副词,意为“竟然”;②中的“乃”是连词,意为“于是”
C.①②中的“乃”都是连词,都有“于是”之义
D.①中的“乃”是副词,意为“竟然”;②中的“乃”是副词,意为“才,这才”
4.谢安对谢朗的“散盐空中差可拟”未作赞赏,独为谢道韫的“未若柳絮因风起”而感到高兴,这是为什么? 5.谢道韫是一位怎样的女性?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5、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各题。

村行①
王禹偁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②树似吾乡。

(注)①这首诗是王禹偁于太宗淳化二年被贬为商州团练副使时写的。

②原:原野。

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照应题目点明地点和时令,写出了诗人信马徐行、观赏山野景色的悠然兴致。

B.第二联上下句构成对比,生动地表现出山中有时喧响有时静穆的景象。

C.第三联以“胭脂”和“白雪”为喻,形象地描绘出山中绚丽多彩的秋景。

D.最后两句设为问答,抒发了诗人由外界景物所触发的浓浓的思乡之情。

2.对这首诗的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A.全诗抒发的是诗人观赏山村美丽景色时悠然自得的心情。

B.诗的主旨是表达诗人对美丽幽静山村的由衷赞美与向往。

C.全诗情景交融,诗人思乡的惆怅心情已经渗透在前面的景物描写之中。

D.诗中通过情绪的陡然转折,表现了诗人深藏于内心、随时会被触发的怀乡之情。

6、把下列句子补写完整
(1)______,阴晴众壑殊。

(王维《终南山》)
(2)故木受绳则直,____。

(荀子《劝学》)
(3)______,到黄昏、点点滴滴。

(李清照《声声慢》)
(4)大行不顾细谨,_____。

(司马迁《史记》)
(5)______,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6)譬如平地,____,进,吾往也!(《论语▪子罕》)
(7)_____,禅房花木深。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8)香雾云鬟湿,_____。

(杜甫《月夜》)
7、阅读下面《红楼梦》节选文字,根据要求完成题目。

俞平伯品评《红楼梦》时说“钗黛虽然并秀,性格却有显著不同:如黛玉直而宝钗曲,黛玉刚而宝钗柔,黛玉热而宝钗冷,黛玉尖锐而宝钗圆浑,黛玉天真而宝钗世故。

……”
你认同这个说法吗?请结合《红楼梦》中的相关情节阐述你的理由。

8、微写作
在西班牙举行的一场自行车赛上,车手伊斯梅尔·埃斯特万在距离终点只有 300 米时不幸遭遇爆胎,他只能扛起自行车跑向终点。

而此时他身后的竞争对手奥古斯汀·纳瓦罗拒绝超越对手,慢慢地跟随其身后。

后来,埃斯特万想把奖牌送给纳瓦罗,但遭到了婉拒。

从下面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不超过 150 字。

①这一消息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发表看法。

要求:观点鲜明,言之成理。

②请发挥想象,描写当时比赛终点的场景。

要求:具体、形象,有画面感。

③请以“对手”为题,写一首小诗或一段抒情文字。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问马克·吐温,小错误与大错误有什么区别。

马克·吐温说:“如果你从餐厅里出来,把自己的雨伞留在那里,而拿走了别人的雨伞,这叫小错。

但如果你拿走了别人的雨伞,而把自己的雨伞留在那里,这就叫大错。


要求:整体把握材料,选准角度,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题目,不少于800字;不要套作,不得抄袭;注意卷面整洁美观。

参考答案
1、1.C
4.B
3.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