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一年级数学78页教学设计1

合集下载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名师教案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名师教案

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教学内容: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78页及“做一做”的练习。

教材分析:《11~20各数的加减法》是在学生学习完11~20各数的认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它的计算过程,不但巩固了11~20各数的组成这一知识,而且还为以后学生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整十数加减一位打基础。

分析学生:学生在前面的几节课中,已经掌握了11~20各数的组成,利用这一点来进行教学,相信困难不会很大。

设计理念: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与11~20各数的组成的关系非常密切,所以在课的开始要对11~20各数的组成进行复习,这样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容易上手。

但是本节课的知识比较简单,学生在课的后面可能出现注意力不够集中,以讲故事的形式,把本节课的练习穿插到故事的情节中去,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达到教学目的。

教学目标:使学生能够运用11~20各数组成,掌握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的计算方法,进行正确地计算。

知道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重难点:运用11~20各数的组成,掌握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小棒、计数器教学过程一、复习。

1.口算。

9+1 8+2 10-7 5+49+0 6-6 4-4 3+67+3 6+4 8+2 0+52.看图列出两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

()+()=()()-()=()()+()=()()-()=()3.数的组成。

教师提问,学生口答。

(1)15是由()个十和()个一组成的。

(2)1个十和9个一组成的数是()。

(3)10和4组成的数是()。

教师小结:十几可以分成1个十和几个一;反过来,一个十和几个一可以组成十几。

二、新授1.教学例4。

(1)教师引导学生一起摆小棒,先摆1捆,再摆3根。

(2)教师提问:一共有多少根小棒?用什么方法计算?怎样列式?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10+3=教师提问:10+3等于多少?为什么?引导学生回答:因为1个十和3个一组成13,所以10加3等于13。

(3)教师提问:谁能根据算式10+3=13写另一道加法算式?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3+10=13提问:你是怎么想的?引导学生回答:因为加数的位置调换了,得数还是一样的。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7-8的分解和组成-人教新课标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7-8的分解和组成-人教新课标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78的分解和组成人教新课标教案:78的分解和组成一、教学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78的分解和组成。

我们将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理解78的分解和组成的概念,并能够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学生能够理解78的分解和组成的概念,并能够运用到实际问题中,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78的分解和组成的概念。

难点:能够将78的分解和组成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教学卡片。

学具:练习本、铅笔、橡皮。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我们可以用一些实际的问题来引入今天的课程。

比如,我们有7个苹果,我们吃掉了8个,我们还剩下几个?这样的问题可以让学生思考78的分解和组成。

2. 讲解与演示:我们可以用教学卡片,通过具体的例子,讲解78的分解和组成。

比如,我们可以用7个方块,通过移动方块的方式,来演示78的分解和组成。

3. 随堂练习:在讲解之后,我们可以给学生一些随堂练习,让学生自己尝试解决78的分解和组成的问题。

4. 例题讲解:我们可以用一些例题,来讲解如何将78的分解和组成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比如,我们可以用这样的例题:小华有7个糖,他吃掉了8个,他还剩下几个?这样的例题可以让学生理解78的分解和组成的概念。

5. 小组讨论:我们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让他们通过合作的方式,来解决78的分解和组成的问题。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78的分解和组成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1. 小明有7个橘子,他吃掉了8个,他还剩下几个?2. 小红有7个糖果,她吃掉了8个,她还剩下几个?答案:1. 小明还剩下78=1个橘子。

2. 小红还剩下78=1个糖果。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发现学生们在理解78的分解和组成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我在课后需要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一些辅导。

同时,我也可以给学生一些拓展延伸的任务,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探索,更深入地理解78的分解和组成。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78页例5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78页例5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78页—例5解决问题教学设计安徽省淮南市杨祠小学:信兆月教学内容:人教版一年级下册78页—例5解决问题教学目标:1. 让学生充分经历分一分、圈一圈、算一算的过程,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用所掌握的知识和方法,解决连减同数的新问题。

2. 通过学习,帮助学生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搭建由减法到除法过渡的桥梁,便于学生今后更好地理解除法的意义。

3. 鼓励学生用简单、清楚的方式表达思考过程,发展学生的解题方法策略。

重点:掌握解决连减同数问题的方法,为今后更好地理解除法的意义做准备。

难点:理解连续减9的道理和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情境导入你们已经学习了100以内的口算加减法,再碰到需要计算的问题,同学们能解决吗?考考你们。

课件:吃桃子问题。

小结:你们不但会口算,还会用连减、加减混合来解决问题了,真棒。

可幼儿园的小朋友还不会。

他们分水果时就遇到了类似的问题,你愿意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吗?一起看。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一)审读信息,理解题意1、审读信息,完整叙述。

2、理解:“装满”的意思是不能多,不能少,每袋要装几个呀?这个问题你们能帮忙解决吗?(二)自主探究,交流方法【设问】可以借助小棒摆一摆、也可以在老师给的图上画一画、或者自己列式算一算,来看看,29个橘子9个装一袋,可以装满几袋呀?1. 独立操作,自主探究2. 交流想法,反馈结果逐一反馈:(1)实操法:黑板摆小棒。

追问:结果是什么?这么摆怎么就知道能装满3袋了呀?小结:他用摆摆小棒的方式,9个9个摆,就知道能装满几袋了。

这个办法你们说行吗?(2)圈画法追问:这么一圈,怎么就知道能装满3袋了?小结:这个同学借助现成的图来圈一圈,9个9个圈,圈出3个9就说明能装满3袋。

更是个好办法。

(3)计算法还有同学是这样算的,你们明白他这个算式的意思吗?预设:28-9=19 19-9=10 10-9=1追问:你这么减9减9的算,怎么就知道能装满3袋呀?小结:他这么一算,减1个9就是装满1袋,减了3个9就能装满3袋。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78页教学设计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78页教学设计
(1、)找到数学信息和数学问题。
(2)、怎样解决这个问题?自己做一做。
的过程会独立思考问题,发表自己的想法。
了解分析、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知道同一问题可以不同的解决策略。
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
尝试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物有好奇心,能参与与数学活动;在他人的帮助下,感受数学活动的成功,能尝试克服困难。感受数学与生活有密切联系。能倾听别人意见,。
教学重点
通过动手操作,帮助学生理解条件和问题,用简单、清楚的方式表达分橘子的思考过程。
教学难点
用分一分,圈一圈,加一加多种方法进行验证,搭建由减法到除法的过渡桥梁。
德育渗透
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尝试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物有好奇心,激发探究欲望。能参与与数学活动;在他人的帮助下,感受数学活动的成功,能尝试克服困难。感受数学与生活有密切联系。能倾听别人意见,尝试对别人的想法提出建议,知道尊重客观事实。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78页教学设计设计者:
单元

课型
新授课题解决问题同 Nhomakorabea连减例4
授课时间
课标要求
经历在实际问题中收集和处理信息、利用信息分析问题、获取信息的过程。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积累知识、技能、方法等解决简单问题的数学活动经验。会独立思考问题,发表自己的想法。了解分析、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知道同一问题可以不同的解决策略。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尝试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物有好奇心,能参与与数学活动;在他人的帮助下,感受数学活动的成功,能尝试克服困难。感受数学与生活有密切联系。能倾听别人意见,尝试对别人的想法提出建议,知道尊重客观事实。
你能让别人看明白你每次分的过程吗?

一年级数学上册 11~20各数的认识—简单的计算及加减法各部分名称 教学设计

一年级数学上册 11~20各数的认识—简单的计算及加减法各部分名称 教学设计

——11~20各数的认识----简单的计算及加减法各部分名称执教教师:指导教师:[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78页内容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1.理解算理,掌握计算方法。

能根据数的组成进行十加几、十几加几和相应的减法运算。

了解加法各部分的名称。

2.让学生自主探究十加几和十几加几及相应减法的计算方法。

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知识经验自主探究的能力。

在探究和交流过程中,感受方法多样化,并能优化自己的方法。

3.通过自主交流、合作学习等形式,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动手操作的思维习惯,在平等、民主的氛围中体验学习的成功与喜悦。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理解算理,掌握计算方法。

难点:理解算理,优化方法。

[脚本正文]一、复习铺垫,夯实基础同学们,大家好!前面我们学习了《1-10各数的认识和加减法》,上节课我们又一起学习了《11-20各数的认识》,这节课就让我们带着这些收获一起开始今天的学习吧!第一题,首先请同学们观察这幅图,你能根据这幅图列出一个加法算式和两个减法算式吗?请你先独立完成。

是这样吗?4+6=10表示图中有四个绿色的圆片加上六个红色的圆片,一共是十个圆片。

当然也可以用6+4=10来表示。

第二个算式10-4=6表示一共有十个圆片减去四个绿色的圆片,就等于六个红色的圆片。

10-6=4表示一共有十个圆片,减去六个红色的圆片,就等于四个绿色的圆片。

你们都做对了吗?我们来看第二题。

你知道计数器上所表示的数是多少吗?我们先来看第一个计数器,个位上有5颗珠子,表示5个一,所以这个数是5。

第二个计数器的十位上有2颗珠子,表示2个十,所以这个数是20。

第三个计数器的十位上有1颗珠子,表示1个十,个位上有4颗珠子表示4个一,1个十和4个一合起来一共是14。

同学们,和你们想的一样吗?二、自主探究十加几和相应的减法(一)运用多种方法探究,理解算理接下来,请你用小棒摆出13这个数。

是这样吗?左边摆1捆,表示1个十,右边摆3根,表示3个一,合起来就是13。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78页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78页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78页—例5解决问题的评课【设问】可以借助小棒摆一摆、也可以在老师给的图上画一画、或者自己列式算一算,来看看,29个橘子9个装一袋,可以装满几袋呀? 1. 独立操作,自主探究 2. 交流想法,反馈结果逐一反馈:(1)实操法:黑板摆小棒。

追问:结果是什么?这么摆怎么就知道能装满3袋了呀?小结:他用摆摆小棒的方式,9个9个摆,就知道能装满几袋了。

这个办法你们说行吗?(2)圈画法追问:这么一圈,怎么就知道能装满3袋了?小结:这个同学借助现成的图来圈一圈,9个9个圈,圈出3个9就说明能装满3袋。

更是个好办法。

(3)计算法还有同学是这样算的,你们明白他这个算式的意思吗?预设:28-9=19 19-9=10 10-9=1 追问:你这么减9减9的算,怎么就知道能装满3袋呀?小结:他这么一算,减1个9就是装满1袋,减了3个9就能装满3袋。

(4)老师是这样想的,你们能看出我怎么想的吗?小结:意思和你们是一样的,只是表示的方式不同。

你们真了不起,这么一个问题想出了不同的方法来解决,方法看似不同,其实我们想法是一样的,我们摆、圈、算都在想“29里面有几个9就可以装满几袋。

” 3. 我们解答的对吗?怎么检查一下?预设:再圈一遍,再数一遍。

再算一遍。

换一种方法解决,看看结果是否相同,也是检验的好办法。

用减法计算的同学还可以用加法检验,看看这么分掉的是不是29个橘子。

9+9+9+2=29 剩下的2个,虽然不能装满一袋,但是我们答题的时候不要忘了。

三、强化练习,丰富认识。

1、老师来帮忙了,拿了袋子发现,袋子小,只能7个装一袋,你们说,还是这29个橘子,这次可以装满几袋呀?选择你喜欢的方法来解决。

同时反馈:摆的、圈的、算的。

追问:你这样怎么就知道能装满4袋啦?(略说)【设问】都是分这29个橘子,怎么刚才能装满3袋,现在就能装满4袋了?预设:刚才-9 现在-7 刚才9个装一袋现在7个装一袋……小结:看来每袋装几个这个信息太重要了,那要每袋装5个呢?就得5个5个分,减5来算。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整理与复习(一)》教学案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整理与复习(一)》教学案

课题:整理与复习(一)【书78页第1-3题,练习十三第1题】
主备教师:刘宏凌使用教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加深对10以内数的认识。

2、能正确熟练地书写0——10的各个数。

3、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加法的含义,熟记加法表,熟练地口算10以内的加法。

教学重点:理解加法的含义。

教学难点:熟练地口算10以内的加法。

教具准备:实物展示台、PPT课件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请大家想想:我们本单元学习过了哪些知
识?今天这节课我们要把学习过的这些知识进行整理和复
习,我们比一比哪个小朋友学得好。

二、专项训练
1、完成书78页第1题。

小红住8楼,为什么?(因为小明住7楼,小红在他家
上面一层,比7多1就是8,所以小红住8楼。


2、完成书78页第2题。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系统地回忆一下10以内数的组成。

3、完成书78页第3题。

⑴看表里的加法式题是怎样排列的?
⑵任意指一道式题,学生都能很快说出得数来。

4、完成书80页第1题。

此题主要是巩固数的序数意义,练习时可设计成活动,让学生在报数的活动中实际感受数的序数意义。

三、全课总结
我们今天一起整理了10以内数的认识,数的顺序和组成,以及10以内的加减法。

在加法表中,我们发现了很多规律……
相信通过今天的复习,同学们能对我们所学习的知识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谁愿意来说一说你在这节课中的收获?
四、反馈练习(设计如下页):
学生当堂训练,教师指导。

五、巩固练习:练习册配套练习。

2024年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学案及教学反思4.4 11~20各数的顺序、比大小

2024年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学案及教学反思4.4 11~20各数的顺序、比大小

第四单元 11~20的认识4.3 11~20各数的顺序【课题名称】第4课时 11~20各数的顺序【课型、课时】新授课 1课时【教学内容】人教版一年级上册78页。

【教学目标】1.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

2.借助实物、小棒、直尺等直观素材,充分经历数数的过程,认识数序并感受数的大小关系。

3.经历数数和用数描述简单生活现象的过程,感受11~20各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初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

教学难点:认识数序并感受数的大小关系。

【课前准备】1.教师:教具:直尺。

教学课件:《七彩课堂》课件2.学生:课前预习:标注完成《七彩课堂素养提升手册预习卡》学具:直尺。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在抢红包游戏中,小红是“手气王”,抢到了最大的红包!想一想:小红抢到了哪个红包?预设:19元,因为19是最大的数。

教师:我们已经认识了0~20这些数,这节课我们给这些数排排队!二、交流实践、探究新知。

1.合作交流,初步感知20以内数的顺序。

教师:你能把0~20这些数字宝宝按顺序排一排吗?自己动手排一排,看看哪个小组排的又对又快。

并在小组内说说自己的想法。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汇报交流。

预设:从小到大:11、12、13、14、15、16、17、18、19、20从大到小:20、19、18、17、16、15、14、13、12、11。

2.利用直尺,再次体会20以内数的顺序。

(1)课件出示标有0~10各数的直尺。

教师:请你读一读直尺上的这些数。

学生齐读1~20各数。

教师:(圈出10)你有什么发现?预设1:10前面的数有0、1、2、3、4、5、6、7、8、9;10后面的数有11、12、13、14、15、16、17、18、19、20。

预设2:直尺上的数越往后面越大,越往前面越小。

0最小,20最大。

预设3:10前面的数是一位数,10和它后面的数是两位数,两位数总是大于一位数。

一年级数学《跳绳》教学设计

一年级数学《跳绳》教学设计

一年级数学《跳绳》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过程与方法】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发展初步的估算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知识迁移的能力以及小组互相合作的意识。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1.教师谈话:亲爱的同学们,你在课余时间喜欢做哪些运动?(学生可能会说打球、游泳、踢毽子、跑步、跳绳等等)。

其实跳绳就是一项非常好的活动,通过跳绳不仅可以锻炼身体,还可以减肥,还可以长高哟!2.课件出示课本第78页主题图(小东、小红和小亮在跳绳),3.教师谈话:小东、小红和小亮非常喜欢跳绳,你看,今天他们三个就利用课间操的时间进行了一场跳绳比赛,老师把他们三个的比赛结果制作成了一张统计表,请同学们用数学的眼睛仔细观察统计表,说说你从统计表中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4.学生活动:学生汇报数学信息:教师板书:小红跳了40下,小亮跳了28下,小东跳了32下。

5.教师谈话:同学们发现的数学信息真多,可真棒!看到这么多的数学信息,你想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二、小组合作、探究新知1.师生活动:学生可能提出很多问题,需要把这些问题按加减法分类整理好,告诉孩子有关加法的问题可留到课余时间自己去解决。

然后板书有代表性的例题:小红比小亮多跳了多少下?2.学生活动:给学生留几分钟思考时间,也可小组合作交流,然后点名学生算出列式。

老师板书:40-28=?3.老师提问:为什么要列减法?点名学生回答。

4.教师谈话:你会算40-28= 吗?用你喜欢的方法算一算,计算过程中你有什么困难吗?和小组内的小朋友一起讨论交流一下吧!5.学生讨论:小组内交流讨论算法6.交流算法:(1)计数器:让学生到讲台前演示拨珠子过程:(让学生边演示边说算理)在计数器上拨出数字40,减28时,根据笔算规则,先从个位算起,但个位上0—8减不着,需要从十位上借1当10来用,10减8等于2,十位上原来是4,因被借走了1而变为3,3减2等于1,合起来就是12。

一年级上数学教案-10的认识-人教版2014

一年级上数学教案-10的认识-人教版2014

一年级上数学教案10的认识人教版2014教案:10的认识一、教学内容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第78页例1、第79页做一做,以及第80页例2。

主要内容包括:认识数字10,了解10的组成,掌握10的加减法。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掌握10的组成和加减法。

2.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并掌握10的组成,以及10以内的加减法。

2. 教学重点:让学生能够灵活运用10的组成和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数字卡片、小动物图片、苹果图片等。

2. 学具:学生作业本、练习册、画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出示数字卡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数字10。

然后,教师拿出一个装有10个小动物的盒子,让学生数一数,确认盒子里的确有10只小动物。

2. 认识10的组成:教师将10张数字卡片分成两组,一组有5张,另一组有5张。

让学生观察这两组卡片,并提问:“谁能想到一种方法,用这两组卡片组成数字10呢?”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

学生回答后,教师出示正确的方法:将5张卡片放在一组,另外5张卡片放在另一组,然后将两组卡片放在一起,即可组成数字10。

教师在黑板上板书:5 + 5 = 10。

3. 学习10的加减法:教师拿出苹果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数一数,确认图片里有10个苹果。

然后,教师提问:“如果我们拿走3个苹果,还剩下几个苹果呢?”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

学生回答后,教师出示正确的方法:10 3 = 7。

教师在黑板上板书:10 3 = 7。

接着,教师再提问:“如果我们再拿走2个苹果,还剩下几个苹果呢?”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

学生回答后,教师出示正确的方法:7 2 = 5。

教师在黑板上板书:7 2 = 5。

4. 例题讲解:教师出示例1:小猫有10条腿,每只小猫有4条腿,请问有几只小猫?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然后让学生回答。

学生回答后,教师讲解解题方法:10 ÷ 4 = 2.5,所以有2只小猫。

小学一年级数学的整理和复习教案一等奖3篇

小学一年级数学的整理和复习教案一等奖3篇

4、小学一年级数学整理和复习教案一等奖教学目标1.通过对全单元所学知识进行回忆整理,使学生体验分类总结,归纳整理的方法。

2.使学生进一步掌握100以内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与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计算方法,加深学生对其计算方法的理解。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8页。

教具、学具准备口算卡片、实物投影仪、汇报表教学设计一、分类整理1.出示一组口算卡片(贴在黑板上)。

25+839+4036+759+250+1621+642+347+30锻炼孩子们观察、分析的能力。

师:小朋友们看一看这些题目都是什么运算?(生:加法运算题)(板书:加法)师:请你认真观察这些题目,把它们分分类好吗?谁愿意来试一试?可能出现以下两种情况:第一种:a.25+821+636+759+242+3b.50+1639+4037+40第二种:a.21+642+3b.25+836+759+2c.50+1639+4047+30让孩子们在自己总结的过程中学习归纳、整理。

师:告诉小朋友们你为什么这样分好吗?(如果出现第一种情况,在下面计算过程中再继续分)┌进位加(板书:两位数加一位数┤,两位数加整十数)└不进位加2.计算各题,总结计算方法。

师:这些题都是我们学过的知识,你能很快计算出来吗?a.比一比看谁算得快。

请算得快的同学说一说是怎么算的?总结: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

b.突出进位加法。

师:(指25+8)谁来告诉大家这一题是怎样算的?生1:5+8=1320+13=33生2:25+5=3030+3=33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仍然是练习重点。

因此,进一步让学生用不同方法计算,体现教学开放性。

c.练习:师:这一类的题目有很多,同时也是一个难点,谁愿意再给大家出几道这类题?找学生出题大家回答。

把出题权交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分小组活动1.谈话明确任务、要求。

师:刚才我们一起进行了加法的有关练习,这一单元我们还学习了减法,减法这一部分和加法有些相似,怎样总结呢?我要把这个任务交给小朋友们自己完成,有信心完成这个任务吗?每个小组都有这样一张表。

数数数的组成(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一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

数数数的组成(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一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

数数数的组成(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一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一、教学内容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第77-78页“数的认识”中的“数的组成”部分。

二、核心素养目标培养学生的数感、数学思维能力和初步的数学问题解决能力。

三、学习者分析1. 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学生已经学习了10以内的数字,能够进行简单的数数和比较。

2. 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一年级的学生对数字和计算充满好奇,他们喜欢通过游戏和动手操作来学习。

大多数学生能够跟随老师的指导进行学习,但也有部分学生可能需要更多的鼓励和支持。

3. 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学生在理解数的组成时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特别是对于那些数字较大的数。

此外,有些学生可能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想法,需要老师给予更多的引导和帮助。

四、教学资源1. 软硬件资源:黑板、粉笔、教鞭。

2. 课程平台:无。

3. 信息化资源:PPT、数字卡片。

4. 教学手段:小组讨论、游戏、练习题。

五、教学实施过程1. 课前自主探索教师活动:- 发布预习任务:通过在线平台发布PPT预习资料,明确预习目标和要求。

- 设计预习问题:设计关于数的组成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 监控预习进度:通过在线平台监控学生的预习情况。

学生活动:- 自主阅读预习资料:阅读PPT,理解数的组成概念。

- 思考预习问题:思考关于数的组成的问题,记录自己的理解和疑问。

- 提交预习成果:提交自己的理解和疑问至在线平台。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 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在线平台进行资源共享和监控。

作用与目的:- 帮助学生提前了解数的组成,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2. 课中强化技能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通过数字游戏引出数的组成。

- 讲解知识点:详细讲解数的组成的概念和示例。

- 组织课堂活动:设计数字卡片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掌握数的组成。

- 解答疑问:解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疑问。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78页教案文案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78页教案文案

一年级数学下册78页教案文案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78页教案文案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大家都听说过或者使用过一些比较经典的文案吧,借助文案可以达到宣传文化的目的。

那么什么样的文案才是好的文案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78页教案文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78页教案文案1教材分析这部分内容主要学习克和千克两个重量单位,是后面学习"吨的认识"的前提和基础.虽然学生在生活中接触过重量问题,但重量单位还是第一次接触,还缺乏认识,而且重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观察得到,因此使学生初步建立起重量的观念既是教学中的重点,也是教学中的难点.教材首先通过让学生掂数学教科书和语文教科书,用天平称物体的重量,给学生建立重量的初步观念,使学生知道比较东西的轻重不能靠眼睛观察,必须用手掂一掂或用秤称一称.接下去教材分别说明称比较轻的物品的重量,常用克做单位,并通过着重给学生建立1克的重量观念;称一般物品的重量,常用千克做单位,着重给学生建立1千克的重量观念.为了使学生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重量观念,教材安排了一些学生比较熟悉的例子,通过让学生用手掂一掂、称一称等实际活动,使学生感受到1克和1千克大约有多重,从而初步形成1克和1千克的重量观念.教法建议认识重量单位“克”与“千克”,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知识.虽然在生活中他们接触过重量问题,但对重量单位还缺乏认识,重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观察得到,所以在让学生学习这部分知识时,安排了以下三个层次:1.在复习准备过程,通过让学生判断语文书和数学书谁重谁轻,学生用手掂出语文书重数学书轻,老师进一步追问:语文书有多重,数学书有多重,语文书比数学书重多少等问题,学生答不出,引出重量单位,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2.在学习新课过程中,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让学生掂一掂2分硬币和2袋精盐,感受1克和1千克的实际重量,建立1克和1千克的重量观念.为了使学生比较具体地感知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教师可拿出课前准备好的1克、10克、100克、1000克大米,让学生看一看,掂一掂.教科书中没有说明天平的使用方法,教学时可以给予适当的说明.除天平之外,教师还应介绍其他的称量工具,如台秤、电子秤等,并简单说明它们的用法.3.在巩固反馈过程中,重视用多种多样的练习,区分克与千克.本节课建议采用分组授课,这样便于准备学具,使每个同学都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同时可以体现团结合作的精神.课题一:克的初步认识教学目的使学生初步认识重量单位克,初步建立1克的重量观念.教具准备天平(自制天平)、两个苹果、一个梨(两个苹果一样重,梨比苹果重些.)一个2分币、一些黄豆、15个图钉.学生每人准备一个苹果,一个梨和一个2分币.教学过程1.新课教师让学生拿出一个苹果和一个梨(或播放视频"谁重谁轻",掂一掂.再提问:“哪个重一些?”(学生意见不一.)教师:究竟哪个重些,哪个轻些,光靠手掂很难说准确,老师为你们请来了一位“裁判”来帮忙(出示天平),这位公平的裁判就叫做“天平”.(出示天平图或播放视频"天平的结构")边指点边讲解:天平像一位“机器人”,它长着一对长长的手臂,两只大手托着两只盘子,可以上下摆动,头上长着一根指针.当两边盘子里物品一样重时,指针指向中间的刻度线;如果左边物品的重量比右边重,指针就向左偏;如果右边物品的重量比较重,指针就向右偏.教师演示(或播放视频"天平的使用"):先拿出两个苹果,分别放在天平左右两个盘里,让学生观察天平指针的情况,并指出:当指针在标尺中间时,天平两端平衡,表示两个苹果重量相等.教师指出:天平还可以用来称东西的重量.拿出一个2分币,提问:“这个2分币有多重?”说明表示比较轻的物品的重量的大小一般用克做单位.板书:克.“1克有多重?”向学生介绍1克的砝码.并说明用天平称东西重量时需要用砝码.一般左边盘内放置所称的东西,右边盘内放置砝码.教师将一个2分币放在左边盘内,1克砝码放在右边盘内,让学生观察天平上指针的情况(或播放视频"称硬币").提问:“你们发现了什么?”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指出,指针指在标尺中间,天平平衡,表示这个2分币与1克砝码同样重.“那么这个2分币重多少克?”让学生拿出自己的2分币,用手掂一掂.“现在我们来称出1克黄豆.”教师从天平左边的盘子里取出2分币放入黄豆,直至天平上的指针指在标尺的中间,天平平衡.提问:“这些黄豆重多少?”请一位学生来数一数1克黄豆有多少粒.接着把1克黄豆让学生分组顺次传递,用手掂一掂.教师拿出15个图钉:“这里有15个图钉,我们来看一看,它们有多重.”教师在天平左边的盘子里放入图钉,在右边的盘子里放砝码,从1克、2克、5克放到10克,使天平平衡.“15个图钉有多重?”接着把10克图钉让学生分组顺次传递,用手掂一掂.教师按照称图钉的方法,称1支粉笔、1本数学教科书、1瓶墨水、1把小刀,也可称其他物品如乒乓球、铅笔等.有些物品称完之后,仍让学生掂一掂,如数学教科书.2.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重量单位“克”.了解了用天平称东西的方法,还亲自掂了掂1克东西的实际重量.课堂练习1.练习十一第2、3题(学生做第3题时,要提示学生:式题中有单位名称的,得数也应写单位名称).2.一支铅笔重7克,8支这样的铅笔重多少克?3. 37克+45克36克÷660克-28克8克×4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78页教案文案2一、教材分析1、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有趣的图形》第一课时。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78页教学设计1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78页教学设计1
学情分析
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积累了一些简单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如数一数,分一分,画图等,本节课的同数连减的解决问题,对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也更具有挑战性,学生用以往两数相减的方法不能直接解决问题,需要学生直接理解题意,能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题意的理解,并探索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学习目标
1充分利用教材资源78页的主题图,让学生实行情境模拟,协助学生理解题意,和探究解题思路。在明确条件和问题后,可用28个圆片表橘子,真正数一数,分一分。通过动手操作,协助学生理解条件和问题,为解决问题积累经验。用学具摆、画,协助学生进一步理解题意,经历将这些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的过程。会独立思考问题,表达自己的想法。2、鼓励学生用简单、清楚的方式表达思考过程。操作后,让学生回忆分橘子的过程并提问题,,用画图、列表、列算式或其他你喜欢的方式,又简单、又清楚地把分橘子的过程表示出来吗?3知道同一问题能够用多种方法实行检验,有不同的策略解决,从而持续让学生经历使用数学知识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的过程,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4学会用已有的知识解决数目比较大的同数连减的实际问题,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促动学生应用意识的形成并提升解决问题的水平。5用连减解决问题,不但使学生在实际应用中进一步领会减的含义,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和策略,还为以后学习除法法作了铺垫。6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学生能够对同数连减的问题有比较清晰的理解,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7通过反思进一步熟悉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数学活动的成功,能尝试客服困难。
教学重点
通过动手操作,协助学生理解条件和问题,用简单、清楚的方式表达分橘子的思考过程。
教学难点
用分一分,圈一圈,加一加多种方法实行验证,搭建由减法到除法的过渡桥梁。
德育渗透
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尝试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对身边与数学相关的事物有好奇心,激发探究欲望。能参与与数学活动;在他人的协助下,感受数学活动的成功,能尝试克服困难。感受数学与生活有密切联系。能倾听别人意见,尝试对别人的想法提出建议,知道尊重客观事实。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78页教案最新文案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78页教案最新文案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78页教案最新文案教师标准:前者要求教师教学与职业实践并重,既有一定企业一线工作经验,又是一名合格的老师的双师型教师在职业教育中具有一定优势。

后者强调高学位,教学科研并重。

今天小编在这里整理了一些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78页教案最新文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78页教案最新文案1认识直角一、教学目的要求:1、使学生初步认识直角,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会画直角。

2、通过看一看,比一比、画一画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判断能力、实践能力。

3、使学生知道直角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教育学生学会寻找生活中的数学。

二、教材分析:教材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手帕、练习本、黑板上的角,说明这些角是直角。

再借助三角板来说明什么角是直角。

然后让学生通过折纸作直角,加深对直角的认识。

最后让学生学会用三角板画角。

三、教学方法:练习法、实践法、引导法四、教学过程(一)预习:看书21-22页。

(二)引入:1、投影出示画有角的图片,这些图形叫什么?请指出这些角的顶点和边。

2、说一说周围哪些物体的表面有角?有哪些角的形状和复习题中第一个图的形状相同?(去掉投影图中的锐角和钝角,保留直角 ) 象这样的角叫直角。

(板书课题)(三)讲授:(1) 观察物体表面的直角。

请同学们拿出教科书、练习本,他们的封面各有几个角?看看这些角的形状是不是相同?观察桌面上的四个角,他们的形状是不是也相同?把教科书封面上的一个角和课桌面上的角比一比,大小相等吗?这些角都叫什么角?我们周围还有哪些物体的'表面有直角?(2) 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三角板,找一找三角板中的哪一个角是直角。

用三角板中的直角,可以检验一个角是不是直角。

做“做一做”的第一题。

(3) 学画直角教师边示范边讲解:从一点起用三角板画一条边,将三角板中直角的顶点和这条边的端点合在一起,使三角板的一条边和这条边合在一起,再从顶点起沿三角板的另一边画出角的另一边,就画出了一个直角。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78--79页《整理和..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78--79页《整理和..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78--79页《整理和复习》教学设计第十九课时:整理复习(一)【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78--79页《整理和复习》。

【教材分析】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既是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一种重要形式。

教材在本单元专门安排了整理和复习的内容,这是学生入学以来的第一次系统整理和复习数学知识,其内容不仅包括本单元所学习的6~10的认识和加减法,同时还包括了在第三单元所学习的1~5的认识和相应的加减法。

教材分两部分安排,一部分是对知识的整理,另一部分是供练习用的习题。

在知识的整理中教材将所要整理的知识内容设计成一些题目,以这些题目作为学生整理知识的线索,一方面让学生根据这些线索全面再现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的所有知识,另一方面根据这些线索将分散学习到的数和加减法计算知识综合起来,沟通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对这些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水平。

【教学建议】整理和复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做好这一内容的教学对提高整个小学数学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整理和复习是一个涉及多种因素的复杂问题,要切实解决以下问题。

【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系统整理和复习所学数学知识的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进一步感受不同的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似内容之间的差异;2、引导学生加深所学数学知识的理解,进一步提高知识掌握水平;3、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整理复习的方法初步培养学生归纳整理总结的能力,初步培养学生数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让学生经历系统整理和复习所学数学知识的过程;难点: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整理复习的方法初步培养学生归纳整理总结的能力,初步培养学生数感。

【教学方法】: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1—9的数字卡片,头饰,邮包10以内减法算式表,小礼物【课时安排】本小节共需用2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复习师:时间过得可真快啊!不知不觉已经过了半个多学期了,新课已经学习了六个单元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身边与数学相关的事物有好奇心,能参与与数学活动为解决问题积累经验。
经历在实际问题中收集和处理信息、利用学具分析问题、获取信息教源自流程学习活动设计意图
二次复备
二、探究新知,找到解决策略。
三、巩固练习
2用简单、清楚的方式表达思想
(1)学生自主探究
边回忆自己分橘子的过程,边思考:
你能用我们学过的画图、列式、画表格或其他你喜欢的方式,又简单,又清楚地把自己分橘子的过程表示出来吗?
(1)数
(2)分
(3)画
(4)能够用减法,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5)列表的方式也很巧妙,谁能讲给大家听?
集体汇报,互相补充。
检验解答过程
4回顾反思
请同学们思考以下问题:
(1)我们是怎样解决问题的?
(2)用到了哪些方法?
“剩余的1”怎么理解?
先自己心里说一遍,再同桌交流,最后分工汇报。
5尝试练习
出示书中做一做
学情分析
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积累了一些简单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如数一数,分一分,画图等,本节课的同数连减的解决问题,对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也更具有挑战性,学生用以往两数相减的方法不能直接解决问题,需要学生直接理解题意,能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题意的理解,并探索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学习目标
1充分利用教材资源78页的主题图,让学生实行情境模拟,协助学生理解题意,和探究解题思路。在明确条件和问题后,可用28个圆片表橘子,真正数一数,分一分。通过动手操作,协助学生理解条件和问题,为解决问题积累经验。用学具摆、画,协助学生进一步理解题意,经历将这些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的过程。会独立思考问题,表达自己的想法。2、鼓励学生用简单、清楚的方式表达思考过程。操作后,让学生回忆分橘子的过程并提问题,,用画图、列表、列算式或其他你喜欢的方式,又简单、又清楚地把分橘子的过程表示出来吗?3知道同一问题能够用多种方法实行检验,有不同的策略解决,从而持续让学生经历使用数学知识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的过程,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4学会用已有的知识解决数目比较大的同数连减的实际问题,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促动学生应用意识的形成并提升解决问题的水平。5用连减解决问题,不但使学生在实际应用中进一步领会减的含义,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和策略,还为以后学习除法法作了铺垫。6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学生能够对同数连减的问题有比较清晰的理解,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7通过反思进一步熟悉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数学活动的成功,能尝试客服困难。
你能让别人看明白你每次分的过程吗?
(2)展示解题策略多样化。
把你的方法来给我们展示一个?
预设有以下几种方法,板书如下:
间休
3实践探究:你们真善于动脑,想出了这么多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那谁来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指导学生合作交流,探究算法。组内试试说说。读懂、听懂他人的想法,还应协助同学完善他们自己表达不清楚的地方。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78页教学设计设计者:

课型
新授
课题
解决问题同数连减例4
授课时间
课标要求
经历在实际问题中收集和处理信息、利用信息分析问题、获取信息的过程。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积累知识、技能、方法等解决简单问题的数学活动经验。会独立思考问题,发表自己的想法。了解分析、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知道同一问题能够不同的解决策略。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尝试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对身边与数学相关的事物有好奇心,能参与与数学活动;在他人的协助下,感受数学活动的成功,能尝试克服困难。感受数学与生活有密切联系。能倾听别人意见,尝试对别人的想法提出建议,知道尊重客观事实。
(1、)找到数学信息和数学问题。
(2)、怎样解决这个问题?自己做一做。
的过程会独立思考问题,发表自己的想法。
了解分析、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知道同一问题能够不同的解决策略。
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
尝试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对身边与数学相关的事物有好奇心,能参与与数学活动;在他人的协助下,感受数学活动的成功,能尝试克服困难。感受数学与生活有密切联系。能倾听别人意见,。
教学重点
通过动手操作,协助学生理解条件和问题,用简单、清楚的方式表达分橘子的思考过程。
教学难点
用分一分,圈一圈,加一加多种方法实行验证,搭建由减法到除法的过渡桥梁。
德育渗透
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尝试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对身边与数学相关的事物有好奇心,激发探究欲望。能参与与数学活动;在他人的协助下,感受数学活动的成功,能尝试克服困难。感受数学与生活有密切联系。能倾听别人意见,尝试对别人的想法提出建议,知道尊重客观事实。
课前准备
情境图、学具28个圆片
教学流程
学习活动
设计意图
二次复备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情境模拟,理解题意,探究解题思路
教师用课件出示教科书第78页例5的情境图。
(1)让学生观察图片,说说从中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2)明确条件的问题后,让学生用28个圆片表示橘子,真正数一数,分一分。
(3)让学生理解的条件和问题用自己的话完整的说说。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