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七年级初中语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带解析答题技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七年级初中语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带解析答题技巧
一、现代文阅读
1.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冬天的早晨,门口蜷伏着一只很可怜的小猫,毛色是花白的,但并不好看,又很瘦。
它伏着不去。
我们如不取来留养,至少也要为冬寒与饥饿所杀。
张妈把它拾了进来,每天给它饭吃。
但大家都不喜欢它,它不活泼,也不像别的小猫之喜欢玩游,好像是具着天生的忧郁性似的,连三妹那样爱猫的,对于它,也不加注意。
如此地,过了几个月,它在我家仍是一只若有若无的动物。
它渐渐地肥胖了,但仍不活泼。
大家在廊前晒太阳闲谈着时,它也常来蜷伏在母亲或三妹的足下。
三妹有时也逗着它玩,但并没有像对前几只小猫那样感兴趣。
有一天,它因夜里冷,钻到火炉底下去,毛被烧脱好几块,更觉得难看了。
春天来了,它成了一只壮猫了,却仍不改它的忧郁性,也不去捉鼠,终日懒惰地伏着,吃得胖胖的。
……
一天,我下楼时,听见张妈在叫道:“鸟死了一只,一条腿被咬去了,笼板上都是血。
是什么东西把它咬死的?”
我匆匆跑下去看,果然一只鸟是死了,羽毛松散着,好像曾与它的敌人挣扎了许久。
我很愤怒,叫道:“一定是猫,一定是猫!”于是立刻便去找它。
……
它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态度很安详,嘴里好像还在吃着什么。
我想,它一定是在吃着这可怜的鸟的腿了,一时怒气冲天,拿起楼门旁倚着的一根木棒,追过去打了一下。
它很悲楚地叫了一声“咪呜”,便逃到屋瓦上了。
我心里还愤愤的,以为惩戒得还没有快意。
隔了几天,李妈在楼下叫道:“猫,猫!又来吃鸟了!”同时我看见一只黑猫飞快地逃过露台,嘴里衔着一只黄鸟。
我开始觉得我是错了!
我心里十分地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枉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
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良心的针!
我很想补救我的过失,但它是不能说话的,我将怎样地对它表白我的误解呢?
两个月后,我们的猫忽然死在邻家的屋脊上,我对于它的亡失,比以前的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我永无改正我的过失的机会了!
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1)为什么我们一家不喜欢这只小猫?请简要概括。
(2)文中画线句子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3)作者说:“我对于它的亡失,比以前的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结合上下文,具体分析其中的原因。
(4)请结合全文,分析“自此,我家永不养猫”一句在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
(5)文中的“我”是个怎样的人?请结合选文,简要分析。
【答案】(1)长得不好看;不活泼,性格忧郁;懒惰,不捉老鼠。
(2)比喻,把“我的暴怒、虐待”比作“刺我良心的针”,生动形象地突出“我”明白真相、知道猫因“我”的主观臆断而蒙冤后,心里的内疚后悔、难过痛苦之情。
(3)“我”妄下断语,冤枉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猫忽然死在邻家的屋脊上,“我”永无改正过失的机会了。
(4)内容上,是对全文的总结。
“我”目睹了前两只猫的不幸后,又亲手制造了第三只猫的悲剧,深感内疚,为了不再看到这样的悲剧重演,“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结构上,这句话照应文章的开头,交代几次养猫经历的最终影响,首尾呼应。
(5)“我”充满正义感,同情弱者,勇于反思己过。
“我”为鸟无辜被吃感到义愤填膺,为其“复仇”,更为自己冤枉了猫而感到痛苦自责。
【解析】【分析】(1)细读文本从“ 毛色是花白的,但并不好看,又很瘦”可概括出:长得不好看;从“但大家都不喜欢它,它不活泼也不像别的小猫之喜欢玩游,好像是具着天生的忧郁性似的,连三妹那样爱猫的,对于它,也不加注意”可以概括出:不活泼性格忧郁;从“春天来了,它成了一只壮猫了,却仍不改它的忧郁性,也不去捉鼠,终日懒惰地伏着,吃得胖胖的。
”可以概括出:懒惰,不捉老鼠。
(2)把“我的虐待”比作“针”,这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突出我明白真相后,知道猫因我的主观臆断而死,不能挽回,而更加内疚后悔。
(3)作者在弄清真相时,有一段心理描写,“我心里十分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苦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我很想补救我的过失,但它是不能说话的,我将怎样地对它表白我的误解呢?”;“我永无改正我的过失的机会了!”从这些句子可以看出,“我”难过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是妄下断语,冤苦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二是我想补救,但永无改正我的过失的机会了。
(4)“我”目睹了前两只猫的不幸后,又亲自制造了第三只猫的悲剧,深感负疚、懊悔,为了不再看到这样的悲剧重演下去,“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这句话又与文章的开头遥相呼应,在结构上形成了首尾呼应的特点。
(5)本题的考点是人物形象描写与分析。
概括人物形象,人物形象是指人物的性格特征,精神品质,而不是指外表特征。
由结尾“我心里十分地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枉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
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良心的针!我很想补救我的过失,但它是不能说话的,我将怎样地对它表白我的误解呢?
……′”可以看出“我”充满正义感,同情弱者,勇于反思己过。
“我”为鸟无辜被吃感到义愤填膺,为其“复仇”,更为自己冤枉了猫而感到痛苦自责。
故答案为:⑴长得不好看;不活泼,性格忧郁;懒惰,不捉老鼠;
⑵比喻,把“我的暴怒、虐待”比作“刺我良心的针”,生动形象地突出“我”明白真相、知道猫因“我”的主观臆断而蒙冤后,心里的内疚后悔、难过痛苦之情;
⑶“我”妄下断语,冤枉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猫忽然死在邻家的屋脊上,“我”永无改正过失的机会了;
⑷内容上,是对全文的总结。
“我”目睹了前两只猫的不幸后,又亲手制造了第三只猫的悲剧,深感内疚,为了不再看到这样的悲剧重演,“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结构上,这句话
照应文章的开头,交代几次养猫经历的最终影响,首尾呼应;
⑸“我”充满正义感,同情弱者,勇于反思己过。
“我”为鸟无辜被吃感到义愤填膺,为其“复仇”,更为自己冤枉了猫而感到痛苦自责。
【点评】⑴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的能力。
此类试题解答时,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
⑵本题考查赏析句子。
注意明确所用修辞及突出表现的内容。
⑶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解答此题关键要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根据上下文内容去判断。
⑷本题是对段落作用的考查,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考虑。
内容是一般是对前文内容的总结或补充,或者引起下文。
思路:这一段写出了…,突出了…,(这是内容)为下文…作铺垫。
段落位置不同,结构作用不同,表述语言有所不同。
文章开头:引出下文,为…作铺垫。
营造了…氛围,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文章中间:承上启下。
承接上文…,引出下文…,为…作铺垫。
文章结尾:总结全文,突出心。
结尾的话内容上是对全文的总结。
⑸本题的考点是人物形象描写与分析。
概括人物形象,人物形象是指人物的性格特征,精神品质,而不是指外表特征。
解题思路:从具体的人物行为事件和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等;从正面、侧面描写;细节描写;对比、衬托手法等入手,抓住抒情和议论语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2.现代文阅读阅读《冬天》,完成后面小题
冬天
朱自清
①说起冬天,忽然想到豆腐。
是一“小洋锅”(铝锅)白水煮豆腐,热腾腾的。
水滚着,像好些鱼眼睛。
一小块一小块豆腐养在里面,嫩而滑,仿佛反穿的白狐大衣。
锅在“洋炉子”上和炉子都熏得乌黑乌黑,越显出豆腐的白。
这是晚上,屋子老了,虽点着“洋灯”,也还是阴暗。
围着桌子坐的是父亲跟我们哥儿三个。
“洋炉子”太高了,父亲得常常站起来,微微地仰着脸,觑着眼睛,从氤氲的热气里伸进筷子,夹起豆腐,一一地放在我们的酱油碟里。
我们有时也自己动手,但炉子实在太高了,总还是坐享其成的多。
这并不是吃饭,只是玩儿。
父亲说晚上冷,吃了大家暖和些。
我们都喜欢这种白水豆腐,一上桌就眼巴巴望着那锅,等着那热气,等着热气里从父亲筷子上掉下来的豆腐。
②又是冬天,记得是阴历十一月十六日晚上,跟S君P君在西湖里坐小划子。
S君刚到杭州教书,事先来信说:“我们要游西湖,不管它是冬天。
”那晚月色真好,现在想起来还像照在身上。
本来前一晚上“月当头”,也许十一月的月亮真有些特别吧。
那时九点多了,湖上似乎只有我们一只划子。
有点风,月光照着软软的水波,当间那一溜儿反光,像新砑的银子。
湖上的山只剩了淡淡的影子。
山下偶尔有一两星灯光。
S君口占两句诗道:“数星灯光认渔村,淡墨轻描远黛痕。
”我们都不大说话,只有均匀的桨声。
我渐渐地快睡着了。
P 君“喂”了一下,才抬起眼皮,看见他在微笑。
这已是十多年前的事了,S君还常常通着信,P君听说转变了好几次,前年是在一个特税局里收税了,以后便没有消息。
③在台州过了一个冬天,一家四口子。
台州是个山城,可以说在一个大谷里。
只有一条二
里长的大街。
别的路上,白天简直不见人,晚上一片漆黑。
偶尔人家窗户里透出一点灯光,还有走路的拿着火把,但那是少极了。
我们住在山脚下。
有的是山上松林里的风声,跟天上一只两只的鸟影。
夏末到那里,春初便走,却好像老在过着冬天似的;可是即便真冬天也并不冷。
我们住在楼上,书房临着大路;路上有人说话,可以清清楚楚地听见。
但因为走的人太少了,间或有点说话的声音,听起来还只当远风送来的,想不到就在窗外。
我们是外路人,除上学校去之外,常只在家里坐着。
妻也惯了那寂寞,只和我们爷儿们守着。
外边虽老是冬天,家里却老是春天。
有一回我上街去,回来的时候,楼下厨房的大方窗开着,并排地挨着她们母子三个,三张脸都带着天真微笑地向着我。
似乎台州空空的,只有我们四人;天地空空的,也只有我们四人。
那时是民国十年,妻刚从家里出来,满自在。
现在她死了快四年了,我却还老记得她那微笑的影子。
④无论怎么冷,大风大雪,想到这些,我心上总是温暖的。
(节选自《朱自清名作欣赏》,有删节)
(1)文章以“冬天”为题,串起三个感人心怀的片断,请你仿照示例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
括。
①父子四人围坐“洋炉子”边吃水煮豆腐。
②________。
③________。
(2)文章题为“冬天”,写的却是自己与父亲兄弟、朋友、妻儿的往事,是不是文不对题?
请结合内容和中心谈谈你的理解。
(3)作者心中的冬天是怎样的冬天?请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
(4)品读第③段文字,你认为作者为什么感觉“似乎台州空空的,只有我们四人;天地空
空的,也只有我们四人”。
【答案】(1)和两个朋友月夜西湖泛舟;母子三人在窗边等我回家
(2)不是。
因为这三件事都发生在冬天,并且给作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从内容上来看,作者笔下的冬天是寒冷寂寞的,如“父亲说晚上冷”,赏月时“湖上似乎只有我们一只划子”,台州“白天简直不大见人,晚上一片漆黑” ;从中心上来说,正是这些故事中的父子情、朋友情、夫妻情,使他感到“无论怎么冷,大风大雪,想到这些,我心上总是温暖的。
”(3)寒冷而温暖的冬天。
在这寒冷的冬天中,有父亲给我们捞豆腐时所表达出浓浓的父爱、有和S君P君一起看月光时充满诗意的友情,有妻子对我的爱和一家人的天伦之乐。
父子情、朋友情、夫妻情,让人感到“即使真冬天也不冷”。
(4)①台州是个冷清空寂的小城,在这里,我们一家四人却享有暖融融的亲情;②天地万物也似乎全部都不存在了,我的心里只有这个温暖的家。
【解析】【分析】⑴概括文章情节,可以先迅速浏览,获得整体印象,同时,可边读边用笔划出文段中的过渡句、提纲挈领的句子、文章或文段的中心句、总结性的句子。
需要说明的是有的可以直接借用中心句来概括,有的还需要将提炼的信息整合,并用恰当的词语或句子把它表达出来。
从“记得是阴历十一月十六日晚上,跟S君P君在西湖里坐小划子”“有一回我上街去,回来的时候,楼下厨房的大方窗开着,并排地挨着她们母子三个,三张脸都带着天真微笑地向着我”可以提炼出问题的答案。
⑵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标题和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
从本文三件事的内容来看,都是发生
在冬天;而且从文中仔细寻找,作者并不是没有提到冬天,比如文章的末段就是暗示了冬天;再结合主旨来看,本文要表现的是亲情的温暖,用“冬天”为题,更能反衬出亲情的
“暖”。
⑶解答“理解和分析”此类题的方法步骤是:先弄清全文的内容;再读懂各自然段的内容,在正确理解句与句、层与层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区别主次;最后用明确、完整、简要的语句表述。
在作者心中,冬天的天气是寒冷的,亲情、友情却带给人无限的温暖。
⑷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语句含义的能力。
要从全文的主旨和情感基调入手,品味语句所包含、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解答此类题时,一定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也就是文章的整体,仔细体味推敲,透过语言的表象去揣摩领悟其中的深意。
“只有我们四人”说明我们被浓浓的亲情所包围,外界的一切此刻都被忽略了。
故答案为:⑴②和两个朋友月夜西湖泛舟;③母子三人在窗边等我回家;
⑵不是。
因为这三件事都发生在冬天,并且给作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从内容上来看,作者笔下的冬天是寒冷寂寞的,如“父亲说晚上冷”,赏月时“湖上似乎只有我们一只划子”,台州“白天简直不大见人,晚上一片漆黑” ;从中心上来说,正是这些故事中的父子情、朋友情、夫妻情,使他感到“无论怎么冷,大风大雪,想到这些,我心上总是温暖的。
”
⑶寒冷而温暖的冬天。
在这寒冷的冬天中,有父亲给我们捞豆腐时所表达出浓浓的父爱、有和S君P君一起看月光时充满诗意的友情,有妻子对我的爱和一家人的天伦之乐。
父子情、朋友情、夫妻情,让人感到“即使真冬天也不冷”。
⑷①台州是个冷清空寂的小城,在这里,我们一家四人却享有暖融融的亲情;②天地万
物也似乎全部都不存在了,我的心里只有这个温暖的家。
【点评】⑴概括内容,一般有两种基本句式:“谁+干什么”和“什么+怎么样”。
前者一般用于概括写事和写人的文章,后者一般用于写景的文章。
如果文章里面有中心句那最好了如果没有中心句那么你首先要知道这篇文章讲了什么,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要概括出:什么时间、什么地点、谁做了一件什么事、结果如何。
⑵标题作用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①析标题字词。
就是从理解文章标题关键词的本义,字面义入手,联系文章内容,得出标题的深层含义或作用。
②析标题修辞。
就是从理解文章标题的修辞手法入手,联系文章的人物形象及隐含的情感来理解标题的含义或作用。
③析内容主旨。
就是从文章的写作内容,作者感情,主题思想入手,分析标题揭示的思想内容。
本文要表现的是亲情的温暖,用“冬天”为题,更能反衬出亲情的“暖”。
⑶仔细研读全文和寻找关键语句:文章的中心意思是通过材料取舍、谋篇布局、遣词造句来表现的。
它统摄全篇,渗透在全文材料中,又往往体现在某些关键语句中。
因此,把握作者情感,概括文章中心意思离不开在熟悉全文内容、剖析文章结构的基础上寻找最具表现力的关键语句。
在作者心中,冬天的天气是寒冷的,亲情、友情却带给人无限的温暖。
⑷理解句子的含意,主要是对句子深层意思的领会,包括对句子修辞方法的理解,对作者用意的解说等。
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要联系文章的中心内容;要抓住修辞方法,思考其运用的效果或目的;要善于抓住语句的特点,思考其效果及目的;理解句子的含义,要联系文章的社会背景、人物的身份和思想,思考作者在句子中想要告诉读者哪些信息。
透过语言的表象去揣摩领悟其中的深意。
“只有我们四人”说明我们被浓浓的亲情所包围,外界
的一切此刻都被忽略了。
3.现代文阅读阅读《邓稼先》选段,完成后面题目。
(A)“两弹”元勋
邓稼先于1924年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
在北平上完小学和中学以后,于1945年自昆明西南联大毕业。
1948年到1950年赴美国普渡大学读理论物理,获得博土学位后立即乘船回国,1950年10到中国科学院工作。
1958年8月奉命带领几十个大学毕业生开始研究原子弹制造的理论。
这以后的28年间,邓稼先始终站在中国原子武器设计制造和研究的第一线,领导许多学者和技术人员,成功地设计了中国的原子弹和氢弹,把中华民族国防自卫武器引导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1967年6月17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顆氢弹。
这些日子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上的重要日子,是中华民族完全摆脱任人宰割危机的新生日子!
1967年以后邓稼先继续他的工作,至死不懈,对国防武器作出了许多新的巨大贡献。
1985年8月邓稼先做了切除直肠癌的手术。
次年3月又做了第二次手术。
在这期间他和于敏联合署名写了一份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
1986年5月邓稼先做了第三次手术,7月29日因全身大出血而逝世。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好准确地描述了他的一生。
邓稼先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
张爱萍将军称他为“两弹”元勋,他是当之无愧的。
(B)永恒的骄傲
邓稼先逝世以后,在我写给他夫人许鹿希的电报与书信中有下面几段话
——邓稼先为人忠诚纯正,是我最敬爱的挚友。
他的无私的精神与巨大的贡献是你的也是我的永恒的骄傲。
——邓稼先去世的消息使我想起了他和我半个世纪的友情,我知道我将永远珍惜这些记忆。
希望你在此沉痛的日子里多从长远的历史角度去看稼先和你的一生,只有真正永恒的才是有价值的。
——邓稼先的一生是有方向、有意识地前进的。
没有彷徨,没有矛盾。
——是的,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
这是他的性格与品质。
能这样估价自己一生的人不多,我们应为稼先庆幸。
(1)下面对选段内容理解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 “他得到博士学位后立即回国”一句中,“立即”一词表现了邓稼先热爱祖国。
B. 选文中写邓稼先第二次手术期间和于敏写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核武器发展建议书这情节用以表现邓稼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崇高品质。
C. (B)段文字采用了排比修辞方法,既增强了语势,又高度评价了邓稼先的一生及其贡献。
D. 选段(A)按照贡献的大小顺序来介绍邓稼先在“两弹”研发上的事迹。
(2)邓稼先是“两弹元勋”,(B)段作者却没有把重点放在他的生平和巨大贡献上,而是
以情感动人,对这样写的原因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 作者认为,写科学家应着眼于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突出他们的人格魅力,所以往往淡化了细节。
B. 作者认为,关于邓稼先的生平和事迹很多人已经了解了,所以不写也罢。
C. 作者不仅要通过这篇文章来歌颂邓稼先,同时也想流露出对老朋友的思念之情。
D. 作者与邓稼先虽有50年的友谊,但毕竟分隔太久,对他的具体工作情况并不十分了解,所以不宜铺开来写。
(3)为什么张爱萍将军称邓稼先为“两弹元勋”?请根据课文内容试作简要分析。
【答案】(1)D
(2)B
(3)因为邓稼先始终站在中国原子武器设计制造和研究的第一线,领导许多学者和技术人员成功地设计了中国的原子弹和氢弹,把中华民族国防自卫武器引导到了世界先进水平,所以张爱萍将军称他为“‘两弹’元勋”。
【解析】【分析】(1)D“按照贡献的大小顺序来介绍邓稼先”对选段内容理解分析不当。
应该是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了邓稼先为“两弹”事业做出的努力和贡献。
(2)B“关于邓稼先的生平和事迹很多人已经了解了,所以不写也罢”理解错误。
题干说的很清楚,即“而是以情感动人”。
作者不仅要通过这篇文章来歌颂邓稼先,同时也想流露出对老朋友的思念之情。
同时突出他的人格魅力,所以往往淡化了细节。
(3)张爱萍将军称邓稼先为“两弹元勋”,是对邓稼先的总体评价,既洋溢着作者对朋友的深情,又总结了全文。
邓稼先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
可提取第②段的“邓稼先始终站在中国原子武器设计制造和研究的第一线,领导许多学者和技术人员,成功地设计了中国的原子弹和氢弹,把中华民族国防自卫武器引导到了世界先进水平”作为答案。
故答案为:⑴D;⑵B;⑶因为邓稼先始终站在中国原子武器设计制造和研究的第一线,领导许多学者和技术人员成功地设计了中国的原子弹和氢弹,把中华民族国防自卫武器引导到了世界先进水平,所以张爱萍将军称他为“‘两弹’元勋”。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
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主题、结构思路、观点态度、句段含义、创作意图等进行分析概括。
设误类型包括:以偏概全、张冠李戴、无中生有、因果混乱、主次颠倒、偷换概念、混淆时间、混淆条件。
⑵此题考核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主要对文章的内容和结构的综合分析能力。
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找准文章的对应位置,然后结合文章内容逐个判断正误。
⑶本小题考查对文章重点内容的理解和把握。
细读全文,可以锁定答案应在第二段“邓稼先始终站在中国原子武器设计制造和研究的第一线,领导许多学者和技术人员,成功地设计了中国的原子弹和氢弹,把中华民族国防自卫武器引导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结合理解自行归纳,注意语言的简明精要。
4.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回答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