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发展史结课论文——浅谈红色金融家毛泽民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红色金融家毛泽民
经过了一学期以来对金融发展史的学习,我对红色金融及其鼻祖毛泽民有了一定的认识。

众所周知,红色根据地能够生存和发展,除了军事和政治方面的因素外,金融也起到了相当关键的作用。

革命时期的红色金融无论是在反“围剿”的战争、中央苏区政权的运作,还是当地人民的生活与生产,以及市场贸易的开展,都起着至关重大的作用。

在中华苏维埃银行及其领导人的带领下,红色金融事业在战火硝烟中得到了快速发展。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自主印制货币,集中货币发行权;
二、提高货币信用和保证纸币兑现,保持货币流通良性循环;
三、发行经济建设公债,强化现金管理,发展储蓄回笼货币,充实纸币发行基金,平衡财政收支,维护币值稳定;
四、建立公告制度,宣传识别假币的方法,严厉查究伪造货币者,稳定金融秩序。

在战争年代里,红色金融事业为发展根据地经济、改善和保障民生、支持武装革命提供了强有力的金融支撑,为中国革命战争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而这一切的一切,都离不开红色金融家毛泽民的功劳。

红色金融事业与其鼻祖毛泽民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如果没有毛泽民,当年红色金融就发展不起来。

毛泽民,生于1896年4月3日,字咏莲,后改为润莲。

在毛家三兄弟中,毛泽民在经营理家方面受父亲影响最深。

在严苛的父亲的影响下,毛泽民从小便在打理油盐酱醋治“小家”中练就了一身理财本领:熟练记账、珠算,并在“买青苗”、“卖猪仔”中深谙理财之道。

1919年和1920年,毛泽东的父母相继去世,毛泽东遂于1921年初回到韶山。

在毛泽东的教育和影响下,已经结婚、在家务农的毛泽民做出了一生中最为重大的决定,他毅然离开了朝夕劳作的韶山冲,跟随兄长离开家乡走上了革命道路。

自从毛泽民奔赴了革命道路之后,他迅速成为了中国红色金融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作为中国共产党早期的著名革命活动家和财经工作的开创者,毛泽民对中国革命和中共早期财经工作作出了重要贡献,产生了深远影响。

从创办红色中国第一个国家银行、发行苏区统一货币,到长征路上筹钱筹粮等,毛泽民将一生最大的才能都奉献给了革命、奉献给了中国的红色金融。

为国家银行的成立做出的巨大贡献
回溯历史。

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在江西瑞金成立后,毛泽民被任命为中央财政人民委员,同时兼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行长。

之所以毛泽民能担任第一任国家银行行长,
不仅仅是因为毛泽民工作能力强,善于创业,忠厚老实,还因他搞财政工作经验丰富。

开始筹建国家银行工作时,毛泽民面临着统一财政,调整金融,加强苏区经济建设,保障红军作战的艰巨任务。

当时处在残酷战争环境下的临时中央政府,经济补给极为困难,财政金融秩序混乱。

但毛泽民不畏困难,对金融敏感的嗅觉,使得他仅仅用了两个多月的时间,就让国家银行于1932年1月在瑞金正式成立。

当时,算上毛泽民只有5名工作人员,他们分别是:国家银行行长毛泽民,国家银行会计科科长曹菊如,国家银行业务科科长赖永烈,国家银行总务科科长莫均涛,国家银行会计钱希均。

他们平均受教育的程度很低,在这种情况下,成立国家银行实属不易。

国家银行启动资金原定有100万,但实际上到位的只有20万元。

毛泽民利用这20万元现金,成立了国家银行金库。

也正是依靠这20万元,苏维埃国家银行开始了艰难的起步。

1932年3月,毛泽东率领红一军团和红五军团组成的东路军,打下漳州城。

随着红军攻入漳州,毛泽民忙着与商人沟通互谈,收集所缴物资,商讨运输路线等。

这次出征使得中央银行短时间内便筹得100万元现款。

毛泽民请了挑夫,把这些物资挑回瑞金,初步缓解了苏区资金匮乏和供给紧张的困难使苏区紧张的财政状况得到了及时的缓解。

与此同时,毛泽民深感自己从前的财会经验不足以建立系统、完善的银行制度体系,在无法延请专家,也无先例可循的情况下,他另辟蹊径,要求银行工作人员深入红军各部,号召战士们在清理战利品时,将有关经济的表格、书籍、用具等一律收回,然后集中进行研究,并将规律综合归纳出来。

仅用了几个月的时间,毛泽民就整理总结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暂行章程》、《国家银行往来存款暂行规则》、《暂行汇兑规则》等一系列规章制度,规范了国家银行的运营管理。

而这一系列的银行制度彻底改变了以往红军战利品和各地财政自收自支、财力分散的局面,中国革命斗争也有了更好的财政经济支持。

对货币的统一及其防伪做出的巨大贡献
国家银行成立后,面对当时货币品种繁杂、行市差价不一和白区派遣特务套购根据地物资、侵扰苏区货币市场的混乱局面,毛泽民从发行统一货币入手,志在重建苏区货币金融体系。

统一货币的前提是尽快印刷出纸币,可是在当时,这无疑是一个艰巨的任务。

在国民党的经济封锁下发行货币,十分不易,苏区甚至连印刷纸币的合适纸张都没有。

面对印制原料极其稀缺等重重困难,毛泽民想尽一切办法,最终使得“不可能变成了可能”。

在毛泽民的带领下,苏维埃国家银行克服了资金、设计、印刷钞票等种种问题。

准备好一切事宜后的苏维埃国家银行于1932年7月7日,印制出第一批苏区纸币。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银币券,又称“苏维埃国币”,有1元、5角、2角、1角、5分五种票面。

有了统一的货币,国家银行会同苏区财政部门宣布,一切交易和纳税均按国币计算,国民党的纸币禁止流通,原苏区银行发行的货币按比例限期收回,不再使用。

由于条件和时间限制,苏维埃银行发行第一套纸币在制造技术与防伪技术上都是空白。

这个漏洞也使得国民党和军阀在内的不法分子所仿照的假币在市面上横行。

为此,毛泽民绞尽脑汁。

最后,他采用在纸币上加签他同财政部长邓子恢的俄文签名的办法来防伪。

可是当时国民党的文人墨客也多,毛泽民采取的这个办法很快就被模仿。

随着货币的流通,国民党与军阀开始进行各种破坏活动,输入了大量的假币,对苏区金融秩序进行破坏。

苏区纸币遭受如此重创之后毛泽民十分困惑。

为了解决防伪问题,毛泽民苦思冥想。

皇天不负有心人,毛泽民想到了在造纸时将一定量的毛线放到纸张中,这样既可以透视纸币鉴别,又可以撕开或火烧纸币,通过嗅一种羊毛的臭味,来辨别出真正的苏区货币。

毛泽民的这个绝妙的办法让国民党和军阀等不法分子无计可施。

这样,苏维埃国家银行解决了了防伪问题,保证了苏区货币的正常流通。

到1932年底,苏维埃国家银行印制、发行银币券65万元,而准备金达到39万元,准备金占发行总额的60%,是章程所规定比率的2倍。

纸币在苏区顺利流通,一举肃清了昔日货币市场的混乱。

时任中央政府副主席的项英称赞说“苏区财政金融的统一,是毛泽民同志的一大功劳”。

毛泽民率领国家银行踏上长征路
1934年10月,由于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作战的失利,国民党军队不断向中央苏区腹地推进,红军被迫进行长征。

毛泽民作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行长随中央红军参加长征,负责筹粮、筹款和全军在长征路上的粮草供给工作。

隶属于中华苏维埃政府的国家银行,被编为中央纵队第15大队,大队长袁福清、政治委员毛泽民、党支部书记曹菊如。

全大队共有14名干部、200多位运输员和1个特务连。

15大队担负着运输国家银行钞票、金银等贵重物资的重要任务。

由于“左”倾路线领导人“大搬家”的错误指挥,中央苏区的坛坛罐罐都搬出来了。

15大队还抬着国家银行印钞票的石印机,挑着纸张和油墨。

200多个运输员每个人的负重都有六七十斤。

这对长征的红军来说无疑是个累赘。

在长征途中,毛泽民率领的15大队一直履行着苏维埃国家银行的职责。

全军的经费开支由没收征发委员会和国家银行供给。

红军部队集体采购大都支付银元。

个人购买东西多使用苏区纸币。

当长征队伍路过较大集镇时,国家银行都会设立临时兑换处,帮群众把手里的苏区纸币兑换成银元或白区纸币,以免群众蒙受损失。

血战湘江,红军几乎濒于绝境,由出发时的8.6万余人,锐减为3万多人。

红军到达湖南潇水时,毛泽民接受毛泽东的建议,部队实行了第一次轻装,15大队也把印钞机和笨重物资丢到了江里。

1935年1月,中央红军进驻遵义。

当时遵义市面上只流通银元而不流通国家银行纸币,毛泽民与时任第十五大队大队长的曹根全商量,决定趁红军休整之机,发行国家银行纸币,补充红军急
需物资;做好货币回笼工作,不让人民受损,特在遵义新城商业中心区设立货币兑换处。

当时遵义的食盐一直为军阀、官僚、奸商所垄断,盐价昂贵。

毛泽民将没收当地军阀王家烈的大批食盐以低价卖给民众,但规定只收国家银行发行的纸币。

这样一来,当地民众卖出自己的物品获得纸币,再用纸币去购买珍贵而价廉的食盐,形成了一个货币流通的良性循环。

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之后,毛泽民出任工农民主政府国民经济部部长,继续为革命操持财经工作。

岁月流逝,硝烟散尽。

可以忘却的,人们早已忘却;应该牢记的,人们将永远记得。

几十年过去了,在革命战火中诞生的红色金融事业依然是一座熠熠生辉的丰碑,永载共和国的金融史册。

当时的苏维埃国家银行,尽管它也许是世界上最小的国家银行,但正是这小小的国家银行,从成立之初起便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风雨同舟。

正是因为当时毛泽民对金融敏感的嗅觉与透彻的理解,中国的红色金融事业才能蒸蒸日上,红色货币才能在货币之战中处于不败之地。

红色金融事业鼻祖毛泽民一直站在毛泽东身后,做他领导的队伍的“军需官”和“大管家”,在血与火的环境中为中国革命战争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记住昨天,才能更好地珍惜今天,把握明天。

“昔日红都绩尚留,公房简朴范千秋”。

当年战火硝烟中国家银行的许多经验至今仍可为我们借鉴,给我们启迪,红色金融鼻祖毛泽民留下的伟大精神更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

当今世界看似和平,其实则不然。

殊不知,我们正被卷入世界金融战之中。

学好金融,了解金融发展史将成为我们对抗金融战争的有利武器。

文末至此,衷心感谢刘老师一学期来的悉心教导,使我对金融发展史有了一定的了解。

万分感谢!
参考文献:
《寻踪毛泽民》
《沽名先辈的故事丛书——毛泽民的故事》
《金融高边疆》
《中国财经报》2010年10月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