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九年级文言文《曹刿论战》(知识图谱+真题训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曹刿论战》
知识梳理
思维导图:
重点字词:
《左传》:即《春秋左氏传》,又称《左氏春秋》,儒家经典之一,是中国古代的史学和文学名著。
旧传为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近人认为是战国时人所编。
本文所写的战争是齐鲁两国间的一次战争,因战场在长勺(今山东莱芜东北),又称“长勺之战”。
曹刿(guì),春秋时鲁国人。
【师】军队。
【肉食者】吃肉的人。
这里指当权者。
【间(jiàn)】参与。
【鄙】浅陋。
这里指目光短浅。
【何以战】即“以何战”,凭借什么作战?以,凭、靠。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衣食这类用来安身的东西,不敢独自享受。
安,指安身。
专,独自享有。
【必以分人】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对】回答。
一般用于下对上的回答。
【遍】遍及,普遍。
【牺牲玉帛(bó)】古代祭祀用的祭品。
牺牲,指祭祀用的纯色全体牲畜。
玉帛,祭祀用的玉和丝织品。
【加】虚夸,夸大。
【信】实情。
【小信未孚(fú)】(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
孚,使信服。
【福】赐福,保佑。
【狱】指诉讼事件。
【察】明察。
【情】诚,诚实。
这里指诚心。
【忠之属也】(这)是尽职分之类的事情。
忠,尽力做好分内的事。
属,类。
【可以一战】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从】跟随。
【公与之乘】鲁庄公和他共乘一辆战车。
之,指曹刿。
【鼓之】击鼓进军。
古代作战,击鼓命令进军。
下文的“三鼓”就是三次击鼓命令军队出击。
之,起补足音节作用。
【败绩】大败。
【驰】驱车追赶。
【下视其辙】向下察看车轮碾出的痕迹。
【登轼而望之】登上车前的横木眺望齐国军队。
【既克】战胜齐军后。
既,已经。
【夫战,勇气也】作战,靠的是勇气。
【一鼓作气】第一次击鼓能够鼓起士气。
作,鼓起。
【再】第二次。
【竭】穷尽。
【盈】充满。
这里指士气正旺盛。
【测】推测,估计。
【伏】埋伏。
【靡(mǐ)】倒下。
重点句子: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译文:大官们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参与呢?
2.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译文:大官们眼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3.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译文: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
4.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译文:祭祀用的牛羊、玉帛之类,我从不敢虚报数目,一定要做到诚实可信。
5.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译文: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根据自己的诚心处理。
6.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课下注释)
译文:向下察看车轮碾出的痕迹,登上车前的横木眺望齐国军队。
7.夫战,勇气也。
(课下注释)
译文:作战,靠的是勇气。
8.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译文:头通鼓能振作士兵们的勇气,二通鼓时勇气减弱,到三通鼓时勇气已经穷尽了。
课内阅读
一、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
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
1.下列对句子停顿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B.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C.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D.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肉食者谋.之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B.又何间.焉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C.弗敢加.也万钟于我何加.焉
D.忠之属.也属.予作文以记之
3.下面对课文内容理解正确无误的一项是( )
A.鲁庄公在见曹刿之前对迎战齐国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B.鲁庄公是本文的中心人物,他虽有缺点,但能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能礼贤下士。
C.曹刿论述战胜齐国的原因时认为,“彼竭我盈”时方可追击敌军。
D.本文说明必须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善于把握战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
4.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第一段写乡人对战争的冷漠态度是为了反衬曹刿的爱国热情。
B.本文第二段将庄公和曹刿的不同指挥方式做了对比。
C.“即克,公问其故”在文章中起到承上启下作用。
D.本文剪裁得当,详写战前曹刿与庄公的对话,略写战斗的场面及战后的分析。
【答案】
1.C
2.A
3.D
4.D
【分析】
1.本题考查断句。
根据句子意思和虚词及句子成分可断句。
这几句的意思为: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
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
“一鼓”第一次击鼓,作句子的主语,“作气”鼓舞士兵的士气,谓语,所以应该在“一鼓”和“作气”中间断开,AB项断句错误。
“再”是第二次击鼓,“三”是第三次击鼓,应该是在“再”和“三”后面断开停顿,故C项断句正确。
故选C。
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谋划/谋划;
B.参与/偶尔,间或;
C.虚夸/好处、益处;
D.类/通“嘱”,嘱咐。
故选B。
3.本题考查分析理解文章内容。
A.有误,通过曹刿和鲁庄公的对话可知,鲁庄公没有做好迎战的准备,他不知道迎战依靠的是什么。
B.有误,文章题目是《曹刿论战》,又围绕曹刿的战前问战,战中指挥,战后论战三部分,刻画曹刿具有卓越的军事才能及爱国精神,曹刿才是文章的主要人物。
C.有误,根据第三段“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可知,“彼竭我盈”是出击的最佳时机。
故选D。
4.本题考查分析理解文章内容。
D.“略写战斗的场面及战后的分析”有误,战斗的场面属于略写部分,但是战后的分析叙述了曹刿对出击时机和追击时机的解释,比较详细,属于详写。
故选D。
【点睛】
译文: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鲁国。
鲁庄公将要迎战。
曹刿请求鲁庄公接见自己。
他的同乡说:“打仗的事当权者自会谋划,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
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安身立命的东西,不敢独自享有,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曹刿回答说:“这些小恩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
”鲁庄公说:“祭祀神灵的牛、羊、玉帛之类的用品,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按照承诺的去做。
”曹刿说:“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神是不会保佑你的。
”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
”曹刿回答说:“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
”
鲁庄公和他共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
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
曹刿说:“现在不行。
”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
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
”齐军溃败。
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
曹刿说:
“还不行。
”说完就向下看,查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
”于是追击齐军。
战胜齐军后,鲁庄公问他这样做的原因。
曹刿回答说:“作战,是靠敢作敢为毫不畏惧的气概。
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
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
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
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设下埋伏。
我看他们车轮碾过的痕迹散乱,望见他们的旗子倒下了,所以决定追击他们。
”
二、阅读《曹刿论战》,完成下面小题。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
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5.本文选自___________一书,作者是_____________(时期)的__________(人名)。
请写出一个出自本文的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下列选项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又何间.焉/时时而间.进
B.必以.分人/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
C.公将鼓.之/一鼓.作气
D.小信.未孚/愿陛下亲之信.之
7.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8.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是曹刿“请见”的原因,显示了他的自信。
B.本文记叙了战争的全过程,充分地显示了曹刿远大的政治抱负和军事指挥上的杰出才能。
C.鲁庄公身为鲁国的国君,在迎战齐师时,他寄希望于贵族的拥护和神灵的庇佑,显示出他的“鄙”。
D.全文紧扣“论战”来写,对曹刿的论战写得详细,而战争经过写得简略,这充分表现了《左传》善于剪裁、言简意赅的特点。
【答案】
5.《左传》春秋左丘明一鼓作气
6.C
7.祭祀用的祭品,我不敢虚报夸大,一定做到诚实守信。
8.B
【分析】
5.《曹刿论战》出自《左传·庄公十年》,此书相传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
从“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衍生的成语是:一鼓作气、再衰三竭,从“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衍生的成语是:辙乱旗靡。
6.本题考查文言词义,注意在语境中理解。
A.间:参与/偶尔;
B.以:介词,用来/连词,表示在时间、数量、程度、范围上的延伸;
C.鼓:都是动词击鼓;
D.信:名词,信用/动词,信任;
故选C。
7.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注意“牺牲(祭祀用的牛、羊、猪等),弗(不),信(信用)”的正确解释。
8.“曹刿论战”意思是曹刿论述作战的道理,表明文章的重点不在记叙战斗情况,而在记叙曹刿“论”战略、战术。
详细写了战前、战后的分析,略写战斗的过程,没写战斗的场面。
故选B。
【点睛】
译文: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鲁国。
鲁庄公将要迎战。
曹刿请求鲁庄公接见自己。
他的同乡说:“打仗的事当权者自会谋划,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
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安身立命的东西,不敢独自享有,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曹刿回答说:“这些小恩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
”鲁庄公说:“祭祀神灵的牛、羊、玉帛之类的用品,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按照承诺的去做。
”曹刿说:“这只是
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神是不会保佑你的。
”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
”曹刿回答说:“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
”
鲁庄公和他共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
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
曹刿说:“现在不行。
”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
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
”齐军溃败。
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
曹刿说:“还不行。
”说完就向下看,查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
”于是追击齐军。
战胜齐军后,鲁庄公问他这样做的原因。
曹刿回答说:“作战,是靠敢作敢为毫不畏惧的气概。
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
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
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
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设下埋伏。
我看他们车轮碾过的痕迹散乱,望见他们的旗子倒下了,所以决定追击他们。
”
三、阅读下面的课内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曹刿论战(左传)
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
9.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肉食者谋.之不谋.而合B.衣食所安.居安.思危
C.公问其故.一见如故.D.一鼓.作气旗鼓.相当
10.文章详写的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略写的内容是____________。
11.曹刿的“远谋”体现在哪里?请简要分析。
【答案】
9.A
10.曹刿的言论作战过程
11.①曹刿能预见到“肉食者鄙”,主动请见。
②曹刿能认识到取信于民是作战取胜的先决条件。
③曹刿在作战中能把握战机,后发制人。
【分析】
9.A.谋:都是“谋划”的意思;
B.安身/平安;
C.原因,缘故/原来的,从前的;
D.动词,击鼓/名词,打击乐器的一种;
鼓选A。
10.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题空一:文题为“曹刿论战”,“论战”是重点,文中写曹刿与鲁庄公的对话,战前作战条件的分析,战后取胜原因的解释,是详写的内容。
概括为:曹刿的言论。
题空二:二段“公与之乘,战于长勺”,长勺之战的作战过程,不作战争场面的一般描写,只概述了作战的过程。
文中只用四个短句直接写战斗场面,“战于长勺”交代战斗地点,“齐人三鼓”“齐师败绩”“遂逐齐师”,概括了鲁军防御、反击、追击三个阶段,为略写。
概括为:作战过程。
1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分析曹刿的远谋,要结合作战的三个阶段。
战前:“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曹刿预见到当权者目光短浅,主动请见,可见他有远谋;“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曹刿认为取信于民是战争取胜的决定条件,告诫鲁庄公要亲民爱民,要公正待人。
战时:战争开始时先按兵不动,待敌人“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时发动进攻取胜,把握战机。
战后:敌方战败后,先下车察看车辙痕迹,再确定追击,表现出深谋远虑。
【点睛】
参考译文: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
鲁庄公将要迎战。
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
他的同乡说:“当权的人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
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养生的东西,我从来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把它们分给身边的大臣。
”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顺从您的。
”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猪牛羊和玉器、丝织品等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夸大数目,一定对上天说实话。
”曹刿说:“小小信用,不能取得神灵的信任,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
”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
”曹刿回答说:“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
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
”
(到了那一天),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
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
曹刿说:“现在不行。
”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
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
”齐军大败。
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
曹刿说:“还不行。
”说完就下了战车,察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
”于是追击齐军。
打了胜仗后,鲁庄公问他取胜的原因。
曹刿回答说:“作战,靠的是士气。
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士气。
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
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
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在那里设有伏兵。
后来我看到他们的车轮的痕迹混乱了,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
”
四、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问题。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
(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又何间.焉间:参与
B.小信未孚.孚:信服
C.一鼓作气,再.而衰再:第二次
D.望其旗靡.靡:倒下
(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何以.战以.我酌油知之
B.战则.请从入则.无法家拂士
C.战于.长勺万钟于.我何加焉
D.惧有伏焉.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3)下列对选文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剪裁独具匠心,详写曹刿战前、战后论战,略写战争过程,突出曹刿的“远谋”。
B.本文巧用对比,如将曹刿与“乡人”对比,突出曹刿保家卫国的责任感。
C.本文语言精炼,如仅用“齐人三鼓”四字就表现出齐军依仗数量优势急切取胜的心理。
D.本文前后照应,如“肉食者鄙”与“公将鼓之”“公将驰之”“公问其故”等照应,表明鲁庄公是一个没有主见的昏君。
【答案】
(1)B
(2)A
(3)D
【分析】
(1)考查理解对文言实词含义的辨析能力。
B.有误,“小信未孚”意思是小信用不能让神灵信服;孚:使……信服;
故选B。
(2)考查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的辨析能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的含义,进行比较,得出答案即可。
A.以:均翻译为“凭”;
B.则:就/如果;
C.于:在/对于;
D.焉:语气词,不译/哪里;
故选A。
(3)考查对文章内容的辨析能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根据各个选项的描述,然后一一判断正误即可。
D.“鲁庄公是一个没有主见的昏君”表述有误,从“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等句子可以看出鲁庄公还知道取信于民的道理;“公将鼓之”“公将驰之”说明鲁庄公有点急躁冒失,不能远谋;“公问其故”说明战胜后,鲁庄公想知道获胜的原因,想与曹刿交流总结一下,从以上这些可以看出,鲁庄公只是有点平庸而已,不是昏君;
故选D。
【点睛】
参考译文: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鲁国。
鲁庄公将要迎战。
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
他的同乡说:“打仗的事当权者自会谋划,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
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安身立命的东西,不敢独自享有,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曹刿回答说:“这些小恩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
”鲁庄公说:“祭祀神灵的牛、羊、玉帛之类的用品,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要做到诚实可信。
”曹刿说:“这只是小信用,不能让神灵信服,神是不会保佑你的。
”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
”曹刿回答说:“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
”
鲁庄公和他共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
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
曹刿说:“现在不行。
”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
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
”齐军溃败。
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
曹刿说:“还不行。
”说完就下了战车,查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
”于是追击齐军。
战胜齐军后,鲁庄公问他这样做的原因。
曹刿回答说:“作战,是靠敢作敢为,毫不畏惧的气概。
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
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
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
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设下埋伏。
我看他们车轮碾过的痕迹散乱,望见他们的旗子倒下了,所以决定追击他们。
”
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
13.请写出既能表现曹刿充满自信又能他表现蔑视统治者的一句话。
1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又何间.焉间:参与。
B.弗敢加.也加:增加
C.虽不能察,必以情.情:感情D.登轼.而望之轼:车轮
15.给下面的句子划分节奏。
(画4处)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16.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17.曹刿开始不同意追逐和最后同意追逐齐师的原因分别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
【答案】
13.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14.A
15.夫战 / 勇气也 / 一鼓作气 / 再而衰 / 三而竭
16.衣食这类用来安身的东西,不敢独自享受。
17.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分析】
13.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理解。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曹刿和乡人的这番对话,不仅讲述了本次事件的原因,也揭示了曹刿的性格特征——充满自信又能他表现蔑视统治者(肉食者)。
14.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理解。
B.句意为:我从来不敢虚报夸大数目。
加:虚报;
C.句意为: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
情:实情;
D.句意为: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
轼:车前横木,这里是扶轼的意思;
故选A。
15.本题考查断句。
本句句意为:作战,靠的是士气。
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
所以,在“战”“也”“气”“衰”后停顿。
16.本题考查文言翻译。
重点词语是:安:养生之类的东西。
弗:不。
专:独自专有。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