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精品讲义第11课《论语》十二章(学生版+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1课《论语》十二章
课程标准课标解读1.识记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式,流畅地朗读、背诵
课文。
了解古代大教育家孔子的有关情况及《论
语》。
2.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理解各则语录的含义以及古人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个人修养。
3.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汲取课文的语言精华和思想精髓,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提高为人处世的思想修养。
1.诵读积累实词虚词,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2. 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3.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知识点01 有效朗读,读出文言韵味。
【即学即练1】(一)、怎样朗读才能有效?
参考示例:(1)其一,正字音,读出节奏。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zēng)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chuán)/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huò),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yú)矩。
”(《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
”(《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dān)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目标导航
(《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gōng)/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dǔ)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
(2)其二,字正腔圆。
平心静气,整体平缓。
“字正”就是字音准确,“腔圆”就是发音饱满。
文言文表达古人思想意向,抒发古人情感感慨。
今天的朗读者没必要“替古人担忧或疾呼”。
所以,唯有平稳舒缓、从容深沉的朗读,才是疏通词句,思考探索的途径。
(3)其三,词语宕开,语势复归。
语势复归,指文言文抑扬轻重缓急变化幅度不大,虽有错落,最后重归于平缓。
根据语法句式,情感延续或转换的需要,词语宕开的位置一般在二、三、四个音节之间。
知识点02 把握“文言文”之“言”。
【即学即练2】(一)、了解文学常识,归纳重点字词、句式,理解文意。
1. 识记文学常识
(1)《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语录体著作,共20篇。
内容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以及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等。
《论语》的体式有三种:语录体(格言体)、对话体、叙事体。
南宋时,朱熹把《论语》和《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
而"五经"则是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左传》。
“四书五经”是我国古代科举考试的内容。
(2)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知识渊博,是私人讲学之风的开创者,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被誉为“万世师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其思想对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地区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2.重点实词解释:
(1)子.曰:(先生,指孔子)
(2)人不知而不愠.:(生气,发怒)
(3)不亦说.乎: (“说”通“悦”,愉快)
(4)与朋友交而不信.乎:(真诚,诚实,诚信)(5)传.不习乎:(老师传授的知识)
(6)不逾.矩:(越过,超过)
(7)学而不思则罔.:(迷惑,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8)思而不学则殆.:(有害)
(9)人不堪.其忧:(忍受)
(10)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喜欢,爱好)
(11)饭.疏食饮水:(吃)
(12)曲肱.而枕之: (胳膊)
(13)逝者如斯.夫: (斯:这,指河水)
(14)不舍.昼夜:(舍:舍弃)
(15)匹夫不可夺.志也:(改变)
(16)博学而笃.志:(忠实,坚守)
(17)吾十有.五: (“有”同“又”)
(18)可以为.师矣:(做)
3.虚词总结。
(1)学而.时习之:(连词,表顺承)
(2)人不知而.不愠:(连词,表转折)
(3)为人谋而.不忠乎:(连词,表转折)
(4)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连词,表转折)
(5)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连词,表顺承)
(6)学而.不思则罔:(连词,表转折)
(7)为.人谋而不忠:(介词,替)
(8)学而时习之.:(代词,指学习的内容)
(9)知之.者:(代词,指学问和事业)
(10)传不习乎.:(相当于“吗”)
(11)可以为师矣.:(相当于“了”)
4.特殊字词:词类活用与古今异义。
(1)学而时.习之:(名词作状语,时常)
(2)吾日.三省吾身:(名词作状语,每天)
(3)温故.而知新.:(形容词作动词,分别译为“旧的知识”“新的理解”)(4)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意动用法,以……为乐趣)
(5)饭.疏食饮水:(名词作动词,吃)
(6)可以
..为师矣:古义今义 (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表示允许或能够。
) (7)饭疏食饮水.:古义今义 ( (古义:冷水;今义:泛指所有的水。
) (8)三.人行:古义今义 ( (古义:表示多;今义:表示确数。
)
(9)吾日.三省吾身:古义今义 ((古义:每天;今义:日子。
)
5.重点句子翻译: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翻译: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愉快吗?人家不了解我,并不因此恼怒,不也是君子吗?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翻译:只是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却不读书,就会疑惑。
(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翻译: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
选取他们的优点而学习,如果也有他们的缺点就加以改正。
(4)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
翻译: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
”
知识点03 理解欣赏“文言文”之“文”。
【即学即练3】(一)整理《〈论语〉十二章》的内容,将文中的哲理句子分类归纳到“治学”“修身”两类里。
【治学篇】学习态度: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以学为乐,培养兴趣)
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谦虚好学)③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既要从正面学习其经验,又要从反面吸取教训)④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珍惜时间)学习方法: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②传不习乎?③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强
调复习)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思结合)
【修身篇】:①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为人处事)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道德修养:宽以待人)②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自我修养:忠实守信)③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个人修养:顺心而为)④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道德修养:安贫乐道) ⑤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道德修养:安贫乐道) ⑥三军可以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道德修养:坚守志向) ⑦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道德修养:博学仁德)
(二)、积累本课中出现的成语,并解释其现在意义。
参考示例:(1)温故知新: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
(2)择善而从:采纳正确的建议或选择好的方法或好的制度加以实行。
(3)三人行,必有我师:几个人在一起,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为我的老师。
(4)逝者如斯:形容光阴如流水一去不返。
(5)箪食瓢饮:形容读书人安于贫穷的清高生活。
(6)匹夫不可夺志:虽是平民也不可强迫他放弃主张。
(7)富贵浮云:不义而富贵,对于我就象浮云那样轻漂。
比喻把金钱、地位看得很轻。
(三)、理解文章,思考下面问题。
1.孔子怎么看“新知与旧知、知识与实践”的关系?
参考示例:在新知与旧知的关系上,“温故”和“知新”是讲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
孔子认为“温故”可以“知新”,“温故”“知新”的人可以当老师。
这里,孔子强调的是“知新”,是一种开拓、创新的精神。
在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上,孔子认为要“学而时习之”。
学了知识要按时去复习,把所学的东西运用到行动上,在实践中加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孔子怎样看待“学与思、学与问”的关系?
参考示例:在学与思的关系上,孔子认为学习与思考必须结合,二者缺一不可。
只读书而不通过自己的头脑加以思考,就会迷惑;只是一味地空想而不读书,就会疑惑。
在学与问的关系上,孔子主张既学又问,不仅问知识比自己多、才能比自己高的人,即使是知识比自己少、才能比自己低的人,只要他们在某一方面有一技之长、一得之见,就应该虚心向他们求教。
3.探究:孔子认为自己的进德修业可分为几个阶段?曾子自我修养的方法是什么?子夏的求“仁”途径又是什么呢?
参考示例:孔子的进德修业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阶段,五十到六十岁是安心立命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做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
曾子的自我修养的方法是加强自我反省。
子夏求“仁”的途径是“博学”“笃志”“切问”“近思”,就是广泛学习,坚定志向,提出疑惑,联系实际思考自我。
4.说说你对“三军可以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这句话的理解?
参考示例:这句话说的是:军队虽然人多势众,但如果人心不齐,其主帅仍可能被人抓去,而主帅一旦被人抓去,整个军队失去了领导人,也就会全面崩溃了。
匹夫虽然只有一个人,但只要他真有气节,志向坚定,那就任谁也没有办法使他改变了。
这种宁死不屈的烈士事迹,可歌可泣,在历史上不胜枚举。
相反,一个人如果没有气节,志向不坚定,则很可能在关键时刻受不住诱惑或经不住高压而屈膝变节,成为人们所鄙视的叛徒。
5.现代社会,你是怎么看待“箪食瓢饮”这种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的?
参考示例一:颜回的这种治学精神值得学习。
他在这么艰苦的条件下,不因为物质条件的简陋,而放弃自己的追求和梦想,还能够保持乐观的心态,不迷失自我。
所以说,能吃苦是成功的必要条件。
参考示例二:现在社会中,没有必要完全摒弃优厚的物质条件,利用好它为我们的学习创造更好的条件,不也很好吗?
6.读了本文,你认为如何修养身心?
参考示例:进德修身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道德的修炼需要自我学习,自我反省。
自我反省能把外在的道德约束内化为对自己的自觉要求。
当思想与言行统一,能自觉遵守道德规范时,就达到了极高的道德境界。
能力拓展
考点:古代年龄的称谓。
【知识点】:1.汤饼之期:指婴儿出生三日。
旧俗小儿出生三日,设筵招待亲友谓之“汤饼筵”,也作“汤饼宴”、“汤饼会”。
2. 赤子、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3.初度:周岁。
4.孩提:指2——3岁的儿童。
5.总角:总,聚束; 角,小髻。
意为收发结之, 即儿童的发髻向上分开的样子。
6.垂髫:指童年。
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
7.始龀:龀(chèn) ,儿童换牙,即脱去乳牙长出恒牙。
一般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时换牙,“始龀”便成了童年的代称。
8.外傅之年:儿童十岁。
9.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
10.豆蔻:指女子十三岁。
11.舞勺:男子13-15 岁, 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
12.及笄:指女子15 岁, 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
13.舞象:男子15-20 岁, 是成童的代名词。
14.弱冠:指男子20 岁。
弱,弱小。
古代男子20 岁行冠礼, 表示已经成年。
15.而立:指30 岁。
16.不惑:指40 岁。
17.知天命:指50 岁。
18.花甲(耳顺):指60 岁。
19耆(qí)艾:古代以六十老人为耆。
20.还历寿:61岁的寿辰。
由于按干支纪年法,60年为一轮,61岁正是新一轮重新算起的时候,故称“还历”。
21.古稀:指70 岁。
语出杜甫《曲江》诗:“酒债寻常行处有, 人生七十古来稀。
”
22.耄耋 (mào dié) :指八九十岁。
23.期颐 (qī yí) :指一百岁。
24.喜寿:指77岁,草书喜字似七十七,故特代指77岁。
伞寿:80岁寿辰。
因“伞”字的草体形似“八十”,故称伞寿。
白寿:指99岁,“百少一”为99,故借指99岁。
下寿:指60岁以上。
上寿:百岁。
考法:(一)、1.(单选)古人的知天命之年是指( )岁。
A.30
B.40
C.50
D.60
参考示例:C。
本题考察的是中国古代年龄的考法:知命:指50岁。
语出《论语·为政》“五十而知天命”。
称50岁为知命之年。
故本题答案为选C 。
(二)、“喜寿”在古代指的是()岁。
A.66
B.77
C.88
D.99
参考示例:B。
解析:A项错误,66在古代没有特别代称。
B项正确,喜寿是七十七岁的雅称,因“喜”字的草书近似竖写的“七十七”得名。
C项错误,米寿指88岁,因米字拆开好似八十八得名。
D项错误,白寿指99岁,百少一为99,故借指99岁。
(三)、下列中国古代对人的年龄称呼,其中对应人的年龄最小的是()。
A. 豆蔻年华
B. 及笄之年
C. 束发
D. 弱冠
参考示例:A。
解析:A项正确,豆蔻年华,意思是指少女十三四岁,代指少女的青春年华。
B项错误,及笄之年,意思是指女子年满15岁,形容古代女子已到了结婚的年龄。
C项错误,束发指代成童的年龄,即15至20岁。
D项错误,弱冠,古时汉族男子20岁称弱冠。
分层提分
题组A 基础过关练
1、《论语》是经典之一,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 (体裁)著作。
它与《》《》《》合称为《四书》,共二十篇。
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人。
我国古代伟大的家、家,儒家学派的创始者。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不亦说.乎() (2)吾日三省
..吾身()
(3)与朋友交而不信.乎()(4)温故而知新.()
(5)思而不学则殆.()(6)逝者如斯.夫()
(7)曲肱.而枕之()(8)博学而笃.志()
3.根据提示填空。
(1)论述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2)世博会期间,喜迎各国宾朋,这种喜悦之情可以用《论语》中的“, ”来表达。
(3)文中表达要善于向周围有长处的人学习的名言是,。
(4)本文中表达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的一句话是,。
(5)《论语》中认为能保持君子风格的是:“, ?”
(6)子夏曰:“, ,仁在其中矣。
”
4.翻译下面句子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3)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4)不义而富且贵,与我如浮云。
(5)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6)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7)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题组B 能力提升练
1.在学完课文《〈论语〉十二章》后,七年级12班专门组织了一次以“交流学习体会”为主题的座谈会。
请你参与进来。
(1)作为主持人,你应该有一段精彩的开场白。
现在就请你展示出来吧!
(2)王翔同学想在座谈会上用对联的形式活跃气氛,他给大家出了个对联,请你对出他的下联。
上联:时习悦,内省乐,择善喜
下联:
(3)班上的张长林同学非常聪明,但就是平时学习不认真,不肯下功夫。
在座谈会上,请你委婉地指出他的不足,并用已学过的《论语》中的语录劝勉他勤奋学习。
(二)、下面《论语》中关于“孝”的两则语录。
说说它们共同强调了什么?并结合实际,谈谈你准备怎样去做。
(1)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2)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
曾是以为孝乎?
题组C 培优拔尖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子曰:“不患①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 (《论语·学而》)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②,敏以求之者也③。
” (《论语·述而》)
子曰:“吾尝④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 (《论语·卫灵公》)
子曰:“过⑤而不改,是谓过矣。
” (《论语·卫灵公》)
子曰:“巧言乱德⑥。
小不忍则乱大谋。
” (《论语·卫灵公》)
【注】①患:担心。
②好古:爱好古代文化。
③敏以求之者也:自己是勤奋敏捷地去探求知识的人。
④尝:曾经。
⑤过:犯错误。
⑥乱德:败坏道德。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我非.生而知之者( ) (2)终夜不寝.(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不患人之不己知。
(2)小不忍则乱大谋。
3.谈谈你对第一章中“患不知人”的理解。
(二)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按要求完成下面题目。
【甲】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乙】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下列加粗加点字注音错误的一项是()
A.人不知而不愠.(yùn)
B.吾日三省.吾身(shěng)
C.友人惭.(cán)
D.太丘舍.去(shě)
2.解释下列加点词(4分)
⑴不亦说.乎?()⑵相委而去.()
⑶与朋友交而不信.乎?()⑷元方入门不顾.()
3. 读了【甲】【乙】文段,你认为在与朋友的交往过程中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第11课《论语》十二章
课程标准课标解读1.识记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式,流畅地朗
读、背诵课文。
了解古代大教育家孔子
的有关情况及《论语》。
2.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理解各则语录的含义以及古人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个人修养。
3.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汲取课文的语言精华和思想精髓,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提高为人处世的思想修养。
1.诵读积累实词虚词,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2. 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3.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知识点01 有效朗读,读出文言韵味。
【即学即练1】(一)、怎样朗读才能有效?
参考示例:(1)其一,正字音,读出节奏。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zēng)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chuán)/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huò),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yú)矩。
”(《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
”(《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dān)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目标导航
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gōng)/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dǔ)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
(2)其二,字正腔圆。
平心静气,整体平缓。
“字正”就是字音准确,“腔圆”就是发音饱满。
文言文表达古人思想意向,抒发古人情感感慨。
今天的朗读者没必要“替古人担忧或疾呼”。
所以,唯有平稳舒缓、从容深沉的朗读,才是疏通词句,思考探索的途径。
(3)其三,词语宕开,语势复归。
语势复归,指文言文抑扬轻重缓急变化幅度不大,虽有错落,最后重归于平缓。
根据语法句式,情感延续或转换的需要,词语宕开的位置一般在二、三、四个音节之间。
知识点02 把握“文言文”之“言”。
【即学即练2】(一)、了解文学常识,归纳重点字词、句式,理解文意。
1. 识记文学常识
(1)《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语录体著作,共20篇。
内容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以及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等。
《论语》的体式有三种:语录体(格言体)、对话体、叙事体。
南宋时,朱熹把《论语》和《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
而"五经"则是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左传》。
“四书五经”是我国古代科举考试的内容。
(2)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知识渊博,是私人讲学之风的开创者,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被誉为“万世师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其思想对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地区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2.重点实词解释:
(1)子.曰:(先生,指孔子)
(2)人不知而不愠.:(生气,发怒)
(3)不亦说.乎: (“说”通“悦”,愉快)
(4)与朋友交而不信.乎:(真诚,诚实,诚信)(5)传.不习乎:(老师传授的知识)
(6)不逾.矩:(越过,超过)
(7)学而不思则罔.:(迷惑,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8)思而不学则殆.:(有害)
(9)人不堪.其忧:(忍受)
(10)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喜欢,爱好)
(11)饭.疏食饮水:(吃)
(12)曲肱.而枕之: (胳膊)
(13)逝者如斯.夫: (斯:这,指河水)
(14)不舍.昼夜:(舍:舍弃)
(15)匹夫不可夺.志也:(改变)
(16)博学而笃.志:(忠实,坚守)
(17)吾十有.五: (“有”同“又”)
(18)可以为.师矣:(做)
3.虚词总结。
(1)学而.时习之:(连词,表顺承)
(2)人不知而.不愠:(连词,表转折)
(3)为人谋而.不忠乎:(连词,表转折)
(4)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连词,表转折)
(5)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连词,表顺承)
(6)学而.不思则罔:(连词,表转折)
(7)为.人谋而不忠:(介词,替)
(8)学而时习之.:(代词,指学习的内容)
(9)知之.者:(代词,指学问和事业)
(10)传不习乎.:(相当于“吗”)
(11)可以为师矣.:(相当于“了”)
4.特殊字词:词类活用与古今异义。
(1)学而时.习之:(名词作状语,时常)
(2)吾日.三省吾身:(名词作状语,每天)
(3)温故.而知新.:(形容词作动词,分别译为“旧的知识”“新的理解”)
(4)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意动用法,以……为乐趣)
(5)饭.疏食饮水:(名词作动词,吃)
(6)可以
..为师矣:古义今义 (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表示允许或能够。
)
(7)饭疏食饮水.:古义今义 ( (古义:冷水;今义:泛指所有的水。
)
(8)三.人行:古义今义 ( (古义:表示多;今义:表示确数。
) (9)吾日.三省吾身:古义今义 ((古义:每天;今义:日子。
)5.重点句子翻译: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翻译: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愉快吗?人家不了解我,并不因此恼怒,不也是君子吗?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翻译:只是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却不读书,就会疑惑。
(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翻译: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
选取他们的优点而学习,如果也有他们的缺点就加以改正。
(4)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
翻译: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
”
知识点03 理解欣赏“文言文”之“文”。
【即学即练3】(一)整理《〈论语〉十二章》的内容,将文中的哲理句子分类归纳到“治学”“修身”两类里。
【治学篇】学习态度: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以学为乐,培养兴趣)
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谦虚好学)③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既
要从正面学习其经验,又要从反面吸取教训)④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珍惜时间)
学习方法: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②传不习乎?③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强调复习)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思结合)【修身篇】:①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为人处事)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道德修养:宽以待人)②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自我修养:忠实守信)③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个人修养:顺心而为)④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道德修养:安贫乐道) ⑤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道德修养:安贫乐道) ⑥三军可以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道德修养:坚守志向) ⑦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道德修养:博学仁德)
(二)、积累本课中出现的成语,并解释其现在意义。
参考示例:(1)温故知新: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
(2)择善而从:采纳正确的建议或选择好的方法或好的制度加以实行。
(3)三人行,必有我师:几个人在一起,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为我的老师。
(4)逝者如斯:形容光阴如流水一去不返。
(5)箪食瓢饮:形容读书人安于贫穷的清高生活。
(6)匹夫不可夺志:虽是平民也不可强迫他放弃主张。
(7)富贵浮云:不义而富贵,对于我就象浮云那样轻漂。
比喻把金钱、地位看得很轻。
(三)、理解文章,思考下面问题。
1.孔子怎么看“新知与旧知、知识与实践”的关系?
参考示例:在新知与旧知的关系上,“温故”和“知新”是讲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
孔子认为“温故”可以“知新”,“温故”“知新”的人可以当老师。
这里,孔子强调的是“知新”,是一种开拓、创新的精神。
在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上,孔子认为要“学而时习之”。
学了知识要按时去复习,把所学的东西运用到行动上,在实践中加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孔子怎样看待“学与思、学与问”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