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与策略高考第大题文言文阅读考点3翻译句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点三翻译句子
(2021·江苏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阅读文本见考点一例1),完成后面的问题。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汝那么已矣,还教子读书,以期不坠先业。

(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2)友人以经书题相商,入耳文立就,后有言及者,辄塞耳不敢听。

(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考生答案得

误区诊断
学生甲(1)你就算了,
回去后教子读
书,以期保持
住先业。

3

该生翻译该译不译,文白混杂。

“教子〞“以
期〞“先业〞均是文言词语,应该分别翻译为
“教育儿子〞“希望能〞“先人的事业〞。

〔短板一:该译不译,文白混杂〕
(2)朋友把经
书中的考题传
2

该生翻译遗漏要点。

“友人以经书题相商〞中
“相商〞是“彼此商量〞之意,该生遗漏,导致
入他耳中,文章马上就形成了,后来再有谈到(考题)的,他堵住耳朵不敢听了。

丢分;“辄塞耳不敢听〞中“辄〞是“就〞之意,该生遗漏,导致丢分。

〔短板二:要点遗漏,字未落实〕
学生乙(1)你就算了,
还是教育儿子
读书,希望不
坠落先人的事
业。

2

该生翻译脱离语境,望文生义。

“还教子读书〞
中“还〞是动词,“回去〞之意,该生译为“还
是〞,没有照应语境中的“顾大父〞和送别的场
景。

“以期不坠先业〞中“坠〞是“使……毁
害、损害〞之意,该生译为“坠落〞,望文生义。

(短板三:脱离语境,该活不活〕
(2)朋友用经
书中的考题彼
此商量,一传
入他耳中文章
马上就形成
了,后来再有
谈到考题的,
就堵住耳朵不
敢听了。

3

该生翻译该补不补,句意脱节。

“入耳文立就〞
和“辄塞耳不敢听〞前分别省略了主语“考
题〞和“他〞,该生没有补出来,导致句意不通
顺而丢分。

〔短板四:该补不补,句意脱节〕
此题考察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

翻译时注意直译为主,意译为
辅。

特别要注意关键词的翻译,第(1)句,共三小句,第一小句是判断句,重点词是“已〞,意为“停顿、完了〞,可意译为“算了〞。

第二、三两句是个目的复句,“以〞即为表目的的连词,可译为“来,用来〞;“教子〞即“教育你的孩子〞;“坠〞是使动用法,“使……毁害、损害〞。

第(2)句,共四小句,第一小句重点是“以经书题〞,意为“用(拿)经书中的考题〞;第二小句重点词是“就〞意为“完成〞,可译为“(文章)写成〞;第三小句重点词是“言及者〞,意即“提到这些题〞;第四小句重点词“辄〞,意即“就〞,连词。

【答案】(1)你就算了,回去后教育儿子读书,希望能保持住先人的事业。

(4分)
(2)朋友用经书中的考题彼此商量,(考题)一传入他耳中文章马上就形成了,后来再有谈到(考题)的,(他)就堵住耳朵不敢听了。

(4分)
一、躲避文言文翻译的“6大误区〞〔针对“短板一、二、三、四〞〕
1.脱离语境,望文生义
应对策略——把文言词语,尤其是古今异义词,放到具体语境中理解。

如2021年山东卷文言文阅读语句翻译题第(3)小题中,“虽然,君子独不欲富及贵乎〞使用了古今异义词“虽然〞,结合语境,应翻译为两个词“虽然这样〞。

2.不译而译,画蛇添足
应对策略——留人名、地名等专有名词,删表语气或衬音节的虚词。

如2021年全国乙卷文言文阅读语句翻译题第(2)小题中,“苏轼〞为人名,“沉着〞古今意思一样,翻译时保存不译。

如2021年天津卷文言文阅读语句翻译题第(3)小题中,“其事及寿昌岂异也,兹不谓之至孝通于神明乎〞使用了表语气的虚词“也〞和“乎〞,翻译时应删去。

3.该译不译,文白混杂
应对策略——把单音节词转换成双音节词。

如2021年山东卷文言文阅读语句翻译题第(2)小题中,“不亦难乎〞使用了单音节词“亦〞,翻译时须译为“也〞。

4.该补不补,句意脱节
应对策略——补出省略的主语、谓语、宾语及介词等成分。

如2021年北京卷文言文阅读语句翻译题第(2)小题中,“内自量无械器以应二敌〞为省略句,翻译时须先在句前补出主语“衡山之君〞。

5.该调不调,构造混乱
应对策略——将倒装句式调整为正常句式。

如2021年天津卷文言文阅读语句翻译题第(2)小题中,“礼以客主〞为状语后置句,翻译时须先调语序,将状语“以客主〞置于动词“礼〞之前。

6.该活不活,词义谬错
应对策略——甄别词类活用的各种类型,准确解释。

如2021年山东卷文言文阅读语句翻译题第(2)小题中,“公乃愿致诸侯〞有词类活用现象,“致〞为使动用法,翻译为动词“使(让)……归附〞。

二、翻译文言语句题的审题答题标准指导
(一)审题
1.审语境
(1)关注文段内容
①记叙性文段
a、人物身份、性格和人物间关系
【例】阅读下面的文段,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天长县鞫王甲杀人,既具狱,敞见而察其冤,甲畏吏,不敢自直。

敞以委户曹杜诱,诱不能有所平反,而傅致益牢。

将论囚,敞曰:“冤也。

〞亲按问之。

甲知能为己直,乃敢告,盖杀人者,富人陈氏也。

(3分)相传以为神明。

(选自?宋史·刘敞传?)【解析】此题3分,补出“知〞后的省略成分“刘敞〞1分,大意2分。

要补准“刘敞〞这一省略成分,必须关注人物关系。

文段内容中“敞见而察其冤〞“敞曰:‘冤也。

’亲按问之〞两处可见刘敞一开场便发觉到王甲的冤情,并一直坚持自己的判断,后来还亲自审问来为他洗清冤情。

当事人王甲也明白“能为己直〞的人只有刘敞,才敢以实情相告。

全句应翻译为:王甲知道刘敞能为自己伸冤,才敢告知真相,原来杀人的,是姓陈的富人。

b、事件经过
【例】阅读下面的文段,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刘敞字原父。

举庆历进士,廷试第一。

编排官王尧臣,其内兄也,以亲嫌自列,乃以为第二。

通判蔡州,直集贤院,判尚书考功。

奉使契丹,素习知山川道径,契丹导之行,自古北口至柳河,回屈殆千里,欲夸示险远。

敞质译人曰:“自松亭趋柳河,甚径且易,不数日可抵中京,何为故道此?(4分)〞译相顾骇愧曰:“实然。

但通好以来,置驿如是,不敢变也。


(选自?宋史·刘敞传?)【解析】此题4分,“径〞1分,“故〞1分,大意2分。

得分点“径〞“故〞亦是翻译的难点,同时,如果大意分中的1分落在“易〞上,“易〞也成为一个难点。

要突破这些难点,便要梳理文段中的事件经过。

“奉使契丹,素习知山川道径,契丹导之行,自古北口至柳河,回屈殆千里,欲夸示险远〞交代了刘敞出使契丹行走的路线,以及契丹人选择这条路线的意图。

而“敞质译人曰〞的“质〞说明刘敞对既定路线的不满,“何为故道此〞的“故〞译为“成心〞,及质问的语气相符,内容上及契丹人“欲夸示险远〞的意图相应,而下文“译相顾骇愧〞也正显示出契丹人意图被识破后的为难。

刘敞认为到达目的地的最正确路线是“自松亭趋柳河〞,这条路“甚径且易,不数日可抵中京〞。

“径〞及原路线“回屈〞的情况相反,当译为“直〞;“易〞及“险〞相反,当译为“平坦〞;而“不数日可抵中京〞那么及“殆千里〞“远〞的情况相反。

可见,刘敞确实熟悉两地的山川道路,他的质疑是有充分的事实依据的。

全句应翻译为:(道路)非常直并且容易行走,用不了几天就可以抵达中京,为什么成心走这条道路呢?
②议论性文段
议论性文段语境的把握,首先要把文段中观点及材料两局部区分开,理清段内层次关系;其次是注意前后句子间的并列、因果、转折、假设关系;最后要把握住句子内部的事理逻辑。

【例】阅读下面的文段,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太古之人,或巢于木,或处于穴。

木处而颠,土处而病也。

(3分)圣人为屋以居,冀免乎二者之患而已矣,初未尝有后世华侈之饰也。

孟祥读书学古,结茅为屋,不事华侈,其古者及?
(选自明代杜琼?雪屋记?)【解析】此题3分,“木〞“土〞的活用1分,“颠〞1分,大意1分。

得分点“颠〞是难点所在,可能会误译为“癫狂〞“颠簸〞,而正解当为“跌落〞。

依据前文“巢于木〞的提示,这“木处〞便是在树上住,既是在高处,就有跌落下来的危险。

译为“癫狂〞可能是由“病〞推测出来的,但这不符合事理逻辑,“住在高处〞及“人精神疯癫〞无法建立因果联系。

译为“颠簸〞或是“摇晃〞,及“在树上住〞有一点点联系,但依然不合理,因为“圣人为屋以居,冀免乎二者之患而已矣〞,这句中的“患〞是“灾祸〞的意思,“颠簸〞缺乏以成为“灾祸〞,“跌落〞才是让人们害怕的事。

全句应翻译为:在树上居住会跌落,在洞穴里居住会生病。

(2)关注句子构造
要关注句子内部词语的搭配,以辨明词性或活用的情况。

如果上下文语境中有对称构造,也需要重视和关注,它能帮助我们辨明词性或推断词义。

①句内搭配
【例】阅读下面的文段,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承、楚间有樊梁、新开、白马三湖,贼张敌万【注】窟穴其间,立绝不及通,故楚粮道愈梗。

(5分)
(节选自?宋史·赵立传?)
【注】张敌万:盗贼首领。

【解析】此题5分,“窟穴〞1分,“通〞1分,“梗〞1分,大意2分。

要落实得分点“窟穴〞,须关注句内词语搭配。

“贼张敌万窟穴其间〞一句中没有动词,该句句式上既然不是判断句,就必然要有一个词活用为动词。

“贼张敌万〞适合作主语;“其间〞是方位词,常作状语;名词“窟穴〞便承当起动词的职责,译为“建造巢穴〞;“其间〞前须相应地补充介词“于〞,介宾构造作后置状语修饰“窟穴〞。

全句应翻译为:盗贼张敌万在这中间建造巢穴,赵立坚决不跟他往来,所以楚州运粮的道路更加阻塞。

②句间对称
【例】阅读下面的文段,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世之称者,曰谨厚、曰廉静、曰退让。

三者名之至美者也,而不知此乡曲之行,非所谓大人者也。

大人之职,在于经国家,安社稷,有刚毅大节,为人主畏惮;有深谋远识,为天下长计;合那么留,不合以义去。

身之便安,不暇计也;世之指摘,不敢逃也。

(3分)
(选自?名实说?)【解析】此题3分,“身〞1分,“指摘〞1分,大意1分。

“指摘〞这一动词沿用至今,比拟容易翻译;“世〞也相应地译为能实施批评行为的“世人〞。

而得分点“身〞容易被误译为“身体〞,这是对句间对称关注不够。

“身之便安〞和“世之指摘〞对称,“身〞和“世〞都应指人,及“世人〞相对的便是“自身〞。

全句应翻译为:自己的安闲,无暇考虑;世人的批评,不敢逃避。

(3)关注从人物对话中截取片段要求翻译的语句的语境
从人物对话中截取语句翻译,是命题者较通行的做法,考生对这样的语句的语境关注远远不够,以致出现译不准、改变原意的情况。

如何关注这类语句的语境呢?
①了讲解话人对话前后语境,如是在什么样的情境下说这番话的,是
对谁说的,对话之后的结果如何,等等。

②关注该语句所在“对话〞中的语境,如它的前面是什么内容,后面是什么内容,说话的目的是什么。

尤其是句中人称代词和省略内容,防止把说话者的人称搞错,如句中代词“之〞本该译为“我〞却译成了“他〞等。

2.审得分点
只有审出得分点,才知道在哪里要格外注意,才能得分。

在确认得分点后,可用一些特殊符号标出,以便在翻译中落实。

(二)答题
翻译要做到:
1.切分
将要翻译的语句以词为单位逐一切分,再逐一翻译。

2.草拟
可在草稿纸上大致草拟一下译文,写出关键词语(尤其是得分点的关键词语)的翻译。

3.誊写
在对草稿斟酌、调整,确认无误后誊写到答卷上。

誊写过程中要做到三“清〞、三“不〞。

三“清〞: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

三“不〞:不写潦草字,不写繁体字,不写错别字。

4.检查
写好之后再读一读,看看得分点是否落实,是否有语病,是否有错别字。

这是防止因疏漏而失分的有效途径。

[专项练]
一、按要求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咸平二年,夏,咏以工部侍郞出知杭州。

属岁歉,民多私鬻盐以自给。

捕获犯者数百人。

咏悉宽其罚而遣之。

官属请曰:“不痛绳之,恐无以禁。

〞咏曰:“钱塘十万家,饥者八九,苟不以盐自活,一旦蜂聚为盗,那么为患深矣。

俟秋成,当仍旧法。

〞五年,真宗以咏前在蜀治行优异,复命知益州。

会遣谢涛巡抚西蜀,上因令传谕咏曰:“得卿在蜀,朕无西顾之忧矣。


咏及青州傅霖少同学。

霖隐不仕。

咏既显,求霖者三十年,不可得。

至是来谒,阍吏白傅霖请见,咏责之曰:“傅先生天下贤士,吾尚不得为友,汝何人,敢名之!〞
(选自?宋史·张咏传?,有删节) 1.苟不以盐自活,一旦蜂聚为盗,那么为患深矣。

①审题
a.审语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b.审得分点:
关键词语:________、________
特殊句式:__________________
②答题(翻译)
第一步:切分(可在原句中用“/〞隔开)
苟不以盐自活,一旦蜂聚为盗,那么为患深矣。

第二步:草拟(略)
第三步:誊写(写出译文)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第四步:检查(得分点是否翻译到位,有无错别字或病句)
【答案】①a.审语境:该句是传主张咏在自己对贩卖私盐的百姓宽恕后面对官属的不理解时的解释。

b.关键词语:自活、蜂聚
特殊句式:宾语前置句(“自活〞为“活自〞)
切分:苟/不/以/盐/自活,一旦/蜂聚/为/盗,那么/为/患/深矣。

译文:如果不靠贩卖私盐养活自己,一旦像蜜蜂一样聚集在一起做盗贼,那么成为祸害就严重了。

2.傅先生天下贤士,吾尚不得为友,汝何人,敢名之!
①审题
a.审语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b.审得分点:
关键词语:________、________
特殊句式:__________________
②答题(翻译)
第一步:切分(可在原句中用“/〞隔开)
傅先生天下贤士,吾尚不得为友,汝何人,敢名之!
第二步:草拟(略)
第三步:誊写(写出译文)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第四步:检查(得分点是否翻译到位,有无错别字或病句)
【答案】①a.审语境:是门卫直呼张咏好友傅霖之名后,张咏对门卫的责备语言。

b.关键词语:尚、名
特殊句式:判断句
②切分:傅先生/天下/贤士,吾/尚/不得/为友,汝/何人,敢/名之!
译文:傅先生是天下很有才德的人,我尚且不能和他成为朋友,你是什么人,竟敢直呼他的名字!
【参考译文】
咸平二年,夏天,张咏凭借工部侍郎的身份出任杭州知州。

(由于)接连几年(庄稼)歉收,很多百姓靠贩卖私盐来维持生计。

官府抓获了几百名犯法的人,张咏全部减轻对他们的惩罚并遣送他们回家。

下属官员劝说道:“不狠狠地惩罚他们,恐怕无法制止(贩卖私盐的行为)。

〞张咏说:“钱塘州十万多户人家,饥饿的人十有八九,如果不靠贩卖私盐养活自己,一旦像蜜蜂一样聚集在一起做盗贼,那么成为祸害就严重了。

等到秋天有了收成,再按旧法执行。

〞咸平五年,真宗因为张咏以前在蜀政绩优异,再次任命他做益州知州。

适逢朝廷派遣谢涛巡视西蜀,皇上就令他向张咏传达谕旨说:“有你在蜀,朕在西方没有后顾之忧了。


张咏及青州人傅霖年轻时一同求学。

傅霖一直隐居不愿出仕。

张咏显达以后,访求傅霖三十年,始终没找到。

到这时傅霖前来拜会张咏,守门的小吏报告说傅霖请求拜见,张咏责备他说:“傅先生是天下很有才德的人,我尚且不能和他成为朋友,你是什么人,竟敢直呼他的名字!〞
二、按要求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有行,至贫至贱可以进之;无行,至富至贵不可亲之。

何也?有行之人,纲纪森然,动皆法度,不敢一毫越理犯分,恣其所行,虽贫乏不以为缺乏,无故及之犹不受,况妄谋乎!忠孝仁义,睦于家,蔼于乡,不以害遗于人,断无后殃。

无行之人,谲佞残妒,塞于胸间,心目所至,悉犯于理,贪涎满吻,并包之心炽然,使得时那么以势劫之矣,虽死且有谋,馀
孽犹毒于人,必难终以福。

匹夫有行,保身、保家、保子孙,遗善为闾里传;卿相无行,亡身、亡家、亡国、亡天下,遗臭为后世笑。

敢断之曰:无行之卿相,不假设有行之匹夫。

得假设人而交之,非损我者也,实益我者也。

(节选自郑思肖?自戒?) 3.有行之人,纲纪森然,动皆法度。

①审题
a.审语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b.审得分点:
关键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特殊句式:________________
②答题(翻译)
第一步:切分(可在原句中用“/〞隔开)
有行之人,纲纪森然,动皆法度。

第二步:草拟(略)
第三步:誊写(写出译文)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第四步:检查(得分点是否翻译到位,有无错别字或病句)
【答案】①a.审语境:该句外部语境为前后把“有行之人〞及“无行之人〞进展比照。

b.关键词语:行、森然、动、法度
特殊句式:无
②切分:有行/之/人,纲纪/森然,动/皆/法度。

译文:有品行的人,纲常法纪严明,一举一动都符合法令制度。

4.虽贫乏不以为缺乏,无故及之犹不受,况妄谋乎!
①审题
a.审语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b.审得分点:
关键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特殊句式:__________________
②答题(翻译)
第一步:切分(可在原句中用“/〞隔开)
虽贫乏不以为缺乏,无故及之犹不受,况妄谋乎!
第二步:草拟(略)
第三步:誊写(写出译文)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第四步:检查(得分点是否翻译到位,有无错别字或病句)
【答案】①a.审语境:语句仍紧承“有行之人〞进展描述。

句内语境:“虽……犹……况……〞说明了复句特点。

b.关键词语:虽、贫乏、及、犹、妄
特殊句式:无
②切分:虽/贫乏/不/以为/不/足,无故/及/之/犹/不/受,况/妄/谋
/乎!
译文:即使贫困也不认为不富足,无缘无故给他东西尚且不承受,何况是用不正当手段去谋取呢!
5.得假设人而交之,非损我者也,实益我者也
①审题
a.审语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b.审得分点:
关键词语:________、________
特殊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答题(翻译)
第一步:切分(可在原句中用“/〞隔开)
得假设人而交之,非损我者也,实益我者也。

第二步:草拟(略)
第三步:誊写(写出译文)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第四步:检查(得分点是否翻译到位,有无错别字或病句)
【答案】①a.审语境:该句带有对“有行之人〞的总结性质。

b.关键词语:假设、益
特殊句式:无
②切分:得/假设/人/而/交/之,非/损/我/者也,实/益/我/者也。

译文:得到这样的人并及他交往,不是损害我,实在是对我有好处。

【参考译文】
(一个人如果)有品行,他再贫穷地位再低下别人也可以结交亲近他;(一个人如果)没有品行,他再富有再尊贵别人也不结交亲近他。

这是为什么呢?有品行的人,纲常法纪严明,一举一动都符合法令制度,不敢有一丝一毫越过道义、触犯本分、恣意妄为的行为,即使贫困也不认为不富足,无缘无故给他东西尚且不承受,何况是用不正当手段去谋取呢!忠孝仁义的人,在家里家庭和睦,在乡里和蔼可亲,不把危害留给别人,也一定不会留下后患。

没有品行的人,诡诈、谄媚、残暴、嫉妒的心理充满胸间,心中所想,眼中所见,全都触犯道义,满嘴贪婪的口水,吞并别人的心思旺盛,假设他得到时机就会依靠势力胁迫别人,即使死了也会有所图谋,余孽仍然毒害别人,这样的人一定难以善终。

普通人如果有善行,就会使自己保全、使家庭保全、使子孙保全,留下善行被乡里的人传诵;卿相如果没有善行,就会使自己灭亡、使家庭灭亡、使国家灭亡、使天下灭亡,遗臭万年被后世人耻笑。

可以断言说:没有品行的卿相,不如有品行的普通人。

得到这样的人并及他交往,不是损害我,实在是对我有好处。

[综合练]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18分)
【导学号:20332021 】
太常博士曾公墓志铭
王安石
公讳易占,字不疑,姓曾氏,建昌南丰人。

公以端拱己丑生,卒时庆历丁亥也,后卒之二年而葬,其墓在南丰之先茔。

子男六人,晔、巩、牟、宰、布、肇,女九人。

始公以文章有名,及试于事,又愈以有名。

临川之治,能而不以威,使恶人之豪帅其党数百人皆不复为恶。

庄献太后用道士言作乾明观,匠数百人,作数岁不成。

公语道士曰:“吾为汝成之。

〞为之捐其费太半,役
未几而罢.。

如皋岁大饥,固请于州,而越海以籴,所活数万人。

明年稍已熟,州欲收租赋如常,公独不肯听,岁尽而泰之县民有复亡者,独如皋为完。

既又作孔子庙,讽.县人兴于学。

后为信州知州诬,既仕不合,既自放,为文章十余万言,而?时议?十卷尤行于世。

?时议?者,惩已事,忧来者,不以一身之穷而遗天下之忧。

“其志不见于事那么欲发之于文,其文不施于世那么欲以传于后。

后世有行吾言者,而吾岂穷也哉?〞
宝元中,李元昊反,契丹亦以兵近边,天子忧之,诏天下有能言者皆勿讳。

于是言者翕然论兵以进,公独谓“天下之安危顾.吾自治不耳。

吾已自治,夷狄无可忧者;不自治,忧将在于近,而夷狄岂足道哉?〞即上书言数事,以为事不尔,后当如此,既而皆如其云。

公之遭诬,人以为冤,退而贫,人为之忧也。

而公所为十余万言,皆天下事,古今之所以存亡治乱,至其冤且困,未尝一以为言。

夫谏者贵言人之难言,而传.者那么有所不得言。

读其略不失其详,后世其有不明者乎?公之事亲,心意几微,辄逆得之。

好学不怠,而不以求闻于世。

所见士大夫之丧葬二人,逆一人之柩以归,又育其孤;又一人者,宰相舅,尝为赞善大夫,死三十年犹殡,殡坏,公为增修,又及宰相书责使葬之。

(选自?唐宋八大家合集?,有删改) 6.对以下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 )
A.役未几而罢.罢:完成
B.讽.县人兴于学讽:劝勉
C.天下之安危顾.吾自治不耳顾:只是
D.而传.者那么有所不得言传:传播
D[此题考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

D项,“传〞,是动词,应译为“作传〞。

]
7.以下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
分)( )
A.曾易占在庆历年间丁亥年去世,两年后才下葬,就埋葬在南丰县老家的祖坟里。

B.受灾次年,州里要求像往年一样收取租税,曾易占不肯执行,使如皋百姓免于逃荒。

C.面对叛军和边患,曾易占认为根本的解决方法就是我们能否和他们分开,独立自治。

D.曾易占曾经将一位去世的士大夫的灵柩迎回来安葬,并且养育那个人的遗孤。

C[此题考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C项,面对叛军和边患,曾易占认为最重要的是自己国家内部安定,并不是“独立自治〞。

]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临川之治,能而不以威,使恶人之豪帅其党数百人皆不复为恶。

(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公之遭诬,人以为冤,退而贫,人为之忧也。

(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他)治理临川的时候,凭才干而不用威势(强力),就让坏人(作奸犯科的人)的首领率领他的部下几百人都不再做坏事。

(“能〞“威〞“帅〞各1分,句意1分)
(2)曾公遭遇诬陷,人们认为(他)是冤枉的,(他)退职以后陷入贫困,人们替他忧虑。

(“诬〞“贫〞“忧〞各1分,句意1分)
9.曾易占在为政方面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解析】此题考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本文从第二段开场,都是表达曾易占在为政方面的作为的,从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以民为本的思想,他正直、重视教育,且智谋过人。

【答案】①以民为本(爱民如子);②刚正不阿;③重视教育;④富有谋略。

(每点1分)
【参考译文】
曾公名叫易占,字不疑,姓曾,是建昌南丰人。

曾公在端拱年间己丑年出生,在庆历年间丁亥年去世。

后来去世两年后下葬,他的坟墓安在南丰县的祖坟处。

生有儿子六人,曾晔、曾巩、曾牟、曾宰、曾布、曾肇,女儿九人。

开场时曾公凭借文章闻名,等到为官做事,又更加有名。

(他)治理临川的时候,凭才干而不用威势(强力),就让坏人(作奸犯科的人)的首领率领他的部下几百人都不再做坏事。

庄献太后采纳道士的建议修造乾明观,工匠数百人,建了几年也没有完成。

曾公对道士说:“我替你建成它。

〞替他募捐了一大半的费用,工程不久就完成了。

如皋这一年饥荒严重,(曾公)努力向州里请求救济,并且越过大海购置米粮,救活了几万人。

第二年作物逐渐成熟,州里想像往年一样收取租税,唯独曾公不愿意执行,年末泰州各县百姓又有逃亡的,只有如皋百姓没有逃亡的。

后来又修建孔子庙,劝勉县里百姓兴起学习风气。

后来被信州知州诬陷,仕途不顺,就自己辞官,撰写了十几万字的文章,?时议?十卷尤其在社会上盛传。

?时议?这部书,借鉴往事,忧虑未来,不因为自己一个人的困顿而放弃了为天下忧虑。

“我的理念主张不能在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