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壕吏教案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石壕吏教案设计
【篇一:杜甫“石壕吏”教案设计】
小编整理了关于杜甫《石壕吏》教案设计,以供各位老师参考和借鉴,希望各位老师写出更优秀的教案和教学计划,同时杜甫《石壕吏》教案设计各位同学们也可以阅读和提前预习以更好的把握杜甫《石壕吏》的重点只是和内容!
教学内容:《石壕吏》杜甫生平
教学目标:(情节如何生动)
1、了解《石壕吏》的写作背景。
2、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作品蕴含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语言的内涵。
4、根据情节提示能复述故事甚至进行背诵。
教学步骤
一、导入:
1、回顾所学: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杜甫的两首诗,初步了解了杜甫这位诗人。
他早期的作品风格热情奔放,战乱流离时期的作品深沉含蓄,抑扬顿挫。
这节课我们将会学习的这首诗,与《春望》是同一个时期的,都是在安史之乱发生后写的,不同的是《春望》是借景抒情诗,而《石壕吏》是叙事诗。
那么诗人又想通过这首诗告诉我们什么?抒发他怎样的感情呢?这是我们这节课要解决的内容。
(出示教学目标)下面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写作背景。
的三吏三别就是根据这番经历写成的。
其中,《石壕吏》因构思巧妙、情节生动而流传最广。
二、解决生字词和重要注释
壕逾邺戍惟妪衰应泣咽
【逾】越过【一何】多么【戍】防守【附书至】捎信回来【新】最近
【偷生】苟且活着【已】停止,这里引申为完结【乳下孙】还在吃奶的孙子
【老妪】老妇【犹得】还能够【泣幽咽】(有人)低声地哭幽咽,形容低微、断续的哭声
三、复述故事:根据同学们所理解的字词的意思,用自己的话将这首诗的大意以讲故事的形式复述出来。
要求:以第一人称我,也就
是杜甫的口吻,讲清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
经过和结果。
四、精析课文;理清情节发展脉络,指导学生背诵。
(1)提问: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理清故事情节,并概括诗歌
的思想内容。
明确:这是一首叙事诗,其主体部分是老妇人的致词。
诗的前四句
写致词的由来,也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最后四句是结局和
尾声,暗示老妇已被抓走。
(2)学生根据思路提示,读诗,尝试背诵。
(一)、第一段: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1、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问:由第一句话可以得出哪出信息?
夜捉人说明什么?明确:时间、地点、事件。
惶恐不安,紧张恐怖的
气氛。
2、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走,古今异义,古指跑。
为什么老翁逃走,而让老妇出门和差役周旋?
明确:抓丁只抓男的,妇女可以免除徭役。
(二)、第二段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为什么怒?为什么苦?在这里吏
和妇出场的态度和反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吏的呼喊和愤怒下,
老妇只有哭啼和诉苦。
这里用了两个一何,是什么意思,有什么作用?(多么,起强调作用还有就是对比。
)而且还连用了两个感叹号,
你们说可以用句号代替吗?(不能,加强语气,强调吏的愤怒凶狠和妇的无比痛苦)
(三)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1、这段致词是此诗的主题部分,它有三层意思,可以分成三层。
每
一层都写了什么?你们试分一下。
(明确)三男从军,两儿战死。
家无壮男,十分贫困。
为保家庭,自
请服役。
2、问: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如何理解?
明确:希望得到差役的同情。
2、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更,再。
惟,只。
裙,古今异义,古专指下衣,这里泛指衣服。
3、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老妪为什么请从吏夜归?
(保全家中仅存的三人)
前面讲了征兵只征男,为什么老妇也被征走了?(反映战争的无情)
4、问:老妇是没人问她,而自诉出来的话吗?
(明确:不是,是在差役的步步紧逼下说出来的。
)
为什么诗中不写差役的话?
(明确:这是一种藏问于答,明暗结合的写作手法,问可以推测出来) (四)、第四段: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绝,停止。
如,仿佛,依稀。
前途,古今异义。
古指前方的路途,
今喻示来的处境或特指好的未来。
1、问:谁在哭?(儿媳)
2、幽咽声很低,杜甫还能听着,说明什么?(作者一夜未眠)
3、如果说杜甫睡着了行吗?为什么?(关心人民疾苦实在的体现)
4、独说明什么?(老妇被抓走)
5、想象一下,诗人和老翁是以什么样的心情作别的?
全诗以诗人和老翁作别而结束。
分别了,但各自的生活还得继续。
想象一下,留下的老翁、儿媳、幼孙三人,在兵荒马乱中将何以度日?等待老妇的又将是怎样的命运?
(3)出示故事情节提示图,老师领着试背诵
五、思想感情
假如你是诗人,夜投石壕村,亲眼目睹亲耳相闻了有吏夜捉人这件事,你会是怎样的心情?(学生可能会答:沉重、同情、赞扬老妇勇敢等等)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当时思想上的矛盾:他歌颂石壕老妇勇于承担苦
难的精神,表明他支持唐王朝进行的这场平叛的战争,希望能取得
最后的胜利;但他又写出了老妇一家的悲惨遭遇,这又表明他为战争
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而深感悲痛。
六、总结
老妇、石壕吏。
老妇是主要人物形象,她在危急之下,挺身而出,
主动从军,有敢于承担苦难的精神。
石壕吏开头出现,中间便隐入
幕后,捉人一何怒可以看出官吏态度蛮横,凶暴无比。
全诗通过诗人的见闻,详写老妇的痛苦申诉,描绘出战乱给人民带
来的沉重灾难,揭露
了官吏的横暴,表露了作者对时局的忧虑,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杜甫是我国古代伟大的诗人,郭沫若称颂他: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在杜甫的诗中,三吏三别抒写民间疾苦最为
深刻,杜甫风格沉郁顿挫,主要是因为他的作品抒写了一种忧国忧
民的情怀。
诗人的心与受苦受难的劳动大众息息相通,诗人的脉搏
和着民众的脉搏一起跳动,杜甫是真正的人民的诗人。
(教学内容可以补充:《石壕吏》(石壕吏构思如何巧妙)、补充杜甫
生平事迹相关文学常识、小测)
杜甫《石壕吏》教案设计,以供各位老师参考,课堂内容如上,但
课时安排按实际进行调整,希望各位老师的教学成绩更加的优秀!
【篇二:石壕吏经典教学设计】
《石壕吏》教学设计(定稿)
一、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想象和联想的能力体会本文的精炼语言
3、情感目标: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感情
4、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是准确流畅地背诵本文,教学难点是培养学生的想象和联想的能力
二、教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3分钟)
导入新课:公元755年,唐朝发生了由盛转衰的一场大叛乱,历史
上叫安史之乱它给人民带来了无比深重的灾难请看影片(背景音乐)同学们,“安史之乱”这四个字一定会刺痛你的眼睛因为那是一场生
灵涂炭、哀鸿遍野的战乱,那是一个浸泡眼泪、铺满鲜血的时代在
这个苦难的时代里,唐代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用记录历史的真实笔录,用忧患苍生、悲天悯人的圣人情怀写下了著名的三吏、三别我们今
天要来学习杜甫的三吏、三别中流传最广的一篇——《石壕吏》(二)走进作家、了解背景(3分钟)
杜甫(712-770),字子美,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的诗歌风格沉郁顿挫,语言瑰丽精确,成为我国古代现实主义诗
歌的高峰,杜甫则被后世尊为“诗圣”
他的诗作今存1400多首,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这转
折过程中的种种社会现象,反映了人民的疾苦,谴责了统治阶级的
残暴,揭示了尖锐的社会矛盾,历来被誉为“诗史”
请问:杜甫在什么情况下写的《石壕吏》?(生答)
杜甫就在安史之乱的年代里唐肃宗乾元元年(759)春,郭子仪等率领的六十万大军被包围于安庆邺城,由于指挥不统一,被史思明军
打败,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
苦不堪言这时候,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经过此处,就其所见所闻进行了高度的艺术概括,写成了著名的《石壕吏》(三)整体感知全诗(8分钟)
1.请听一听:配乐朗读《石壕吏》
2.请看一看;下列汉字的正确读音:
3.请读一读:配乐朗读《石壕吏》
4.请理一理:故事情节:
时间顺序:(暮、夜、夜久、天明)
事件:(开端:有吏夜捉人、发展:听妇前致词、高潮:请从吏夜归、结局:独与老翁别)
诗人的行踪:(投宿、住宿、告辞)
5.请想一想:这篇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明确:主要叙述了官吏夜晚来捉人,连衰老的老妇人也被抓去服役的惨事
(四)语文实践:戏剧表演(理解课文、培养想象)(20分钟)
请演一演:根据内容,结合体会,加以想像,展示你的才能!这是我的舞台, 秀出我的风采!
1、明确活动目的要求
全班分为四组,每组至少两人以上
(1)组内全员参与
(2)想象丰富,有创意,合情合理
2、疏通文意,组织表演
各组准备,然后小组合作交流排练
首先,疏通文意, 理解诗歌内容
(1)要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己疏通理解文意,提出疑难,共同解决
(四人小组合作,提出疑难,共同解决)
(2)齐读诗歌,
其次,当好编导
请选择你最感兴趣的两个人物,给文中人物设计一份出场简历(1)“有吏夜捉人”一句,是全篇的提纲,以下情节,都从这里生发出来夜的景色可以根据故事内容合理想象同样,“暮”、“夜久”、“天明”都可以合理想象出来
(2)老妇的“致词”是一口气说下去的吗?据此想象吏与老妇对话的情景
引导学生理解作者运用藏问于答的手法在《桃花源记》中陶渊明使
用于答
明确:老妇的话不是一口气说下去的从“致词”的十三句诗多次换韵,(“u”,“i”.“en”、“u”四个韵),明显地表现出多次转折,暗示了县
吏的多次“怒”多次“呼”,一再逼问实际上“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不仅发生在事件的开头,而且持续到事件的结尾对吏与老妇对话的
情景,要充分想象,都是可以的
(3)“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未写泣者是谁,我们能推知是
谁吗?
明确:从“独与老翁别”中知道老妇已被捉走.老翁已经归家,那么
那位吞声饮泣,不敢放声痛哭的,自然是给孩子喂奶的年轻寡妇了
第三,分角色排练
第四,表演
3、点评(以课文为参照)
主题,作者感情
请谈一谈:故事表现的主题是什么?
明确:全诗通过对有吏夜捉人的形象地描绘,揭露了官吏的残暴,
反映了战争给人民的苦难诗人在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对战争给老百姓带来巨大的灾难深切同情,对统治者压迫老
百姓的残暴行径极度憎恨
(五)拓展:
杜甫忧国忧民的诗句还有哪些?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六)背书比赛,事半功培(3分钟)
结束语:读《石壕吏》,要读到情难自抑,涕泪满襟,你才真正读
懂了“诗史”的含义;读杜甫,要读到悲天悯人、忧患苍生的情怀,
你才真正读懂了“诗圣”的份量!
同学们,让我们带着对课文、对杜甫的深刻理解,再一次齐诵课文(七)作业:
1.背诵并默写全文
2.把《石壕吏》改写成一篇记叙文
《石壕吏》教学设计(初稿)
一、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想象和联想的能力体会本文的精炼语言
3、情感目标: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感情
4、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是准确流畅地背诵本文,教学难点是培养学生的想象和联想的能力
二、教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导入新课:公元755年,唐朝发生了由盛转衰的一场大叛乱,历史
上叫安史之乱它给人民带来了无比深重的灾难请看影片(背景音乐)同学们,“安史之乱”这四个字一定会刺痛你的眼睛因为那是一场生
灵涂炭、哀鸿遍野的战乱,那是一个浸泡眼泪、铺满鲜血的时代在
这个苦难的时代里,唐代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用记录历史的真实笔录,用忧患苍生、悲天悯人的圣人情怀写下了著名的三吏、三别我们今
天要来学习杜甫的三吏、三别中流传最广的一篇——《石壕吏》(二)走进作家、了解背景
请问:杜甫在什么情况下写的《石壕吏》?
(三)整体感知全诗
配乐朗读《石壕吏》
请理一理:故事情节
.请想一想:这篇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四)语文实践:戏剧表演
1、明确活动目的要求
全班分为四组,每组至少两人以上
(1)组内全员参与
(2)想象丰富,有创意,合情合理
(3)补充一些事实已经发生却被诗人隐去的故事情节
(4)表演符合人物身份
(5)配合默契
2、疏通文意,组织表演
首先,疏通文意, 理解诗歌内容
(1)要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己疏通理解文意,提出疑难,共同解决
(2)齐读诗歌,
其次,当好编导
请选择你最感兴趣的两个人物,给文中人物设计一份出场简历
(1)“有吏夜捉人”一句,是全篇的提纲,以下情节,都从这里生发
出来夜的景色可以根据故事内容合理想象同样,“暮”、“夜久”、“天明”都可以合理想象出来
(2)老妇的“致词”是一口气说下去的吗?据此想象吏与老妇对话的
情景ppt17
引导学生理解作者运用藏问于答的手法在《桃花源记》中陶渊明使
用于答
明确:老妇的话不是一口气说下去的从“致词”的十三句诗多次换韵,(“u”,“i”.“en”、“u”四个韵),明显地表现出多次转折,暗示了县
吏的多次“怒”多次“呼”,一再逼问实际上“吏呼一
何怒!妇啼一何苦!”不仅发生在事件的开头,而且持续到事件的结尾
对吏与老妇对话的情景,要充分想象,都是可以的
(3)“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未写泣者是谁,我们能推知是
谁吗? ppt18
明确:从“独与老翁别”中知道老妇已被捉走.老翁已经归家,那么
那位吞声饮泣,不
敢放声痛哭的,自然是给孩子喂奶的年轻寡妇了
第三,分角色排练
第四,表演
3、点评
主题,作者感情
明确:全诗通过对有吏夜捉人的形象地描绘,揭露了官吏的残暴,
反映了战争给人民的苦难
诗人在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对战争给老百姓带来巨大的灾难深切同情,对统治者压迫老
百姓的残暴行径极度憎恨
(五)拓展:
杜甫忧国忧民的诗句还有哪些? ppt21
(六)背书比赛,事半功培
结束语:读《石壕吏》,要读到情难自抑,涕泪满襟,你才真正读
懂了“诗史”的含义;读杜甫,要读到悲天悯人、忧患苍生的情怀,
你才真正读懂了“诗圣”的份量!
同学们,让我们带着对课文、对杜甫的深刻理解,再一次齐诵课文(七)作业:
1.背诵并默写全文
2.把《石壕吏》改写成一篇记叙文
[提示]石壕史和老妇人是诗中的主要人物,要善于运用想象来刻画他们各自的动作、
语言和神态;还要补充一些事实上已经发生却被诗人隐去的故事情节
?
【篇三:石壕吏杜甫教学设计】
石壕吏杜甫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诵读,把握诗歌内容。
2.了解杜甫及写作石壕吏的背景。
二、过程与方法:
1.品味文中老妇人的语言,关注当时的社会现状。
2.了解诗人的现实主义精神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作者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感受作者对民生疾苦的同情,对黑暗朝廷的批判,培养学生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人文意识。
教学重点
品味文中老妇人的语言,把握诗歌内容,关注当时的社会现状。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感受作者对民生疾苦的同情,对黑暗朝廷的批判。
学习指导过程
一、简介背景,导入新课:
这首诗是杜甫著名组诗“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中的一首。
公元757年安禄山在洛阳被其子安庆绪所杀,长安、洛阳等地被唐将郭子仪收复,安庆绪退守邺城。
公元758年郭子仪、李光弼等九节度使率六十万大军围攻邺城。
唐肃宗害怕九节度使“难相统属”,因而不置元帅,只用宦官鱼朝恩充当“观军容宣慰处置使”,这样,围攻邺城的六十万大军便陷于“进退无所禀”的无政府状态,以致“城久不下,上下解体”。
第二年3月,反被史思明援军击败,全军溃退,郭子仪退守洛阳,洛阳一带告急。
唐王朝为了挽回危局,便在洛阳至潼关,特别在临近前线的石壕、新安一带,不择手段地
大量拉夫,不管老少男女,都被抓去充服兵役。
这时候,杜甫正在
回华州任所途中,亲眼看见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忧愤交加,
于是创造了“三吏”、“三别”这两组优秀的现实主义诗歌。
二、整体感知:
1、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和节奏;指名读,其他同学听:是否全读对了;齐读。
注意:逾戍妪咽
2、自读,注意哪些句子读懂了,哪些句子读不懂,四人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
注意重点字词:
逾墙走:越过墙逃跑一何:多么
戍:防守附书至:捎信回来
新:最近绝:没有幽咽:隐约、轻声地哭。
犹得:还可以
3:写了一个什么故事?用诗中的词简括老妇人一家各个人的境遇。
明确: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的故事。
三男戍,二男死;孙方乳,媳无裙;翁逾墙,妇夜往。
抓:“暮、投、村、夜、捉”几个字分析。
暮投石壕村:封建社会,旅客们都“未晚先投宿”,而作者暮色苍茫
才投宿小村庄,可以设想战乱不敢走大路,或者城镇已经荡然一空,无处歇脚,总之不仅点明投宿时间和地点,而且托出兵荒马乱、鸡
犬不宁的社会现状。
有吏夜捉人:第一,表明官府“捉人”之事时常发生,人们白天躲藏
或者反抗,无法“捉”到;第二,表明县吏“捉人”的手段狠毒,在人
们已经入睡的黑夜,来个突然袭击。
三、细致品读:。
1、根据插图请在课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并一起分析讨论:
吏怒呼,妇苦啼。
呼——啼,怒——苦,形成强烈的对照;两个状语“一何”,加重了
感情色彩,有力地渲染出县吏如狼似虎、凶狠粗暴的横蛮气势,为
老妇以下的诉苦制造悲愤的气氛。
2、妇人苦在何处?找出有关语句并作分析。
明确:“三男邺城戍”——一家三男全部被征,说明唐军兵源枯竭兵
役之苛酷。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三男已死其二,可见战
争之惨烈。
“出入无完裙”——寡媳衣不蔽体,贫困可知,也见得战
争破坏严重。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年老体弱,却被迫服役,可见百姓
受害之重。
学生对吏与老妇对话的情景,只要想象合理,都予以肯定。
苦于:老年丧子之苦,贫困潦倒之苦,被迫服役之苦。
3.“听妇前致词”是谁在听?
明确:是诗人、官吏在听。
官吏不仅在听,而且怒呼,呼了什么?
明确:老妇的话不是一口气说下去的。
从“致词”内容明显地表现出
多次转折,暗示了县吏的多次“怒呼”、逼问。
实际上“吏呼一何怒!妇
啼一何苦!”不仅发生在事件的开头,而且持续到事件的结尾。
学生想象哪里有吏呼的内容。
4.“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未写泣者是谁,我们能推知是谁吗?
明确:从“独与老翁别”中知道老妇已被捉走.老翁已经归家,那么
那位吞声饮泣,不敢放声痛哭的,自然是给孩子喂奶的年轻寡妇了,和家破人亡的老翁。
还有家家户户被抓走遗留的可怜百姓。
还有杜甫。
四、研读探究
杜甫面对一家人的苦难,没有出来义正辞严的阻止,是否是个冷漠
无情之人?
明确:反应思想上的矛盾:他歌颂石壕老妇自请服役、勇于承担苦
难的精神,表明他支持唐王朝的这场平叛的战争,希望取得最后的
胜利;但他又写出了老妇一家的悲惨遭遇,这又表明他为战争给人
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而深感悲痛,表达对安史之乱中人民遭受的苦
难的深切同情,同时对统治阶级爪牙的残暴进行含蓄的揭露。
这首
诗也就是抒写了杜甫忧国忧民的崇高感情。
老年丧子之苦
板书:吏怒呼妇苦啼贫困潦倒之苦
被迫服役之苦苦难的时代、苦命的家庭、苦闷的灵魂
翁
诗人
四、作业布置:
1、熟读并背诵这首诗。
附课外材料:
《哀王孙》
长安城头头白乌,夜飞延秋门上呼。
又向人家啄大屋,屋底达官走避胡。
金鞭断折九马死,骨肉不得同驰驱。
腰下宝珏青珊瑚,可怜王孙泣路隅。
问之不肯道姓名,但道困苦乞为奴。
已经百日窜荆棘,身上无有完肌肤。
高帝子孙尽隆准,龙种自与常人殊。
豺狼在邑龙在野,王孙善保千金躯。
不敢长语临交衢,且为王孙立斯须。
昨夜东风吹血腥,东来橐驼满旧都。
朔方健儿好身手,昔何勇锐今何愚。
窃闻天子已传位,圣德北服南单于。
花门嫠面请雪耻,慎勿出口他人狙。
哀哉王孙慎勿疏,五陵佳气无时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