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应县一中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第六次月考历史试卷(解析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应县一中高二年级月考六
历史试题2018.4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命题人:霍明录
一、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
1. 2014年末,中国大陆总人口达13678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710万人,男性人口比女性多3376万人。

新生儿性别比例失调,这说明重男轻女观念仍然存在。

下列关于这种观念形成的历史原因表述中最恰当的是
A. 宗法制
B. 科举制
C. 近代新式教育的推广
D. 郡县制
【答案】A
【解析】宗法制根据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维系等级,确定在家族中的地位,导致中国社会重男轻女观念的盛行,至今仍有影响。

故答案为A项。

科举制是选官制度,与材料中的这种现象无关,排除B项;近代新式教育应当提倡男女平等,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C项;郡县制是地方行政制度,排除D项。

2. 中国历史悠久,凭着相当完整的官僚体系,才能维持整个国家的运作,其运作模式基本上是专断的,但也有例外。

下列哪一朝代中央政府的运作是通过协商,而具有“集体领导”的性质
A. 秦汉三公制
B. 隋唐三省六部制
C. 宋代三司使制
D. 元代的中书省制
【答案】B
【解析】秦汉三公制中三公是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三者分掌行政、军事、监察,中央政府的运作不是通过协商,而是相互制约,没有“集体领导”的性质。

故A项错误。

唐朝中央的三省中书、门下和尚书,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

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权分散,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隋唐的三省制的运作是通过协商而具有“集体领导”的性质。

故B项正确。

宋代沿袭唐代旧制设立了三司(盐铁、户部、度
支)使,总管国家财政,分割丞相的财权,没有协商和“集体领导”的性质。

故C项错误。

元代的中书省强化了相权,后期形成宰相专权,不具备“集体领导”的性质,故D项错误。

3. 17世纪西方人认为:“(中国)这一制度提供了这样一种保障,即政府以个人的才能为基础,而非欧洲那样——为世袭权力所支配,故该制度不失为一种民主和平等的制度。

”该制度是
A. 军功爵制
B. 郡县制
C. 察举制
D. 科举制
【答案】D
【解析】科举制的选官标准是才学,通过考试获得当官资格。

从材料中的“即政府以个人的才能为基础”来看,该制度是科举制。

故答案为D项。

军功爵制以获得的军功为标准,郡县制不是选官制度,察举制是以孝廉作为标准自下而上进行推荐的选官制度,均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B、C项。

点睛:科举制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

它把读书、考试和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科举取仕,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4. 某大学历史系教授在招考研究生的试卷中,有这样一道试题:谈谈你对明朝废除丞相制度的理解。

某考生答题要点概括如下,你认为其中不符合历史实际情况的是
A. 丞相制度妨碍了皇权的高度集中
B. 丞相制度必然导致社会的动乱
C. 使军政大权集中到皇帝手中
D. 使君主专制达到了新的高度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B项说法错误,丞相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能比较迅速解决全国政务,不是必然导致社会的动乱,符合设问。

中国历史上延续了1600多年的丞相制度被废除,缺少制约君权的机制,皇权专制达到了空前的高峰,故ACD都是正确的表述,不符合题意。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B。

5. 东汉尚书台、唐朝三省六部、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等机构的设立,本质上反映了
A. 宰相权力不断削弱
B. 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C. 文臣地位不断提高
D. 专制皇权不断强化
【答案】D
【解析】东汉形成尚书台是削弱相权的结果;唐朝三省六部制下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相权,保证皇权的独尊;明朝内阁制的形成是废除宰相制度,加强皇权的结果;清朝军机处的设立,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君主专制加强。

因此这些措施从本质上反映了专制皇权的不断强化。

故答案为D项。

A项不是本质问题,排除;削弱相权直至废除宰相制度是为了加强君权,排除B项;C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

点睛:秦朝三公九卿制下丞相权力相对过大。

西汉武帝时形成内外朝制度,以此削弱相权,加强君权。

隋唐时完善三省六部制,用分割相权的办法来加强皇权,提高行政效率。

北宋太祖通过分割军权、财权乃至行政权的办法来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元代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构,六部归入中书省,相权重新加强。

明太祖废除丞相,权分六部,设置殿阁大学士协助处理政务;明成祖时设立内阁,为皇帝提供顾问。

清朝康熙帝时设立南书房,加强皇权;雍正帝时设立军机处,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

6. 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西方列强在中国的一些城市中建立了“自主独立的城市国家”,“在那里,中国的法律不适用,中国的法院和警察没有管辖权”。

西方列强获得这一特权是在
A. 鸦片战争后
B. 甲午战争后
C.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
D.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答案】A
【解析】材料中的“自主独立的城市国家”是指租界。

1843年南京条约附件规定了英国人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建造房屋以及永久居住的权利,1845年英国根据《上海租界章程规定》取得第一块租界。

故答案为A项。

其他三项与史实不符,排除B、C、D项。

7. 《辛亥百年》组歌第一乐章写道:“百年痛史,承载太多苦难彷徨;百年呼喊,彰显民族贲然血性;百年奋斗,铸就民族不屈性格;百年山河,矗立不朽民族丰碑。

”就顺应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而言,辛亥革命所铸就的“民族丰碑”是
A. 揭开了走向共和的历史篇章
B. 促进了资本主义的持续发展
C. 推翻了腐朽没落的封建制度
D. 实现了民主共和的革命目标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辛亥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但只是昙花一现,排除B项;辛亥革命推翻的是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排除C项;辛亥革命后建立了中华民国,但革命果实被北洋军阀窃取,中国并未实现真正的民主共和,排除D项。

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里程碑,其主要功绩就是推翻了君主专制政体,揭开了中国走向共和的历史新篇章,顺应了由专制走向民主的历史发展趋势,故A项符合题意。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的影响
【名师点睛】辛亥革命对中国近代化的作用:
(1)政治上: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临时约法》,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的权利和自由。

(2)经济上:提高了资产阶级政治地位,颁布有利于民族工业发展的法令措施,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3)思想上:辛亥革命带来了一次思想大解放,促进了思想解放,民主共和观念逐步深入人心。

(4)社会生活:废除了一些陈规陋习,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近代物质生活和礼仪习俗的变革。

8. 蒋介石在1937年南京失守后发表告国民书,声称:“中国持久抗战,其最后决胜之中心,不但不在南京抑且不在各大城市,而实寄于全国之乡村与广大强固之民心。

”这说明
A. 国民党决心与共产党合作抗日
B. 国民党统治中心转向农村
C. 国民党决定开辟敌后战场
D. 国民党号召全国民众奋起抗日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在于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和分析有效信息的能力。

蒋介石在1937年南京失守后发表告国民书,此时中日民族矛盾空前严重,告国民书旨在号召全国民众奋起抗日。

故选D。

BC表述错误,不符合史实;1937年南京失守时,国共已经合作,A错。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抗日战争
9. 1946年6月,国共两党全面内战爆发,当时世人议论纷纷。

下列评述中,哪一种更接近事实本质
A. 煮豆燃豆萁,相煎何太急
B. 楚汉相争,成者为王败者寇
C. 五四以来,社会势力演化之必然
D. 玩偶皮影之戏,列强其后也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题考查学生对国共两党全面内战爆发本质的理解。

五四运动以后,1921年中共成立,中共在二大上制定了党的民主革命纲领。

而蒋介石国民党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是帝国主义侵华的工具。

1946年国共两党全面内战的爆发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故选C。

A没有看到解放战争的阶级性,B只是简单的胜败论,D强调外部因素,但不符合历史,故排除。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人民解放战争
10. 民主人士张澜在一次发言中讲道:“这是新中国的一个人民大宪章。

它确定了新中国的政治理论和政治制度。

它有了革命到底的大方针,它有了稳步建设的大原则。

”张澜在发言中讲的“它”是指
A.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B.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D.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而通过材料不难发现,能确定了新中国的政治理论和政治制度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因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才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才有资格去确定新中国的政治理论和政治制度。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1. 著名油画家董希文在1952年创作了一幅巨型油画《开国大典》。

后来,该作品经历了两次大的改动,其中一次改动就是在画作中去掉刘少奇的画像,换上董必武的全身像。

这一次改动可能发生在
A.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
B. “三反”“五反”运动期间
C. “文化大革命”期间
D. 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答案】C
【解析】“文化大革命”期间,国家主席刘少奇被加上“叛徒、内奸、工贼”的罪名迫害致死,因此《开
国大典》要去掉刘少奇的画像。

故答案为C项。

其他三项与画作的改动无关,排除A、B、D项。

12. “母亲!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我内心的灵魂……”这是1999年中国流行的一首歌曲,哪些因素促使Macao回到了母亲身边
①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②改革开放后中国综合国力提升
③海峡两岸经济交流不断加强
④香港回归祖国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④
【答案】D
【解析】材料信息反映的是1999年澳门回归。

澳门能够顺利回归,改革开放后中国综合国力提升创造了有利前提;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这是中、英、港三方都能接受的方案;香港问题的解决,为澳门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①②④说法正确,故答案为D项。

“海峡两岸经济交流不断加强”与澳门回归无关,排除含有③的A、B、C项。

点睛:本题属于组合式选择题,常见解题方法有肯定法、排除法、求同存异法等。

肯定法即凭借对一些基础知识的牢固掌握,直接作答。

排除法即找出一项或两项不符合题目要求的题肢,排除它,逐步缩小范围,最后留下正确选项。

求同存异法即将备选项中相同的题肢放在一边不管,而将所剩余相异的题肢加以比较辨析,从而根据题干的要求得出正确答案。

13. 上海世博会香港馆举办了“一国两制”专题展览。

展览分三个部分,其中前两个部分是昔日香港和回归祖国。

你认为下面哪一项最适合作为第三部分
A. “一国两制”的特色和成就
B. 中英两国签署联合声明
C. 中国人民解放军进驻香港
D. 珠港澳大桥动工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前两个部分是昔日香港和回归祖国”,第三部分应当是香港回归后取得的成就,因此“‘一国两制’的特色和成就”最适合作为第三部分。

故答案为A项。

中英两国签署联合声明和中国人民解放军进驻香港属于前两个部分的具体事例,排除B、C项;珠港澳大桥动工是“一国两制”成就的具体表现,排除D项。

14. 2008年,海峡两岸直接“三通”变成了现实。

有人说这是两岸关系发展的“又一次历史性突破”。

此前两岸关系发展取得的“历史性突破”是
A. 《告台湾同胞书》的发表
B. “一国两制”的提出
C. 海基会和海协会的成立
D. “九二共识”的达成
【答案】D
【解析】海基会和海协会的领导人会晤在1992年达成了“海峡两岸都属于一个中国”“只有一个中国”的共识,被称作“九二共识”,这是两岸关系取得的“历史性突破”,故选D;AB属于大陆政府的主张,所以不能体现两岸关系的突破,故排除;C是“九二共识”产生的前提条件,故排除。

15. 下面是周恩来在1954年参加一次国际会议上的发言:“中华人民共和国对于目前正在她的邻邦进行的战争和战争扩大的危险,不能不加以密切的注意。

中国人民认为:朝鲜战争停止了,现在,印度支那战争同样应该停止。

”你认为这次会议应该是
A. 第26届联大
B. 中苏建交谈判
C. 日内瓦会议
D. 亚非会议
【答案】C
【解析】根据“印度支那战争同样应该停止”,说明这一会议讨论印度支那和平问题。

联系所学可知,这次会议是1954年的日内瓦会议。

故答案为C项。

其他三项与史实不符,排除A、B、D项。

点睛:本题也可以根据材料中的时间信息来解答。

第26届联大召开于1971年,中苏建交谈判是1949年,亚非会议是1955年,只有日内瓦会议是在1954年召开。

根据材料中的时间“1954年”,从而确定正确答
案。

16. 埃塞俄比亚总理梅莱斯高度评价中国近年来积极参与非洲基础设施建设的做法,认为中国参与非洲基础设施建设对当地产生了“变革性和根本性的影响”。

下面有关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外交史实,能够体现中非之间“亲缘”关系的有
①1955年参加万隆会议
②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③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④积极参与上海合作组织的活动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
【答案】A
.....
............................
17. 某校高一③班的学生准备以新中国的外交成就为内容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

他们确定了研究的主题并收集了相关材料。

下列主题与材料对应正确的是
A. 中苏外交关系的建立——万隆会议有关材料
B. 中美外交关系正式建立——1972年中美《联合公报》
C. 中日邦交正常化——《中日联合声明》有关材料
D. 上海合作组织的成立——《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回忆、再现所学知识,比较、分析,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

本题考查新中国的外交成就相关内容。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选项,可知:A项表述错误,万隆会议是在1955年,中苏外交关系建立是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即开启了;B项错误,中美外交关系正式建立,是1979
年;D项错误,上海合作组织的成立是在2001年;C项表述符合史实,准确。

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C。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中日关系正常化
18. 由上海合作组织首脑会议六国元首签署的《上海合作组织宪章》,重申“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原则。

这其中的“尊重多样文明”不包括
A. 尊重各成员国不同的发展模式
B. 尊重各成员国不同的文化传统
C. 尊重各成员国选择的社会制度
D. 肯定各成员国历史上的对华政策
【答案】D
【解析】上合组织尊重文明多样性主要体现在发展模式不同、文化传统不同、社会制度不同,但没有肯定个成员国对于中国在历史上政策,比如历史上侵略中国的沙俄政府,故D正确。

19.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关于中俄国界东段的补充协定》,1929年被沙俄强占、历经79年沧桑的黑瞎子岛于2008年回归祖国。

这意味着继香港、澳门回归后,又一块游离多年的中国领土回到祖国怀抱。

这一重大事件表明
①新时期中国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用和平方式收回被别国强占的领土
②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综合国力大大增强,国际地位得到提高,国际影响力增大,黑瞎子岛的回归是中国外交的一次重大胜利
③这是中俄以互信求安全、以互利求合作的双赢成果
④中国在实力上超过了俄罗斯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答案】A
【解析】2008年中国在综合国力上还不能说已经超过俄国,因此④说法错误,排除含有④的B、C、D项,其他三项说法正确,故答案为A项。

20. 近代中国历史证明国共两党和则民族福,分则民族祸。

两党合作时间较长且对中华民族走向复兴贡献较大的一次开始于
A. 20世纪20年代中期
B. 20世纪30年代早期
C. 20世纪30年代晚期
D. 20世纪40年代末期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两党合作时间较长且对中华民族走向复兴贡献较大的的、一次指的是国共第二次合作,这次合作始于20世纪30年代晚期,故选C。

21. 1924~1949年,国共两党关系呈现“合作—分裂—再合作—再分裂”的曲折发展历程。

认识正确的是
A. 两次合作都是在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关头的历史背景下实现的
B. 两次合作都是中途破裂,合作的目标都没实现
C. 两党性质不同,只能通过武力解决矛盾
D. 合则两利、分则不利
【答案】D
【解析】试题解析:本题考查抗日战争。

第一次合作不是在“生死存亡关头的历史背景下实现的”,A项排除;第二次合作实现了抗日的目标,B项排除;两党也不是只能通过武力才能解决矛盾的,C项排除;两次国共合作一再证明,国共两党之间的关系是“合则两利、分则不利”,D项正确。

故选D。

22. 我国在中美关系上一贯主张:“中美之间存在着广泛的共同利益,在一些问题上也有分歧,这些都是客观事实。

中国对解决中美间分歧的态度是真诚的、积极的,但也是讲原则的,任何干涉中国内政、损害中国主权和尊严的做法,我们都是不能接受的。

”这段话主要强调
A. 中国不谋求霸权,也不与任何国家结盟
B. 中美两国之间没有利害冲突
C. 我国主张维护世界和平,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D. 我国政府坚持按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处理中美关系
【答案】D
【解析】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包括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材料中的“任何干涉中国内政、损害中国主权和尊严的做法,我们都是不能接受的”,表明中国政府坚持按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处理中美关系。

故答案为D项。

A、C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B项说法绝对,
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

23. 《十二铜表法》中,设有“获得物占有权法”,其一是“占有土地的时效为两年,其他一切物品则为一年”,其二是“不愿意确定丈夫对自己有支配权的妇女,每年应离开其家三夜,因而中断占有的一年时效”,下列各项对材料的评述中,不正确的是
A. 强调了物品所有者对物品的占有权
B. 强调了妇女在社会活动中的自主地位
C. 突出了物品的所有权及归属的理念
D. 是奴隶制度在意识、观念上的表现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十二铜表法》实质上是维护奴隶主的利益,而且是男性公民的民主,妇女不具有完整的公民权,在这里妇女只不过是男人财产的一部分,故此题应该选择B。

材料中的第一条即为AC项意思;从材料的第二项可以看出,妇女和一般物品无异,反映了奴隶制思想,把人作为物品看。

D项正确。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十二铜表法》
【名师点睛】罗马法是历次考试的重点内容。

最容易考的部分还是罗马法的影响。

罗马法以《十二铜表法》为开端,以《查士丁尼民法大全》作为完备阶段,罗马法在维护罗马的统治方面发挥了积极地作用,同时对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罗马法的影响如罗陪审制度、律师制度等对现在影响深远。

24. “两个魔鬼胜过一个圣人”是一句英国格言,它典型地说明了民主宪政的特点。

宪政就是让两个“魔鬼”友好相处且相互制约,把作恶减少到最低的程度,这说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关键和核心是
A. 全体公民的参与程度
B. 权力的制约与平衡
C. 全体公民的素质高低
D. 革命的彻底性
【答案】B
【解析】资产阶级革命的目的是要推翻封建专制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体。

因此,如何防止专制的产生是资产阶级政体建立过程中不容忽视的因素,所以他们采用了用分权制衡的办法,以防止专制的产生和保持政权的稳定,故选B。

无论全体公民还是全体市民都未必能维护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排除AC;革命
的彻底性容易造成权力的真空和社会动荡,不利于维护资产阶级的统治,排除D。

25. 华盛顿在1787年给友人的一封信中谈到:“新英格兰出现的骚乱,我们商业上的不景气以及笼罩全国各地的那种普遍的低迷消沉情绪,在很大程度上归咎于最高权力机构的无权。

”华盛顿这段话表明美国建国之初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
A. 加强中央集权与维护共和的矛盾
B. 大州与小州之间的矛盾
C. 解决州权问题
D. 南北生产方式的差异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从材料反映的时代背景看,美国建立初期的邦联政府处于软弱无力的地位,各州依然拥有实权,为改变这种现状,在华盛顿的倡议和领导下,美国变邦联体制为联邦体制,故C项符合题意。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美国共和制的确立·联邦制
【名师点睛】英国的邦联体制不适应美国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故建国后在很短的时间内即遭淘汰,解题时应从历史背景来考察和分析。

因此,历史学习中有关背景内容的考察必须牢记。

26. “帝国元首是德意志皇帝。

皇帝有权任命帝国首相和帝国官员;……有权签署和公布帝国法律并监督法律的实施;帝国军队由皇帝统率,军官由皇帝任命。

”上述材料反映出德意志帝国宪法具有明显的
A. 军国主义色彩
B. 专制主义色彩
C. 民族主义色彩
D. 民主主义色彩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意在强调皇帝的权力非常大,反映出德意志帝国宪法具有专制主义色彩,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军国主义,而是强调德意志帝国宪法具有专制主义色彩,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民族主义,而是强调德意志帝国宪法具有专制主义色彩,排除C;材料是强调德意志帝国宪法具有专制主义色彩而非民主,排除D。

27. 列宁称马克思、恩格斯是“19世纪人类三个最先进的国家中三种主要思潮的继承人和天才的完成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