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岳麓版历史高考一轮复习文档第3单元单元过关训练3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单元过关训练(三)
(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某学者评价鸦片战争:“它标示的不只是这场战争胜败的严峻性,更因为它标示着以商品和资本来改变中国传统社会的轨道,作为中国的近代与中世纪的分界线,是显而易见的.”该观点强调的是中国( )
A.国际地位的变化B.社会的变迁
C.战败的结局D.经济的落后
B[从“它标示的不只是这场战争胜败的严峻性”可以看出该观点并不是强调中国国际地位变化和战败的结局,故A、C两项错误;从“改变中国传统社会的轨道,作为中国的近代与中世纪的分界线”可以看出其强调的是中国社会的变迁,从传统的中世纪走向近代社会,故B项正确;材料中重在强调中国社会的转变,与中国的经济落后与否无关,故D项错误.]
2.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湖广总督等针对汉口、镇江一线“内地奸商依托洋商,任意私售私卖"现象,与列强力争,最终促成汉口、九江、镇江开埠设关。
这表明( )
A.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
B.中国处理与列强外交关系的成熟
C.中国重视自身利益诉求
D.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C[太平天国运动后,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故A项错误;材料主要讲述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开放通商口岸,中国处理与列强外交关系的成熟不能体现,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信息“与列强力争,最终促成汉口、九江、镇江开埠设关”可知,中国重视自身利益,故C项正确;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故D项错误.]
3.有学者认为,太平天国是传统民变的特殊标本,也是中西碰撞的旁生枝节。
这反映了太平天国运动()
A.是一场旧式的农民起义
B.旨在化解西方入侵带来的危机
C.阻碍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D.发生于近代中国文明转型初期
D[A项只能表明“太平天国是传统民变的特殊标本”,排除;B项只能表明“是中西碰撞的旁生枝节”,排除;太平天国运动的《资政新篇》主张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制度,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是
传统民变的特殊标本,也是中西碰撞的旁生枝节”可知,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故D项正确。
]4.(2017·张家界高三期末)翻阅《中国近代史》时,看到有关某不平等条约的一段文字:“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日本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投资设厂.”据此推断该不平等条约是()
A.《马关条约》B.《北京条约》
C.《天津条约》D.《南京条约》
A[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日本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投资设厂”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应该是《马关条约》的内容,故A项正确。
] 5.1911年12月,孙中山说:“谓袁世凯不可信,诚然,但我因而利用之,使推翻二百六十余年贵族专制之满洲,则贤于用兵十万。
纵其欲继满洲以为恶,而其基础已远不如(清政府),覆之自易,故今日可先成一圆满之段落."这说明孙中山()
A.追求和平建国之路B.被袁世凯表象迷惑
C.革命策略有合理性D.圆满完成革命任务
C[根据材料可知,尽管孙中山意识到了袁世凯不可信,但还是要依靠袁世凯来推翻清王朝的统治,这样既可以避免战祸,同时袁
世凯要想复辟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清王朝统治被推翻后,革命事业第一阶段算是圆满成功,其策略符合当时的历史现实,故选C项。
]6.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中说道:“辛亥革命时期的人文思潮……虽然有对人的价值的发现,但它的灵魂不是对个人理性的高扬,而是将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国家和民族的独立解放紧密结合在一起。
”这一特点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够充分
B.中华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深重
C.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与妥协性
D.欧风美雨对中国社会的冲击
B[由题干中的信息“将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国家和民族的独立解放紧密结合在一起”可知B项正确。
]
7.列宁说:“判断历史的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有没有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西。
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
”以此观点评价辛亥革命的功绩,正确的是()
A.把中国人由皇帝的臣民变为国家的主人
B.推倒了封建帝制,根除了中国的封建势力
C.建立了独立自主、民主共和的新社会
D.推动了中国的社会变迁和民族进步
D[辛亥革命没有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实现把中国人变为国家的主人,故A项错误;辛亥革命没有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根除中国的封建势力,故B项错误;辛亥革命没有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建立独立自主、民主共和的新社会,故C项错误;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国的社会变迁和民族进步,故D项正确.]
8.1912年,孙中山代表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两个“临时”的提法从本质上体现了()
A.革命党人追求民主共和的精神
B.革命党人为袁世凯夺权留余地
C.孙中山不计较个人名利的品质
D.中华民国政权还缺乏人民支持
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个“临时”的提法从本质上体现了革命党人追求民主共和的精神,即下一步是建立正式政府和正式宪法,故A项正确。
为袁世凯夺权留余地不属于本质,排除B项;不计较个人名利的品质不是材料主旨,排除C项;政权还缺乏人民支持在材料中未涉及,排除D项。
]
9.关于辛亥革命与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关系,毛泽东指出:“研究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还应该把党成立以前的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
的材料研究一下.不然,就不能明了历史的发展。
”以下说法最能够揭示两大历史事件关联的是( )
A.推翻2000多年封建君主专制政体
B.促进了中国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
C.促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
D.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在华势力
B[A项是辛亥革命的功绩,排除;辛亥革命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使无产阶级队伍壮大,为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阶级基础,故B项正确;C项是五四运动的影响,排除;D项是北伐的作用,与题干材料无关,排除。
]
10.下表是小王同学在学习了“近代前期中国人民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之后的一个小结。
你从中提取的正确信息是( )
B.两大阶级的斗争目标趋向一致
C.始终以民主自由思想为指导
D.经历了反侵略到求民主的转变
A[不管是农民阶级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还是资产阶级领导的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其目的都是为了救亡图存,A项正确;资产阶级的斗争目标主要是实行资产阶级专政,发展资本主义,这与农民阶级的斗争目标是不一致的,B项错误;民主自由思想是资产阶级的指导思想,排除C项;太平天国运动的矛头并非直接指向帝国主义,资产阶级对帝国主义也具有软弱妥协的一面,故D项错误.]
11.据郑超麟回忆:“中华民国八年……当代中国的集体意识,可以说,是在这一年觉醒的;我个人的小小意识则确实是在这一年觉醒的。
"“当代中国的集体意识"主要是指( )
A.爱国救亡精神B.自由开放意识
C.民主法治观念D.实业救国愿望
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民族危机深重,所以“当代中国
的集体意识”主要是指爱国救亡精神,故选A项。
]
12.(2017·中山期末)对“五四"集会游行示威,梁漱溟曾评价说:“纵然曹张罪大恶极,在罪名未成立时,他仍有他的自由。
我们纵然是爱国急公的行为,也不能侵犯他,加暴行于他。
……绝不能说我们所做的都对,就犯法也可以使得;我们民众的举动,就犯法也可以使得.”对他的这一观点理解最准确的是( )
A.赞扬了五四运动民主科学的精神
B.认可国民的正义行动体现了自由原则
C.肯定五四运动反帝反封建的性质
D.主张在民主法治原则下捍卫国家主权
D[梁漱溟的观点指出了五四运动中存在过激的行为,并非赞扬,故A项错误;从“在罪名未成立时,他仍有他的自由。
我们纵然是爱国急公的行为,也不能侵犯他,加暴行于他”可见梁漱溟对这种行动并不认可,故B项错误;梁漱溟是对五四运动的过激行为进行理性分析,没有涉及运动的性质,故C项错误;从“不能说我们所做的都对,就犯法也可以使得;我们民众的举动,就犯法也可以使得”可以看出梁漱溟主张理性爱国,故D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朝鲜对清朝称臣纳贡之后,琉球、安南、暹罗、缅甸等先后成为清朝的朝贡国。
基于中国中心和中外一统的传统理念,清朝亦曾将包括荷兰在内的西洋诸国视为朝贡国.清朝将三跪九叩礼作为最重要的朝贡礼仪,要求所有朝贡使臣觐见时比照中国臣子行此礼,以彰显其共主地位。
清代朝贡体制主要涉及朝贡国对清廷的称臣纳贡和清廷对朝贡国的册封赏赐两方面内容.朝贡使团在华期间的活动和清朝遣使册封朝鲜、琉球、安南三国国王等都有一套固定的仪式和礼节。
清廷将“厚往薄来”的传统理念用于对外交往的具体实践,主要手段就是开展朝贡贸易。
其主体是各国使团在华朝贡期间所进行的贸易活动。
—-李云泉《再论清代朝贡体制》材料二强权主义导致条约制度的不平等……对他们来说,国际法是保障和补充不平等条约的执行工具,中西方之间的交往基本都是以战争为前提,然后在此基础上通过条约来确立法则的实现。
所以当时的国际法有着浓厚的强权主义色彩,体现出两面性:一方面是列强国家欺负弱小国家和民族的工具,为了自己的侵略目的要求弱小国家遵守国际法;另一方面如果涉及列强国家的利益,即使违反国际法原则的行为也被认为是合法的。
从《南京条约》签订开始,晚
清中国也不断受到国际法的影响与冲击:译著的大量的国际法著作为晚清社会带来了新的观念……晚清国人也对西方的领事制度有了初步的接触,逐渐萌生了国际法上向国外派遣公使和领事的需求,并开始纷纷向海外各口岸派遣公使和领事,使中国的使领馆制度日趋形成.中国外交开始重视通过国际法上的谈判方式来解决清政府和他国之间的争端,谈判在这一时期对国家权益的挽回及维护国家主权方面起了相当大的作用。
-—董临瑞《从〈南京条约〉看晚清时期国际
法在中国的运用》(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朝贡制度的基本内容,并加以评价。
(1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条约制度下国际法的特点,并阐述其对中国近代化进程产生的影响。
(13分)
【解析】第(1)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中的信息加以概括。
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中“基于中国中心和中外一统的传统理念”“清朝将三跪九叩礼作为最重要的朝贡礼仪",从清政府的心态方面思考;根据“将‘厚往薄来’的传统理念用于对外交往的具体实践”的信息,从中国主导经济成分方面思考;根据“主体是各国使团在华朝贡期间所进行的贸易活动"的信息,从中国对外交流方面
思考。
第(2)问的第一小问,根据“强权主义导致条约制度的不平等”“国际法是保障和补充不平等条约的执行工具”等归纳.第二小问,根据“译著的大量的国际法著作为晚清社会带来了新的观念"并结合近代以来中国同西方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史实,以及“使中国的使领馆制度日趋形成”等归纳。
【答案】(1)内容:清代朝贡制度主要涉及以中国为核心的周边国家和地区,也包含了部分西方国家;朝贡制度的核心是通过礼仪体现中国“天朝上国"的地位;“厚往薄来”的朝贡贸易是维护朝贡制度的主要手段;朝贡贸易兼有官方和私人性质。
评价:体现了“天朝上国”的自满心态;小农经济的自我封闭;强化了“闭关锁国”的对外政策;逐渐脱离世界潮流。
(2)特点:把国际法作为执行和保障不平等条约的工具;具有浓厚的强权主义色彩,体现出了欺凌弱小国家和维护侵略权益的两面性;反映了近代西方的法律和契约精神.
影响:推动了思想观念的变化;列强把不平等条约强加于中国,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又延缓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谈判成为晚清政府处理国际争端的重要手段,中国的使领馆制度日趋形成,客观上推动了中国外交由传统向近代的转化。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目录A
第一章鸦片战争和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第一节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
第二节反对英国侵略的战争
第三节战后十年间的中国社会
第二章太平天国运动及第二次鸦片战争第一节太平天国起义
第二节(略)
第三章洋务运动和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李侃《中国近代史》(1994年第四版)
目录B
第一章“近代中国”的概念
第一编传统制度的延续(1600—1800)
第二章清帝国的兴盛
第三章(略)
第二编外患内乱(1800—1864)
第七章广州贸易体系
单口贸易的缘起
广州贸易
外国人在广州的生活
英国改变广州体系的企图
第八章鸦片战争
第三编外国帝国主义加剧时期的自强运动(1861—1895)
第十一章清朝中兴与自强运动
第四编改革与革命(1898—1912)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上卷》
(2002年第六版)比较两份目录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中一处不同,并分析出现这种不同的原因。
(12分)(要求:所指出的不同之处明确清楚;原因可从一个或多个角度进行分析,观点正确,合理充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近代中国重大事件的不同认识。
回答时,可联系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如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等,通过对比得出两则材料对同一事件的不同叙述;回答原因时可结合材料的出处,从作者的写作立场以及所运用的史学观点进行分析.
【答案】示例一:
目录A将太平天国运动称为革命和起义。
目录B将太平天国运动
称为内乱。
原因分析:二者对太平天国运动的认识角度不同。
目录A的编写体现明显的革命史观和阶级斗争观念;目录B则以清政府为叙事主体,把太平天国运动看成是封建国家的内乱。
示例二:
目录A强调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侵略性。
目录B强调鸦片战争的动因源于贸易体系的矛盾。
原因分析:二者对近代英国侵略中国认识的出发点不同。
目录A 的编写以革命史观和民族主义为主导;目录B则以工业革命后工业文明的扩张为背景来看待这场战争,带有文明史观的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