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连云港市新浦中学高三语文期末试题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苏省连云港市新浦中学高三语文期末试题含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
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一(4)题。

卢鹤绂:挑战爱因斯坦的人
王煜
1941年,香港机场飞往大陆航班的安检处,一名年轻人被拦了下来,他穿了一件非常臃肿的大衣,在那个季节显得很不正常。

安检人员起了疑心,一摸,大衣各处硬邦邦的,打开一看,大衣里密密麻麻全是插袋,里面是英文的物理研究书籍和资料。

安检员还从来没见过带这么多书的。

“正在打仗的时候回国,你真是连命都不要了,还要带这么多书?”这个拼死要回国,用教学和科研来抗战的人,就是后来被国际学界公认为“中国核能之父”“第一个揭露原子弹秘密”的卢鹤绂。

卢鹤绂1914年6月7日生于辽宁沈阳一个知识分子家庭。

在家庭的熏陶下,卢鹤绂从小热衷于钻研理工科学。

1936年9月,卢鹤绂于燕京大学物理专业毕业,前往美国深造。

1941年卢鹤绂放弃了在美国的优越工作条件和舒适生活,毅然回到了正在进行着抗战的祖国。

他退出了自己与另外两名物理学家正在进行的课题,而不久后另外两位物理学家就凭该课题获得了诺贝尔奖。

这也是为什么上世纪80年代,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物理学家巴丁在上海科学会堂作报告时会说:“如果卢鹤绂当年留在美国的话,肯定会获得诺贝尔奖。


当时内地生活十分艰苦,为了讲授量子力学、近代物理、力学和地球物理探油术等课,他常常只能在点灯草的油灯下备课,在古庙里给学生讲课。

在这样的环境中,卢鹤绂一边讲课,一边还密切关注国际学界的动向,能获得的学术杂志,他全部手写抄录下来。

他于1944年在国内《科学》上发表的《重原子核内之潜能及其利用》一文,被学界认为是“第一个给中国读者全面介绍原子能物理知识及其应用”的科学著述。

1945年8月,美国先后在日本广岛、长崎投下两颗原子弹,卢鹤绂预言“浓厚之能源”的“特殊之用途”得到应验。

1947年,他在国内期刊上发表《原子能与原子弹》和《从铀之分裂谈到原子弹》,对原子弹的发明做了介绍。

此文一出,被美国文献和专著广泛采用,国际学界轰动,卢鹤绂因此被称为“第一个揭露原子弹秘密的人”“中国核能之父”。

新中国成立后,他进入到抽调全国院校教师办起来的绝密的“546培训班”任教。

这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培训班:学员中有90名工程师,还有解放军的高级将领,包括日后的核基地司令。

在后来的11位“两弹元勋”中,就有7位是卢鹤绂在“546培训班”的学生。

1958年,培训班的任务结束了,许多师生分配到原子弹实验基地。

如果卢鹤绂也到核弹基地,将来极可能成为钱三强式的人物。

但是,卢鹤绂认为他所专长的基础理论,只有在大学才能发挥作用;他一辈子教书,希望回到复旦继续从事教育工作。

1958年,卢鹤绂回到复旦讲坛。

1980年,卢鹤绂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一直到晚年,卢鹤绂从未停止过在科研创新上的步伐。

1995年,81岁的卢鹤绂与他的弟子王世明撰写的《对马赫原理的一个直接验证》在美国《伽利略电动力学》发表,该杂志的主编评价这篇论文:“开辟了挑战爱因斯坦的新方向。

”这篇文章之前曾被美国《物理学刊》拒绝刊登,对此,卢鹤绂坦然说:“一般编辑部都不敢登这种文章,他们迷信爱因斯坦,怕人家说他们不懂物理学。

”他不怕自己被人认为是疯子,关于这篇论文,他说,“我不过是把天空戳了一个洞罢了!”正当研究要继续时,卢鹤绂于1997年病故,为世人留下8大提纲44项研究进展,已发表的论文仅仅是他研究内容的十分之一。

关于这项对爱因斯坦相对论的质疑,美国科学院在2002年投入巨资,用发射卫星的手段,深入这方面的实验。

卢鹤绂除了是一名全球闻名的物理大师,还是著名的京剧票友。

科学与艺术的结合,更增添了他的人格魅力。

他对京剧的痴迷源于年幼时在舞台下的耳濡目染,入门完全是无师自通,唱功、演技都是听来的、看会的。

他曾自豪地说,他不用任何准备即可登台上演40出谭派戏。

有人问卢鹤绂为什么如此酷爱京剧,他回答说:“中国的传统京剧蕴含着人生哲学,它宣扬的忠孝节义、礼义廉耻,这些并非封建糟粕,我们绝对没有必要抛弃,因为它对社会安定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再说,繁忙紧张的工作之余,吟唱京剧,心情特别轻松愉快,不啻是种‘醒脑剂’。


正因为在科学和人文上的深厚积淀,卢鹤绂去世以后,美国休斯敦大学和明尼苏达大学均为他树立铜像,美国檀香山市还把每年的6月15日定为“卢鹤绂日”。

近期,卢鹤绂百年诞辰之际,复旦大学也为其在校园里树立了铜像。

在纪念大会上,复旦大学校长、中科院院士杨玉良说:“卢鹤绂先生不仅是学术的大师,同时是一个有故事的人,有情怀的人,这是最为珍贵的,是我们最为敬仰的。


(节选自《新民周刊》2014年7月)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本文既叙述了卢鹤绂的家庭出身、求学以及事业成就,同时也写出了他在自己人生经历中展现出的人格魅力。

B.卢鹤绂是一名全球闻名的物理大师,他在量子力学、近代物理、力学和地球物理探油术等基础学科方面取得显著成就,尤其是在核能方面颇有建树,故被称为“中国核能之父”。

C.“546培训班”任务结束后,许多师生被分配到原子弹实验基地。

如果卢鹤绂不回到复旦大学继续当老师而是也到核弹基地,就不会成为挑战爱因斯坦的人。

D.本文引用美国物理学家巴丁在上海科学会堂作报告的话,介绍卢鹤绂任教的培训班的成员,都从侧面展现了卢鹤绂的人物形象。

E.卢鹤绂酷爱京剧,可登台上演40出谭派戏。

他认为中国的传统京剧没有必要抛弃,因为其蕴含着
人生哲学,它宣扬的忠孝节义、礼义廉耻对社会安定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2)请简要分析第一自然段在文章中的作用。

(6分)
答:
(3)卢鹤绂说“我不过是把天空戳了一个洞罢了!”这句话意蕴丰富,手法巧妙,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6分)
答:
(4)“卢鹤绂先生不仅是学术的大师,同时是一个有情怀的人”,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8分)
答:
____
参考答案:
(1) AD(解析:B.“基础学科方面成就显著”错,另因果不当;C.得不出“就不会成为挑战爱因斯坦的人”;E.“他不用任何准备
即可登台上演40出谭派戏”“没有必要抛弃”的内容表述含混。


(2)第一段写了卢鹤绂回国时带了大量的研究资料。

表现了他学者的身份和爱国精神;在引出了传主的同时,引出下文内容;同时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6分)(结合文本,适当分析)
(3)①此句运用比喻的修辞,用“天空”比喻权威,用“洞”比喻开辟的新境界,表现了卢鹤绂勇于挑战权威的精神;(3分)②从语气中可看出卢鹤绂的自信,这份自信源于他多年深厚的学术积淀。

(3分)
(4)①首先卢鹤绂是一位学术精湛的大师,被称为“中国核能之父”、“第一个揭露原子弹秘密”的人;(2分)②他是一个富有情怀的人:他有爱国情怀,放弃了在美国的优越工作条件和舒适生活以及获得诺贝尔奖的机会,毅然回到了正在进行着抗战的祖国;他有淡泊名利的情怀,放弃成为专家的机会,继续从事教育工作;他有热爱生活的情怀,喜欢京剧,在东剧中体味人生哲学。

(6分)(其他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与周瑜相遇
迟子建
一个司空见惯、平淡无奇的夜晚,我枕着一片芦苇见到了周瑜——那个纵马驰骋、英气逼人的三国时的周瑜。

因为月色很好,又是在旷野上,空气的透明度很高,所以即使是夜晚,我还是一眼认出了他。

当时我穿着一件白色的睡袍,乌发披垂,赤着并不秀气的双足,正漫无目的地行走在河岸上。

凉而湿的水气朝我袭来,我不知怎的闻到了一股烧艾草的气息,接着是鼓角相闻,我便离开河岸,寻着艾草的味儿和凛凛的鼓角声而去,结果我见到了一片荒凉的旷野,那里的帐篷像蘑菇一样四处皆是,帐篷前篝火点点,军马安闲地垂头吃着夜草,隐隐的鼾声在大地上沉浮。

就在这种时刻,我见到了独自立在旷野上的周瑜。

我没有小乔的美貌,周瑜能注意到我,完全是因为在这旷野上,只有两个人睁着眼睛,而其他人都在沉睡。

那用眼睛在月光下互相打量的两个人,一个是我,一个就是周瑜了。

因为见到了我最想见到的一个男性,所以那一瞬间我说不出话来,我见到亲密的人时往往都是那个表情。

周瑜身披铠甲,剑眉如飞,双目炯炯,一股逼人的英气令我颤抖不已。

“战事还未起来,你为何而发抖?”周瑜说。

我想告诉他,他的英气令我发抖,只有人的不可抗拒的魅力才令我发抖,可我说不出话来。

我不知道又有什么战事要发生。

这么大规模的安营扎寨,这么使周瑜彻夜难眠的战事,一定非同一般。

短兵相接,战前被擦得雪亮的军刀都会沾有血迹。

只有刀染了血迹,战争才算结束。

多少人的血淤积在刀上,又有多少把这样的刀被遗弃在黄土里,生起厚厚的锈来。

周瑜并没有在意我的发抖,而是将一把艾草丢进篝火里,我便明白了艾草味的由来。

可是先前所闻的鼓角声呢?
周瑜转身走向帐篷时我见到了支在地上的一面鼓,号角则挂在帐篷上。

他拿起鼓槌,抑扬顿挫地敲了起来,然后又吹起了号角。

他陶醉着,为这战争之音而沉迷,他身上的铠甲闪闪发光。

我说:“这鼓角声令我心烦。


周瑜笑了起来,他的笑像雪山前的回音。

他放下鼓槌和号角,朝我走来。

他说:“什么声音不令你心烦?”
我说:“流水声、鸟声、孩子的吵闹声、女人的洗衣声、男人的饮酒声。


周瑜又一次笑了起来。

我见月光照亮了他的牙齿。

我说:“我还不喜欢你身披的铠甲,你穿布衣会更英俊。


周瑜说:“我不披铠甲,怎有英雄气概?”
我说:“你不披铠甲,才是真正的英雄。


我们不再对话了。

月亮缓缓西行,篝火微明,艾草味由浓而淡,晚风将帐篷前的军旗刮得飘扬起来。

我坐在旷野上,周瑜也盘腿而坐。

我们相对着。

他说:“你来自何方?为何在我出征前出现?”
我说:“我是一个村妇,我收割完芦苇后到河岸散步,闻到艾草和鼓角的气息,才来到这里,没想到与你相遇。


“你不希望与我相遇?”
“与你相遇,是我最大的心愿。

”我说。

“难道你不愿意与诸葛孔明相遇?”
“不。

”我说,“诸葛孔明是神,我不与神交往,我只与人交往。


“你说诸葛孔明是神,分明是嘲笑我英雄气短。

”周瑜激动了。

“英雄气短有何不好?”我说,“我喜欢气短的英雄,我不喜欢永远不倒的神。

英雄就该倒下。


周瑜不再发笑了,他又将一把艾草丢进篝火里。

我见月亮微微泛白,奶乳般的光泽使旷野显得格外柔和安详。

我说:“我该回去了,天快明了,该回去奶孩子了,猪和鸡也需要食。


周瑜动也不动,他看着我。

我站了起来,重复了一遍刚才说过的话,然后慢慢转身,恋恋不舍地离开周瑜。

走前我打着哆嗦,我在离开亲密的人时会有这种举动。

我走了很久,不敢回头,我怕再看见月光下周瑜的影子。

快走到河岸的时候,却忍不住还是回了一下头,我突然发现周瑜不再身披铠甲,他穿着一件白粗布的长袍,他将一把寒光闪烁的刀插在旷野上,刀刃上跳跃着银白的月光。

战马仍然安闲地吃着夜草,不再有鼓角声,只有淡淡的艾草味飘来。

一个存活了无数世纪的最令我倾心的人的影子就这样烙印在我的记忆深处。

我伸出一双女人的手,想抓住他的手,无奈那距离太遥远了,我抓到的只是旷野上拂动的风。

一个司空见惯、平淡无奇的夜晚,我枕着一片芦苇见到了周瑜。

那片芦苇已被我的泪水打湿。

(选自《中国当代小小说精品库》)
1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常言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我”之所以梦到周瑜,是因为“我”一直很欣赏他,欣赏他的纵横沙场,欣赏他的英气逼人。

B.“我”在梦中见到周瑜时,只是穿着睡袍,并且乌发披垂,还赤着并不秀气的双足,加之没有小乔的美貌,所以很不自信,很紧张。

C.周瑜问村妇:“战事还未起来,你为何而发抖,”说明周瑜并不了解眼前的这个女人发抖的原因,对于这个女人的发抖也没有在意。

D.村妇不理解战争,更不支持战争,所以雪亮的军刀,铮铮的鼓角声,还有周瑜认为只有穿上才有英雄气概的盔甲,都令她感到心烦。

E.小说开头写枕着芦苇,梦见周瑜,中间写梦境,是小说的主体部分;结尾写泪洒芦苇,回到现实。

从结构上看,首尾呼应,结构完整。

12.小说多次写到“烧艾草”,请简要概括这一细节的作用。

(6分)
13。

结台小说内容说一说,为什么村妇对周瑜说“你不披铠甲,才是真正的英雄”。

(6分)
14.有人说这篇小说展示了作者温情又忧伤的情怀;也有人说,这篇小说表现了人们对和平的向往。

请结合小说具体内容,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8分)
参考答案: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卖琴
【加拿大】费力克斯·勒克莱尔
(1)雨天,男人的短大衣里藏着一把小提琴。

他走得很快,帽子遮在眼睛上,一脸疲惫,不时左顾右盼。

突然,他拐进一条小小的甬道,推开一扇房门。

门上的木牌上写着:制琴坊。

(2)进入房内,他脱下大衣,把小提琴放在柜台上。

他用大拇指把帽边卷起来,等着那位在窗下工作的老人。

制琴师站起身,一双眼睛在大大的镜片后面眨动着:“做什么?”
(3)“我想把我的小提琴卖给您。


(4)制琴师将琴拿在手中,翻来覆去看,说:“是我做的,二十年了,制作日期写在这儿呢。


(5)那男人说:“我知道。

(6)“您想卖掉它?”
(7)“是的,先生。


(8)“贵姓啊,您?”
(9)“于贝尔·托马斯。


(10)“我听过您的大名,我那屋里面就有您的唱片,几支协奏曲,就是用这把琴录制的吧?您拉小提琴很久了吗?”
(11)“16年了。


(12)老人又摸了摸琴:“还是留着吧。


(13)“不,我再也不想看到它。


(14)“如果我是您的话,我不会把一个老朋友甩掉的,一个16年来相依为命、为您留下许多纪念的朋友。


(15)“我需要钱。

”音乐家的脸痛苦地抽搐了一下,他摊开手,说道,“我现在早已不是当年那个交响乐队的第一小提琴手了,电台的工作也已经丢了。


(16)他咬咬嘴唇。

“公众音乐会也是,两个星期前,爵士交响乐团的指挥辞退了我。

我只好去给孩子们上课,可就在教他们演奏上行音阶的时候,我的手僵住了……是风湿病。


(17)当他说话时,老人几次犹豫后将左手放在了琴盒上。

(18)音乐家说完了,低头看他的琴,这才发现老人的手缺了两根手指。

整整一分钟,两个人都一动不动。

最后于贝尔·托马斯先开口了:“您的手也残了?”
(19)老人沉默地转回身,向窗边走去,坐在凳子上继续工作,他盯着手中的活计,说道:“这桩意外是在我16岁时发生的。

我把它讲给您听,是因为我那屋里面有您的小提琴协奏曲。

(20)“那时候,我家生活在一个农场里,距城市有七里路,我每天坐着狗拉雪橇去上学。

我有了一个爱好:音乐。

迄今为止我唯一的、最大的梦想就是当一名音乐家。


(21)音乐家始终低着头。

老人继续说道:
(22)“我挺有天分,耳朵很好,左手灵巧,还有一颗特别敏感的心。

我学了一年,对小提琴简直到了痴狂的地步。

为了上琴课,我需要在晚饭后出门,上完课后再返回家里。

每星期一次。

在学琴的路上,我裹着一张毛毯,把小提琴紧紧抱在怀中,像抱着一个孩子……
(23)“正是那个时期,在一场学校组织的节庆活动中,我第一次当众进行了演奏。


(24)小提琴家抬起了头。

老人继续说道:“演奏大厅里,有几位牧师、一位主教大人、一位议员、一些记者、全体学生和几个漂亮的女孩。

由于一场可怕的暴雪,我是独自一人坐着狗拉雪橇来的。

①妈妈没能坐在大厅里看我演出,因为路完全没法走。

(25)“我演奏了《回忆》,我的小提琴声回荡在大厅里,琴音清澈洁净。

我还记得演出结束时那热烈的掌声、欢呼声,我那不知所措的样子。

我的老师站在幕后,他哭了。

一个漂亮的女孩吻了我一下。

(26)“有一个男人,过来问我的姓名和年龄,然后带着满脸的微笑和鼓励的目光离去了。

一位牧师对我晃着脑袋说:‘再接再厉,小家伙……’
(27)②“唉,如果妈妈在那儿该多好!这是我唯一的遗憾。


(28)音乐家凑近来,身子向前倾着,生怕听漏了一句话。

老人继续说道:“夜深了,我从学校出来,胳膊下夹着心爱的小提琴,满心都是幻想。

我要到学校后面的小牲口棚去,我的狗在那儿等我。

(29)“我想到大都会、音乐会、个人独奏,想到我的家庭,那光宗耀祖的辉煌时刻指日可待……突然,汪的一声!”
(30)音乐家蹙蹙眉头,等着下面的话。

(31)制琴师接着说道,“有些情节我记不太清楚了,只知道我跟一条狗在搏斗,它在狂吠,我也在大喊大叫,在我身后的雪地上拖着一条长长的血痕……那条我们家买了才一个星期的狗,咬断了我的两根手指。


(32)一阵沉默后,老人又说:“在我的一生中,我只公开演奏过一次,而不是演奏了16年,更不曾取得显赫的成就,没录制过唱片,没有四处巡演将名声远播到欧洲去。

只有过一次当众演出,还是在一个学校的小厅堂里,而且我的母亲也没有来听。


(33)于贝尔·托马斯再次低下头去。

(34)老人悄悄站起身,消失在把店面和他的住处分隔开来的门帘后面。

他抱着一个琴盒走回来,小心翼翼地将它打开。

那是他的小提琴,被包裹在一块白色的法兰绒布里。

他把琴轻轻地放在于贝尔·托马斯身旁,又回到窗下的小凳上。

(35)音乐家就像一个蒙羞的人急于脱身那样,走向柜台,拿起他的小提琴,塞进短大衣。

他轻轻地带上门走了出去,仿佛这是一扇教堂之门。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于贝尔·托马斯要把自己拉了16年的小提琴卖给它的原主人制琴师,是因为他对小提琴
的珍爱,想完璧归赵,让制琴师来保管它。

B.制琴师讲述自己16岁演奏成功却被狗咬致残而做制琴师的故事,是为了让音乐家在陷入
困境时不要绝望,要追求、热爱生活。

C.制琴师记得第一次当众演奏小提琴时的许多细节,后文却说“有些情节我记不太清楚
了”,前后矛盾,说明他的年纪确实大了。

D.两次提到音乐家把琴藏进大衣,表现了他不同的心态:第一次,主要是唯恐被人发现而暴露窘况;第二次,珍爱而唯恐淋坏。

E.制琴师学琴时“把小提琴紧紧抱在怀中”,后来又放在盒里珍藏,表现了他对自己用过的所以东西都十分喜爱、十分珍惜。

(2)于贝尔·托马斯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6分)
(3)小说三次提到“妈妈”没能来听“我”演奏,分别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6分)
(4)小说的主人公是音乐家,但几乎一半的篇幅是在写制琴师的故事。

作者为什么这样处理?请任选两个角度加以探究。

结尾处,“他轻轻地带上门走了出去,仿佛这是一扇教堂之门”在文中有何作用?(8分)
参考答案:
(1)B项3分,D项2分,A项1分。

(A项“完璧归赵”只是一种推测,原文并没有明确指出,故给1分。

C项错在“前后矛盾,说明他的年纪确实大了”,制琴师记住了许多细节,是因为那是他唯一的演出,印象深。

至于说“有些情节我记不太清楚了”,是讲与狗搏斗的过程,因为是夜晚,又慌急害怕,加上过去了多年,确实有记不住的地方。

E项错在“用过的东西都”,范围扩大。


(2)(1)热爱音乐,技艺高超:他曾是交响乐队的第一小提琴手,有电台的音乐工作,参加公众音乐会,录制的唱片也很受欢迎。

(2)穷困潦倒,悲观绝望:他是一位辉煌无限的音乐家,因病不能弹琴,丢掉了工作,陷入痛苦绝望之中,甚至想把陪伴自己16年的小提琴卖给制琴师。

(3)善于调整,重新振作:制琴师的故事使音乐家的灵魂受到了淅沥,心灵得到了净化,使音乐家重新振作了起来。

(每点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3)第一次:点明了自然环境的恶劣;为下面被狗咬的情节发展作铺垫。

第二次:使得演奏的成功、满心的激动与唯一的遗憾形成对比,突出遗憾之深;第三次:与音乐家的辉煌形成对比,目的在于启发音乐家改变生活态度。

(4)第一问:①情节设置的需要。

制琴师的故事是最精彩的部分,是促成音乐家转变生活态度的关键。

②突出人物形象的需要。

制琴师是作者着力塑造的人物形象,大量描写使其形象丰满。

③突出小说主题的需要。

通过写制琴师的故事,表达了即使陷入困境也不能绝望,而要积极追求、热爱生活的主旨。

(任答两点,4分)第二问:“他轻轻地带上门走了出去”,说明音乐家听到制琴师的故事后,为自己的懦弱而觉得羞愧,更无话可说,他“像一个蒙羞的人急于脱身那样”轻轻地走了出去。

“仿佛这是一扇教堂之门”是说音乐家灵魂受到了洗礼,心灵得到了净化,改变了生活态度。

(4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
4. ㈠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19分)
城隍庙
张岱
吴山城隍庙,宋以前在皇山,旧名永固,绍兴九年徙建于此。

宋初,封其神,姓孙名本。

永乐时,封其神,为周新。

新,南海人,初名日新。

文帝常呼“新”,遂为名。

以举人为大理寺评事,有疑狱,辄一语决白之。

永乐初,拜监察御史,弹劾敢言,人目为“冷面寒铁”。

长安中以其名止儿啼。

转云南按察使,改浙江。

至界,见群蚋飞马首,尾之蓁中,得一暴尸,身余一钥、一小铁识。

新曰:“布贾也。

”收取之。

既至,使人入市市中布,一一验其端,与识同者皆留之。

鞠得盗,召尸家人与布,而置盗法,家人大惊。

新坐堂,有旋风吹叶至,异之。

左右曰:“此木城中所无,一寺去城差远,独有之。

”新曰:“其寺僧杀人乎?而冤也。

”往树下,发得一妇人尸。

他日,有商人自远方夜归,将抵舍,潜置金丛祠石罅中,旦取无有。

商白新。

新曰:“有同行者乎?”曰:“无有。

”“语人乎?”曰:“不也,仅语小人妻。

”新立命械其妻,考之,得其盗,则其私也。

则客暴至,私者在伏匿听取之者也。

凡新为政,多类此。

新行部,微服视属县,县官触之,收系狱,遂尽知其县中疾苦。

明日,县人闻按察使来,共迓不得。

新出狱曰:“我是。

”县官大惊。

当是时,周廉使名闻天下。

锦衣卫指挥纪纲者最用事,使千户探事浙中,千户作威福受赇。

会新入京,遇诸涿,即捕千户系涿狱。

千户逸出,诉纲,纲更诬奏新。

上怒,逮之,即至,抗严陛前曰:“按察使擒治奸恶,与在内都察院同,陛下所命也,臣奉诏书死,死不憾矣。

”上愈怒,命戮之。

临刑大呼曰:“生作直臣,死作直鬼!”是夕,太史奏文星坠,上不怿,问左右周新何许人。

对曰:“南海。

”上曰:“岭外乃有此人。

”一日,上见绯而立者,叱之,问为谁。

对曰:“臣新也。

上帝谓臣刚直,使臣城隍浙江,为陛下治奸贪吏。

”言已不见。

遂封新为浙江都城隍,立庙吴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