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土地开发整理项目中加强生态环境效益评价的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土地开发整理项目中加强生态环境效
益评价的分析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一些现有耕地
逐渐转化为非农用地,加之人口的急剧增长,耕地总量不断减少。
要从真正意义
上确保粮食生产安全,就应保证耕地质量,这样才能确保耕地总量达到动态平衡。
本文主要对在土地开发整理项目中加强生态环境效益评价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土地开发;生态效益;评价
土地开发整理是我国对现有土地的规划,主要是对土地资源进行全面优化,
最终提升土地利用率,具有合理性。
在土地开发整理过程中,对生态环境可能造
成影响,因此应结合实际情况,进行科学指导,并有效落实生态环境建设理念。
1.
土地开发整理概述
土地开发整理是利用科学技术手段对土地布局进行有效规划,对土地进行集
约化利用,最终提升土地实际利用效益,包含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但从当前情况来看,土地开发整理项目主要以数量以及经济效益为衡量标准,对
生态效益缺乏重视。
2.土地开发整理中加强生态效益评价的意义
土地开发整理就是改变土地利用或者是改变土地覆盖。
土地利用状况以及土
地覆盖变化是自然生物物理条件与人类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不同的时间
尺度上表现为不同的景观变化。
同时,土地利用影响着生境,生境的变化又反作用
于土地利用,所以土地利用变化与气候变化、水文变化等自然环境的变化具有密
切的联系。
这种关系是人地关系的核心,是生态系统的基础,是生态安全的关键。
因为我国土地开发整理优先用于耕地的政策和土地利用改变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
其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所以在土地开发整理中需要加强生态效益的评价,真正
合理地做到“三效”统一。
而且世界和我国农业的各项研究表明:在现代集约农
业生产时期,大量石油能源的投入和机械化耕作的不合理性,造成严重的水土侵蚀,加剧了自然生态破坏与生态安全危机,危害了其他系统的生态安全与健康,威胁着
人类社会;环境问题已经得到人们的重视,并且在许多工程的可行性研究中进行生
态效益的评价。
所以在土地开发整理规划中,要在保证生态环境的条件下考虑经
济效益,不仅要做到土地整理规划与土地总体规划的控制性指标、土地利用分区
和土地用途等方面保持一致,而且要做到发展生态性土地开发整理,促使土地开发
整理与生态系统、生态景观的和谐统一。
3.土地开发整理过程中生态效益评价概述
3.1土地开发整理过程中生态效益评价概述
生态效益是指人们在生产中依据生态平衡规律,使自然界的生物系统对人类
的生产、生活条件和环境条件产生的有益影响和有利效果。
生态效益评价是生态
评价的一种主要类型,与一些政策具有紧密联系。
3.2评价内容
土地开发评价内容主要包含2点:一是与土地整理对象没有必要性联系,例
如水资源供需情况;二是与土地开发对象具有紧密联系,例如在荒山中进行土地
开发避免水土流失,野生动物生境是否遭到破坏等。
3.3生态效益评价的路线
与一些生态评价方法相比,土地开发整理中的生态系统评价与其具有一致性,应与工程项目进行有效结合,同时应用科学的评估方式。
针对土地开发整理生态
效益评价,主要是以水土利用为基准,因此一般以土地退化程度以及水资源影响
程度为指标。
3.4生态效益评价的指标
一是生态特征指标,二是功能综合指标,三是社会政治环境指标。
生态特征
指标包括物种多样性以及水资源补给等内容;功能综合指标包括侵蚀控制以及废
物净化能力等;社会政治环境指标包括人类活动强度以及物质生活指标等相关内容。
针对评价指标的选择,应以农业生产以及农业生态系统特征为主进行。
另外,在指标选择上应遵循实用性特征[1]。
选择的指标应对其权重具有改变性,从而
适应区域土地差异性特点,即选择的指标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
4.评价方法
4.1农药施用的影响评价
农药对农业土地具有较大影响。
在生态农业社会背景下,应对农药使用影响
进行评价。
农药的影响、农药化学特征和土壤结构之间具有紧密联系。
在农药影
响评价中,评价参数主要分为以下几点:第一,农药吸附系数。
第二,田间吸附
系数。
第三,有机炭吸附系数。
要想更好地对农药污染进行评价,可以将GUS迁
移指数利用其中,作为一种衡量指标。
这个指标中包含了吸附常数Koc评价指标,农药田间半衰期T0.5的概念,能够更好地表示农药在土壤中的吸附能力以及溶
解速度。
具体评价公式为:
GUS=Lg(T0.5)(4-LgKoc)
在这样的指标参数之下,能够反映出农药对生态的影响,同时还能对社会效
益进行针对性评价。
4.2生态效益以及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
在土地开发整理过程中,对生态效益的评价主要是以定性评价为基准。
要真
正意义上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进行统一,就应进行定量评价,同时
建立生态效益以及经济效益的连接纽带。
从生态学角度看,任何生态系统都有存
在价值、环境价值或经济价值,这些价值都可以利用经济手段进行衡量。
4.3化肥施用的影响评价
化肥影响评价具有多种方法,一般利用肥料平衡法、数学模型法和地理信息系统等。
这些方法服务对象不同,进而指标选择也存在差异性。
整体而言,可依据土壤肥料特征和选择影响评价主因子的方法,可以利用硝酸盐污染指数进行评价。
在硝酸盐污染指标中,将降水、土壤结构、氮肥利用强度和灌溉补水量进行结合,依据制定区域进行定权,进一步突显出指标选择具有一定的适应性。
4.4灌溉的影响评价
对于灌溉影响而言,主要体现在灌溉水对土壤的污染程度以及灌溉水对地下水位的影响等。
灌溉水的污染具有一定的差异化特征,与区域具有紧密联系。
因此,倾向于选择共性灌溉水对地下水位的升降影响指标进行相关评价。
如果地下水位偏高,则土壤盐渍化可能会增加,反之水位较低,对作物生长具有影响,在一些地区还会造成土壤沙化。
因此,灌溉的不合理利用将导致土壤出现退化的可能性增加。
结束语
土地开发整理就是对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进而实现资源的全面优化。
当前形势下,我国对生态环境保护愈发重视,良好的生态环境事关民生福祉,事关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保护好发展好生态环境的意义不言而喻,不能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而获得经济发展。
因此,一定要重视土地开发整理。
参考文献
[1]吴艳.土地开发整理中生态环境问题及对策分析[J].南方农机,
2018(8):210.
[2]孙晓青.基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土地整理分区及保护对策研究[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2016.
[3]夏凡.土地整理中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与对策分析[J].住宅与房地产,2019(6):232+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