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苏科版第十章 力与运动 复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章力与运动复习
一、教材分析
1、本章着重研究力和运动间的关系。
首先从浮沉的条件开始,分析浮力和重力不平衡时物体所处的状态,引伸到二力平衡的条件。
按照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过程,突出了学生应达到的科学素质。
2、本章在6个活动中安排了4个自行动手的探究的活动。
其中“怎使物体上浮和下沉”、“探究物体浮沉的条件”、“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等活都是精心设计的。
“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是由有关牛顿第一定律的演示实验改编而成的,另外两个活动编写的目的是在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的同时,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学会有关惯性的知识。
3、本章是初二年级的最后章节,考虑到在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观察能力的同时,也应培养学生对知识归纳、整合的能力和用数学知识分析物理问题的能力。
因此,在阅读材料“潜水艇的沉与浮”中首次给出用数学工具推理的方法,并要求学生模拟推导潜水艇上浮直至漂浮的过程。
在“信息库”中又给出了实心物体浮沉条件。
在知识梳理栏目中介绍了用树形和表格进行总结和归纳的方法,旨在使学生了解并掌握知识整合的不同方法。
4、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在于了解自然、认识自然,利用自然为人类服务,为了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和动手能力,在本章的“”、“生活·物理·社会”栏目中安排了多个小制作,希望通过学生的动手制作和动脑思考,学会用科学知识解决具体问题。
二、教学设计
本节课是第十章的复习课,要让学生即复习了基础知识,同时又提高自身的探究能力,从以下几个知识块入手。
1、物体的浮沉条件
2、二力平衡的条件
3、力和运动的关系——牛顿第一定律
将每个知识点配以相关习题,通过习题讲解加强对知识点的理解。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能够运用浮沉条件解决有关问题。
2、知道轮船、气球、飞艇、密度计,了解打捞沉船、浮沉原理。
3、理解二力平衡。
4、通过实验探究,知道牛顿第一定律。
5、通过实验现象及对自然现象的观察,知道惯性现象,并会用惯性知识解释
和分析日常生活中的实例。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了解控制物体浮沉的方法,并能用控制变量法对所提出的方法进行分析,进一步建立理性的推论。
通过探究习题了解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经过分析、归纳和推理建立第一定律。
理解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的概念,并能用于分析实际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使学生乐于了解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学习科学家在实验的基础上丰富的想象力和不断进取的精神,经受科学方法的训练,培养自己科学推理、科学探究的能力。
三、知识网络
全章知识网络:
四、教学过程
3、浮沉条件的应用打捞沉船、探空气球
3、如图所示,现有器材:一个
圆柱形容器,一把刻度尺,适量
的水,一大块橡皮泥。
请利用所
提供的器材设计一个测定橡皮泥
密度大小的实验方案,
要求:写出具体的设计步骤,
实验中需要测量的物理量以及橡
皮泥密度的
表达式。
(友情提示:
本题和上题
的解法基本
相同,可将橡皮泥捏成船形,就
可漂浮在水面上。
请认真思考,
不要怕困难哟!)
物理学方
法的在实际
问题中的应
用是新课标
的基本要求
二、二力平衡
1、平衡力的概念:
静止状态和匀速直线
运动状态叫做平衡状态,使物体处于平衡状态下的力称为平衡力。
1、如下图,一位同学用水平力
推停在地面上的汽车,但未推动,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因为推力小于汽车所受的阻
力,所以汽车未被推动
B. 因为推力小于汽车的重力,所
以汽车未被推动
C.虽然汽车未被推动,但推力
旨在让学
生了解平衡
力的概念和
达到平衡所
需要的条
件。
第4题
2、二力平衡的条件:
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作用在一条直线上,作用在一个物体上。
“同体”、“等值”、“反向”、“共线”。
等于汽车所受的阻力
D.虽然汽车未被推动,但推力
一定等于汽车的重力
2、如图所示,弹簧所受重力不
计,上端固定在天花板上,下端
悬一个小球,处于静止状态,下
列几种说法中属于平衡力的是
()
A.天花板对弹簧的拉力和弹簧
对天花板的拉力
B.球对弹簧的拉力和弹簧对球
的拉力
C.弹簧对球的拉力和球受到的
重力
D.球对弹簧的拉力和球受到的
重力
3、在一个装水的杯中漂浮着一
个重力8 N的小球,杯子放在斜
面上,在图中用力的示意图表示
小球所受的力。
旨在让学
生了解平衡
力与作用与
反作用力在
本质上的不
同。
避免在
概念上的混
淆。
巩固力的
示意图的作
法。
2、惯性的理解
物理学中人们就把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做惯性。
要解释惯性现象,一般要遵循如下几个步骤:
①确定研究对象,并
弄
清研究对象及与研究对象相关的其他物体所处的状态。
②外力使与研究对象
相
关联的其他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③研究对象由于具有
惯性
仍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
态,所以最后会出现怎样
的现象。
C 、②或③
D 、②或④
3、现代交通中的许多问题都与
物理有关:下面是一个司机开一
辆保养很好的汽车在同一段公路
行驶,测得的刹车的制动距离
(汽年刹车后仍要前行一段距离,
称之为制动距离) 。
(1)根据表中分析,影响制动距
离的因素除了与车本身有关外,
还与哪些因素有关?
(2)根据分析结果,请你为交通
警示
牌上设计一句警示语(要求简明
路况速度(km/h)
制动距离
(m)
干燥
40 8
50 13
60 20
潮湿
40 17
50 25
60 42
旨在让学
生加深对牛
顿第一定律
有理解。
加
强对语言表
达能力的培
养。
提高学生从
表格中数据
总结规律的
能力。
五、教学后记:
本章涉及力的概念、运动的规律,解决本章问题常要用分析比较的方法,即用物理概念、规律作为标准去分析题目所给的条件和提出的问题,经过比较获取正确的判断,一般解题步骤是:⑴分析题目所给条件及提出的问题;⑵回忆有关概念的内涵与要点,运用概念(或规律)分析题目所给的条件与问题,通过推理、判断得出正确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