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_超_临界机组协调控制特性与控制策略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稳, 动态偏差在 1.5%以内, 实际负荷变化率接近 12 MW/min; 燃料与给水超前量 的 幅 值 与 时 序 匹 配 良好, 过程中分离器出口焓值( 过热度与焓值变化基 本一致, 可相互替代) 几乎没有发生偏离, 随着过程 目标值缓慢上升, 过热汽温保持平稳。
4 控制策略的完善措施与改进效果
对于以锅炉跟随为基础的协调控制系统, 量纲 等效换算后 k1>k2, k3<k4; 对于以汽轮机跟随为基础 的协调控制系统, 换算后 k1<k2, k3>k4; 采用焓水控制 策 略 的 系 统 , λ=0, λ'=1; 采 用 分 离 器 出 口 温 度 ( 过 热 度) 控制策略的系统, λ=1, λ'=0。
电力自动化
第41 卷第 3 期 2008 年3 月
中国电力 中EL国ECT电RIC力POWER
Vol. 41, No. 3
Mar第. 204018 卷
超(超)临界机组协调控制特性与控制策略
尹 峰, 朱北恒, 李 泉
( 浙江省电力试验研究院, 浙江 杭州 310014)
摘 要: 超临界与超超临界机组锅炉蒸发区容积小, 蓄热利用能力差, 汽水热力学特性决定蓄热系数随汽
4.1 改善机组的蓄热变化适应性
针对超临界、超超临界机组蓄热系数的变化特 性, 采用较显著的变参数控制, 在高负荷段相对加强 燃料与给水的前馈超前指令强度; 针对直流机组整体 蓄热能力较汽包炉偏小的特点, 减小汽轮机前馈指令 变化速率, 增加燃料与给水前馈超前指令的初始变化 梯度, 即变负荷初期幅值增大, 汽压响应后幅值减小。
策略一的焓水控制方式通过改变给水流量修正 分离器出口的焓值偏离, 其煤水关系根据锅炉设计
67
电力自动化
中国电力
第 41 卷
参数经运行阶段修正后确定, 符合机组各负荷段热 量平衡关系的变化特性, 且焓水控制可覆盖湿态运 行区域, 无需复杂的切换; 缺点是给水的调节将对机 组负荷产生扰动。策略二的过热度控制方式则直接 通过改变燃料量来修正分离器出口温度, 其优点是 调节过程对机组负荷影响较小; 缺点是临界点前后 过热度存在拐点, 动态过程调节量较大, 且对象特性 响应慢, 在煤水失配等异常工况下调节过程缓慢, 易 造成管壁超温。
系如图 2 所示。燃料量增大 , 负 荷 、压 力 、温 度 均 增
大; 调门开度增大, 负荷增大, 压 力 、温 度 降 低 ; 给 水
流量增大, 负荷、压力增大, 温度降低。图 2 中实线为
强相关关系, 虚线为弱相关关系, 在调节系统构建与
参数配置时, 弱相关关系将予以忽略, 而通过对各强
相关分量的不同系数配比, 可实现不同的协调控制
容错性, 收到了满意的效果。
关键词: 超临界机组; 超超临界机组; 协调控制; 控制特性; 控制策略
中图分类号: TK32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4-9649( 2008) 03-0066-04
0 引言
随着材料技术的发展和节能要求的不断提高, 超临界及超超临界机组在国内电源建设中得到了越 来 越 广 泛 的 应 用 。采 用 直 流 锅 炉 的 超 临 界 、超 超 临 界 机组区别于传统亚临界汽包炉, 其工艺流程与对象 特性发生了较大变化, 必须采用不同的运行方式与协 调控制策略。针对不同类型的锅炉及制造厂不同的控 制要求, 在设计与调试过程中, 采取的控制策略也将 各不相同, 且各有其优缺点。在对兰溪电厂 600 MW 超临界机组及玉环电厂 1 000 MW 超超临界机组等多 台基建机组协调控制系统的设计、应用与完善的工作 中, 研究分析了直流机组的协调控制特性与控制要 点, 对比分析了 2 种不同控制策略的优缺点, 并提出 了改进措施, 实际应用情况证明效果良好。
( 1) 直流系统对蓄热特性的影响。机组的可用蓄 热主要来源于锅炉汽水流程中的金属吸热部件与汽 水工质在温度变化时的热惯性, 与汽水工质相比, 金
属部件的比热要小许多, 因此, 在锅炉蓄热能力中起 主要作用的是在锅炉管道与联箱中流动与混合的汽 水工质, 而处于蒸发区的饱和水的比热最大, 蓄热能 力最强。与汽包炉相比, 直流锅炉没有重型汽包、较 粗的下降管, 水容积也小许多, 尤其是蒸发区容积很 小, 因此, 在相同的汽压条件下, 其蓄热能力仅为汽 包炉的 1/4 ̄1/3。
对于直流机组的协调控制系统, 热量平衡仍是 机炉协调的关键。没有汽包的蓄热缓冲, 给水流量在 较短延时后将直接反映于蒸汽流量, 而调门指令对 耗汽量的缓变影响反而要小许多, 因此, 锅炉吸热量 与汽轮机耗汽量的平衡关系将转变为吸热量与给水 量的平衡, 只要保持好变负荷过程中的这一热量平 衡关系, 则分离器出口比焓或过热度将始终保持平 稳, 机炉处于协调平稳的受控状态。焓水控制与过热 度控制仅是平稳工况下的缓变控制, 在机炉热量失 配的非协调状态下是无法完成正常参数调节的。
λ' GPI ( ΔH)
( 3)
式 中 , ND 为 负 荷 指 令 ; GPI 、GPID 为 调 节 器 算 法 ; k1  ̄k4
为负荷—汽压分量的配比系数 ; f1 ( x) 为 汽 轮 机 前 馈
图 2 直流锅炉协调控制系统对象结构模型 Fig. 2 Model of the object s tructure for CCS in
1 超临界机组控制对象与控制模型分析
1.1 机组蓄热特性
机 组 的 蓄 热 特 性 直 接 影 响 机 组 响 应 AGC 负 荷 指令的随动性能, 正确分析与利用锅炉蓄热对机组 协调控制系统的策略选择与参数配置具有重要意 义 。超 临 界 、超 超 临 界 直 流 锅 炉 的 蓄 热 特 性 与 亚 临 界 汽包锅炉有很大区别, 主要表现在以下 2 个方面。
( 2) 机组参数对蓄热特性的影响。汽水工质的热 力学特性决定了锅炉蓄热特性将受机组热力参数的 影响。文献[ 1] 给出了锅炉蓄热系数随汽压变化的规 律, 机组滑压运行时蓄热系数与汽压成反比关系。从 水蒸汽温熵图上可分析其机理, 如图 1 所示, 以汽轮 机调门开启为例, 汽压下降, 锅炉蓄热作用使汽温延 缓下降, 饱和区工质吸热进入微过热区, 维持蒸汽流 量的增加。在微过热区, 汽压越高, 等压线与饱和蒸 汽线的夹角越大, 降压过程工质吸热越多, 新平衡点 的饱和汽焓上升也越多( 如曲线 3 所示) , 因此, 在汽 压较高工况下工质汽温下降快, 平衡时间短, 锅炉蓄 热所产生的蒸汽流量少, 过程汽压下降快。机组蓄热 能力的这一变化特性导致了滑压运行机组在高负荷 段负荷对调门响应相对较弱, 而汽压对调门响应则 相对敏感, 易产生偏离。
策略。调节系统的时域指令模型可表述如下:
汽轮机指令 μT = f1 ( ND) +GPI( k1 ΔNE - k2 ΔPT ) ( 1)
燃料指令 M= f2 ( ND ) +f3 [ GPID ( k3 ΔNE +k4 ΔPT ) ] +
λGPI ( Δθ)
( 2)
给水指令 W = f4 ( ND ) +f5 [ GPID ( k3 ΔNE +k4 ΔPT ) ] +
4.4 过热度控制策略完善措施
提高燃料超前指令上升沿速率, 使蓄热损失及 时补充; 适当增加锅炉主控的负荷偏差调节分量, 使 稳态工况下煤水指令参与消除负荷扰动能力加强。
修正过热度设定值曲线, 平滑拐点; 增加给水超 弛调节回路, 取过热度设定值加安全余量作为超弛 调节器的调节定值, 取实际过热度为被调量, 调节器 参数为强积分配置, 下限设置为零, 正常工况保持零 输出, 同时设置安全上限。
4.3 焓水控制策略完善措施
减小汽轮机主控负荷调节分量的偏差死区, 提 早参与负荷调节; 合理设置汽轮机主控负荷调节分 量的配比系数, 少量牺牲汽压控制的精度; 滑压变负 荷初期, 使汽压设定值反向变化, 利用汽轮机的正向 调节尽可能多地利用锅炉蓄热。
焓控制器采用变比例调节, 偏差较小时采用缓 变的纯积分控制, 随着焓值偏离的加大, 逐渐增强调 节器的比例作用。
3 2 种典型控制策略对比分析
兰溪电厂超临界机组采用汽轮机跟随为基础的 机炉协调控制系统与焓水控制策略( 策略一) , 玉环 电厂超超临界机组采用锅炉跟随为基础的协调控制 系统与分离器出口过热度控制策略( 策略二) , 2 种 策略各有其优缺点。
策略一的锅炉主控利用给水流量直接控制负 荷, 汽压参数将不会产生明显偏离, 调节过程较平 稳, 汽轮机调门调节幅度小, 利于系统稳定; 缺点是 负荷对给水的响应仍存在短暂延迟, 负荷的初始响 应存在死区。策略二由汽轮机调门控制机组负荷, 负 荷的初始暂态响应较快, 适合于 AGC 的指令要求; 但负荷维持时间较短, 汽压初始偏离较大, 稳态运行 时锅炉侧对负荷的响应滞后, 克服负荷扰动的稳定 周期较长。
对于超临界、超超临界机组, 在达到临界压力附 近时, 随着汽压升高, 蒸发段变短, 蓄热能力快速下 降, 过临界后蒸发段消失, 热水直接转化为蒸汽, 汽 压的下降将不能直接导致相变发生, 蓄热利用对蒸 汽流量影响很小, 仅由于给水推动原相变区物理位置
收稿日期: 2007-10-12; 修回日期: 2007-12-30 作 者 简 介 : 尹 峰 ( 1972-) , 男 , 浙 江 金 华 人 , 硕 士 , 高 级 工 程 师 , 从 事 火 电 厂 热 工 自 动 化 、协 调 控 制 及 AGC 控 制 的 研 究 。
界、超超临界区域
负荷与汽压的调门响应特性发生了更显著的变化。
1.2 协调控制系统结构模型
直流锅炉的协调控制系统对象结构模型可简化
为一个三输入三输出系统, 输入为燃料量 M( %) 、汽
轮机调门开度 μT ( %) 、给水流量 W( %) , 输出为机前 压 力 PT ( MPa) 、机 组 负 荷 NE( MW) 、分 离 器 出 口 蒸 汽 温 度 θ( ℃) 或 焓 值 H( kJ/kg) , 其 相 互 间 的 耦 合 关
once- through boilers
相比汽包锅炉, 汽轮机跟随为基础的协调控制 系统更适应于直流锅炉的蓄热与汽水流动特性。直 流炉给水流量变化直接推动蒸汽流量变化影响负 荷, 响应速度远大于燃料量变化对负荷的影响; 而高 负荷段直流炉可用蓄热少, 汽压对调门的变化则响 应更快。不过, 传统的锅炉跟随为基础的协调控制系 统也同样适用于直流锅炉, 在这种方式下, 初始阶段 汽压偏离较快, 但后续调节中锅炉热惯性小, 能量补 充快, 适合连续滑压运行。
2 直流机组协调控制特性
1—等比焓线; 2—等压线; 3—调门开启后工质热力参数的变化过程;
4—饱和蒸汽线; 5—临界点
图 1 汽水工质热力学变化特性
Fig. 1 The thermodynamic characteris tics of water and
s team parameters
后移, 热水吸热升温后转化为少量蒸汽。因此在超临
压变化的非线性严重, 影响机组负荷响应速率; 三输入三输出的协调控制系统对象结构对变负荷过程中的
热量平衡与负荷调节的抗扰动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通过对兰溪电厂超临界机组与玉环电厂超超临界机组
2 种不同协调控制策略的对比分析和应用完善, 提出增加燃料超前指令初始变化梯度, 分别调度煤、水超
前指令时序与幅值, 采用变比例焓控制器, 增加过热度给水超弛调节回路等改进措施, 改善过程协调性与
E-mail: yin_feng@ri.zpepc.com.cn
66
第3期
尹 峰等: 超( 超) 临界机组协调控制特性与控制策略
电力自动化
函 数 ; f2 ( x) 、f4 ( x) 为 超 前 指 令 函 数 ; f3 ( x) 、f5 ( x) 为 煤 水分配函数; λ、λ' 为焓温选择系数。
4.2 改善煤水动态平衡关系
在共同接收的锅炉主控指令后将燃料指令与给 水指令的超前前馈回路分开设置、分别整定, 根据实 际分离器出口温度响应情况, 通过时序与幅值的合 理分配, 使整个动态过程保持热量平衡。现场整定表 明, 燃料初始超前量要强许多, 而给水超前量与其保 持一定相位差, 且变化较平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