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黄的大豆笠》《散步》短文初一优秀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金黄的大豆笠》《散步》短文初一优秀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金黄的大豆笠》和《散步》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4.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学会关爱家人。

二、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
1.理解课文中的深层含义。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金黄的大豆笠》
1.导入新课
利用图片展示金黄的大豆笠,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主题。

学生自由发言,谈谈对大豆笠的印象。

2.自读课文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内容,感知作者情感。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3.分析课文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分析课文中的表达技巧,如对比、排比等。

4.小组讨论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各小组代表发言,交流讨论成果。

学生自由发言,谈谈自己的感悟。

第二课时:《散步》
1.导入新课
利用图片展示散步的场景,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主题。

学生自由发言,谈谈对散步的印象。

2.自读课文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内容,感知作者情感。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3.分析课文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对比、排比等。

分析课文中的表达技巧,如情景交融、以小见大等。

4.小组讨论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各小组代表发言,交流讨论成果。

学生自由发言,谈谈自己的感悟。

6.写作训练
教师给出写作话题:“写一篇关于家庭温馨时刻的短文。


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和自己的感悟进行写作。

五、作业布置
1.背诵课文《金黄的大豆笠》和《散步》。

2.根据课堂讨论,写一篇关于家乡或家庭的短文。

六、教学反思
重难点补充:
第二课时:《散步》
1.分析课文
“同学们,文章中作者的情感是如何随着散步的过程发生变化的?请找出相关的语句。


学生回答后,教师继续引导:“那么,这种情感变化背后有什么深层含义呢?”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
“请大家找一找,文章中使用了哪些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它们各自有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后,教师进一步解释:“比喻让抽象的情感变得具体,拟人则让景物有了生命,这样的修辞手法让文章更生动。


2.小组讨论
教师提出讨论问题:“在《散步》这篇文章中,作者如何通过细节描写传达家庭的温暖和谐?”
学生甲:“我觉得作者通过描述散步时的小细节,比如‘我背上的
小书包’,展现了父母对儿子的关爱。


学生乙:“对,还有‘母亲走在前面,我们跟在后面’,这个描写让我感受到了家庭中长幼有序的和谐。


“通过这篇文章,我们感受到了什么?请用一个词来概括。


学生回答后,教师继续:“是的,家庭的温暖。

那么,作者是如何通过文字让我们感受到这种温暖的呢?”
“请大家再读一读文章的结尾,作者说‘这样,我们慢慢地,慢慢地,走入了新的生活’,这里的‘慢慢地’有什么特别的含义?”
4.写作训练
“现在,请大家以‘一次难忘的散步’为题,写一篇短文。

在写作时,注意运用我们在课文中学习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学生写作时,教师巡回指导,提供个别辅导。

通过这样的补充,教学过程更加丰富和具体,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和吸收知识点。

注意事项:
1.关注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对于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适当增加难度,引导他们深入挖掘课文背后的深层含义;对于理解能力较弱的学生,要耐心引导,确保他们能够跟上教学进度。

2.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激发学习兴趣。

在讲解课文时,尽量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让他们感受到语文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积极互动。

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主动提问、回答问题,培养他们的主人翁意识。

4.注重培养阅读习惯,提高阅读能力。

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5.灵活运用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形式。

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如讨论、表演、写作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6.注重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

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他们学会关爱家人、珍惜家庭生活。

7.定期进行教学反思,调整教学策略。

教师要定期反思自己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反馈和实际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8.加强家校沟通,共同促进学长。

与家长保持密切联系,了解学生的家庭状况和学习情况,共同关注学生的成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