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麦积山石窟看北朝木构建筑的发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伟 , 下启隋唐的严整明朗 , 具有继往开 来的意义 。
隋唐时期 , 是我国古代建筑的成熟 期 , 建筑技术和艺术都得到巨大发展 。
隋是这个成熟期的开端 。由于结束了长 期动荡的社会局面 , 经济 、文化发展 , 从而也推动了建筑技术的进步 。举世闻
名的赵州 桥便是其中一例 。麦积山第 5 窟就开凿于这一时期 。这一仿木构建筑 开凿的洞窟 , 未雕出屋顶 。它虽由于地 震崩塌一部分 , 但是梁 、柱 、斗 、替 木等的相互关系却保留得极为完整 。廊 柱为方形 , 柱顶做栌斗 , 阑额做在栌斗 下面的柱头之间 。栌斗正面斗口上出挑 尖 梁头 , 两 侧面 雕出 泥 斗 , 上 托替 木 , 在两泥斗 之间又做一人字 作补 间斗 。这种做法已开唐代之风 。更为 重 要的 是这 是木 构建 筑 发展 成熟 的标 志 。阑 额由 柱头 栌斗 之 上移 至两 柱之 间 , 使柱与柱之间有了直接的横向联系 构件 。这一变化使木结构的整体稳定性 大大加强 , 建筑物的抗震性亦随之进一 步提高 。秦汉以来一直沿用的纵向受力 梁架在此时已转变为横向受力梁架 。这 一技术的进步 ,为大体量 、大空间建筑的 发展创造了条件 , 是隋唐以至后代建造 大型宫殿的基础 。如唐大明宫麟德殿 , 面 积约 5 000 平 方米 , 采 用了 面阔 11 间 、进深 17 间的柱网布置 。含元殿则采 用 减去 中间 一列 柱的 办 法加 大室 内空 间 , 使跨度 达到了 10 米 。这 说明中国 木结构建筑作为一个独特的建筑体系自 汉代初步形成以来 , 至此已发展成熟 。
建筑的发展过程是前后联系的 。每 一个时代的发展 、创新 , 都离不开前一 时期建筑技术方面的成就 。我们通过对 麦积山在北魏 、西魏 、北周 、隋这几个 时期开凿的仿木构建筑崖阁的分析 , 就 可以知道这几个时期在建筑发展史上是 一个重要的过渡期 。建筑结构逐步走向 了成熟 , 为唐代建筑繁荣发展打下了基 础。
作了草 草回 填 。原 来埋 入坑 中的 帐 篷被扔 在墓 旁 , 帐 篷的 几根 金属 撑 杆扔在 墓后 小沙丘 背面 , 睡 垫一 半 埋在墓 的沙 土中 , 一半 露出 墓外 。 遗体在 墓外 没有发 现 , 估计 尚在 墓 中 。距 墓不 远处 , 有车 轮印 迹 。据 分析 , 盗墓 者慕 “名” 而来 , 怀 疑 墓中有值钱的遗物而盗掘 。
( 周少华)
46
( 审稿 王尚寿)
著 名 探 险 家 余 纯 顺墓 遭 盗 掘
1997 年 5 月 9 日 , 巴 音郭楞 国 际旅 游总公 司党 支部书 记彭 戈侠 、 副总 经理刘 和平 与新疆 电视 台刘 勇 等 人 前 往 罗 布 泊 拍 摄 《走 向 罗 布 泊》 专题片 并纪 念余纯 顺遇 难一 周 年 。5 月 15 日上午 12 时许 , 他们来 到余 纯顺墓 地 , 不料却 看到 壮士 墓 已惨 遭盗掘 。写 有 “余 纯顺 壮士 遇 难地” 的墓 碑仍 然竖立 在墓 前 , 但 墓方 , 但在麦积山石窟的雕塑中 , 却是一个重 要的风格转变期 。就木构建筑而言 , 也 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阶段 。开凿于北周的

麦看
积北
山朝
石木
窟构的
建发
○ 董
筑展
广 强
第 4 窟 , 是我国石窟中最大的一个仿木
结构雕凿的洞窟 。单檐庑殿顶 , 前为面 阔七间八柱的廊檐 , 宽 31 . 7 米 , 通高 15 米 。雕凿 精工 , 气势 宏伟壮 丽 。从 结构上看 , 这一时期仍沿用栌斗之上架
北魏时期 , 由于政府的支持 , 佛教 得以迅速发展 , 因而在各地大力开凿石 窟 。麦积山第 30 窟就 是这一时期 开凿 的 。它 是仿 木构 建筑 开凿 的殿 堂式 崖 阁 , 单 檐庑殿顶 , 有 正脊 、角脊 、鸱尾 、 瓦垅等 。三间四柱 , 柱上作栌斗 , 斗上 承阑额和梁头 。这种将阑额置于柱顶栌 斗之上的作法 , 是沿用了秦汉以来的纵 向梁架受力结构 。柱与柱之间没有直接 联系的构件 , 因此整体结构的稳定性不 强 , 是 一种 尚没 有发 展成 熟的 梁架 结 构 。它限制了木构建筑向大空间 、大体 量方向的发展 。所以 , 当时的大体量建 筑是依赖夯土高台外包小空间木构建筑 的办法解决的 , 这就是盛极一时的高台 建筑 。从其他资料看 , 南北朝时期仍有 这种 建筑的遗风 。从 30 窟的建筑 风格 来看 , 高耸 、突出的鸱尾装饰 , 使整个 建 筑微异于 两汉 。开凿 于西 魏的第 43 窟 , 也是仿木构建筑的崖阁 。开间 、梁 架结 构同于第 30 窟 , 但鸱尾的形 象趋 于柔和 。从上述两个崖阁可以看出 , 从 汉至西魏这段时间 , 建筑技术就木构架 建筑而言 , 仍沿袭两汉 , 无多大发展 。 但在建筑风格上 , 有朝着柔和精丽的方 向发展的趋势 , 这是稍异于两汉质朴的 建筑风格的 。
阑额的纵向受力梁架 , 这说明北周时期 仍没有解决梁架受力稳定性这一技术问 题 。但此 时的 建筑 风格 已明 显异 于 两
汉 。正脊 、角脊线条柔和舒展 , 鸱尾雕 凿较为圆润 , 与正脊 、角脊浑然一体 。 和 30 窟 、43 窟 的鸱 尾 相 比 , 较 为 饱 满 。其建 筑风 格 , 上承 秦汉 的浑 厚 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