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语文教案22宋词二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宋词两首》
教学过程设计:
课题引入:
介绍余秋雨的《东破突围》,正是由于被贬职,苏东坡突破了小人们的包围,使他真正审视人生的真谛,从而写出了流传千古的旷世杰作《前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
《念奴娇赤壁怀古》历来被称为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作,是苏轼被贬到黄州期间所写,表达了词人对古代英雄的赞美和壮志未酬的感慨。
教学步骤及主要内容:
《念奴娇赤壁怀古》
1,大将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分析“大”“淘”---------有气势
淘尽风流人物,解释风流人物---------无数出色的人才
2 可怀人物那么多,为什单单怀念周瑜?捕捉有关描写周瑜的语句,分析周瑜形象
小组讨论
明确:小乔初嫁了---------英雄
雄姿英发-----------有气魄
羽扇纶巾--------------儒将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大智大勇
是个风流人物
3 作者把周瑜放在怎样的背景下来写?
明确:景色描写中--------------乱石惊涛浪花
4 这个景色有什么特点?如何描写?
明确:气势磅礴
穿空-----------峻伟
卷千堆------------浩大
用了比喻、夸张、拟人的手法
千堆雪比喻巨浪
5 为什么把周瑜放到这样一个景色中去?
衬托英雄气概、英雄风采,景和人相得益彰。
6 讨论:为什么单单怀周瑜?
参考:①建功年龄
苏轼四十多岁团练副使虚职
周瑜二十多岁就被重用
②机遇
苏轼遗憾没有碰到这样的机会
周瑜碰到了孙权这样的明君
③赤壁之战中主要角色是周瑜
④惺惺惜惺惺苏轼:“知音如周瑜。
”
怀古的目的是为了抒发感情
7抒发什么感情?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笑什么--------------多情
多情--------------多愁善感
愁什么--------------被排挤不得志仕途不平大志难以实现
感---------------惆怅失意
8 但文章如果仅仅停留在这个层面,就不是苏轼了。
如何理解“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明确:人生如梦,自己一生算得了什么,在千古人物都被淘尽的大江之畔,想到的不应
该仅仅是自己,而应该是千古不变的江月,就把这杯酒敬给了千古不变的江月。
应该说他能迅速从惆怅失意中解脱出来,表达了苏轼特有的旷达洒脱情怀。
这真叫做人生短暂,江月永恒,壮志难酬,豪情长存。
《雨霖铃》
一、简介柳永:
柳永(980-1053),原名三变,字耆卿,崇安(今福建崇安县)人。
仁宗景祐元年(1034)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
早年屡试不第,仕途上遭遇坎坷,生活穷愁潦倒,为人放荡不羁。
他在城市生活的时间很长,经常出入娼馆酒楼间,与教坊乐工和歌伎们交往,因而熟悉士民、歌伎的生活,并通晓乐律。
他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由于他的生活环境,使他成为以描写城市风貌和羁旅行役见长的婉跃派的代表词人。
柳永对北宋词的发展有重要的贡献与影响。
第一,他制作了大量的慢词长调,使词从小令为主过渡到慢词占优势地位,从而为词容纳更多的内容提供了相应的表现方式。
第二,他发展了词的表现手法,善于铺叙,善于运用白描,写景抒情密切结合,语言通俗易懂,音律和谐优美。
柳词在宋元时期流传最广,相传当时“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
有词集《乐章集》。
二、整体感知课文
播放课件,诵读词作,体味感情。
提问:在封建时代,歌伎是很没有地位的,是受歧视、受迫害的社会底层市民。
那么作为封建文人学士的柳永,一个上层的文化人,与歌伎混在一起——甚至谈起恋爱来,岂不是自降身份,自我作贱?大家怎么看这个问题呢?
明确:柳永虽然才情卓著,但早年屡试不第,一生仕途坎坷,生活穷困。
经常出入娼馆酒楼,深深了解歌伎们的生活,深切同情她们的不幸遭遇。
他同歌伎的交往并不像浪荡公子,纨绔子弟之流的风花雪月,虽然身份不同,但在歌楼酒馆,他找到了感情的寄托,找到了发挥才华的地方。
正是“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在他的很多佳作,很多取材于同歌伎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
(结合发给学生的资料来讲)
这首词描写了作者要离开汴京(开封)时和他心爱的歌伎难舍难分的痛苦心情,是柳永
的代表作品之一,是宋元时期流行的“宋金十大曲”之一。
三、分析课文
分析上阕的情与景的关系,重点鉴赏情景交融、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1).提问:上阕中的景是虚景还是实景?分别选取了哪些景物?词人的感情通过哪些词语能表现出来?
明确:上阕写的是离别之时眼前的景物,是实景。
景物――寒蝉、长亭、骤雨、兰舟、烟波、暮霭
情感――凄切、无绪、留恋、无语凝噎
(2).提问:“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描绘了一副怎样的画面?作者是如何通过写景来准确传情的?
明确:这一句作者交代了送别时的时间、地点、天气情况,用“寒蝉”“长亭”“骤雨”三个独立的画面构成一副秋雨黄昏送别图。
一阵骤雨过后,景色特别鲜明刺眼,周围都是凄切的蝉声,又正是暮色苍茫时分,对着这送别的长亭,词人的离愁达到了最高程度。
大家知道写景是为了渲染气氛,表面写景,实则抒情。
这一句酿造了一种足以触动离愁别绪的气氛,打下全词情感的基础。
(3)“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中“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三种景物与词人的愁绪有何联系?
明确:浩渺无际的江面上的粼粼水波与词人心头长时间难以排解的惆怅相似;傍晚云雾浓重的特点与词人心情的沉重压抑相似;楚地天空的空阔辽远与愁绪的无边无际相似。
词人用比喻的修辞方法选取三种有代表性的景物充分表现了离别的愁绪:如千里烟波般绵长;如沉沉暮霭般浓重;如楚地天空般辽远。
(4)学生试着背诵上阕
四、分析下阕,重点鉴赏典型诗歌意象。
(1). 教师引入:下阕字字珠矶,句句含情。
词人写景选用了中国古典诗歌中常见的典型意象,请找出来,并思考为什么要用这些意象。
请同学们给合之前所学,讨论3分钟,谈谈自己的理解。
明确:下阕写的是别后之境。
这是词人的想象,是虚景。
意象――酒、柳、风、月
关于酒:借酒消愁。
如: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李白“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清照“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王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关于月:月是离合的象征。
如:苏轼“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白居易“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关于柳:和别情有关。
如:《诗经》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李白“年年柳色,灞陵伤别”;温庭筠“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
关于风:凄凉的感觉。
自古逢秋悲寂寥。
秋天是特别让人伤感的季节,晓风轻拂,带来的并不是快意,而是凉意。
如: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
“今宵酒醒何处?扬柳岸晓风残月”历来为人传诵,甚至有人拿它来代表柳词。
因为这两句集中了许多最能触动离愁的东西入词,构成凄凉的意境,淋漓尽致地抒发了“伤离别”的情思。
五、小结
此词写别情,为柳永的名作之一。
作者在倾诉难以割舍的离愁中,同时也抒发了生平遭遇不幸的感慨,所以深感前途黯然无色。
通篇层层铺叙,上下阕通过衬托、点染,浑成一片。
写景抒情都用白描,形容尽致。
教研室主任审阅签名:教务处审阅签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