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教案《1500年到1840年的中国与西方》省级公开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创】教案《1500年到1840年的中国与西方》省级公开
课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从1500年到1840年的西方及中国历史;理解这一时期中西在政治、经济、思想、外交等方面的做出的选择;通过引导学生通过分析这一段时期中西之间的差异,归纳中国落后的原因与西方进步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
结合马嘎尔尼访华事件中的两份国书和两份礼单,分析中西双方在这一时期做出的不同选择,理解不同选择带来的不同命运。
采用翻转课堂模式,学生通过课前观看教师录制好的教学视频以及相关教学材料,用思维导图展现课前学习成果,课堂上就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教师的分析、归纳,利用信息技术与学生共同学习、讨论,协作完成学习任务。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融入世界是这一时期文明演进的轨迹,但中国却独树一帜,这一选择对中国近代的命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西方选择更新换代,上升到世界首位。
通过中西命运比较,引导学生从文明史观、全球史观、近代化史观的角度来看待鸦片战争前的这段历史,感触近代前夜的中国,落日虽然辉煌,跟踵而来却是长夜无歌。
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世界联系日益紧密的今天,激发学生必须树立世界眼光,与时俱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中西在16世纪—19世纪期间政治、经济、思想、外交等方面的表现。
难点:中西拉开差距的原因。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教学过程
导入:欢迎大家和我一起进入历史翻转课堂。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1500—1840的中国与西方。
课前大家通过老师提供的网站已经对这块内容有所了解。
现在我想问大家:你们知道1793年的秋天发生了什么事?
这一年很普通,很不经意,但这一年却发生了一件影响后来中国走向的意义深远的事情,中国未来命运也就此悄悄改变。
美国哲学家丁格说过一句话:命运不是机遇,而是选择。
1793年来到中国面前的选择到底是什么?它为何会改变中国的命运?
讲授新课:这一年,乾隆皇帝80岁。
也是这一年,英国政府派马嘎尔尼带着国书和礼品漂洋过海来祝寿。
这是中英历史上第一次官方意义上的交往。
英国主动选择了中国。
(出示英国国书)思考:事实上,英国不远万里到中国的真正目的是什么?在英国国书上你们看到了哪些字眼?
英国人一直相信中国就像《马可·波罗游记》中所写的那样,黄金遍地,人人都身穿绫罗绸缎,是“世上最美、人口最多、最昌盛的王国”。
他们希望与具有神秘色彩的中国建立贸易关系,打开中国的市场。
(出示乾隆接见英国使臣马嘎尔尼图)问:面对积极主动的英国,我们的态度是什么?
一开始乾隆帝对这位远道而来的朋友表示欢迎。
但是,当西方真正地遭遇了东方,谁都没想到中西双方开始出现激烈的争吵,一个不可调和的分歧出现在面见皇帝时的礼仪上。
清朝一直自视为“天朝上国”,其余国家皆为“蛮夷”,除了朝贡关系,不知道还有什么国际关系。
因此他要求马遵守天朝礼制,行三跪九叩的大礼,而马戛尔尼却不肯让步,选择西方的礼节单膝下跪。
问:除了礼节上的争执,对于英国提出的通商要求,(出示中国国书,学生翻译)中国如何表态?
信中全数予以回绝,认为,“这与天朝体制不合,断不可行。
天朝富有四海,种种贵重之物,无所不有,我们从来不稀罕奇巧之物,也没有什么需要向你们国家购买的。
”
教师归纳:两份国书,我们感受到中西双方对于世界认识的不同。
一个积极主动,一个盲目自大。
问:那礼单呢?
马嘎尼尔为了展现这个时期英国的经济水平,(出示英国礼单)带来的礼物颇费苦心。
而中国的回礼也颇有“天朝赏赐”之意。
问:中英两份礼单各有什么不同?
英国的礼物除了投中国皇帝之所好,更多地显示了英国这一时期的科技水平。
比如天文地理仪器、枪炮、车船模型和玻璃火镜等。
表明英国这时期已进入工业文明。
相反,中国这时候还是什么经济形态?(典型的农业社会)
教师归纳:两份礼单,我们可以感受中西双方发展程度的不同,一个先进,一个保守。
对于一个渴望科学技术的国家而言,英国的礼物无疑是无价之宝。
但是清政府却认为这些礼物毫无用途。
这些礼物后来被当做好看的摆设陈列在北京的圆明园里,有些甚至到1900年八国联军攻进紫禁城时仍未开拆。
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差异性选择?
问:现在请你们拿出课前画得思维导图,想想为什么这个时期中国底气这么足?(学生个别发言)我们请个同学展示一下这个时期他眼中的中国。
(学生代表展示思维导图)
老师点评:这位同学给我们介绍了明清时期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一系列成就。
特别是经济方面,手工业和商业繁荣,文化方面,出现了小说和京剧等等。
有没同学需要补充的?
教师归纳:确实中国它有无以替代的商品——茶叶,有制作精美的丝绸和瓷器,同时,它还有全球最大的消费者市场。
很多时候它确实是不可战胜的。
正如(美)戈德斯通在他的《为什么是欧洲》提到,在1500年以前的很多个世纪里,由于其更为发达的农业和更为先进的技术,大部分的亚洲国家都要比欧洲更为富有。
然而,历史的悲剧就在这里。
正是因为这种优越感,影响了它的选择。
思考:美国著名的历史学家费正清曾说过:“导致中国落后的一个原因恰恰就是中国的文明在近代以前已经取得的成就本身。
”你怎么理解这句话?请结合明清时期的有关史实,从政治、经济和文化角度分析中国落后的原因。
(学生个别发言,老师完成思维导图)政治:中国用君主专制来稳定社会,到了这一时期通过设立内阁和军机处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结果反而使封建社会走向衰弱,阻碍了社会的发展。
经济:传统的农耕文明取得了巨大成就,居世界领先地位;但当世界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时,中国依旧选择重农抑商,落后于世界潮流。
文化:明清时期文化取得繁盛的同时,仍然没走出科举制的旧束缚,体现为八股文和文字狱,遏制了人们的思想。
外交方面,便是赤裸裸的闭关锁国和海禁。
阻断了中国与西方的交往。
正是因为这样的选择,清朝失去了一次认识世界,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
正如斯塔夫里阿诺斯在他的《全球通史》中提到的:在这一时期里,欧洲人凭借他们在海外活动中的领导能力,上升到世界首位。
而中国人依然选择自信和独立。
生活在圆明园中,自认为无所不知的皇帝哪里知道,世界早在1500年就已重新布局,他眼中的蛮夷们早已迈入了工业文明时代,而中国还在用他们已经抛弃的农业模式和封建制度。
问:接下来拿出你们的思维导图,我们就一起来看看1500年开始,世界发展到什么程度。
(学生个别发言,学生代表展示思维导图)
老师点评:说的很好,这位同学给我们介绍了这一时期世界在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方面的表现。
有没同学补充的?
(老师结合图片,让学生归纳,完成思维导图板书)从这个同学的介绍,我们可以感觉,1500年开始,中西的差距越来越大。
当我们还沉醉在君临天下中;西方的国王正躺在断头台上。
为什么出现这种差别?是谁把他们送上了断头台?(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到来)此时的欧洲君主专制纷纷垮台,取而代之的是资产阶级代议制。
当我们在犁间耕作、休憩时;英国的蒸汽锅炉正在拼命吼叫。
为什么出现这种差别?此时的欧洲正在经历什么事?(工业革命)开始采用机器大生产,在重商主义政策支持下,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当我们的范进因中举而神经错落时;牛顿通过自制的反射望远镜关注着宇宙的规律。
为什么出现这种差别?是什么事情让欧洲人思想如此先进?(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解放了人的思想,近代科学应运而生。
当我们在为“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沾沾自喜时;西方的殖民者在哥白尼的开拓下,正在掠夺金钱,贩卖奴隶,开辟市场,力图建立一个全新的世界!(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
问:在鸦片战争前,我们中国其实也出现一些工业文明的迹象?在中国的江南一带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在思想领域也出现了一些反封建的斗士,但是清政府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在16世纪这个十字路口,天朝选右,西方选左!我们前面说到,选择决定命运。
在这种选择之下,中国和西方命运如何?中国的农业文明,日薄西山。
而西方的工业文明,如日中天。
(出示图片文字材料)我们从马嘎尔尼的所见所闻便能窥探一二。
尽管马嘎尔尼没有达到通商的目的,但他把清朝的虚弱看的一清二楚,他发现他们臆想中黄金遍地并不存在,取
而代之的是贫困落后的景象。
离开北京前,马嘎尔尼说了这么一段话:“清帝国好比是一艘破烂不堪的头等战舰,它之所以在过去一百五十年中没有沉没,仅仅是由于一班幸运的、能干而警觉的军官们的支撑。
而它胜过其邻船的地方,只在它的体积和外表。
”所以1500年后,世界先后崛起9个大国。
而中国有没能跻身当时的大国之列?48年后,1840年,日益强大的英国舰队重新驶回广州。
所不同的是,这次没有礼仪的争执和磋商,而是大炮声里轰开中国的大门,也轰开了近代中国百年的屈辱历史。
这是工业文明对农业文明的较量,这也是中国落后、自大、封闭付出的代价。
走近中西这段历史,留给我们的是太多的思考与反思。
中国古代文明光辉灿烂,却因为错过选择,造就了近代的悲壮命运。
回首历史,瞻望未来。
思考:全球化的今天我们应该怎么做?(学生讨论发言)
总结: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世界联系日益紧密的今天,我们必须吸取历史的教训,树立世界眼光,与时俱进,把握机遇,才能实现中国梦。
(结合国家新举措——亚投行,致力于推动亚洲地区基础设施的投资,向世界证明中国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爱好和平与发展的国家;一带一路,途径60多个国家,中国力图形成一个全方位的开放格局;以“一带一路”为中心,构建全球化高标准的自由贸易区,外国货物免税进口,进一步实现贸易自由化。
这些举措都进一步提升了中国在亚洲和世界的号召力和影响力。
)“落后就要挨打”就是亘古不变的道理,中华民族想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要发展经济,壮大实力。
作业:拿出你们的手机,扫一扫屏幕上的二维码,一起来完成今天的课堂练习。
(教师点评作业并进行课堂小结)不知过去,无以图将来!让我们铭记中国近代前夜的这段历史,铭记我们因为选择的失误而错过发展的机遇。
也让我们以史为鉴,跟上时代脚步。
(五)教学反思
信息化背景下的历史教学,信息已不是稀缺资源,如何在过剩的信息中做出正确的判断,然后驾驭信息,为教师自我所用是历史课备课过程中的关键所在。
同时,如何在课堂中培养学生通过多重信息的分析比对、精确推论,再结合生活经验的调用,从而透过文字表象理解真正地理解历史本身,这是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