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8_0级与昆仑山口西8_1级地震前地震活动异常特征与启示

合集下载

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前后地下流体远场效应的研究

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前后地下流体远场效应的研究
它 的西 段 有 较 强 的第 四纪 火 山活 动 , 别 是 玛 曲 、 沁 一花 石 峡 一库 赛 湖 一 段 现今 地 壳 构 特 玛 造 活 动 更 为 强 烈 口 , 有 强 地 震 活 动 的 地 质 构 造 背 景 。 13 ]具 97年 1月 7 日在 此 断 裂 东 部 (s 5N,80E) 生 的 75级 地 震 在 地 表 形 成 了 30 i 长 的 地 震 断 裂 带 , 次 20 3 .O 9 .o 发 . 0k n 这 01年 1 1 月 1 4日 8 1 地 震 发 生 在 断 裂 西 部 , .级 同样 在 地 表 形 成 了 近 40 m 的地 震 断 裂 带 。 0k
变化 , 特 征 主 要 表 现 为 : 下 流 体 地 球 化 学测 项 出现 高值 异 常 、 气 井 震 前 发 生 井 喷 、 其 地 油 地
下 流 体 水 动 态 则 出现 同震 振 动 效 应 和 震 后 阶 跃 变化 。 最后 , 比分 析 了新 疆 及 邻 区 7级 对 以上 地 震 和 6级 强震 群 对 北 天 山地 区地 下 流 体 的 影 响 , 认 为 强 震 的 地 下 流 体 远 场 效 应 并 与震 中距 离具 有 明 显 的 关 系 。
形 成 1 长 3 0 i ~4 0 m 的 地 震 断 裂 带 u 条 5k n 0k 。 。这 次 地 震 的发 生 必 将 对 我 国西 部 的地 震 活 动 形 势 产 生 强 烈 的影 响 。 因 此 , 集 、 理 和 分 析 这 次 地 震 前 后 北 天 山 地 区 地 下 流 体 资 料 收 整
9 .。 , 区为海拔490 0 9E 震 m以上 的高原和山 区 , 源深 度 1k 左右 0 震 0i n 引。主震后 , 区在 l 震 1 月 1 日 又 发 生 57级 地 震 , 1 2 9 . 1 月 0日发 生 5 7级 地 震 , 1 3 日发 生 了 5 1 地 震 。2 . 1月 0 .级 1 月 8日发生 了 54 . 级地震 。以后余震逐 渐衰减 。 12 地 震 构 造 环 境 . 本次昆仑 山 口西 8 1 . 级地 震发 生在青 藏高原 北部 的昆仑 山构造 断裂 带。此断裂位于

对汶川8.0级地震前四川地区地电地磁观测异常的分析与思考

对汶川8.0级地震前四川地区地电地磁观测异常的分析与思考

第2期(总第135期)2010年6月 四 川 地 震EAR THQUAKE R ES E AR C H I N S ICHUAN No 12J une 2010收稿日期作者简介程万正(5),男,研究员,主要从事地震学和地震预报的研究1z z@6311对汶川810级地震前四川地区地电地磁观测异常的分析与思考程万正,任越霞,吴小平(四川省地震局预报研究所,四川 成都 610041)摘要:研究了汶川810级地震前四川地区模拟和数字地电、地磁类观测资料。

四川地区地电6台站的26测项模拟观测,在汶川810级地震前仅出现1项中期异常,异常台站比1/6=0117;异常测项比为1/26=0104。

对“九五”到“十五”期间四川地区数字化改造或数字地电观测资料,没有分析检测出异常项。

四川地区6个台的地磁垂直分量整点值的日变形态在震前2天出现波谷分裂的异常现象,由于平时出现此类异常频繁,若用于预测无统计学的显著意义。

可见汶川810级地震前四川地区地电和地磁类观测资料结果出现的异常现象比例是极低的。

同时对疑似或有争议的异常测项进行分析说明,对汶川810级地震前电磁类异常少的原因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地电;地磁;观测异常;疑似异常;汶川地震中图分类号:P3151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115(2010)02-0001-09汶川810级地震后,四川地区地电、地磁类固定台站观测资料和前兆异常的分析受到地震前兆观测和分析预测人员的广泛关注。

四川地区地电及大地电场观测项有62项,其中地电观测26项,含视电阻率和自然电位。

另外未纳入四川省地震局前兆数据库的PS100观测18项。

这些地电类观测点分布于鲜水河断裂带、龙门山断裂带和安宁河、则木河断裂带附近的地区。

持续观测时间,地电模拟台已监测约30年,“九五”、“十五”地电台观测时间较短,各台观测时间不等。

本文研究了汶川810级地震前四川地区地电、地磁类观测资料,分析给出了可能观测到的前兆异常项。

汶川8.0级地震宁夏前兆异常回顾与同震响应特征分析

汶川8.0级地震宁夏前兆异常回顾与同震响应特征分析

第44卷㊀第1期2022年1月地㊀震㊀工㊀程㊀学㊀报C H I N A E A R T H Q U A K EE N G I N E E R I N GJ O U R N A LV o l .44㊀N o .1J a n u a r y,2022㊀㊀收稿日期:2020G08G07㊀㊀基金项目:宁夏回族自治区重点研发计划重大(重点)项目(2018B F G 02011);宁夏地震局壳幔结构与孕震环境研究创新团队(C X 2019G3);宁夏地震局地下流体监测与应用研究创新团队(C X 2019G2);宁夏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20A A C 03442)㊀㊀第一作者简介:王晓涛(1990-),男,宁夏灵武人,硕士,工程师,现主要从事地震地下流体及地震预报等方面的研究.E Gm a i l :232082827@q q.c o m .王晓涛,马禾青,崔瑾,等.汶川8.0级地震宁夏前兆异常回顾与同震响应特征分析[J ].地震工程学报,2022,44(1):192G202.D O I :10.20000/j.1000G0844.20200807001WA N G X i a o t a o ,MA H e q i n g ,C U I J i n ,e t a l .R e v i e wo f p r e c u r s o r a n o m a l i e s a n d c o s e i s m i c r e s p o n s e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i nN i n gx i a a r Ge ab e f o r eW e n c h u a n M S 8.0e a r t h q u a k e [J ].C h i n aE a r t h q u a k eE n g i n e e r i n g J o u r n a l ,2022,44(1):192G202.D O I :10.20000/j.1000G0844.20200807001汶川8.0级地震宁夏前兆异常回顾与同震响应特征分析王晓涛,马禾青,崔㊀瑾,李国斌,丁风和(宁夏回族自治区地震局,宁夏银川750001)摘要:对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8.0级地震前宁夏地区出现的前兆观测异常进行回溯性分析,从大地震的孕育范围与地震前兆的发展阶段分析认为这些观测异常可能与汶川8.0级地震有关.宁夏地区数字化流体与形变观测资料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同震响应变化,对比分析其同震响应特征,结果显示宁夏地区前兆观测对汶川8.0级地震表现出南北分区特征.前兆观测异常的出现与同震响应变化的形态特征,反映出了汶川8.0级地震从孕震阶段到发震时刻宁夏地区的应力G应变状态的变化过程.关键词:汶川8.0级地震;前兆异常;同震响应;宁夏地区中图分类号:P 315.72㊀㊀㊀㊀㊀㊀文献标志码:A㊀㊀㊀文章编号:1000G0844(2022)01-0192-11D O I :10.20000/j.1000G0844.20200807001R e v i e wo f p r e c u r s o r a n o m a l i e s a n d c o s e i s m i c r e s po n s e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i nN i n gx i a a r e ab e f o r eW e n c h u a n M S 8.0e a r t h qu a k e WA N G X i a o t a o ,MA H e q i n g ,C U I J i n ,L IG u o b i n ,D I N GF e n gh e (N i n g x i aE a r t h q u a k eA g e n c y ,Y i n c h u a n750001,N i n gx i a ,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T h i s p a p e r m a d ear e t r o s p e c t i v ea n a l y s i so nt h e p r e c u r s o r y ob s e r v a t i o na n o m a l i e s i n N i n g x i a a r e ab e f o r et h e W e nc h u a n M S 8.0e a r t h q u a k eo n M a y 12,2008.F r o mt h es e i s m o ge n i c r a n g e of l a rg e e a r th q u a k e s a n d 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 s t a g eo f e a r t h q u a k e p r e c u r s o r y,i t i s c o n s i d e r e d t h a t t h e s e o b s e r v a t i o na n o m a l i e sm a y b e r e l a t e d t o t h eW e n c h u a n M S 8.0e a r t h q u a k e .T h e d a t a o f d i g i t a l f l u i d a n dd e f o r m a t i o no b s e r v a t i o n i nN i n g x i aa r e ao c c u r r e dd i f f e r e n td e gr e e so f c o s e i s m i c r e s p o n s e c h a n g e s .T h e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 c o s e i s m i c r e s p o n s ew e r e c o m p a r e d a n d a n a l y z e d ,a n d t h e r e s u l t s i n d i c a t e d t h a t t h e p r e c u r s o r y o b s e r v a t i o no f t h e W e n c h u a n M S 8.0e a r t h q u a k e i nN i n gx i a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h a v en o r t hGs o u t hr e g i o n a lf e a t u r e s.T h e p r e c u r s o r y o b s e r v a t i o n a n o m a l i e sa n d m o r p h o l o g i c a l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 c o s e i s m i c r e s p o n s e i n t h i s s t u d y r e f l e c t t h e c h a n g e p r o c e s s o f s t r e s sGs t r a i n s t a t e i nN i n g x i a a r e a f r o mt h e p r e p a r a t i o n s t a g e t o t h e o c c u r r e n c e o fW e n c h u a n M S8.0e a r t h q u a k e.K e y w o r d s:W e n c h u a n M S8.0e a r t h q u a k e;p r e c u r s o r a n o m a l y;c o s e i s m i c r e s p o n s e;N i n g x i a a r e a0㊀引言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4秒发生了汶川8.0级地震,震中位于31.01ʎN,103.42ʎE,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震级最高㊁破坏最重㊁影响最大的地震之一.汶川地震后一些学者针对此次地震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如对汶川地震前测震㊁流体㊁形变㊁电磁4大学科的异常进行了回顾分析[1G2],对震前可能的短临㊁中期和长期地震活动异常现象进行回溯性研究[3G5],对地震引起的同震地下水响应与同震形变响应的特征及机理进行了研究[6G7].汶川地震虽已过去10余年,前兆异常特征依旧是学者最为关注的问题.基于对中国震例和已有研究成果的总结,前人就汶川地震前的异常空间分布特征㊁时间进程特征以及不同震级对应的异常类型和异常震中距的讨论较多.地下流体方面,晏锐等[8]认为汶川地震前,在南北地震带上有46项地下流体学科观测测项存在异常变化,而四川省内井水位出现异常的有攀枝花㊁会理和德阳三口井.程万正等[9]较全面地分析了汶川地震前四川地区的前兆异常,认为出现地下水位异常的井有4口,分别为蒲江㊁德阳㊁泸州和小金井.车用太等[10]的研究表明,汶川地震前四川省境内的地下流体异常有9项,其中水位异常有川11井㊁川08井和川13井3项.张立等[11]分析了汶川地震前云南地区地下流体典型前兆异常,认为滇东北及邻区水富㊁渔洞两口井的水位异常与汶川地震的孕育及发生有关.张小涛等[12]对汶川地震前兆异常的时空演化过程进行了力学分析.付虹等[13]对汶川地震前云南地区显著前兆观测异常进行了分析.范雪芳等[14]对汶川地震前典型流体中期前兆异常进行了初步研究.王小娟等[15]对汶川地震地下流体异常进行了系统分析.断层形变方面,周硕愚等[16]对汶川8.0级地震前断层形变异常与其他大震进行了比较研究.薄万举等[17]对汶川8.0级地震的断层形变前兆进行了系统分析.朱航等[18]对耿达短水准在汶川8.0级地震前后的观测资料进行了重新分析并否定了该异常与汶川地震的关系.陈长云等[19]统计了汶川地震震前跨断层异常的空间分布,结果显示震前数年内出现了一批跨断层形变趋势异常,中短期异常数量偏少,这些异常场地主要分布在鲜水河断裂带㊁龙门山断裂带㊁西秦岭构造区和祁连 海原 六盘山断裂带上,异常场地震中距最远达1150k m.宏观现象方面,许敦煌[20]对汶川地震震区进行了20余天的现场调查,调查说明汶川地震前确实存在一定数量和领域宽广的宏观异常现象.严武建等[21]对汶川8.0级地震前后陇南地区地震宏观异常进行了调查及分析.张小涛等[22]对汶川地震前后出现的宏观异常现象进行了收集整理,对宏观异常的映震机理以及在地震预测可能发挥的作用等问题进行了讨论.«中国震例»对汶川8.0级地震前四川省内及全国其他单位提出的主要前兆异常进行梳理,包括地下流体异常㊁定点形变异常㊁地磁地电异常[1].这些异常主要集中在四川㊁云南㊁甘肃㊁青海㊁陕西等区域.另外汶川8.0级地震的发生不仅导致震中及附近地区井水位发生变化,而且还引起中国大陆大范围的前兆测项的同震响应变化,较为显著的是井水位与形变观测的同震响应.前人对同震响应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响应的特征及其机理解释等方面,如张昭栋等[23]应用5口井井水位的震荡曲线计算了含水层的导水系数,并对导水系数和井水位对地震波的响应进行了统计研究,结果表明,水井含水层的导水系数越大井水位对地震波响应的幅度越大,响应的次数越多.刘成龙等[24]对三峡井网地下水位对汶川地震响应的初步研究表明,灰岩岩溶承压含水层中的井水位同震响应幅度明显大于闪长岩裂隙含水层中的井;同样是闪长岩裂隙含水层,井G含水层系统导水系数大的井同震响应幅度较大.牛安福等[6]通过研究形变同震响应的分布特征,给出面波响应延迟时间㊁响应幅度等与震中距及震级的关系.张创军等[25]依据乾陵地震台数字化形变观测资料,系统探讨同震形变响应的物理特征.尹宝军等[26]分析了汶川地震及其强余震引起的唐山井水位同震响应特征.综上所述,不同研究者针对汶川8.0级地震的前兆异常㊁宏观异常及同震响应开展了多方面的研391第44卷第1期㊀㊀㊀㊀㊀㊀㊀王晓涛,等:汶川8.0级地震宁夏前兆异常回顾与同震响应特征分析㊀㊀㊀㊀㊀㊀㊀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究,为提高对汶川8.0级地震前兆的认识水平提供了参考.但迄今为止对于宁夏观测资料在汶川8.0级地震前与震时的变化缺乏系统的分析总结,因此本文拟全面总结汶川地震前宁夏境内出现的显著前兆观测资料变化,震时水位与形变出现的同震响应,并阐述这些变化与现象是否可能与汶川地震的孕育及发生有关.1㊀汶川8.0级地震前宁夏地区显著前兆观测异常本文重新分析处理了汶川地震前宁夏地区的所有前兆观测资料,并对震前提出的异常进行了再研究,并遵循«中国震例»给出的异常判定原则:(1)无人为或环境干扰(如观测仪器更换㊁环境改造㊁外界抽注水等);(2)具有年动态变化特征;(3)测项效能评估为A㊁B类.汶川地震震中距离宁夏最北端约980k m,最南端约540k m.震前宁夏前兆观测资料出现过一些趋势变化,分别是红果子跨断层短水准㊁苏峪口跨断层短水准和海原甘盐池井水位,这些变化分别出现在宁夏的北㊁南部.这些异常与汶川地震是否有关是我们分析总结的重点.宁夏地区的甘盐池井水位和跨断层水准资料分别于2002年11月与2003年3月起出现了趋势性转折变化,排除人为干扰㊁环境干扰㊁仪器本身不稳定等因素造成异常变化的可能性外,并对以往强震前这些测项的观测资料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综合认为这些异常变化与汶川8.0级地震有关,具体如下.1.1㊀跨断层短水准异常红果子短水准场地位于石嘴山红果子沟附近,海拔1227m左右,场地横跨贺兰山东麓断裂带北段的红果子断层,该断层走向N N E,倾向S E,倾角70ʎ,为全新世张扭性断层,年均变化速率为0.08mm/a[27].场区由8个基本水准点组成,形成1条测线和1个闭合测环,总长度1040m,其中测线和测环Ⅱ㊁Ⅴ测段与断层正交.图1(a)㊁(c)是红果子图1㊀宁夏红果子跨断层短水准场地观测曲线F i g.1㊀T h e o b s e r v a t i o n c u r v e s o fH o n g g u o z i a c r o s sGf a u l t s h o r t l e v e l i n g s i t e i nN i n g x i a491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地㊀震㊀工㊀程㊀学㊀报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2022年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短水准测线㊁测环第I I段1985 2012年的原始观测曲线.红果子短水准场地观测资料具有冬春高㊁夏秋低的年变规律,并存在长趋势变化.自2003年3月起,红果子测线与第Ⅱ测段观测资料均出现破年变变化,未出现正常的夏低冬高变化特征.原始观测数据年均值去除线性趋势曲线[图1(b)㊁(d)]显示,红果子测线与第Ⅱ测段观测年均值于2003年加速转折下降且偏离均值线,汶川地震后恢复到正常动态.该现象在1987 1988年宁夏灵武2次5.5级地震和2000年甘肃景泰5.9级地震前均出现过,汶川8.0级地震前的低值幅度更为显著且持续时间更长.苏峪口短水准场地横跨贺兰山东麓断裂带中段苏峪口外断层,为全新世张扭性断层,年均变化速率为0.06mm/a[27],场地布设一个闭合测环,总长度540m,其中测环Ⅱ㊁Ⅴ测段横跨断层,场地跨距较小,变化量级不显著.图2(a)㊁(c)是苏峪口短水准场地第Ⅱ测段与第Ⅴ段1985 2013年的原始观测曲线,观测资料具有冬春高㊁夏秋低的年变规律,并存在长趋势变化.同样自2003年3月起,苏峪口第Ⅱ测段与第Ⅴ测段观测资料出现破年变变化,未出现正常的夏低冬高变化特征.原始观测数据年均值去除线性趋势曲线[图2(b)㊁(d)]显示,苏峪口第Ⅱ测段观测年均值于2003年加速转折下降,第Ⅴ测段观测年均值加速转折上升,均偏离均值线,汶川地震后恢复到均值线附近.同样,该现象在1987 1988年宁夏灵武2次5.5级地震和2000年景泰5.9级地震前出现过,汶川8.0级地震前的低值幅度更为显著且持续时间更长.图2㊀宁夏苏峪口跨断层短水准场地观测曲线F i g.2㊀T h e o b s e r v a t i o n c u r v e s o f S u y u k o ua c r o s sGf a u l t s h o r t l e v e l i n g s i t e i nN i n g x i a㊀㊀上述两个场地的观测异常在«宁夏回族自治区2005年度地震趋势研究报告»中提出,异常变化最终于2009年恢复正常,即汶川地震发生之后.两个测量场地跨越的断层为张扭性断层,因此跨断层测段(线)测量数据的正常变化趋势应当表现为继承性特征.以往的研究表明当数据出现逆继承性变化特征时往往意味着中强以上地震的孕育及发生[27].汶川8.0级地震前红果子与苏峪口短水准591第44卷第1期㊀㊀㊀㊀㊀㊀㊀王晓涛,等:汶川8.0级地震宁夏前兆异常回顾与同震响应特征分析㊀㊀㊀㊀㊀㊀㊀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场地均出现了逆继承性变化现象,分析认为这两个场地的异常作为汶川地震前的长期趋势背景异常较为合理.1.2㊀甘盐池井水位异常海原甘盐池井位于宁夏海原县境内,构造上位于海原左旋走滑断裂内部的拉分盆地中,处在西华山北麓NW向活动性很强的大断裂带上.该井距离汶川地震震中约660k m.甘盐池井水位自观测至1999年年变动态规律性强,每年3月出现最低值,9月出现最高值,年变幅度10c m左右,总体表现为趋势下降的年变形态(图3).2002年11月起甘盐池井水位出现趋势上升,年变形态完全被打破,直至2007年5月之后恢复正常年动态变化.汶川地震发生在正常年变形态恢复后.甘盐池井水位2002年11月后的趋势性转折变化在«宁夏回族自治区2004 2008年度地震趋势研究报告»中均列为异常.图3㊀海原干盐池井水位日均值曲线F i g.3㊀C u r v e o f d a i l y m e a nv a l u e o fG a n y a n c h iw a t e r l e v e l i nH a i y u a n㊀㊀对海原甘盐池井原始水位观测资料进行梳理分析,结果显示该测项资料破年变持平和上升异常对青藏块体东北缘的6级以上地震有一定的对应关系.海原甘盐池井1990年年初水位变化打破年变规律,4月水位没有出现上升变化,当年4月距该井约480k m处发生了青海共和7.0级地震,10月距该井约160k m处发生了甘肃景泰6.2级地震,震后恢复年变.1999年打破年变规律,2000年水位有所恢复,在恢复过程中发生了2000年6月甘肃景泰5.9级地震.该测项资料异常特征主要以破年变为主,异常出现后1年内发震.陆明勇等[28]的研究表明在地震孕育过程初期,构造应力缓慢增强将使岩体所含裂缝闭合,地壳发生变形,从而改变岩体的空隙率及相应的孔隙压力和渗透率,导致观测井水动力状态或条件的变化,由此引起地下流体长趋势动态异常变化,如地下水位.随着地震孕育的进行,构造应力缓慢增强并向未来震中聚集,从而造成在此过程中地下流体长趋势动态异常变化向震中迁移.按此理论甘盐池井水位自2002年11月起出现的趋势性转折变化符合地下水位异常空间分布规律特征,是汶川8.0级地震孕震期外围的长期趋势异常.2㊀汶川8.0级地震宁夏前兆观测资料同震响应汶川地震时,宁夏前兆观测资料的同震响应较为显著,主要表现在流体和形变测项.其中地下水位共18个测项,100%出现同震变化;地下水化学共18个数字化测项,100%出现同震变化;形变学科共30个测项,100%出现同震变化.恢复时间不尽相同,最晚的于2008年6月1 2日恢复.本文对宁夏地区的数字化水位㊁形变等观测资料的同震响应特征进行了分析,详尽地描述了震时各测项的震中距㊁初动方向㊁最大响应幅度及响应形态等特征.2.1㊀数字化水位观测资料同震响应分析宁夏地区流体观测资料对汶川8.0级地震较为突出的同震响应表现在井水位测项.地下水同震效应是地震波在传播路途中,沿途井孔含水层发生应变而引起的变化,一般以弹性形变为主.多年观测结果表明,宁夏地区8口井水位年动态背景平稳,地震波到达后,很快出现一个最大振幅的上下脉冲,其后水位持续上下振荡,在振荡过程伴随出现阶变.宁夏地区所有的数字化水位观测仪器均记录到了此次地震,井水位表现出了显著的同震响应及震后恢复特征(图4).其特征如下:(1)从初动方向来看,除了平罗136井与灵武大泉井水位初动方向为上外,其余井水位的初动方向为下.(2)各井水位的响应形态主要为上阶跃型㊁下阶跃型及振荡型.与初动方向类似.表现为上阶跃动态特征的井分别是平罗136井和灵武大泉井;表现为振荡型动态特征的井是中卫倪滩井;宁夏南部地区的4口井(海原甘盐691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地㊀震㊀工㊀程㊀学㊀报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2022年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池井㊁海原红羊井㊁海原郑旗井与西吉王民井)均为下阶跃型,各井的响应变化形态具有一定的区域性特征.(3)水位的响应幅度与震中距并没有呈现明显的规律性,最大达40c m,小的不足5c m,相差8倍以上.汶川地震发生后20分钟,水位变化逐渐趋于平稳.(4)各井的响应后效特征各不相同,主要表现为缓升型㊁缓降型㊁完全恢复型及阶升型.各井水位的同震响应变化特征列于表1.图4㊀宁夏数字化水位同震变化曲线(2008G05G12)F i g.4㊀C o s e i s m i c v a r i a t i o n c u r v e s o fN i n g x i ad i g i t a lw a t e r l e v e l(2008G05G12)表1㊀宁夏数字化观测井水位同震变化参数T a b l e1㊀C o s e i s m i c v a r i a t i o n p a r a m e t e r s o fN i n g x i ad i g i t a l w a t e r l e v e l测项井含水层岩性震中距/k m初动方向响应形态类型最大响应幅度/c m响应后效特征平罗136井水位细砂岩920+上阶跃型11.0缓降型银川胜利井水位粉细砂860-下阶跃型18.8缓升型灵武大泉井水位泥砂岩820+上阶跃型9.0缓降型中卫倪滩井水位砂砾岩G泥质砂岩740-振荡型18.0完全恢复型海原甘盐池井水位角砾㊁卵石660-下阶跃型5.0缓升型海原郑旗井水位砂岩650-下阶跃型8.0缓降型海原红羊井水位砂岩G砂砾岩620-下阶跃型44.3阶升型西吉王民井水位第三系砂岩580-下阶跃型5.7缓升型备注:1㊁ + 表示初动方向向上, - 表示初动方向向下.2.2㊀数字化形变观测资料同震响应分析汶川大地震发生时,宁夏地区各类数字化倾斜仪与应变仪均不同程度地记录到了汶川大地震形变波,观测资料表现出了显著的同震响应及震后恢复特征.2.2.1㊀倾斜仪宁夏地区倾斜类仪器包括石英摆倾斜㊁水管倾斜㊁垂直摆倾斜及钻孔倾斜,分别采用S QG70D型石791第44卷第1期㊀㊀㊀㊀㊀㊀㊀王晓涛,等:汶川8.0级地震宁夏前兆异常回顾与同震响应特征分析㊀㊀㊀㊀㊀㊀㊀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英水平摆㊁D S Q水管仪㊁V S垂直摆和C Z BG2A型钻孔倾斜仪进行数据记录.观测资料的同震变化(图5,表2)具有以下特征:(1)从同震变化形态上看,可分为4类:上阶跃型㊁下阶跃型㊁振荡型㊁阶跃G振荡图5㊀宁夏数字化倾斜仪同震变化曲线(2008G05G12)F i g.5㊀C o s e i s m i c v a r i a t i o n c u r v e s o fN i n g x i ad i g i t a l t i l t i n s t r u m e n t(2008G05G12)表2㊀宁夏数字化倾斜仪同震变化参数T a b l e2㊀C o s e i s m i c v a r i a t i o n p a r a m e t e r s o fN i n g x i ad i g i t a l t i l t i n s t r u m e n t观测类型台站名称观测分量震中距/k m初动方向最大幅度/(10-3ᵡ)同震响应特征倾斜石嘴山正谊关银川小口子海原小山泾源卧龙山水管倾斜N S向水管倾斜E W向水管倾斜N S向水管倾斜E W向石英摆倾斜N S向石英摆倾斜E W向钻孔倾斜N S向钻孔倾斜E W向水管倾斜N S向水管倾斜E W向垂直摆倾斜N S向垂直摆倾斜E W向970880650570+2618振荡型-1768振荡型+49.4振荡型-110振荡型+∗振荡型-∗振荡型-2136振荡G下阶跃型-1736振荡G上阶跃型-172振荡型-1112下阶跃型-244下阶跃型-268下阶跃型备注:1㊁倾斜观测量单位为mm;2㊁ ∗ 表示观测数据超限;3㊁初始方向向上为 + ,向下为 - .891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地㊀震㊀工㊀程㊀学㊀报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2022年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复合型,其中石嘴山㊁银川水管倾斜仪的N S 向与E W 向同震变化为振荡型;泾源垂直摆倾斜仪的N S 向与E W 向为阶跃型;海原钻孔倾斜N S 向与E W向表现为振荡G阶跃复合型.(2)各类倾斜观测仪记录曲线上的触发特征显示,各类仪器同一分量震时触发初始方向基本一致,水管倾斜仪与石英摆倾斜仪N S 分量的初始方向为 + ,E W 分量初始方向为 - ;钻孔倾斜仪与垂直摆倾斜仪各分量初始方向为 - ,其中泾源卧龙山水管仪N S 分量的初始方向为 -为一特例,这可能与台站所处的断裂位置性质有关.(3)从各套仪器的最大响应振幅来看,不同台站相同类型仪器的同震响应幅度有所差别,同一台站同一仪器不同方向上记录波形幅度也有所不同.总体来看,水管倾斜仪与钻孔倾斜仪各分量最大振幅高于垂直摆倾斜仪,银川小口子石英水平摆数据超出仪器量程,由此表明宁夏地区水管倾斜仪与钻孔倾斜仪对大震的记录能力更强.2.2.2㊀应变仪宁夏地区应变类测项包括洞体应变㊁钻孔应变及体应变,分别采用S S GY 型铟瓦棒伸缩仪㊁Y R Y G4型分量式钻孔应变仪和T J G2型体积式钻孔应变仪进行数据记录.观测资料的同震变化(图6,表3)具有以下特征:(1)各应变观测仪器记录曲线上的触发特征显示,同一分量震时触发初始方向基本一致,洞体应变仪N S 分量的初始方向为 - ,E W 分量初始方向为 + ,体应变及钻孔应变仪各分量初始方向为 - ,其中泾源卧龙山洞体应变N S 与E W 分量的初始方向为 + 为特例,这与倾斜仪的响应特征相似.(2)从各套仪器的最大振幅变化来看,钻孔应变仪的同震变化幅度明显大于洞体应变仪与体应图6㊀宁夏数字化应变仪同震变化曲线(2008G05G12)F i g .6㊀C o s e i s m i c v a r i a t i o n c u r v e s o fN i n g x i ad i gi t a l s t r a i n i n s t r u m e n t (2008G05G12)991第44卷第1期㊀㊀㊀㊀㊀㊀㊀王晓涛,等:汶川8.0级地震宁夏前兆异常回顾与同震响应特征分析㊀㊀㊀㊀㊀㊀㊀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表3㊀宁夏数字化应变仪同震变化参数T a b l e3㊀C o s e i s m i c v a r i a t i o n p a r a m e t e r s o fN i n g x i ad i g i t a l s t r a i n i n s t r u m e n t观测类型台站名称观测分量震中距/k m初动方向最大幅度/(10-3ᵡ)同震响应特征应变石嘴山正谊关银川小口子海原小山泾源卧龙山固原海子峡洞体应变N S向洞体应变E W向洞体应变N S向洞体应变E W向钻孔应变N S向钻孔应变E W向钻孔应变N S向钻孔应变E W向洞体应变N S向洞体应变E W向体应变970880650570610-2964上阶跃型+718上阶跃型-4252振荡G下阶跃型+8014振荡G上阶跃型-29434振荡G下阶跃型-2514振荡G下阶跃型-20164振荡G上阶跃型-57062振荡G下阶跃型+5140上阶跃+8014振荡G上阶跃型-24180上阶跃型备注:1㊁应变观测量为无量纲;2㊁初始方向向上为 + ,向下为 - .变仪.(3)随着震中距的增大,最大响应幅度相对减小,最大响应幅度与震中距成反比.(4)与倾斜类观测仪器不同,应变类仪器各测项的同震响应特征主要以阶跃型及振荡G阶跃复合型特征为主,且不同台站不同测项表现的特征各不相同,这可能与各台站所处的地质构造环境不同有关.(5)宁夏地区体应变观测仪项主要是固原海子峡体应变.观测结果表明,体应变有较好的同震响应,汶川地震时,固原海子峡体应变同震响应形态表现为上阶跃型,响应幅度为2418ˑ10-9.3㊀讨论与结论(1)本文对2008年汶川8.0级地震前宁夏地区的前兆观测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其中红果子跨断层短水准㊁苏峪口跨断层短水准于2003 2008年以及海原甘盐池水位于2002 2007年均出现了较为显著的破年变异常.按应力应变影响范围与震级的关系,一次8.0级地震的最大影响范围可以达到2910k m[29].宁夏地区两个跨断层短水准场地与汶川地震初始破裂点的距离最远为970k m,甘盐池水位与汶川地震的震中距为540k m,均处于汶川地震的孕震影响范围内.另外冯德益等[30]基于诸多震例资料的分析研究,明确地提出了地震前兆过程的3个发展阶段,即α㊁β和γ阶段.张小涛等[12]的研究表明汶川地震前兆异常时空演化也存在三个阶段的不同变化过程,第一阶段为α阶段(包括α1和α2),异常主要集中在震前700~3000d内且分布在余震区以外的西南地区和西北地区,表现为远源区与近源区的前兆均存在向外扩展的特点;β阶段(震前300~700d)的异常分布在余震区西南部和北部地区,表现为大范围出现异常;γ阶段(包括γ1和γ2,震前300d内)的异常分布范围最大,异常主要分布在余震区的西南部和东北部,表现为远源区的异常向震中收缩的过程(γ1)和近源区的异常向外扩展的过程(γ2).按此理论,本文提到的前兆异常从时空角度分析,处于汶川地震前兆异常的α阶段,与汶川8.0地震是有关联的,是汶川地震前的长期趋势异常.(2)宁夏地区数字化水位仪在汶川8.0级地震震时记录到了显著的同震响应变化,各井水位的响应幅度与形态各不相同,同震响应变化以阶跃型为主,且初始变化方向与变化形态以下降为主,仅中卫倪滩井响应特征表现为振荡型.另外随着观测井距地震震中距离的减小,各井水位响应幅度并没有呈现依次增大的规律性,这表明宁夏各水位观测井的同震响应特征还受其他影响因素制约.地震波引起的同震水位变幅除与地震的震级大小与震中距有关外,还受井G含水层系统状况㊁含水层参数㊁地震波周期㊁观测井局部的地质构造㊁水文地质条件㊁含水层岩性和观测井周边的环境等因素影响[31].一般情况下,当含水层埋深大致相同时,水位同震振幅大小和形态取决于含水层岩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灰岩㊁变质岩㊁砂岩㊁第四系砂砾石层[24].中卫倪滩井的含水层主要为砾卵石层,其同震响应变化形态特征与其他井差异较大的原因可能与该井的岩性及含水层参数有关.宁夏南部地区的4口水位观测井同震变化均为下阶跃型,与宁夏中北部地区具有不同的变化特征.有研究表明,当一个构造带区域上井水位普遍上升,代表构造应力场压性增强张性减弱;水位下降代表构造应力场压性减弱张性增强[32].因此具有水位同震阶变的观测井的空间分布与构造区域的相互关系对判断构造应力场的变化具有积极的意义.从观测资料来看,汶川8.0级地震发生时宁夏井水位同002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地㊀震㊀工㊀程㊀学㊀报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2022年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汶川8.0级地震前地震活动能量场中短期异常

汶川8.0级地震前地震活动能量场中短期异常
经验。
地震 的孕育 和发 生是震 源 附近 区域 能量 的积 累和 释放 的过程 。 于 地震 孕 育过 程 的 能 关 量 积 累 、地壳 应变 能量 积累率 的分 布 、地 震 波 辐 射 能量 的定 量 计 算 、地震 释 放 能量 ]
与 区域应 力 场 的依 赖性 和能 量 聚 集 与 地 震前 兆 场 的关 系 等 方 面 已经 开展 了 较 多 的研
方法 。
关 键 词 : 震 活 动 能 量 场 ;自然 正 交 函数 ; 型 场 ;汶川 8 0级地 震 地 典 .
中 图分 类 号 : 3 5 7 P 1.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 0 0 3 7 ( 0 1 0 — 1 50 1 0 — 2 4 2 1 ) 30 3 —8
16 3


的变化 ,进一 步探讨 该方 法 在地震 中短期 预测 研究 中 的可行性 。
l 研 究 方 法
确定 研究 区域 并 以经 纬度划 分 面积 网格 数 n n— k× z 其 中 k是按 照经 度划 分 网格 , ( ,
』 按 照 纬度 划分 网格 ) 把 n 网格 数 取 m 次测值 ( 按研 究 时间段 的间隔 △ 取 值 ) 所有 是 , 个 。
E( 以下 简称 矩平 场 ) ,即
E — E。一 AE () 1
矩平 场反 映 了地震 活动 能量 场 的时 间和 空间分 布特 征 。矩平 场 _ E可表 示为
El 1 E = = E1 2 E1
E2 l E2 2
E2 () 2





E E 1 2

收 稿 日期 : o o 1 - 5 2 1 - 10 ;修 改 回 日期 : 0 1 O — 4 2 1 一 22

昆仑山口西Ms8.1地震前高台钻孔应变异常

昆仑山口西Ms8.1地震前高台钻孔应变异常

本次地震距高 台台 8 0k 7 m。分析高台地震 台 R B Z

东经 9 .。 9 7。台基 岩性为完 整裸 露 的花 岗岩体 , 背 景干扰小 。台址位 于青 藏高原北部边缘 , 祁连 山北 缘断裂带 中段 , 断裂为走 向 逆 冲断层 , 线状
2钻孔应变 资料 , 发现有 明显 的长趋势异常和短
BOREHOLE TRAI ANOM ALY S N AT GAOT TATI AIS ON BEFORE
EART HQU AKE OFM s8 1I S O . N WE T T KUNLUN MOUNT N A S AI P S
Yi L a g L n j n C e a xn LuXi mig W uYi n i , i gi , h nL n i , i a n , n n Xi a o C e i jn L uH n bn X h n , i n se ga dL i n x e h nJa u , i o g i, uYu o g L g h n n e De g u n Do
( a ti i c l tt n, a ti a s rv. 7 4 0 ) G o du i a i G oa ,G nuP o aF aS o 3 30 Abs r c T epeuo ya o l f h Zt oe o t i d t tG oa b fr eerh u k fM s ta t h rc sr ma o eR  ̄2b rh l s a aaa a ti e et at q a eo n y t e rn o h
维普资讯
大地测量 与地球动力 学
2 2卷
西 堡 东 , 体走 向呈 N5 。 0W 。RZ 总 0 ~6 。 B一2电容 式

地震案例分析与总结

地震案例分析与总结

地震案例分析与总结2008年5月12日下午2点28分,发生于四川省汶川一带的里氏8.0级大地震,是沿龙门山构造带的浅源逆冲型地震[1],断裂带长达240km,宽约30km。

断层错动持时达100s~120s。

国家地震局公布的本次地震的震中烈度高达11度,以汶川县映秀镇和北川县县城为两个中心。

9度以上地区破坏极其严重,其分布区域紧靠发震断层,沿断层走向成长条形状。

超越6度区的面积合计达44万平方公里[2]。

导致震区桥梁损毁的因素很多,有桥位处的烈度、地面运动加速度、强震持时、频域特征、距震源的距离、断裂带情况、场地土特征、桥梁自身的结构特性等。

但在本次地震中,地震诱发的地质次生灾害,如滑坡、落石、地基液化等也给震区桥梁造成不小的损害。

本文结合5·12汶川大地震震后现场考察及相关资料,选择了断裂带附近的3座梁桥和3座拱桥,详细地描述了其桥位、结构及震害情况,初步分析了桥梁倒塌或损伤的原因。

最后,对震区桥梁的一般破坏形式进行了总结,从抗震设防标准、结构的易损性、构造细节及设计理念等方面,讨论了汶川地震对桥梁工程的启示。

桥梁震害案例分析汶川大地震共造成24条高速公路受损,161条国省干线受损,8618条乡村公路受损,6140座桥梁受损(交通运输部新闻发言人何建中,2008年6月19日)。

震区桥梁的破坏形式多样,这里结合现场考察并参考相关报道,对位于龙门山断裂带区域中6座严重损毁的桥梁进行破坏形态描述和简要分析。

其中都江堰市庙子坪大桥、汶川县百花大桥和绵竹市回澜立交桥为混凝土梁桥;彭州市小鱼洞大桥、什邡市红东大桥和青川县井田坝大桥为混凝土拱桥。

其桥位见图1。

庙子坪大桥庙子坪岷江大桥位于建设中的都江堰至汶川高速公路上(国道317线),跨越紫坪铺水库,为东南-西北走向。

2003年动工.地震发生时已接近完工。

桥梁全长1436m,主跨为(125+220+125)m连续刚构,墩顶梁高13.5m,跨中及边跨直线段梁高4m。

昆仑山口西8.1极地震前地下流体异常特征

昆仑山口西8.1极地震前地下流体异常特征
站 点测 项 分 布 见 图 1 。
2 地 下 流 体 异 常 特 征
青 海 省观测点 多集 中分 布在 东部 , 有格 尔木 台离 8 1 只 . 级地 震震 中较 近 ; 由于站 点 分
布 的 不 均 匀 , 从 群 体 水 点 的变 化 特 征 中提 取地 震 异 常 带 来 了 困 难 。 为




第 l 4卷
图 l 青 海 省地 下流体 观 测点 分 布
Fg 1 Ds i t ̄ 0 n eo n u l,vtr si i l rv e i ir uJ f dr xmdf i o ̄ ra i Ql a pol e th c u ld : e oe n i n
2 1 地 下 流 体 异 常 概 况
收 稿 日期 :o 2 0 一l 2o — 2 8 作 者 简开 : 培玲 (9 3 . , 程师 ,95年毕 业 于云南 大学 地球 物理 专业 . 王 1 一) 女 工 7 1 9 现从 事地 震 预报 工作 。
维普资讯
根 据 以往 积 累 的经 验 , 近震 中的观 测点 , 常 出现 时间较早 , 是从 格尔木 的水氡 靠 异 但 ( △=3O r) 体 变 化情 况 来 看 , 未 出 现 很 明 显 的短 期 或 短 临 异 常 ; 图 2可 见 ,0 1年 3k 整 a 并 从 20 9月氡值 变化 幅度较大 , 进入 1 月后氡值 变化 相对 平静 ,1 4日氡值 出现 了突 升 之后 , 0 l月 氡值变化 打 破平 静 ,1 1 1 月 2日至 1 3日氡值 由低值 3 .B / 23 q L上 升到 3 .B / , 后发 生 46q L 之
王培 玲 , 晓 兰 马
( 海省 地 震局 , 海 西 宁 青 青 80 O ) 1O 1

昆仑山口西Ms8.1地震前地下流体的远场异常及其意义

昆仑山口西Ms8.1地震前地下流体的远场异常及其意义

有 明显 差 异 ,特 别 是 震 源 机 制 解 有 倾 滑 、左 旋 走 滑 、左 旋 走 滑 兼 逆 冲 型 等 差 异 很 大 ,这 些
情 况 说 明 了 地 震 类 型 与 震 源 破 裂 特 征 的复 杂 性 。
地 震 本 身 的 特 大 型 及 其 孕 育 与 发 生 过 程 的 复 杂 性 ,又 引 来 了 其 前 兆 的 复 杂 性 与 特 殊 性 。这 次 地 震 发 生 在 “ 人 区 ” 无 ,震 中外 围 约 3 0k 范 围 内没 有 地 震 前 兆 观 测 , 尚无有 关 0 m 故
维普资讯
第 2 2卷
第 4期


VoI .22,N O.4
20 0 2年 1 0月
EARTHQU AKE
Oc ., 2 t 002
昆仑 山 口西 Ms. 8 1地 震 前 地 下 流 体 的 远场 异常及 其意义 。
车 用太 , 元珠 , 谷 鱼金 子 , 五 洲 刘
倾 向 /。 () 倾 角 /。 ()
资料 利用 台站数 / 个 ) (
1 青 海某 油 田油井 产 量 的异 常
关 于 地 震 之 前 油 井 产 量 异 常 变 化 的 现 象 ,国 内 外 已有 较 多 的报 道 口 l ][ 。M s . 8 1特 大 地 震 前 ,在 青 海 某 油 田 也观 测 到 这 类 异 常 。 1 1 油 田及 其 生产 概 述 .
地 震 前 兆 异 常 的报 道 。但 在 远 离 震 中的 河 北 、陕 西 、四川 、青 海 、新 疆 等 地 记 录 到 了 十 分 典 型 的 地 下 流 体 的 震 前 异 常 。这 些 远 场 异 常 的 存 在 ,再 次 挑 战 现 有 地 震 孕 育 与 发 生 的 某 些 基

汶川大地震震害特点与成因分析

汶川大地震震害特点与成因分析

汶川大地震震害特点与成因分析•相关推荐汶川大地震震害特点与成因分析汶川特大地震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通过对地震特点研究发现,汶川地震地震能量巨大,震级大,烈度超强,震源深度较浅,破裂长度大,地震持续时间长,这是造成巨大损失的内因。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汶川大地震震害特点与成因分析,希望大家喜欢。

汶川大地震震害特点与成因分析篇11 引言2008年5月12日下午两点28分,四川汶川发生了M8.0级特大地震。

这次地震震级大,余震也很多,地表破裂十分严重,同时也带来了次生灾害,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是建国以来唐山大地震后的又一震害严重的特大地震。

我国处于西亚地中海和环太平洋的地震带交汇地区,是个受地震灾害比较严重的地区,然而我国对地震的研究起步比较晚,尤其是对房屋抗震研究也是十分缓慢。

而且对地震的研究主要是从理论和室内试验着手,但室内试验却很难模拟出现实的地震作用,再加上地震发生本身的复杂性,地震作用很难预测。

所以地震的作用机制及震害还很难准确确定。

因此对地震特点及震害分析就十分必要,这对我们研究地震作用机理,进行抗震设计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 汶川地震特点根据房屋的破坏特征和实地研究,我们发现汶川地震具有以下特点:1、地震能量巨大、烈度超强。

8级地震释放的能量为7级地震的32倍,本次释放的地震波能量约为1023.7尔格,有专家称相当于当年上千颗二战时美国在广岛扔的原子弹的能量。

据有关资料介绍,在汶川卧龙获取的峰值加速度记录达0.9g(地震烈度10度强),在江油获取的峰值加速度记录达0.7g(地震烈度接近10度)。

此次地震所产生的峰值加速度大于0.4g(地震烈度9度)的区域尺度达到350公里,震中烈度高达到11度。

2、震源深度浅、破裂长度大。

汶川地震震源发生在地表以下19千米处,所产生的地面运动十分剧烈,地震破裂面从震中汶川开始向北偏东49度方向传播,破裂长度达240千米。

3、发震方式特殊、震动持续时间长。

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前兆场异常的综合演化特征

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前兆场异常的综合演化特征
续。

乐都倾 斜 E 分 量在 20 W 00年 2月底 出现东倾 的破 年 变异 常 , 4月 中旬 达 最高 点后 回 返, 回返 速 率 逐 渐 减 慢 , 海 6. 地 震 后 仍 未 回返 到 位 , 1 起 该 测 项 突 然 再 次 加 速 兴 6级 从 2月
东 倾 , 且 速 率 不 断 加 快 ,0 1 4月 份 即 达 历 史 极 值 , 后 开 始 回 返 , 而 20 年 此 回返 速 率 同 上 升
时相 当 , 前 3 月下降速 率减缓 。 震 个
德 令 啥 地 应 力 3号 元 件 2 0 0 1年 6月 出现 升 高 的 变 化 , 震 前 1个 月 出 现 快 速 回返 。 在 二十里铺 土地 电 N s分 量 于 2O 0 O年 7月完 成 1 高值 回返 , 再 次 完 成 1次 高值 回 次 8月 返 , 经 历 了 2次 完 整 的 异 常 过 程 后 发 生 了兴 海 6 6级 地 震 。 2 0 在 . 0 1年 5月 该 测 项 再 次 继
维普资讯
第 1卷 4
第 1 期
高 原 地 震
E T U K S AR H I L T A AR HQ A ERE E C N P A E U
Vo . 4 No. 11 1
20 0 2年 3月
Ma . o 2 r2 o
昆 仑 山 口 西 8 1级 地 震 前 兆 场 . 异 常 的 综 合 演 化 特 征
4 9
乎 安 深 井 地 温 于 19 99年 6月 在 趋 势 性 上 升 的 背 景 上 破 年 变 ,00年 9月 1 日兴 海 20 2 6 6级 地 震 后 略 有 回返 , 20 年 1 开 始 , 现 严 重 破 年 变 , . 地 震 后 , 常 仍 在 持 . 从 01 月 出 8 1级 异

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前青海省内电磁前兆异常特性分析

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前青海省内电磁前兆异常特性分析
中 圈分 类 号 : 35 7 2 P 1 2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5 8 X(0 20 —06 —0 10 —56 2 0 } 1 0 1 9
0 引 言
20 0 1年 1 月 1 1 4日 1 7时 2 6分 , 昆 仑 山 口西发 生 了 8. 级 强 烈 地 震 。这 次 地 震 是 自 在 1 15 年 l 91 1月 培 日西 藏 当 雄 80级 大 地 震 以后 , 个 世 纪 以来 在 我 国 大 陆 发 生 的震 级 最 . 半 大 的 地 震 事 件 。震 感 范 围东 至 四川 北 部 、 至 新 疆 若 羌 县 城 、 至 青 海 杂 多 、 至 甘 肃 敦 西 南 北
中学 土 地 电 ; 电磁 渡 有 2个 , 即平 安 电磁 波 和 龙 羊 峡 电厂 电 磁 渡 。空 间上 集 中分 布 在 青 海
省东部地 区, 对于平均 每年发 生 1 5 以上地震 的青海省 来讲 , 次 级 这种装 备和分 布格局 根 本 无 法 适 应 当前 的 地 震 监 测 预报 工 作 也很 难 从 根 本 上 提 高 青 海 省 在 电磁 前 兆 方 面 的预
摘要 : 通过 对 青 海 省 内格 尔本 、 宁 地 磁 , 十 里 铺 土 地 电 , 安 电 磁 波 资 料 的 分 析 西 二 平 认 为 : 此 次 昆 仑 山 口西 8 1 地 震 前 , 在 .级 电磁 方 面存 在 异 常 。
关键词 : 前兆异常; 地磁 ; 电磁波 ; 昆仑 山口西地震
煌 , 中格尔 木市 震感 强烈 其 根 据 分 析 认 为 , 次 8 1 地 震 是 在 我 国 大陆 十 几 年 来 地 震 活 动起 伏 增 强 背 景 下 , 此 .级 发 生 于 昆 仑 一秦 岭 一大 别 山近 E 向 巨 大 构 造 带 上 的 特 大 地 震 。 而 事 实 上 , 几 年 来 青 海 W 近

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前的地震活动异常及预测意义的讨论

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前的地震活动异常及预测意义的讨论

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前的地震活动异常及预测意义的讨论王林瑛;陈佩燕;林碧苍;丁秋琴
【期刊名称】《地震工程学报》
【年(卷),期】2003(025)001
【摘要】昆仑山口西8.1地震前明显地出现大区域地震活动平静、高b值、高调制、低熵值的异常配套现象.回顾性分析了巨大地震前不同时间和空间尺度的地震活动性异常,探讨了巨大地震的预测可能性.
【总页数】6页(P22-27)
【作者】王林瑛;陈佩燕;林碧苍;丁秋琴
【作者单位】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100081;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100081;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100081;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10008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315.75
【相关文献】
1.汶川8.0级与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前地震活动异常特征与启示 [J], 梅世蓉;薛艳;宋治平
2.2001年11月14日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前地震活动性异常及其思考 [J], 刘蒲雄;郑大林;车时;潘怀文;刘桂萍;杨立明
3.对2001年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前断层带红外增温异常的讨论 [J], 郭卫英;单新建;马瑾
4.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前地震活动异常图像初步研究 [J], 曲延军;王海涛;聂晓红
5.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前地震活动性异常特征 [J], 陈玉华;张肇诚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昆仑山8.1级地震后效应探讨与地震异常分析

昆仑山8.1级地震后效应探讨与地震异常分析
显 然 是 需 要 的『。 l 1
关键 词:81 . 级地震 ;震后效应;两大特点
中图 分 类 号 :P 1 . 3 35 6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编 号 : 17 — 0 7 2 0) 0 _ 0 8 o 6 38 4 (0 8 1 o 1_ 7
An An l sso h fe to a y i ft e Ef c fKun u M o nt i Ea t ua f8 1 M a niude l n u a n r hq keo . g t a a o o eAn m a y nd Re s nsf rt o h l
c u i g a 3 0 k l n u f c u t r , d r l a i g g a n r y J n h u S im c S a o b e v d t e e rh u e a sn 5 ・ m g s ra er p u e a e e s n r t e g . i z o es o n e e i tt n o s r e a t q a i h k wa e f r 1 o r . h at q a e ma c ee ae t e sr s c u lt n a d p o o e mo a t q a e n t e v o 0 h u s T e e rh u k y a c lr t te s a c mu a o r v k r e rh u h i n e k s i h v cn t d e e it t r a . so y r c r ss o t a es ca t i e f r d a trs o g e rh u e , e i i i a v ni d s e s Hi r o d h w t imi c v t sb o a f t n a t q a s t yn n n a a t e h s i i e en e r k h d f r t n a do h r h sc l n e e r o l u . s  ̄ ab l a tr f a t q a ep e a a o e d e o mai t e y ia d x sa ea mao s Asar u , o d p t n o rh u k r p r t ni i n e . o n p i n e e e i sn

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前气象地温异常特征分析

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前气象地温异常特征分析
反映 。
因 为 岩 石 圈 与 大 气 圈 的 热 容 量 之 比约 为 1 0 : , 以我 们 一 般 将 3 2 00 0 1所 .m地 温 距 平 值 大 于 0 3c 为地 温 偏 高 异 常 。 。 距 平 法 是 气 象 预 报 中最 常 用 的 方 法 之 一 , 是 去 除 周 .o 视 】 也
维普资讯
第 1 4卷
第 1 期
高 原 地 震
E R H U KE R S AR H I L T A A T Q A E E C P A E U N
Vo . 4 No. 11 1
20 0 2年 3月
Ma . 0 2 r2 0
昆 仑 山 口 西 8 1级 地 震 前 . 气 象 地 温 异 常 特 征 分 析
期性 年变 、 地壳 上升热 流和气温 平均作用 的最有 效方法 。 省 境 内地 温 观 测 点 虽 然 较 多 , 目前 我 们 所 掌 握 的 3 2 地 温 资 料 仅 有 7个 点 ( 图 但 .m 觅 1 。分 析认 为这 些资料 的突 出异常 变化 与省 内 6 以上 强震 有很 好 的对应 效果 , 其是 ) 级 尤
7 7
有着 某 种 内 在 的 联 系
2 资 料情 况
青 海省 气 象 局 观 测 地 温 的 台点 共 有 1 6个 , 于气 候 原 因 , 由 大都 分 布 在 中东 部 , 尔 术 格 以 西 没 有 地 温 测 点 , 点 及 历 史 地 震 震 中 分 布 如 图 1所 示 。气 象 地 温 的 观 测 深 度 最 深 为 测 30m( .m) 最 浅 为 地 表 Om。 由于 地 表 O m受 地 形 地 貌 、 阳辐 射 、 候 等外 界 因 素 的 2e 32 , c c 太 气 影 响 很 大 , 度 的 变 化 具 有 很 大 的 随 机 性 。 因此 , 文 主 要 描 述 3 2 地 温 在 震 前 的 异 常 温 本 .m

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主要异常及预报过程反思

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主要异常及预报过程反思
客 观 地 回顾 近 几 年 全 国地 震 形 势 的预 测 结 果 , 对 8级 大 震 的 紧迫 性 估 计 不 足 。造 均
成这种 不足 的主要原 因 : 一是预报 人员 未经历 过 8级 巨震 , 其前 兆特 征 缺 乏认 识 ; 对 二是 对 中国大 陆地震第 5 跃期是否 结束存 在 一定 的分歧 ; 活 震前 青海 局一 直 将库 玛 断裂 带作 为近 几年 的主要危 险区 , 对震级 的估计 上只提 到 7级 , 但 将发 震 的危险区划在库 玛 断裂 带
级地震 。本次地震 位 于东 昆仑断裂 带 的西 段 , 即库 赛 湖断裂 。东 昆仑 断裂 带是 1 条大 规 模 的活动 走滑 断裂 , 也是青 藏 块体 南北 的分界 ,90年 以来发 生过 3 7级地震 。18 ~ 10 次 96 19 9 0年青 海省 地震 局 和中 国地震局 地壳 应力研究所 共 同对库赛湖 以东 约 1 0 k 0 m的地 区 O 进行 了实 地 调查 和综合 研究 … , 现 l 古地震 遗迹 , 提 出在 整 个断裂 带 中库赛湖 断 发 2次 并 裂 是全新 世 以来平 均滑动 速率最高 的 l , 条 其地 震 危 险性较 高。据 青海 省 地震 局 地震 现 场考察 队提供 的资料 , 本次 8 1 . 级地震 形成 的地 表破 裂带长 约 30 m, 5 k 呈分 段 雁列式 排 列 , 向为 N 走 WW, 破裂东端 点大致 位于 3。2N 9 ̄8E 其东段 也是 5 其 53 ,44 , 级强余震 和 中小 余 震 集 中 分 布 的地 区 。
81 . 级地震 前 的异常现 象 . 对预报 的过程 进行较 为客观 的回顾 和反思 , 推动 地震 预报 学 对
科 的发展 将是有益 的 。

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前地震活动异常图像初步研究

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前地震活动异常图像初步研究
收 稿 日期 :0 20 — 7 任 回 日 期 0 20 — 6 2 0 — 30 l 20—42. 作 者简介 t 曲延军 , , 女 新疆 地震局 分析 预 报研 究中心 副研 究员 , 从事地 震预 报及 地震 活动性 研 究
维普资讯
12 0
地 震 后 区域 地 震 活 动 特 征 分 析 结 果 , 今 后 地震 形 势 发 展 进 行 初 步 的 预 测 。 对
1 8 1级 地 震 前 地 震 活 动 空 间 分 布 特 征 .
发 生 8 1 地 震 的 东 昆仑 地 震 带 是 青 藏 高 原 内部 的一 条 古 老 的 板 块 缝 合 带 。该 带 的西 端 .级 是 青 藏 高 原 西北 缘 的 西 昆仑 构 造 带 和 阿 尔 金 断 裂 带 。 西 昆仑 构 造 带 又 紧 邻 帕 米 尔 构 造 结 , 而 并 与 塔 里 木 古 老 地 块 之 间 的挤 压 作 用 十 分 强 烈 。东 昆仑 地 震 带 的 南 部 是 构 造 活 动 最 为 强 烈 的 喜 马 拉 雅 地 震 带 , 在 喜 马 拉 雅 地 震 带 的 东 南 是 缅 甸 弧形 构 造 [ ] 这 些 构 造 带 均 受 到 统 一 的应 而 。 。
上 地震 活 动可 能处 于相 对活跃 状 态 。
关 键 词 :地 震 活 动 I 常 图 像 I 仑 山 口西 异 昆
中 图 分 类 号 :P 1 . 35 7
文 献 标 识 码 :A
20 0 1年 1 1月 1 4日昆仑 山 口 发 生 了 8 1级 地 震 ( 中参 数 9 3 。 2 , 9 。4 ) 这 是 近 . 震 N 61 0 5 。
高, 震前 表 现 出异 常 特 征 的小 震 震 级 也 越 高 , 展 布 范 围 也越 大 。 《 国 震 例 》1 ,1 7 其 据 中 [ ] 9 6年 唐 山 7 8级 地 震前 地 震 活 动 性 异 常 展 布 范 围达 9 0多 公 里 ; 9 8年 澜 沧 一 耿 马 7 5 7 2级 地 震 . 0 18 . 、. 前 小 震 活 动条 带 长 达 4 0多 公 里 。因此 ,. 0 8 1级 地 震 的异 常前 兆 范 围可 能 会 更 大 。文 中从 较 大 范 围 的地 震 活 动 图 像 分 析 出发 , 试 研 究 该 次 8 1级地 震 前 可 能 存 在 的 异 常 , 结 合 多 次 8级 尝 . 并

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前青海省形变及地温前兆特征分析

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前青海省形变及地温前兆特征分析

12 .
平安 深 井地 温
平 安深井地 温距震 中 90 i 0 1 8 2 6 k 2 0 年 月 9日、 n 9月 4 E、 l 出现 6次 单点 高值 l8 E曾
突 跳 , 别 为 8月 2 分 9日 1 6时 2 . ̄ 2 7 2C,2时 1 . ̄ 9月 4日 1 3 IC, 4时 2  ̄ 1 6C、5时 2 . ̄ 1 04C、6时 2 . ̄ 9月 8 E 2 5 5C. l 3时 1 ℃ 随 后 持 续 了 2个 月 的平 静 ,1月 1 l 生 8 1 主震 ( 81 l 4 E发 .级 图
维普资讯
第 1 4卷
第 1 期
高 原 地 震
E R H U K E E R H I L T A A T Q A ER SA C P A E U N
V0 . 4 No. 11 1
M a . 00 r 2 2
20 0 2年 3月
昆 仑 山 口 西 8 1 地 震 前 青 海 省 .级 形 变 及 地 温 前 兆 特 征 分 析
收 稿 H 期 :0 2 2—0 2 l —0 】 6
作 者简 介 : 晓清 (螂 一) 男 , 程 师 , 张 1 . 工 主要 从 事地震 预报研 究工作 。
维普资讯 http://wBiblioteka
1 期
张晓 清等 : 昆仑 山 口西 8 1 地震 前青 海省 形 变及 地 温前 兆特征 分析 7 .级 1
道测值均 比 20 00年 9 1 E兴海 66级 地震 前 的变化 幅度 大 的多 , 中 E 道 2 0 年 月 2 l . 其 W 01 平 均值 比 2O 年 平均 值高 39 OO . 6角秒 ; S 2 0 年平 均值 比 20 N 道 01 00年 平 均值 高 14 . 6角秒 ( 图 2 ; 二 阶 差 分 图来 看 E 遭 在 震 前 l 月 变 化 速率 较 大 , 于 不 稳 定 阶 段 。 由 于 见 )从 W O个 处

汶川8_0级地震前地震活动能量场中短期异常_罗国富

汶川8_0级地震前地震活动能量场中短期异常_罗国富

引言
2008 年 5 月 12 日四川汶川发生 8 . 0 级地震 , 是半个多世纪以来破坏性最强的一次地 震 。多数地震学者认为这次特大地震发生在地震活动背景相对较弱的龙门山断裂带 , 且大 震前地震活动异常很少 , 只发现中长期孕震空区和弱震平静等异常 。所以研究汶川 8 . 0级 地震前地震活动应变场的时空中短期异常变化 , 可为地震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和震例 经验 。 地震的孕育和发生是震源附近区域能量的积累和释放的过程 。关于地震孕育过程的能 量积累[ 1] 、 地壳应变能量积累率的分布[ 2] 、 地震波辐射能量的定量计算[ 3] 、 地震释放能量 与区域应力场的依赖性
t
η=
∑λ
i i =1 n i =1 i ∑λ
( 10)
由矩平场 E 与矩阵 R 的特征向量 X 的乘积就可求出时间函数 T , 即 T i = Ex i ( i = 1 , 2 , … , t) ( 11) 式中 , T i 反映第 i 个矩平场 X i 在 m 年的时间权重系数 , 可相应绘出 t 个矩平场的时间权重 系数随时间的变化曲线 。此外 , 再由 t 个特征向量 X 绘出对应矩平场的等值线图 , 分析等值 线图的变化特征 , 判断大震发生的可能区域 。
2 数据处理和分析
2. 1 汶川地震震中周围区域划分和参数计算 选取汶川 8 . 0 级震中周围的研究区域( 30° ~ 34 ° N 、 102° ~ 107° E) , 地震资料使用中国 地震台网中心提供的弱震目录 , 时间段取 1990 年 1 月至 2007 年 12 月 。对此期间地震资料 进行 b 值检验表明该区 M L ≥2 . 8 地震记录完整 , 因此震级下限取为 M L 2 . 8 。考虑到大震级 地震发生率很小 , 其能量对背景场的影响很大 , 并且这些地震已经不属于区域正常活动状 态 , 故震级上限取 ML 5 . 4 。具体计算步骤是 : 区域按照 0 . 5 ° ×0 . 5° 划分网格 , 时间间隔取 Δt =0 . 5 年 , 计算区域 n 个网格( n= 99) 的 m 个时间段( m =36) 观测到的地震能量 、 平均值 ( 即背景场) 和距平场 , 并按顺序算出 n 个空间网格 m 年的能量距平场矩阵 E 36 ×99 , 之后进 行自然正交函数展开 , 就得到矩阵 R99 ×99 。当 t =4 时 , 前 4 个典型能量场已超过全部能量 场的 98 %。最后计算出相应的前 4 个特征值 λ 和 4 个特征向量 X 。 2. 2 提取地震能量场异常 根据式( 9) ~( 11) 的计算结果 , 将前 4 个特征值列在表 1 中 , 前 4 个能量矩平场所表现 出典型能量场的时空特征如下 : 表 1 给 出展开的前 4 个特征向 量的特征 值 , 占所有特征值总和的比重 η 为 98 . 5 %, 其 中第一个典型场所占比例为 48 . 93 %, 可见取 前 4 个典型场就可以精确描述能量场的特性 。

汶川地震前一天的前兆_对于汶川地震的一些反思

汶川地震前一天的前兆_对于汶川地震的一些反思

汶川地震前一天的前兆_对于汶川地震的一些反思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发生里氏8.0级强烈地震,震中位于阿坝州汶川县,中国大半地区有明显震感,往日的闹市已成废墟。

截至5月20日18时,中国四川汶川大地震已造成40075人死亡,受伤247645人,500多万人无家可归。

对于每一个中国人来说,这无疑是我们国家一个空前的大灾难;对于受灾的同胞来说,这更是无法想象又正在经历的极大痛苦;而对于一个基督徒来说,你又有什么样的感受呢。

?对于摆在眼前的极大灾难与千万受灾的同胞人们,我的心里有说不出的同情与悲痛。

而在面对如此灾难的同时,我又有几方面的反思:第一、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这是一场因地震而引起的极大自然灾害。

带来了巨大的人员伤亡,与经济损失。

导致无数人失去亲人、失去健康、失去住所。

也成为了一个现实而巨大的社会问题。

第三、从属灵界黑暗势力的角度看:这是魔鬼撒旦末后的工作。

圣经启示录12:9-12:“大龙就是那古蛇,名叫魔鬼,又叫撒但,是迷惑普天下的。

它被摔在地上,它的使者也一同被摔下去。

所以诸天和住在其中的,你们都快乐吧。

只是地与海有祸了,因为魔鬼知道自己的时候不多,就气忿忿地下到你们那里去了。

”掌管黑暗势力了魔鬼,见自己的时候不多,就气愤忿地到地上陷害人类,争夺人的灵魂。

彼前5:8“务要谨守,儆醒。

因为你们的仇敌魔鬼,如同吼叫的狮子,遍地游行,寻找可吞吃的人。

”在旧约约伯记第一章撒旦对约伯的攻击可见。

第四、从圣经新约主耶稣的教训与圣经预言角度来看:这是耶稣再来前的预兆。

圣经马太福音24:3-8耶稣在橄榄山上坐着,门徒暗暗地来说,请告诉我们,什么时候有这些事?你降临和世界的末了,有什么预兆呢?耶稣回答说,你们要谨慎,免得有人迷惑你们。

你们也要听见打仗和打仗的风声,总不要惊慌。

因为这些事是必须有的。

只是末期还没有到。

民要攻打民,国要攻打国。

多处必有饥荒,地震。

这都是灾难的起头。

(灾难原文作生产之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川滇藏缅增强区内存在两个空区 , 一个位于增强区的东北部 , 汶川地震就发生在该空 区边缘 ; 另一个位于川 、滇 、藏 、缅交界地区 。2003 年在估计未来 3 年中国大陆强震趋势 时 , 曾对比分析了这两个增强区的时 、空 、强特征 , 发现这两个增强区内地震空间分布不 均匀 , 均出现低 b 值 、加卸载响应比等多项异常 , 认为青藏块体可能同期孕育着两个特大 地震 , 昆仑山口西 8. 1 级地震发生后 , 川滇藏缅增强区在今后 3 年 (2004 —2006 年) 存在发 生 8 级地震危险 。但由于增强区北部空区不太突出 , 且习惯上认为龙门山地区地震活动水 平并不太高 , 所以将可能的发震地点估计到川 、滇 、藏 、缅交界地区[10] 。
第 29 卷 第 1 期 2009 年 1 月
地 震
EAR T HQUA KE
Vol. 29 , No . 1 J an. , 2009
汶川 8. 0 级与昆仑山口西 8. 1 级地震前 地震活动异常特征与启示 3
梅世蓉1 ,薛 艳2 ,宋治平3
(1. 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 , 北京 100036 ; 2.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 , 北京 100045 ; 3. 上海市地震局 , 上海 200062)
哈佛大学矩心矩张量解显示 , 昆仑山口西 8. 1 级地震是 N WW 向 、高倾角的昆仑山断 裂带左旋走滑型错动的结果 。汶川 8. 0 级地震是 N E 走向 、低倾角的龙门山断裂带右旋逆 冲型错动的结果 。这两次巨大地震的基本参数列于表 1 。
表 1 两次巨大地震的基本参数
序号
发震时间 (年2月2日2时 :分 :秒)
图 2 ( b) 是昆仑山口西 8. 1 级地震后至汶川地震前中国大陆西部 5. 7 级以上地震分布 。 由图 2 (b) 可见 , 昆仑山口西地震后 , 5. 7 级以上地震形成了 N E 向和近 N S 向的两个规模 巨大的强震活动带 。N E 走向的条带从西藏普兰 、仲巴 , 至甘肃玉门 、民乐 , 长约 2 000 km 。N S 向条带从滇 、缅交界至云南大姚 , 长约 680 km 。其中 N E 向地震条带从昆仑山口 西地震后至 2005 年 4 月共发生 14 次 5. 7 级以上地震 , 其后平静 2 年 8 个月 , 2008 年 1 月 9 日条带上发生西藏改则 6. 9 级地震 。而近 N S 向条带形成时间晚于 N E 向条带 , 条带上先 后发生了 2003 年 7 月 21 日云南大姚 6. 2 级和 10 月 16 日 6. 1 级 、2007 年 5 月 16 日缅甸 6. 7 级 、2007 年 6 月 3 日云南宁洱 6. 4 级和 2007 年 6 月 23 日缅甸 5. 9 级地震 。而两个条 带之间的甘青川地区则表现为大范围平静 。汶川地震就发生在该平静区内 。
2. 1. 2 大规模的中强地震条带 图 2 (a) 是昆仑山口西 8. 1 级地震前 4 年中国大陆西部地区 5. 5 级以上地震震中分布 。
由图 2 (a) 可见 , 该区地震活动非常有序 , 形成了两条规模巨大的强震活动带 , 其中 N E 走 向的地震条带始于西藏吉隆 , 经青海兴海 , 至甘肃景泰 , 长约 2 000 km 。另一条 NN E 走向 的地震条带也始于西藏吉隆 , 经西藏玛尼 , 至新疆托克逊 , 长约 1 500 km 。昆仑山口西 8. 1 级地震就发生在两个巨型条带之间的平静区内 。
摘要 :两次特大地震前在不同时段 、不同范围出现了多项相似的地震活动性异常 , 它们对预测 特大地震具有一定意义 : ①两次大震前 10 余年 , 青藏块体同期出现了两个规模巨大的中强以 上地震增强区 , 两次大地震发生在增强区内的空区里 ; ② 两次巨大地震前数年 , 形成规模巨 大的中强地震活动带 , 地震发生在两个条带间的平静区里 ; 同期形成中等以上地震活动环 , 其 内部的地震频度 、加卸载响应比及非均匀度等参数甚高 , 且随时间而变化 , 这可作为孕震进入 中期的信号 ; ③两次大震前的震群 、震丛均很显著 , 昆仑山口西地震前四个显著震丛环绕震 中四周分布 , 汶川地震前震群在震中周围形成包围圈 , 它们应视为大震孕育进入后期的显示 ; ④大震前数月 , 靠近发震断裂带发生少量中小地震或少见的震群 。汶川地震前 10 个月 , 龙门 山断裂带北部发生两次青川 4 级多地震和松潘 4. 3 级地震 , 南部康定附近发生 3 次 4 级以上地 震 。紫坪铺水库区小震群于震前 3 个月活动十分强烈 。昆仑山口西地震前约 1 年青海兴海发生 6. 6 级地震 , 昆仑山口西发生 5. 1 级地震 , 该地震距离 8. 1 级地震约 30 km 。
3 收稿日期 : 2008211218 ; 修改回日期 : 2008211226 作者简介 : 梅世蓉 (19282) 女 , 四川广安人 , 研究员 , 主要从事地震学 、地震机理及预测研究 。
① 国家新闻办公室 2008 年 9 月 4 日新闻发布会 。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1 构造背景与基本参数
昆仑山口西 8. 1 级地震发生在巴颜喀拉地块的北部边界带 ———昆仑山断裂带的中部 。 该断裂带是青藏块体内部的一条十分活跃的强震带 , 长达 1 100 km , 构造运动强烈 , 晚第 四纪滑动速率达 12~13 mm/ a[7] , 与 GPS 给出的大约 10 mm/ a 的运动速率一致[8] 。汶川 8. 0 级地震发生在巴颜喀拉地块的东部边界带 ———龙门山断裂带上 , 是龙门山逆冲推覆体 向东南方向推挤并伴随顺时针剪切作用的结果 。龙门山断裂带晚第四纪构造活动速率很 低 。震前的 GPS 观测表明[9] , 横跨整个龙门山断裂带的滑动速率不超过 2 mm/ a , 单条断 裂的活动速率不超过 1 mm/ a 。
1 期 梅世蓉等 : 汶川 8. 0 级与昆仑山口西 8. 1 级地震前地震活动异常特征与启示
3
2 两次巨大地震前不同阶段地震活动的对比分析
2. 1 两次巨大地震前地震活动性的长期背景异常 2. 1. 1 中强以上地震增强区
图 1 是 1988 年以来青藏块体 MS ≥5. 7 地震震中分布 。由图 1 可见 , 1988 —2001 年昆 仑山口西 8. 1 级地震前 (图 1 中的深色圆) , 青藏块体内部同期出现 2 个规模巨大的中强以 上地震增强区 , 一个分布在青藏块体北部 , 以青海为主 , 并含西藏 、新疆和甘肃部分地区 , 呈近 EW 走向 , 长约 1 600 km 。增强区内共发生 5. 7 级以上地震 11 次 , 其中 6. 0~6. 9 级 地震 10 次 , 7 级以上地震 1 次 (为 1997 年 11 月 8 日西藏玛尼 7. 5 级地震) 。增强区内东昆 仑山断裂带及其附近表现为空区 , 昆仑山口西 8. 1 级地震就发生在空区内的东昆仑断裂 带上 。
这些特征给我们的重要启示是 : ①特大地震前出现的前兆时空特征与常见的中强地震差 异很大 , 现行的监测预报体制 (分省分片负责) 与特大地震前兆不相适应 ; ② 特大地震的预测 预报不能单纯依靠地震前兆 , 必须与地质构造及深部探测紧密结合起来 ; ③ 特大地震的预测 预报应有新的预报战略 、观测系统与组织机构相适应 。
94 61 - 12 190 80 - 150
231 35 138 357 68 63
① http : / / www. csndmc. ac. cn/ newweb/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震中位置
φ N
/
(°) λE/
(°)
震级 ( MS)
1 2001211214217 :26 :10 36. 20 99. 90
8. 1
2 2008205212214 :28 :04 30. 95 103. 40
8. 0
地点 昆仑山口西 四川汶川
震源机制解 节面 Ⅰ: 走向/ (°) 倾角/ (°) 滑动角/ (°) 节面 Ⅱ: 走向/ (°) 倾角/ (°) 滑动角/ (°)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4
地 震 29 卷
2
地 震 29 卷
谁也没有估计到 8 级大震竟会发生在汶川 , 结果造成了空前的大灾难 。为了从科学上找到 合理的解答 , 我们需要进行认真的反思 , 以便从中吸取深刻的教训 , 引出重要的启示 , 切 实地改进工作 , 努力做好今后的预测预防研究工作 。
关键词 :地震增强区 ; 地震活动环 ; 平静区 ; 地震条带 ; 地震空区 ; 震群 ; 震丛 中图分类号 : P315. 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23274 (2009) 0120001214
引言
2008 年 5 月 12 日四川汶川发生 MS8. 0 地震 , 震源深度 14 km 。据官方统计 , 地震造 成 69 000 多人死亡 , 18 000 多人失踪 , 直接经济损失 8 451 亿元 ① 。面对巨大的人员伤亡和 财产损失 , 作为地震工作者 , 我们万分痛心和遗憾 , 因为昆仑山西口 8. 1 级地震后 , 许多 同志都认为中国大陆还会发生 8 级大震 , 最大的可能是南北带 , 但具体地点谁也说不出 ,
图 1 中国大陆西部地区 MS ≥5. 7 地震分布 (深色圆为 1988 年 1 月 1 日至 2001 年 11 月 14 日 ; 浅色圆为 2001 年 11 月 14 日至 2008 年 5 月 11 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