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乡词》的演唱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望乡词》的演唱分析
摘要
《望乡词》是由于右任先生创作于上世纪 60 年代表达思念大陆,
怀念祖国之情的作品。

而作曲家陆在易先生深刻的体会到于老先生对
祖国深沉的思念,在临终前仍期盼祖国统一,回归祖国怀抱的热切情
感,而为这首绝唱谱曲。

笔者通过在对这首歌曲的学习以及结合对其
背景的查阅,旨在通过了解歌曲的创作背景、歌词的表达方式,更加深入的理解这首作品所蕴含的文学和艺术内涵;通过分析这首歌曲的演唱技巧来帮助演唱者更好的演绎出这首作品。

关键词:《望乡词》、演唱技巧
一、词曲家介绍
1.词作家于右任
“于右任(1879.04.11—1964.11.10),汉族,陕西三原人,祖籍泾阳斗口于村,原名伯循,字诱人,之后因“诱人”谐音“右任”为名;别署“骚心”“髯翁”,晚年自号“太平老人”。

中国近现代政治家、教育家、近代书法家。

同时也是复旦大学、上海大学、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创办人和复旦大学、私立南通大学校董等。

他是清朝光绪年间举人,早年加入光复会和同盟会。

是国民党重要决策人物。

后随国民党退居台湾。


2.曲作家陆在易
“陆在易,又名梓钧,中国著名作曲家。

1943 年出生于浙江余姚(今属慈溪市)的一个小村庄。

1955 年经上海音乐学院院长贺绿汀指点,考入该院附属初中,后因成绩优异,直升大学部作曲系本科。

1967 年毕业,继而留校执教。

1972 年调上海京剧院,参加过十余部现代京剧的音乐创作。

1981 年再调上海乐团,先后任专职作曲、团长、艺术指导,并长期兼任《上海歌声》主编。

1997 年任上海歌剧院艺术指导。

陆在易的艺术歌曲,歌词平实,含蓄深刻,旋律婉转流畅,具有浓郁的歌唱性和抒情性,充满了强烈的艺术魅力,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望乡词》是陆在易先生的代表作品之一,曾获得 2003 年中国音乐金钟奖声乐作品奖。

这首歌曲以精湛的手法,贴切的还原了于右任先生这首诗作的文学内涵和思想情感。

1.
歌曲演唱分析
(一)、歌曲总体情感及演唱准备
结合笔者自身演唱《望乡词》的体验与感受,我认为歌曲的总
体情感基调是以悲为主,但悲中又怀着对未来美好的希望。

虽然于老
先生最后还是没能回到家乡,但他的这首诗作绝不是徒留伤悲。

在他
心中,故乡是美好的,他也坚信总有一天台湾会回到祖国的怀抱,总
有一天他能回到故乡。

所以在情感上的准备,是有必要的。

在演唱这
首作品之前,演唱者需要了解于老先生创作这首歌曲的时代背景和情
感经历,演唱时要带着这份希望和憧憬,以悲伤、凝重的情感为主。

其次这是一首男中音演唱的作品,速度较慢,气息要缓。

所以在平时
练声的过程中需要多加入长音练习,注重音色的饱满程度;并且提前
多练习“e”母音哼鸣,为后面的演唱打实基础。

(二)、逐句分析乐句唱法(结合乐谱中的标记)
歌曲前奏速度为特慢,1-10 小节为歌曲烘托气氛时,演唱者应快速找到钢
琴烘托的情绪,进入情境。

11-12 小节为准备句,调整呼吸和情绪,跟随伴奏如
感叹般轻声吟唱。

力度不能太重,但咬字要清晰,乐句要流畅。

13-14小节演唱
时音调低沉而忧郁,“葬”是诗人一种消极的态度,所以在曲调上尽量以低沉的
声调来迎合这种消极的态度。

力度为中弱,像很平常的诉说一件事情。

15-16 小
节寄托了作者对故乡的思恋,故曲调由低到高转变,演唱时可以表现出回忆的表情,像是想起了家乡的美好。

17-20 小节中两次重复的语气要有所不同,第一次
是陈述,第二次是感叹;“永不能忘”要唱的坚定。

21-24 小节是 13-16 小节
在情感上的升华,在“故乡”上升到“大陆”的概念,思念的对象也由“家”上
升为“国”。

故在唱“望我大陆”时曲调更加高昂,力度渐强。

随着伴奏声部的
和声变得丰富,25-26 小节承接上句,力度需要较强,演唱时声音要体现出起伏,句尾渐弱。

27-29 小节是作者感情的宣泄,演唱者应注意渐慢处渐强,“痛”字
演唱者可根据演唱时所带入的情绪适当延长,并且要注意有一个渐强的过程。

演唱时可以适当的抒发情感或加入一些表演,如加入哭腔来演绎的更加生动,更直接的将听者带入情境。

30-36 小节在演唱处理上要唱出恢弘的气势,字正腔圆。

30-33 小节力度较强,而34-39小节重复了前一句的歌词,仿佛在沉吟,又
仿佛在沉思,演唱时需要唱出失落感。

37-39 小节速度力度都要降下来,口腔打开,发“ang”音时渐弱,最后用假声结束,准备进入哼鸣。

40-47 小节是全曲
的连接段,作曲者在此处加入哼鸣“呣”,不仅仅是为了填补间奏的空隙,也
是一种情感的抒发。

56-63 小节旋律与 13-29 相同,不同的是56-62小节用“噢”和“啊”代替了歌词,用语气词更利于表现情感的抒发。

所以演唱者在演
唱时,应注意,旋律线条要更加连贯,渐强再到渐弱的力度变化也要体现出来。

64-75小节重复三遍“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每一遍的情绪都不
一样,第二遍情绪最激动,第三遍情绪逐渐平复。

76-83小节重复两遍力度渐弱,速度渐慢,仿若轻叹。

演唱者须注意 81小节前速度放缓,留足换气时间。

“殇”字轻声叹出,渐弱至无。

1.
、本曲的难点(呜咽般的哼鸣)本曲的难点在于连接段的哼鸣处,“呣”
音起于小字 1 组的e音,它的发音作叹词时发m音,需要演唱者用鼻腔和头腔
找到发声位置,轻起轻落,用哼鸣的方式表现出来。

本段一共 8小节,既需要非常轻的音量,又需要饱满、优美的音色,所以对演唱者的要求比较高。

连接段通过旋律的描写,让人不禁觉得看见了家乡美丽的景色。

演唱者也需要想象仿佛家乡的景色就在眼前,带着这种情绪,才能将这一段唱好。

参考文献
【1】余光中《乡愁》
【2】马兴志.论陆在易的《望乡词》 2011.
【3】贾忠.乡之深愁国之大殇陆在易艺术歌曲《望乡词》解析 2014.
【4】成征.陆在易艺术歌曲的风格及演唱探究 2014.
【5】邓丽萍. 意境美--中国古典诗词歌曲演唱的至高追求[J]. 音乐创作. 2013(04)
【6】金湘. 空、虚、散、含、离──东方美学传统在音乐创作中的体现与运用[J]. 人民音
乐. 1994(02)
【7】王夏. 声乐表演艺术中的“气”与“韵”[D]. 杭州师范大学 200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