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发展,剔除的是天才挑选的是庸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面发展,剔除的是天才挑选的是庸才
(一)
2015年,陈诗峰的女儿运动伤了腿,此后差不多一年没上学。
这时陈诗峰在中国和美国各有一家公司,是另外两个中国公司最大的股东,四家公司有两百多员工。
不过他还是亲自上阵,教女儿初二的数学和物理。
他太太教语文。
一开始,女儿觉得爸爸管得太宽,讲了很多基本原理,有时还扯上哲学,天马行空,不切实际。
她不回学校上课,但还去参加考试,理科成绩从原来班上第一二名跌到第十四五名。
小姑娘哭了,哭得很伤心。
陈诗峰觉得,只会做题是不够的,懂得重要背景和基本原理才是真懂,坚信女儿比过去学得更好了。
后来女儿也觉得爸爸、妈妈讲得有趣。
回学校上课以后,她熟悉了老师出题的套路。
头一周三次小考,她的数学和物理都是全班第一。
小女孩又得意起来。
(二)
她爸爸念书的时候,分数不一定有那么高。
1976年,陈诗峰出生在小城肇庆,并非名门之后。
父亲是个初中
毕业生,在纺织厂当电工。
母亲在厂里做出纳。
多数工人能完成差事就心满意足,陈诗峰的爸爸却想学点新招,订了《无线电》之类杂志。
陈诗峰从小就拿来乱翻。
上个世纪80年代是科学的年代。
文化大革命刚完,中国人对过去的灾难还记得清清楚楚,急着要把科技搞上去。
出版社印了很多科技书,大部分是从俄语翻译过来的。
可惜中国并没有那么多读者。
离陈家不远的新华书店隔些时候就把一批科技书堆在门口,像卖废纸一样论斤出售。
陈诗峰不管看得懂看不懂,每次抱一摞回家。
他爸爸想考高级电工,有一科是数字逻辑电路,完全没法应付。
陈诗峰大概念小学四五年级,拿着父亲的夜校课本看了一晚,然后用歪歪扭扭的笔迹把卷子填了,居然拿到高分。
老爸乐坏了,贿赂他一套《十万个为什么》。
念完小学,陈诗峰考上肇庆中学,那是市里的重点学校。
数学老师陈厚生觉得他是个人才,假期把他送去广东省奥林匹克数学培训班,在教育学院,也就是现在的第二师范学院受训。
培训结束,一百分的卷子,陈诗峰拿到二十多分。
他一下子失去了所有自信。
从广州回到肇庆,陈诗峰对老师说,自己不是搞数学的料。
陈厚生老师一点也不急,平静地说:“你是有天分的。
适不适合搞数学,关键不是能不能做出题目,而是愿意为做不出的题目想多久。
”
不知一个小城的初中老师怎么能说出这样的至理名言。
有些人以为,给钱就能把科技搞上去,那是外行的幻想。
做学问最需要的是热情,有真正的兴趣才会有真正的成就。
陈诗峰确实喜欢数学。
一道题做不出来,他宁可日夜不停地想一个星期,也不去看答案。
他觉得有希望解决,而又还不能做出来的时候最有意思。
老师在身边鼓劲,他继续往前走。
升上初二,他拿到全国奥林匹克数学竞赛一等奖。
(三)
这下子陈诗峰更相信老师的话了。
从初二开始,他就看大学的数
学教材。
初中毕业,他已经自己学完大学数学系的主要课程。
好些课本是过去在书店门口按斤买来的。
到了高中,陈诗峰还是理科老师的宠儿,数学老师把自己念大学的全套教材送给他。
陈诗峰对中学数学已经完全不在意,他接连拿到广东省奥林匹克物理竞赛二等奖、省奥林匹克数学竞赛第一名和省奥林匹克信息学竞赛一等奖。
那场信息学竞赛是在广州登封中学搞的,中山大学计算机系的老师出题。
他们很喜欢陈诗峰编的程序,跟他讲:“高中毕业就到中大念书吧,我们已经记下你的名字。
”
陈诗峰喜欢学新的、好玩的东西,做题的时间不多。
他看了不少文学书,比如当时流行的林语堂、梁实秋、周作人散文和钱钟书的小说。
他最喜欢林语堂,觉得他写的东西平淡又有智慧,文学给他的数学想象帮了大忙。
陈诗峰高中毕业,清华、复旦、南开和上海交通大学来信,说只要他高考能过重点大学的分数线,就录取他。
陈诗峰轻易考过了那条线。
父亲毕竟是工人,比较实在,跟他讲:“学计算机容易找工作。
中山大学在广州,离家近。
你去中大计算机系吧。
”
后来他知道爸爸的意见是错的,自己更适合搞纯数学,不过时间不可能倒回头。
当然,学计算机也挺好。
在小学和中学,老师把学生当小孩子看着。
进了大学,学生一夜之间变为大人,没人管了。
陈诗峰到中大,成了出笼小鸟。
他很想试试各种新的玩法。
陈诗峰加入学校的诗社,操练了一阵,参加南方大学生诗歌邀请赛,居然拿了第一名。
颁奖在中大小礼堂。
第二名的是个清纯的小姑娘,跟他一块上台领奖,那是文学社的社长、哲学系的李丽,就是后来的木子美。
陈诗峰还参加了讨论人文经典和社会问题的金字塔学社,辅修哲学专业的课程。
因为进了大学,他想去哲学系听点课,看看世界文化都是怎样的。
(四)
本科二年级,陈诗峰上西方哲学史课。
他发现哲学系的同学在课堂上不吭声。
哲学本来是最机智的学问,在中国名声却不好。
一些哲学系的学生是因为别的专业不要挪过来的,觉得低人一等。
好些同学怕讲错话。
陈诗峰大大咧咧,自己有想法就举手提问,一下吸引了老师的注意。
课间休息,老师过来闲聊,知道他还没有课本,就把自己手上的给了他。
听过西方哲学史,陈诗峰对维特根斯坦很感兴趣,到图书馆借了他的《哲学研究》,从头到尾认真琢磨。
当然,陈诗峰最着迷的是数学和计算机。
他刚进大一,就碰到广东省高校软件设计比赛。
高年级没人报名。
他借来会计教材,仔细看了三四个星期,编了一个财务软件,单枪匹马去参赛,还拿了个奖。
侯广坤教授开“可计算理论”选修课。
侯先生留学苏联,学了苏联教育那一套,讲课严肃,对学生要求很高。
他讲的内容很难,说话又有浓重的湖南口音。
第一次上课,来了十四个学生。
第二次只来了四个。
第三次只剩下陈诗峰。
侯先生想取消这门课,对陈诗峰说:“可计算理论是没有什么用
的。
”
但陈诗峰对那套深奥的学说特别感兴趣,坚持要听下去。
结果以后是爷俩一对一,直到学期结束。
陈诗峰觉得收获很大。
除了上课、看书和泡实验室,陈诗峰还跟数学系和物理系的几个同学搞了“本源学社”,自己做研究。
他们听说计算数学系的陈铭俊教授学问好,又愿意帮学生,就请他指导。
陈先生真来了,每个礼拜给他们上一次课。
有个周末,他们去教学大楼,谁知所有课室都有人自习。
于是几个毛孩子坐在阶梯上,陈教授站在底下讲课。
老先生整整教了他们两年,完全免费,对陈诗峰帮助极大。
影响最深的,不是陈教授讲的拓扑和泛函,而是老人家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和对学术的真心热爱。
陈先生已经退休,但还是日夜不停地研究小波分析,如醉如痴。
有时陈诗峰自己证明了定理,把笔记拿给陈教授。
老先生认真看完,总是非常高兴,笑呵呵地点头。
(五)
陈诗峰和本源学社的同伙,不满足于学校的课程,自己找机会学习,无疑是特别好学的青年。
不过这从考试成绩是看不出来的。
考试一般只检查课程教过的知识,额外多学了,不见得会多拿分。
女孩子乖巧。
好些女生考试前总是问老师怎么复习,专门拿着课本去记,所以经常得高分。
陈诗峰一伙不屑于干这样的事。
这些小伙子是真懂的,但他们有时间宁可学点新东西,所以考试成绩不如女生。
其实不少女孩的编程作业是到男同学宿舍复制的。
尽管计算机系的老师都觉得陈诗峰学得好,他的考试分数不过是中上。
本源学社里一个数学系的同学是真正的天才。
本科课程的数学,他根本不用学,随便就能通过考试。
他每天琢磨的,比课堂上教的要深得多。
但他单刀直入,数学以外的功课一塌糊涂。
这些聪明的男孩吃力不讨好,奖学金大部分让女生拿走,免试保送读研究生的多数也是女孩。
陈诗峰想念研究生,好些教授都说他应该走学术道路。
但他不喜欢考试,特别不喜欢政治课考试。
另外家里不富裕,父亲希望他工作挣钱。
于是陈诗峰得想办法求职。
那个数学系的同学也没有读研究生,
后来一直是个普通的程序员。
早就有学者提出,学校应该提供条件让学生在各方面发展,但不能命令他们一定要全面。
剑桥的霍金教授起码身体不好,创立博弈论的纳什连个人生活也不怎么样。
古往今来,最优秀的专家几乎都是偏才怪杰。
三好学生不一定比两好学生棒,两好学生不见得比一好学生强。
全面发展的筛子滤掉了有明显优点又有明显缺点的精英,选出既没有缺点又没有优点的庸才。
陈诗峰回忆创业经历,摄影:袁征,灯光:章深
(六)
1999年,深圳一家公司到中山大学招人。
它是中国最大的通讯设备上市公司,牛气哄哄,在这个重点大学只挑两三个最棒的毕业生。
轮到陈诗峰。
他把一叠证书放到桌子上。
主持招聘的中兴高管随手翻了翻,看到有中国计算机编程最高资格的系统分析师证书,有美国国际数学建模比赛和广东省高校软件比赛的得奖证书,还有南方大学生诗歌邀请赛第一名的证书。
她觉得奇怪,问:“你是什么专业的?”
陈诗峰回答:“计算机。
”
高管叫他介绍自己做过最好的作业。
陈诗峰讲了他搞的一套动画。
高管觉得这个胖胖的年轻人确实与众不同,当场决定录用。
那是一家“国有民营”企业,新职工要搞很长时间的培训。
陈诗峰越来越不耐烦。
最要命的是公司里等级森严:起码要硕士以上才能参加研发,本科毕业生一律搞推销。
陈诗峰不是有饭吃就安心的人。
他连忙去找聘用他的高管。
那位身穿正装的中年妇女当然知道陈诗峰的本事,但她是管财务的,没办法。
于是陈诗峰拂袖而去。
他在那个公司只呆了二十多天,新职工培训还没完。
他从小就有优越感。
公司把他贬到最下层,陈诗峰受不了。
回到肇庆,他哥哥资助陈诗峰开了个“软件公司”,其实是只有一台计算机的小店。
一个月、两个月、三个月……好长时间都没有人麻烦他编软件。
陈诗峰就是帮人打打字,每个月得几百块钱,勉强糊口。
整整半年以后,来了一对个头高大的男女。
那女的问:“你会编程吗?”
陈诗峰回答:“会。
”
女士接着说:“你看看能不能给我们搞一套算工资的软件。
我们员工很多,工资算法也复杂,不知你能不能搞出来。
”
陈诗峰刚上大学就编财务软件拿过奖。
他花几天把算工资的程序写出来,在机子上演示了一下,对方非常满意,给了五百块钱。
这是陈诗峰拿到的第一笔开发费。
小店马上就恢复了往日的平静,陈诗峰接着给人打字。
(七)
过了些时候,来了一个瘦高的男子,头一句又是:“你会编程吗?”
大家都怀疑这个小店的主人能干成什么像样的事。
陈诗峰回答:“会。
”
“那你按这个标签的格式和字体搞一个连续打印的程序,必须一模一样。
”
这不容易,但陈诗峰写出来了。
瘦子挺高兴,给了五百块钱。
后来陈诗峰才知道那是印冒牌电容的标签,瘦子赚得钵满盆满,买了两座别墅。
哥哥介绍了一些客户,陈诗峰帮人编了几套企业管理的小软件,没挣到多少钱,但赚了点名声。
有人来拜师学艺。
店里只有一台计算机,陈诗峰把女朋友的机子借来,收了个徒弟,学费1000,包教会VB编程。
那小伙子学了一个月,真的上了手,很感激,说知识改变命运,这下子可以换工作了。
陈诗峰问他要换到哪里。
年轻人说“殡仪馆”。
陈诗峰一直不明白VB编程跟丧葬有什么关系。
徒弟走了,陈诗峰继续安安静静地当打字员。
一天,有位妙龄少女走进小店,羞答答地说:“请问,你会做flash课件吗?我想做个演示文稿,不过暂时没有钱给你。
”
原来她是郊区农村初中的数学老师,想在全市flash课件比赛拿个奖,调回市区工作。
陈诗峰觉得,能帮人就帮吧,有没有钱无所谓。
于是他免费做了介绍全等三角形的课件,从制作、美工到录音都自己干,还帮那位老师改进了讲义。
结果女孩参加比赛拿了第一名,真的调到市区的学校。
她高兴得跳起来,请陈诗峰好好吃了一顿。
过了几天,女教师来找陈诗峰,没讲几句就哭了。
她觉得对不起乡下的孩子,但为了前途又不得不走。
陈诗峰很无奈。
他说自己念中学的时候参加奥林匹克数学竞赛得过奖,可以去讲讲奥数,多少给那些农民的孩子一点帮助。
于是他到女教师的学校教了一个星期奥数入门。
女教师进了市区,陈诗峰还在原地呆着。
女朋友觉得他不能再这样耗下去,说要嫁给他,给了陈诗峰两千块钱,叫他去广州找份工作养家。
陈诗峰拿着女朋友省吃俭用攒下来的钱,觉得死活也要拼了。
(本文原标题《一个创业者的故事(上)》,发表时略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