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海导航新课标2015届高考化学总复习(第1轮)同步训练:第7章 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
第20讲化学反应速率
一、选择题
1.(2013河北省唐山市第一次模拟)在一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2X(g)+
Y(g)a Z(g) ΔH=Q kJ·mol-1,开始按体积比2∶1将X、Y充入反应器中,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

图甲和图乙是根据反应绘制的图像,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图甲,P1>P2,a<3
B.图甲,T1<T2,Q>0
C.图乙,t1时表示恒温、恒压条件下,向平衡体系中充入一定量的Z气体D.图乙,如果a=3,t2时表示向体系中加入了催化剂
实用文档
2.反应4NH
3(g)+5O
2
(g)4NO(g)+6H
2
O(g)在10 L密闭容器中进行,半分
钟后,水蒸气的物质的量增加了0.45 mol,则此反应的平均速率v-(X)(反应物的消耗速率或产物的生成速率)可表示为( )
A.v(NH3)=0.010 mol/(L·s)
B.v(O2)=0.001 mol/(L·s)
C.v(NO)=0.001 mol/(L·s)
D.v(H2O)=0.045 mol/(L·s)
3.(2013杭州七校期中联考)一定温度下,1 mol X和n mol Y在体积为2 L 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如下反应:X(g)+Y(g)2Z(g)+M(s),5 min后达到平衡,此时生成2a mol Z。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用X表示5 min内此反应的反应速率是(0.1-0.2a)mol·(L·min)-1
B.当混合气体的质量不再发生变化时,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
C.向平衡后的体系中加入1 mol M,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D.向上述平衡体系中再充入1 mol X,v(正)增大,v(逆)减小,平衡正向移动
实用文档
4.(2013江西省赣州十一县期中)在容积为2 L的密闭容器中,有反应:m A(g)+n B(g)p C(g)+q D(g),经过5分钟达到平衡,此时各物质的变化为A减少为a mol /L,B的平均反应速率v B=a/15 mol/(L·min), C增加2a/3 mol/L,这时若增加系统压强,发现A与C的百分含量不变,则m∶n∶p∶q为( ) A.3∶1∶2∶2 B.1∶3∶2∶2
C.1∶3∶2∶1 D.1∶1∶1∶1
5.把下列四种X溶液分别加入四个盛有10 mL 2 mol/L盐酸的烧杯中,均加水稀释到50 mL,此时,X和盐酸缓慢地进行反应,其中反应最快的是( ) A.10 ℃ 20 mL 3 mol/L的X溶液
B.20 ℃ 30 mL 2 mol/L的X溶液
C.20 ℃ 10 mL 4 mol/L的X溶液
D.10 ℃ 10 mL 2 mol/L的X溶液
6.一定温度下,在2 L的密闭容器中X、Y、Z三种气体的物质的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下图所示
实用文档
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反应开始到10 s,用Z表示的反应速率为0.158 mol/(L·s)
B.反应开始到10 s,X的物质的量浓度减少了0.79 mol/L
C.反应开始到10 s时,Y的转化率为79%
D.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X(g)+Y(g)Z(g)
7.(2013河北省保定市第一次模拟)甲酸甲酯水解反应方程式为:HCOOCH
3
(aq)
+H
2O(l)HCOOH(aq)+CH
3
OH(aq) ΔH>0。

某温度下,V L溶液中各组分的起
始量如下表,HCOOCH
3
转化率随反应时间(t)的变化如下图(假设溶液体积不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组分
物质的量
/mol
HCOOCH
3
1.00
实用文档
H
2
O 1.99
HCOOH0.01
CH
3
OH0.52
A.温度升高,该反应的平衡常数减小
B.0~10 min,HCOOCH
3
的平均反应速率v=0. 003 mol·L-1·min-1
C.HCOOCH
3
平均反应速率先是增大,后减小,最后保持不变
D.80 min时,反应刚达平衡,反应物转化率保持不变
8.(2013河北省衡水中学三模)在容积为2.0 L的密闭容器内,物质D在T℃时发生反应,其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物质的量随时间t的变化关系如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实用文档
A.从反应开始到第一次达到平衡时,A物质的平均反应速率为0.0667
mol/(L·min)
B.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D(s)2A(g)+B(g),该反应的平衡常数为K=c(A)2·c(B)
C.已知反应的ΔH>0,则第5分钟时图像呈现上述变化的原因可能是升高体系的温度
D.若在第7分钟时增加D的物质的量,则表示A的物质的量变化正确的是a曲线
二、非选择题
9.某合作小组同学将铜片加入稀硝酸,发现开始时反应非常慢,一段时间后反应速率明显加快。

该小组通过实验探究其原因。

实用文档
(1)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2)提出合理假设。

该实验中反应速率明显加快的原因可能是AC 。

A.反应放热导致温度升高
B.压强增大
C.生成物的催化作用
D.反应物接触面积增大
(3)初步探究。

测定反应过程中不同时间溶液的温度,结果如下表:
实用文档
结合实验目的和表中数据,你得出的结论是温度不是反应速率明显加快的主要原因。

(4)进一步探究。

查阅文献了解到化学反应的产物(含中间产物)可能对反应有催化作用,请根据以下实验设计表将实验目的补充完整:
实用文档
探究亚硝
酸根的影

第21讲化学平衡
一、选择题
1.(2013山西省康杰中学四校第一次联考)将4 mol A和2 mol B放入2 L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2A(g)+B(g)2C(g) ΔH<0。

4 s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此时测得C的浓度为0.6 mol/L。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达到平衡状态后,若温度不变,缩小容器的体积,则A的转化率增大,平衡常数增大
B.当c(A)︰c(B)︰c(C)=2︰1︰2 时,该反应即达到平衡状态
C.达到平衡状态后,若只升高温度,则C的物质的量浓度增大
实用文档
D.4 s内,v(B)=0.075 mol/(L·s)
2.将一定量的硫化铵固体置于恒容密闭容器中(固体试样体积忽略不计),在
恒定温度下使其达到分解平衡:NH
4HS(s)NH
3
(g)+H
2
S(g),下列选项中不能
用来判断该反应已达平衡状态的是( ) A.v正(NH3)=v逆(H2S)
B.密闭容器中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变C.密闭容器中的压强不变
D.密闭容器中氨气的体积分数不变
3.(2012·天津)已知2SO
2(g)+O
2
(g)2SO
3
(g) ΔH=-197 kJ·mol-1。


同温、同体积的三个密闭容器中分别充入气体:(甲) 2 mol SO
2和1 mol O
2
;(乙)
1 mol SO
2和0.5 mol O
2
;(丙) 2 mol SO
3。

恒温、恒容下反应达平衡时,下列
关系一定正确的是( )
A.容器内压强p:p甲=p丙>2p乙
B.SO
3
的质量m:m甲=m丙>2m乙
C.c(SO2)与c(O2)之比k:k甲=k丙>k乙
实用文档
D.反应放出或吸收热量的数值Q:Q甲=Q丙>2Q乙
4.(2013河南省郑州市第一次模拟)在300 mL的密闭容器中,放入镍粉并充入
(g),已知一定量的CO气体,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Ni(s)+4CO(g)Ni(CO)
4
该反应平衡常数与温度的关系如下表:
温度/℃2580230
1.9×10
平衡常数5×1042
-5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g)的反应为吸热反应
A.上述生成Ni(CO)
4
B.25℃时反应Ni(CO)
(g)Ni(s)+4CO(g)的平衡常数为0.5(mol·L-1)3
4
、CO浓度均为0.5 mol/L,则此时温度C.在某条件下达到平衡,测得Ni(CO)
4
高于80℃
D.80℃达到平衡时,保持体积不变,往体系中充入一定量的CO,再次达到平衡后CO的体积分数减小
实用文档
5.某恒温密闭容器中,可逆反应A(s)B+C(g)-Q达到平衡。

缩小容器体积,重新达到平衡时,C(g)的浓度与缩小体积前的平衡浓度相等。

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
A.产物B的状态只能为固态或液态
B.平衡时,单位时间内n(A)消耗∶n(C)消耗=1∶1
C.保持体积不变,向平衡体系中加入B,平衡可能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D.若开始时向容器中加入1 mol B和1 mol C,达到平衡时放出热量Q
二、非选择题
6.(2013年唐山市期末测试)工业上以氨气为原料(铂铑合金网为催化剂)催化氧化法制硝酸的过程如下:
(1)已知反应一经发生,铂铑合金网就会处于红热状态。

写出氨催化氧化的化学
方程式:4NH
3+O
2
4NO+6H
2
O 。

当温度升高时,化学平衡常数值减
小(填“增大”、“减小”或“无影响”)。

实用文档
(2)硝酸厂尾气常用的处理方法是催化还原法:催化剂存在时用H
2将NO
2
还原为
N
2。

已知:
2H
2(g)+O
2
(g)===2H
2
O(g) ΔH=-483.6 kJ/mol①
N
2(g)+2O
2
(g)===2NO
2
(g) ΔH=+67.7 kJ/mol②
H
2O(l)===H
2
O(g) ΔH=+44.0 kJ/mol③
则8 g H
2恰好将NO
2
转化成N
2
和H
2
O(l)时ΔH=-1210.9 kJ/mol 。

(3)氨气是制取硝酸的重要原料,合成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如下:N
2

3H
22NH
3
,该反应在固定容积的密闭容器中进行。

①下列各项标志着该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是BC (填字母)。

A.容器内N
2、H
2
、NH
3
的浓度之比为1∶3∶2
B.3v正(N2)=v逆(H2)
C.容器内压强保持不变D.混合气体的密度保持不变
②若在恒温条件下,将N
2与H
2
按一定比例混合通入一个容积为2 L固定容积的
密闭容器中, 5 min后反应达平衡时,n(N2)=1.2 mol,n(H2)=1.2 mol,n(NH3)
实用文档
=0.8 mol,则反应速率v(N2)=0.04 mol· L-1·min-1,平衡常数=0.31 (保留两位小数)。

若保持容器的温度和容积不变,将上述平衡体系中的混合气体的浓度增大1倍,则平衡向右(填“向左”、“向右”或“不”)移动。

7.(2013年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二次模拟)含硫化合物在工业生产中有广泛的用途。

(1)SO
2可用于工业生产SO
3。

①在一定条件下,每生成8 g SO
3
气体,放热9.83 kJ。

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②在500℃,催化剂存在的条件下,向容积为1 L的甲、乙两个密闭容器中均充
入 2 mol SO
2和1 mol O
2。

甲保持压强不变,乙保持容积不变,充分反应后均达
到平衡。

实用文档
Ⅰ.平衡时,两容器中SO
3
体积分数的关系为:甲>乙(填“>”、“<”或“ =”)。

Ⅱ.若乙在t1 min时达到平衡,此时测得容器乙中SO2的转化率为90%,则该反
应的平衡常数为810 ;保持温度不变,t2min时再向该容器中充入1 mol SO2
和1 mol SO
3
,t3 min时达到新平衡。

请在下图中画出t2~t4 min内正逆反应速率的变化曲线(曲线上必须标明v正、v逆)
(2)硫酸镁晶体(MgSO
4·7H
2
O )在制革、医药等领域均有广泛用途。

4.92 g硫酸
镁晶体受热脱水过程的热重曲线(固体质量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如下图所示。

①固体M的化学式为MgSO
4·H
2
O 。

②硫酸镁晶体受热失去结晶水的过程分为 2 个阶段。

实用文档
③N转化成P时,同时生成另一种氧化物,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8.(2013·天津)某市对大气进行监测,发现该市首要污染物为可吸入颗粒物PM2.5(直径小于等于2.5 μm的悬浮颗粒物),其主要来源为燃煤、机动车尾气
等。

因此,对PM2.5、SO
2
、NO x等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请回答下列问题:(1)将PM2.5样本用蒸馏水处理制成待测试样。

若测得该试样所含水溶性无机离子的化学组分及其平均浓度如下表:
根据表中数据判断PM2.5的酸碱性为酸性,试样的pH= 4 。

(2)为减少SO
2
的排放,常采取的措施有:
①将煤转化为清洁气体燃料。

已知:H
2(g)+1/2O
2
(g)===H
2
O(g) ΔH=-241.8
kJ/mol
实用文档
C(s)+1/2O
2
(g)===CO(g) ΔH=-110.5 kJ·mol-1
写出焦炭与水蒸气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②洗涤含SO
2
的烟气,以下物质可作洗涤剂的是ab 。

a.Ca(OH)
2 b.Na
2
CO
3
c.CaCl
2 d.NaHSO
3
(3)汽车尾气中NO x和CO的生成及转化
①已知汽缸中生成NO的反应为:N
2(g)+O
2
(g)2NO(g) ΔH>0
若1 mol空气中含有0.8 mol N
2和0.2 mol O
2,
1300℃时在密闭容器内反应达到
平衡。

测得NO为8×10-4 mol。

计算该温度下的平衡常数K=4×10-6。

汽车启动后,汽缸温度越高,单位时间内NO排放量越大,原因是温度升高,反应速率加快,平衡右移。

实用文档
②汽车燃油不完全燃烧时产生CO,有人设想按下列反应除去CO:2CO(g)===2C(s)+O
(g)已知该反应的ΔH>0,简述该设想能否实现的依据:该反应是焓
2
增,熵减的反应,任何温度下均不能自发进行。

③目前,在汽车尾气系统中装置催化转化器可减少CO和NO的污染,其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实用文档
第22讲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
一、选择题
1.(2013·北京)下列实验事实不能用平衡移动原理解释的是( )
A.
B.
t/℃2550100
K
/10-14 1.01 5.4755.0
W
C.
实用文档
D.
c (氨水)/(mol·L-1)0.10.01
pH11.110.6
2.(2013江苏扬州模拟卷)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一定条件下,使用催化剂能加快反应速率但不能改变平衡转化率B.氢氧燃料电池的能量转换形式仅为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C.在NH
4HSO
4
溶液中由于NH+
4
的水解促进了水的电离,所以水的电离程度增大
D.在一密闭容器中发生2SO
2+O
2
2SO
3
反应,增大压强,平衡会正向移动,
c2SO
3
c2SO
2·c O2
的值增大
3.(2013河南省中原名校第一次联考)T℃时,将气体X与气体Y置于一密闭容器中,反应生成气体Z,反应过程中各物质的浓度变化如图(Ⅰ)所示。

保持其他条件不变,在T1、T2两种温度下,Y的体积分数变化如图(Ⅱ)所示。

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实用文档
A.t2时,保持其他条件和物质状态不变,增加压强,化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B.T℃时,若密闭容器中各物质起始浓度为:0.4 mol/L X、0.4 mol/L Y、0.2 mol/L Z。

保持其他条件不变,达到平衡时Z的浓度为0.4 mol/L
C.图(Ⅱ)中T1>T2,且正反应是吸热反应
D.其他条件不变,升高温度,正、逆反应速率均增大,且X的转化率增大
4.(2013湖北省荆州市高三质量检查Ⅰ)可逆反应2A(g)+B(g)2C(g),根据下表中的数据判断下列图像错误的是( )
压强A转化率温度p1(MPa)p2(MPa)
400℃99.699.7
500℃96.997.8
实用文档
5.(2013年湖北八校第二次联考)随着汽车数量的逐年增多,汽车尾气污染已
成为突出的环境问题之一。

反应:2NO(g)+2CO(g)2CO
2(g)+N
2
(g)可用于净
化汽车尾气,已知该反应速率极慢,70℃时平衡常数为1×109。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提高尾气净化效率的最佳途径是研制高效催化剂
B.提高尾气净化效率的常用方法是升高温度
C.装有尾气净化装置的汽车排出的气体中不再含有NO或CO
D.70℃时及时抽走CO
2、N
2
,平衡常数将会增大,尾气净化效率更佳
6.(2013年安徽江南十校联考)下图表示反应X(g)+4Y(g)5Z(g) ΔH<0,在某温度时X的浓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
实用文档
下列有关该反应的描述正确的是( )
A.若Z是有色气体,只压缩容器的体积,平衡不移动,则气体颜色不变B.若升高温度,则X的平衡转化率减小,v(逆)增大,v(正)减小
C.若X和Y的平衡转化率相等,则起始时X和Y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4 D.若平衡时X的转化率为85%,则起始时Y的物质的量浓度为3.4 mol/L
7.(2013湖北省七市高三4月联考)一定条件下,分别向容积固定的密闭容器中充入A和足量B,发生反应如下:
2A(g)+B(s)2D(g) ΔH<0,测得相关数据如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实验Ⅰ实验Ⅱ实验Ⅲ
反应温度/℃800800850
实用文档
c (A)起始/mol·L-11 2 1
c(A)平衡/mol·L-10.5 1 0.85
放出的热量/kJ a b c
A.实验Ⅲ的化学平衡常数K<1
B.实验放出的热量关系为b>2a
C.实验Ⅲ在30 min达到平衡时的速率v(A)为0.005 mol·L-1·min-1
D.当容器内气体密度不随时间而变化时上述反应达到平衡
二、非选择题
8.(2013·浙江)捕碳技术(主要指捕获CO
2
)在降低温室气体排放中具有重要的
作用。

目前NH
3和(NH
4
)
2
CO
3
已经被用作工业捕碳剂,它们与CO
2
可发生如下可逆
反应:
反应Ⅰ:2NH
3(l)+H
2
O(l)+CO
2
(g)(NH
4
)
2
CO
3
(aq) ΔH1
反应Ⅱ:NH
3(l)+H
2
O(l)+CO
2
(g)NH
4
HCO
3
(aq) ΔH2
反应Ⅲ:(NH
4)
2
CO
3
(aq)+H
2
O(l)+CO
2
(g)2NH
4
HCO
3
(aq) ΔH3
实用文档
请回答下列问题:
(1)ΔH3与ΔH1、ΔH2之间的关系是:ΔH3=2ΔH2-ΔH1。

(2)为研究温度对(NH
4)
2
CO
3
捕获CO
2
气体效率的影响,在某温度T1下,将一定量
的(NH
4)
2
CO
3
溶液置于密闭容器中,并充入一定量的CO
2
气体(用氮气作为稀释剂),
在t时刻,测得容器中CO2气体的浓度。

然后分别在温度为T2、T3、T4、T5下,
保持其他初始实验条件不变,重复上述实验,经过相同时间测得CO
2
气体浓度,得到趋势图(见图1)。

则:
①ΔH3<0(填“>”、“=”或“<”)。

②在T1-T2及T4-T5二个温度区间,容器内CO2气体浓度呈现如图1所示的变化趋势,其原因是T1-T2区间,化学反应未达到平衡,温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快,
所以CO
2
被捕获的量随温度的升高而提高。

T4-T5区间,化学反应已到达平衡,
由于正反应是放热反应,温度升高,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所以不利于CO
2
的捕获。

③反应Ⅲ在温度为T1时,溶液pH随时间变化的趋势曲线如图2所示。

当时间到达t1时,将该反应体系温度迅速上升到T2,并维持该温度。

请在该图中画出t1时刻后溶液的pH变化趋势曲线。

实用文档
(3)利用反应Ⅲ捕获CO
2,在(NH
4
)
2
CO
3
初始浓度和体积确定的情况下,提高CO
2

收量的措施有降低温度;增加CO
2
浓度(或压强) (写出2个)。

(4)下列物质中也可能作为CO
2
捕获剂的是BD 。

A.NH
4Cl B.Na
2
CO
3
C.HOCH
2CH
2
OH D.HOCH
2
CH
2
NH
2
第23讲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
一、选择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焓变和熵变都大于0的反应肯定是自发的
实用文档
B.焓变小于0而熵变大于0的反应肯定是自发的
C.因为焓变和熵变都与反应的自发性有关,因此焓变或熵变均可以单独作为反应自发性的判据
D.在其他外界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使用催化剂,可以改变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
2.已知:(NH
4)
2
CO
3
(s)===NH
4
HCO
3
(s)+NH
3
(g) ΔH=+74.9 kJ·mol-1,下列
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该反应中熵变、焓变皆大于0
B.该反应是吸热反应,因此一定不能自发进行
C.碳酸盐分解反应中熵增加,因此任何条件下所有碳酸盐分解一定自发进行D.能自发进行的反应一定是放热反应,不能自发进行的反应一定是吸热反应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SO
2(g)+1/2O
2
(g)SO
3
(g) ΔH=-98.0 kJ·mol-1,1 mol SO2与1 mol O2
充分反应放出的热量为98.0 kJ
B.2SO
2(g)+O
2
(g)2SO
3
(g) ΔH1>ΔH(ΔH数值A项给出)
C.X(g)+Y(g)Z(g)+W(s) ΔH>0,平衡后加入X,ΔH增大
实用文档
D.X(g)+Y(g)Z(g)+W(s),平衡后加入少量W,X的转化率不变
4.(湖北省襄阳市2013调研)尿素[CO(NH
2)
2
]是首个由无机物人工合成的有机
物,工业上尿素是用CO
2和NH
3
在一定条件下合成,其反应方程式为2NH
3

CO
2一定条件
CO(NH
2
)
2
+H
2
O
,当氨碳比
n NH
3
n CO
2
=4,CO
2
的转化率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该反应在60 min时达到平衡状态
B.NH
3
的平衡转化率为30%
C.增加氨碳比可进一步提高CO
2
的平衡转化率
D.A点的逆反应速率v逆(CO2)大于B点的正反应速率v正(CO2)
5.已知可逆反应X(g)+Y(g)Z(g)(未配平)。

温度为T0时,在容积固定的容器中发生反应各物质的浓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如图a所示。

其他条件相同,温度分别为T1、T2时发生反应,Z的浓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如图b所示。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实用文档
A.发生反应时,各物质的反应速率大小关系为:v(X)=v(Y)=2v(Z) B.图a中反应达到平衡时,Y的转化率为37.5%
C.T0℃时,该反应的平衡常数为33.3
D.该反应正反应的反应热ΔH<0
二、非选择题
6.(2013·广东)大气中的部分碘源于O
3对海水中I-的氧化。

将O
3
持续通入NaI
溶液中进行模拟研究。

(1)O
3将I-氧化成I
2
的过程由3步反应组成:
①I-(aq)+O
3(g)===IO-(aq)+O
2
(g) ΔH1
②IO-(aq)+H+(aq)HOI(aq) ΔH2
③HOI(aq)+I-(aq)+H+(aq)I
2(aq)+H
2
O(l) ΔH3
实用文档
总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其反应热ΔH=ΔH1+ΔH2+ΔH3。

(2)在溶液中存在化学平衡:I
2(aq)+I-(aq)I-
3
(aq),其平衡常数表达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3)为探究Fe2+对O
3
氧化I-反应的影响(反应体系如图1),某研究小组测定两组
实验中I-
3
浓度和体系pH,结果见图2和下表。

实用文档
编号反应物反应前pH反应后pH
+I- 5.211.0
第1组O
3
第2组O
+I-+Fe2+ 5.2 4.1
3
①第1组实验中,导致反应后pH升高的原因是H+被消耗,其浓度降低。

②图1中的A为Fe2+,由Fe3+生成A的过程能显著提高I-的转化率,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③第2组实验进行18 s后,I-
浓度下降。

导致下降的直接原因有(双选) BC 。

3
实用文档
A.c(H+)减小 B.c(I-)减小
C.I
2
(g)不断生成 D.c(Fe3+)增加
(4)据图2,计算3~18 s内第2组实验中生成I-
3
的平均反应速率(写出计算过程,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7.(2013·福建)利用化石燃料开采、加工过程产生的H
2
S废气制氢气,廉价又环保。

(1)工业上可用组成为K
2O·M
2
O
3
·2RO
2
·n H2O的无机材料纯化制取的氢气。

①已知元素M、R均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第3周期,两种元素原子的质子数之和为27,则R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②常温下,不能与M单质发生反应的是be (填序号)
a.CuSO
4溶液 b.Fe
2
O
3
实用文档
c.浓硫酸 d.NaOH溶液
e.Na
2CO
3
固体
(2)利用H
2
S废气制取氢气的方法有多种。

①高温热分解法
已知:H
2S(g)H
2
(g)+1/2S
2
(g)
在恒容密闭容器中,控制不同温度进行H
2S分解实验。

以H
2
S起始浓度均为c
mol·L-1测定H
2S的转化率,结果见图1。

图中a为H
2
S的平衡转化率与温度关
系曲线,b曲线表示不同温度下反应经过相同时间且未达到化学平衡时H
2
S的转
化率。

据图计算985℃时H
2
S按上述反应分解的平衡常数K=____________;说明随温度的升高,曲线b向曲线a逼近的原因:温度升高,反应速率加快,达到平衡所需的时间缩短(或其他合理答案) 。

②电化学法
实用文档
该法制氢过程的示意图见图2。

反应池中反应物的流向采用气、液逆流方式,其目的是增大反应物接触面积,使反应更充分;反应池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反应后的溶液进入电解池,电解总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第20讲
1.C 解析:根据甲图像,温度相同时,P1>P2,增加压强Z的体积分数减小,平衡逆向移动,此时平衡是向气体分子总数减小方向移动,因此a>3,A错;根据甲图像,压强相同时,T1<T2,升高温度Z的体积分数减小,平衡逆向移动,此时平衡向吸热方向移动,因此逆反应吸热,Q<0,B错;从图像乙中看出,t1时刻,逆反应速率大于正反应速率,平衡逆向移动,但温度压强不变,改变因
实用文档
素必为浓度,逆反应速率明显大于正反应速率,故应是增大Z的浓度,C正确;a=3,则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总数不变,若增大压强,正逆反应速率增大,但平衡不移动,符合乙图像,故D错。

2.C 3.B 4.A
5.B 解析:在本题中要综合考虑浓度和温度的影响。

先比较浓度的大小,这里的浓度应该是混合以后的浓度,由于混合后各烧杯中盐酸的浓度相等,因此只要比较X的浓度,X浓度越大,反应速率越快。

因为反应后溶液的体积均为50 mL,所以X的物质的量最大,浓度就最大。

通过观察可知,混合后A、B选项中X的浓度相等,且最大,但B中温度更高,因此B的反应速率最快。

本题若没有看清楚题目实质,仅仅从选项的表面看X浓度的大小及反应温度的高低来判断反应速率的快慢,则会错选C。

6.C 解析:各物质相关物理量的变化如下表:
实用文档
浓度变化
/mol/L 0.79
2
=0.395
0.79
2
=0.395
1.58
2
=0.79
反应速率
/mol/(L·s)
0.03950.03950.079
反应速率之比1∶1∶2
化学方程式为:X(g)+Y(g)2Z(g)。

7.C
8.D 解析:从反应开始到第一次达到平衡时,A物质增加了0.4 mol,则A的
平均反应速率为
0.4 mol
2 L×
3 min
=0.0667 mol/(L·min),A正确;平衡时D减少了
0.4 mol,A增加了0.4 mol,B增加了0.2 mol,即D、A、B的变化量之比是2∶2∶1,所以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D(s)2A(g)+B(g),该反应的平衡常数表达式为K=c(A)2·c(B),B正确;如果正反应是吸热反应,则升高温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因此符合图中变化趋势,C正确;D是固体,改变固体的质量,平衡不移动,则表示A的物质的量变化正确的是b曲线,D不正确,答案选D。

实用文档
9.(1)3Cu+8H++2NO-
3===3Cu2++2NO↑+4H
2
O (2)AC (3)温度不是反应速率
明显加快的主要原因(4)Cu2+亚硝酸根
第21讲
1.D 解析:平衡常数只与温度有关系,选项A不正确;平衡时浓度不再发生变化,但物质之间的浓度不一定相等或满足某种关系,选项B不正确;升高温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进行,C的浓度减小,选项C不正确;C的浓度为0.6 mol/L,则B的浓度变化为0.3 mol/L,所以B物质的反应速率是0.3 mol/L÷4 s=0.075 mol/(L·s),答案选D。

2.D
3.B 解析:甲和丙容器内的平衡是完全相同的平衡(等同平衡),各物理参数除热量都相同。

甲和乙的比较可用下图处理帮助理解
2 molSO
21 molO
2
――→
变化1
1 molSO
2
0.5 molO
2
1 molSO
2
0.5 molO
2
――→
变化2
2 molSO
21 molO
2
p

<2p乙,m甲>2m乙,k甲=k乙,Q丙=197-Q甲,Q甲不等于Q乙,所以选B。

4.D 5.B
实用文档
6.(1)4NH
3+O
2
=====
催化剂
△4NO+6H2O 减小(2)-1210.9 kJ/mol (3)①BC ②
0.04 mol· L-1·min-10.31 向右
解析:(1)注意氨的催化氧化反应的条件和配平,由反应现象可知该反应为放热反应,升高温度,化学平衡常数将减小。

(2)根据盖斯定律,由2×(①-③×2)
-②得4H
2(g)+2NO
2
(g)===N
2
(g)+4H
2
O(l) ΔH=-1210.9 kJ/mol。

(3)根据化
学方程式中N
2和H
2
的计量关系,3v(N2)=v(H2)时,正、逆反应速率相等,说明
反应达到平衡状态;该反应在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数发生了变化,故当压强不变时,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

根据N
2+3H
2
2NH
3
转化/mol 0.4 1.2 0.8平衡/mol 1.2 1.2 0.8
v(N
2)=
0.4 mol
2 L×5 mi n
=0.04 mol·L-1·min-1。

根据平衡常数表达式知=
0.82
1.23×1.2
=0.31。

7.(1)①2SO
2(g)+O
2
(g)===2SO
3
(g) ΔH=-196.6 kJ/mol ②Ⅰ.>Ⅱ.810
(2)①MgSO
4·H
2
O ②2 ③MgSO
4
=====
高温
MgO+SO
3

实用文档
实用文档
8.(1)酸性 4 (2)①C(s)+H 2O(g)===CO(g)+H 2(g) ΔH =+131.3 kJ/mol ②ab (3)①4×10-6 温度升高,反应速率加快,平衡右移 ②该反应是焓增,熵减的反应,任何温度下均不能自发进行 ③2CO +2NO =====催化剂
2CO 2+N 2
第22讲
1.C 解析:A 是改变温度使平衡发生移动的现象;B 不同温度下水的电离平衡常数不同,温度升高促进水的电离,电离平衡常数增大;D 是浓度改变,使平衡发生移动。

C 是加入催化剂,只改变反应速率。

2.A 3.B
4.D 解析:此反应为放热反应,温度越高反应物A 的转化率越低;另外由反应方程式前的系数2+1>2,此反应为体积缩小的反应,增加压强平衡向正向移动,因此分析表格数据可得p 2>p 1。

A 项,升高温度A 的转化率减小;B 项,p 2>p 1,增大压强平衡正向移动,C 的百分含量增大;C 项,升高温度平衡逆向移动,但是正逆反应速率均增大;D 项,p 2>p 1,增大压强平衡正向移动,v 正>v 逆,答案选D 。

5.A
6.C 解析:本题考查了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相关知识。

A项,该反应前后气体体积不变,压缩体积,平衡不移动,但气体浓度变大,颜色加深;B项,升高温度时,正、逆反应速率均增大;C项,当X和Y按化学计量数之比投料时,平衡时二者的转化率相等;D项,由于不知道平衡时Y的浓度,所以即使能计算出Y消耗的浓度,也不能计算出起始时Y的物质的量浓度,故本题应选C。

7.B
8.(1)2ΔH2-ΔH1(2)①<②T1-T2区间,化学反应未达到平衡,温度越高,
被捕获的量随温度的升高而提高。

T4-T5区间,化学反反应速率越快,所以CO
2
应已到达平衡,由于正反应是放热反应,温度升高,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所以不利于CO
的捕获③
2
浓度(或压强) (4)BD
(3)降低温度;增加CO
2
第23讲
1.B 解析:根据化学反应的能量判据和熵判据:ΔG=ΔH-TΔS,综合分析A 错误,B正确。

实用文档
2.A
3.D 解析:A中1 mol SO
2与1 mol O
2
反应后,没有说明SO
3
的状态,故A错。

B中表示2 mol SO
2
完全反应放出的热量,故ΔH1=2ΔH,即ΔH1<ΔH。

C中平衡后加入X,由于没有说明是在恒温恒容条件下,还是恒温恒压条件下,故平衡移动方向不能确定,ΔH也就不能确定。

故正确的选项是D。

4.D 5.C
6.(1)2I-(aq)+O
3(g)+2H+(aq)===I
2
(aq)+O
2
(g)+H
2
O(l) ΔH1+ΔH2+ΔH3
(2)K =c Io\al(-,
3
)
c I
2·c I-
(3)①H+被消耗,其浓度降低②Fe2+Fe3+可以
将I-直接氧化成I
2
,使溶液中c(I2)增大,促使I2(aq)+I-(aq)I-3(aq)的平
衡右移③BC (4)v-(I-3)=11.8-3.5×10-3mol/L
15 s
=0.55×10-3mol·L-
1·s-1。

解析:本题考查了盖斯定律、化学平衡常数、化学平衡的移动以及化学反应速率的计算等知识。

实用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