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二专题七《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人民版】(教案2)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业国有化;取消商品贸易;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这些措 施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两种特点,被称为战时共 产主义政策。 4、评价:⑴积极作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是 有成效的,它最大限度地动员了全国的财力、物力,为保 卫苏维埃国家创造了必要的物质前提。这一政策的实施, 对粉碎国内外敌人的武装进攻, 在军事上起到了战胜敌人 的保障作用;从 1919 年到 1920 年,红军粉碎了协约国策 划的三次大规模武装进攻,捍卫了十月革命的成果。 ⑵消极影响:国家垄断全部经济,取消商品生产,实 行平均分配,不符合经济发展的规律,触犯了广大农民和 工人的利益。它不是无产阶级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 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后来遇到极大的危机,说明社会 主义建设和改革的道路需要不断进行探索。 5、讨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并不是苏俄当时的理想政 策,也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它的出现显然是 为严酷的战争和极端贫困的环境所迫。 为粉碎国内外敌人 进攻,巩固苏维埃政权,并实现向共产主义过渡,实施战 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当时战争条件下,这种政策基本上是 正确的。因为它集中了全国的财力、物力,保障了红军军 事上的胜利,保卫和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富县高级中学集体备课教案
年级:高一 课题 科目:历史 7.1 社会主义道路的初期探索 授课人: 第 21 课时
三维 目标
⑴知识与能力: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的背景,简述战时共产主 义政策的内容并予以简要评价。 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 的必要性,概括新经济政策的特点及其历史影响。 ⑵过程与方法:列表从背景、目的、基本内容及影响等方面比较战时 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列宁为首苏维埃政权克服种种严峻困难巩 固新政权的事实, 树立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决心, 通过了解列宁对社会主义 建设道路做出有益探索的事实,坚持求真、务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比较战时共产主义与新经济政策的异同。
新经济政策是在承认落后和自身错误的基础上提出 的,具有实事求是的精神。但是由于后来的苏联领导人对 新经济政策实施的必要性和长期性认识不足,20 世纪 20 年代末,新经济政策被逐步取消了。 5、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脱离了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 作为向社会主义“直接过渡”的政策,是失败的;新经济 政策采用“迂回过渡”的办法,取得成功。正反两方面经 验证明,社会主义模式不可能固定不变。社会主义建设一 定要从国情出发,与时俱进,根据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不断 进行改革。

一、非常时期的非常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一)阅读第一目,思考: 1、分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的背景。 2、如何评价《布列斯特和约》 。 3、简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 4、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5、思考讨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不是苏俄理想的政 策? 6、材料解析: ┅┅我们当时不这样做就不能在一个经 济遭到破坏的小农国家里战胜地主和资本家。 我们取得了 胜利┅┅应当说我们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是一种功劳。 但同样必须知道这个功劳的真正限度。 “战时共产主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帝国主义武装干涉 和国内反革命势力 的进攻, 使苏俄面临 严重的生存危机。
新经济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 策的弊端和苏俄 领导人的认识错 误,造成了严重的 经济和政治危机。




工农联盟。 ②他探索了在小农国家里建设社会主义的途径 和方法,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③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 宝库。 1、背景:⑴经济危机:指出,在国内战争结束后,继 续采用“战时共产主义” ,导致各方面出现严重的经济困 难。 ⑵政治危机:①原因:领导人认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可以作为直接向共产主义过渡的一种手段。因此,国内战 争后,农村的余粮收集制反而加强。 ②表现:引起农民、工人不满,1921 年引起士兵不满, 在喀琅施塔得发生水兵叛乱, 表明新生政权面临空前政治 危机。 2、内容:①农业方面: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 集制;②工业方面:在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大生产和国家掌 握国民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实行国家资本主义,将部分国 有企业以租借制和租让制的形式转给本国和外国资本家 经营。③流通方面(商业方面):废除国家配给制和国家贸 易垄断制.在坚持国家计划领导的前提下,实行自由贸易 制,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④分配方面:废止平均 主义的实物配给制。为了更好地贯彻物质利益原则.采取 了多种分配形式,如计时工资、计件工资、奖励制、提成 制、分红制等。 3、 效果: 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减轻了农民负担, 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允许私人和外国资本家经 营, 有利于利用外资和技术设备, 更快地恢复和发展工业。 商业方面,允许商品交换、商品买卖,这使农民获得了扩 大再生产的资金,促进了商品流通。实行按劳分配制,调 动了工人生产的积极性。 4、新经济政策是在实施过程中逐步丰富、完善的。 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什么?在国家掌握主要经济命脉的 前提下,允许私人经济等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允许商品经 济的发展。 新经济政策的重要特点, 一是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行 社会主义建设,二是在以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允许多 种所有制形式存在。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表明,列宁和布尔 什维克党开始从国情出发, 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 大生产,改善和巩固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找 到了一条适合俄国的社会主义道路。其影响主要体现在: 它满足了劳动者的经济要求,受到广大农民工人的欢迎, 巩固了工农联盟,使苏维埃政权日益巩固.它探索了一条 适合俄国向建设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是列宁领导社 会主义建设实践的伟大创造。它的一些原则和经验,为国 际共产主义运动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 是马克思主义理 论的重大发展。
二、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新经济政策)



(一)阅读第二、三目,思考: 1、分析新经济政策实施的背景。 2、简述新经济政策的内容。 3、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起到哪些良好效果? 4、分析新经济政策的实质。 5、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说明了什 么问题? (二)讲解 正确把握新经济政策 ⑴从必要性看:①经过七年的国际、国内战争,苏俄 经济遭到演那种破坏,日用品及其缺乏,人民生活困苦不 堪,采取措施恢复经济成为当务之急。②经济困难造成严 重的政治危机。广大农民开始对余粮收集制不满,许多地 区发生农民暴乱;在城市,工人纷纷罢工;在军队,出现 了水兵叛乱。③当时苏俄的生产力水平较低,小农经济占 优势,工业生产落后。这从根本上决定了苏俄必须实施与 当时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经济政策。 ⑵从可能性看:①无产阶级已经掌握了国家政权和经 济命脉。②苏俄已经粉碎了帝国主义干涉,取得了战争胜 利。 ⑶实施该政策的意义: ①使 1921 年春天的危机迅速消 失,生产稳步恢复。它满足了劳动者的经济要求,巩固了
重点 难点
评价新经济政策。 问题法、图表 法、比较法 教材、地图册
中 心 发 言 人 课时安排 ___课时 个人主页
教法 教具
课型 学法
新授课
自主学习、讨论、探究

【复习并导入】 回顾历史必修 1 关于十月革命的内容。教师讲述:一 战的进行,激化了沙皇俄国国内的各种矛盾,形成了有利 于推翻沙皇俄国统治的国内环境。二月革命的成功,加速 了社会主义革命的到来;二月革命后列宁发表了《四月提 纲》 ,坚决推动革命继续发展,把二月革命推向无产阶级 社会主义革命; 1917 年 11 月 6 日午夜 (俄历 10 月 24 日) , 十月革命爆发,以摧枯拉朽之势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从此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 元,是世界现代史的开端。由此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三、苏联的成立

1922 年成立,1924 年苏联第一部宪法通过。
四、能力提升: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18 年列宁说: “在一个建设被帝国主义战 争破坏的国家里,实行余粮收集制,禁止自由贸易„„不 仅是维持生活和对付战争, 已经超越 ‘一般革命’ 的任务, 而是共产主义的任务, 是推进社会主义的主要途径。 ―― ” 摘自《苏联史》 材料二 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国家的法令, 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 产品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犯了错误。―― 摘自《列 宁选集》 材料三 1921 年列宁又说: “目前已经很清楚,我们 用冲击的办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现社会主 义生产和分配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式向我 们表明, 在许多经济问题上, 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 从冲击转到围攻的方法上去。 ――摘自《苏联兴亡史》 ” 材料四 必须后退,再后退,从资本主义转到由国家 调节买卖和货币流通,商品交换没有得到丝毫结果,私人 市场比我们强大,通常的买卖代替了商品交换。―― 摘 自《列宁选集》 回答:⑴材料一是针对什么政策而言? ⑵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说明列宁实施这一政策的目 的是什么? ⑶材料三说明苏俄的经济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⑷材料四中的“再后退”后退到什么地步?“后退” 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⑸结合材料回答, 从苏俄经济政策的转变中能得出什 么结论? 〔答案:⑴战时共产主义政策。⑵集中人力物力支持 前线。 直接过渡, 按共产主义原则调整国家的生产和分配。 ⑶新经济政策。⑷由商品交换后退到私人买卖。后退的目 的是发展商品生产,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⑸一切从实 际出发,从国情出发。 〕 2、P118 自我测评:从背景、目的、内容、效果等方 面,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做一比较。 (你可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出来,如表格、知识结构图表。 )

程教学过来自程义”是战争和经济破坏迫使我们实行的。┅┅它是一种临 时的办法。 ——列宁: 《论粮食税》 读一读这段话,说一说你对它是怎样理解的? 思路提示: 一项政策措施的实施意图和效果是多方面 的,因此对一项具体的政策措施应该从多个角度去了解。 ⑴“战时共产主义”的功劳(正面作用)是什么?⑵这个 功劳的真正限度(负面影响)是什么?⑶为什么它是一种 临时办法? 探究思路:⑴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适应了战时需要,把 全国有限的人力物力高度集中起来, 保障了红军的军备供 应,为战胜国内外敌人提供了保证,使苏维埃政权经受住 了考验,站稳了脚跟。⑵该政策实行过程中,出现了许多 弊病和错误,如以极低价格强行征粮,甚至连农民必需的 口粮、种子粮也予以征收,遭到广大农民的反对。由经济 危机引起了政治危机。 ⑶它是苏俄在战争逼迫的特定环境 下采取的军事性非常措施。战时政策往往是出于应急目 的, 一般不适应和平时期的情况, 大多只是一种临时办法。 (二)讲解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的背景: ⑴新生苏维埃政权的建立 ①建立:让学生回忆必修一专题八的十月革命。 (1917 年 11 月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俄国工人、农民 和士兵发动彼得格勒武装起义,11 月 7 日凌晨攻占冬宫, 取得胜利。 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世界上第一个 无产阶级政权,完成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 ) ②措施:对外苏维埃政府接受了条件十分苛刻的《布 列斯特和约》 ,退出了帝国主义战争。 ⑵面临严峻形势: 引导学生看 P115“知识链接” ,指出 1918 年协约国 对俄进行武装干涉,1918 年下半年,苏俄失去了主要的 粮食产地,四分之三领土落入敌手,整个苏维埃政权陷入 重重包围之中。 面对如此险恶的形势,苏维埃政权采取了非常措施, 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2、 《布列斯特和约》 :国家之间的条约也许用平等和 不平等来判断太过于简单, 可能更应该从该条约产生的作 用来看。列宁是真正的实用主义者,利用与德国签的不平 等条约为苏俄政权赢得喘息机会。 假如德国取得一战的胜 利,列宁也就成了俄国的李鸿章;然而列宁预测到了德国 的失败, 并在德国失败后宣布了取消俄德之间的不平等条 约。 3、内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从 1918 年夏开始推行, 1919 年形成一种特殊经济体制,1920 年发展到高潮。主 要内容让学生看书后回答:实行余粮收集制;普遍实行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