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语文教育之我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语文教育之我见
“大语文”教育拓展语文外延,深化教学内容,拓宽资源渠道,优化教育合力,注重“面向全体”、“全面提高”的语文教育。
一.树立“大语文”教育观
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学习讲究“大课堂”、“大教学”、“大学科”、“大结构”。
“大课堂”即语文教育立足于课堂,更要冲破课堂,扩大学习空间;“大教学”即终身学语文的观念,活到老,学到老;“大学科”即学科相互联系渗透;“大结构”即“大语文”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全社会都应该关心和支持。
语文来自生活,生活中处处有语文。
仔细观察思考,便会发现:我们的颦眉举手、说学逗唱都是语文;一片叶、一朵花、一座山、一片海也是语文;苦辣酸甜、悲欢离合,这也是语文;玩味一部长篇小说,欣赏一则广告语,那更是语文。
因此,单靠课堂教学而学好语文,那是靠不住的。
作为一位新课程理念下的老师,应该懂得生活即语文。
我们要冲破狭隘的语文教育观,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念。
二.“大语文”教育体现了一个“大”字
1.“大语文”教育范围之“大”
“面向全体”“全面提高”是“大语文”教学的根本。
“大语文”面向全体学生,发扬个性,完善人格。
“大语文”教
育,从幼儿园到大学都可实施。
2.“大语文”教育内容之“大”
“大语文”教育内容包括课程性教学和非课程性教育活动。
“大语文”教学内容中的课堂教学内容是基础,课内外
活动及校内外社会实践是重要的两大块。
“大语文”教育内
容之大还体现在语文学习环境之大,“大语文”教育应利用
多方面、多形态的教育资源。
3.“大语文”教育艺术之大
“大语文”教育艺术包括课堂教学艺术、课外活动艺术及语言环境氛围艺术。
“大语文”教育艺术应包含激励艺术、应变艺术、语言艺术、形态艺术、调控艺术、转化艺术、管理艺术等。
比如“大语文’教育的课堂教学艺术要求教师有随机应变的教学机智,善于调控课堂,有丰富的语言技巧和生动的体态语;课外活动艺术要善于组织、协调、激励、总结;要善于建设校园环境,让校园(尤其是班级)书院化、乐园化、家园化、花园化。
三.“大语文”教育可实施的一些做法
1.拓展视野,开动脑筋,创造性地实施“大语文”教育,使课内外语文学习有机结合。
比如我们带学生游西山,下淮河,进农家。
学游归来,很多同学都写了近万字的感想。
这不就是语文学习吗?生活丰富多彩,生活中每天都有新东西,要让他们有一双语文化了的眼睛,有一颗语文化了的心,这
样就会发现生活处处有语文。
2.我们不妨在“兴趣”和“环境”上动脑筋,主张“三给”、“三让”、“三鼓励”。
要想让语文学习“活”起来,“大”起来,“飞”起来,一是要在“兴趣”上动点脑筋。
如:我们不妨让他们当当小记者、小编辑,节目主持人,也可组成“影评影视”小组,“红读”小组、“文学社”之类,扩大语文活动范畴,开展语文特色活动。
二是创设语文学习氛围。
在他们的生活空间力争提供学习用的图书馆、资料室、广播室、电视台、黑板报、墙报、画廊,让这些基本环境的装饰与点缀造成一种“人文”精神氛围。
“三给”即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把学习方法教给学生,把教学评价留给学生;“三让”即让学生主动出击,多问、多思,让学生多观察、多感受,让学生多积累、多总结;“三鼓励”即鼓励学生质疑与争辩,鼓励学生发表不同意见,争取能问倒老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讲民主、讲合作。
3.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合理开发利用校本文化资源和地方文化资源
比如我校有以文化名人命名的“何林桥”、“冶秋亭”,有一定象征意义的“凌云”、“日晷”、“升华”等雕塑,有喷泉,校园小景“恐龙石”,有张开双臂拥抱你似的诗词柱廊,有南北跨越近三百米的文化长廊等等。
开发利用当地人文资源是“大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途
径。
比如,我县地域广阔,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素有“文藻之乡”的美誉。
就此开展综合性探究学习,可以使学生接触当地传统文化,不但丰富了学习的内容,而且在社会这本“无字之书”中读懂乡情,学会做人。
牛传福,叶伟,教师,现居安徽霍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