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工程教学大纲2012年8月26日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软件工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说明:
软件工程是指导计算机软件开发与维护的工程学科,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的必修课程,该课程结合当代软件工程技术的发展实际,系统地讲述软件工程相关知识(包括,软件工程的概念、原理、技术,经时间考验而证明正确的管理技术、当前的技术方法等等),并选择典型的软件工程开发案例进行剖析,使同学能够在牢固掌握软件工程书本知识的同时,可以将所学灵活地应用于实际的软件开发中。

本课程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软件开发方向)的重要的专业课程。

是后续软件开发和实训课程的签到和基础。

二、教学目的及要求:
教学目的:本课程要求学生掌握软件工程的基本概念、方法、理论体系,熟练掌握一些常用的实用开发方法和技术。

理解工具对实现软件工程的作用,领会一些分析与设计原则的意义,能借助CASE工具、按照软件工程的要求实施跨越软件生命周期的完整开发。

了解软件工程各领域的发展方向,以及开发过程中应遵循的流程、准则、标准和规范。

能够利用所学知识去解决一些实际的应用问题(或模拟案例)。

教学要求:通过该课程的讲解使学生能够掌握软件工程的思想、方法、技术、手段,并将此运用到应用开发的工作实践中,注重培养学生软件系统设计的完整性、整体结构的严谨性、解决方案的逻辑性、技术选择的先进性、编码格式的规范性、测试与检测方案的周密性、实施与运行维护的计划性等方面的出色的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三、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软件工程学基本原理、概念和技术方法、软件生存周期、软件项目可行性研究、需求分析、总体设计、详细设计、编码、测试与软件维护等各个阶段的任务、过程、方法和工具。

教学难点:
⑴软件项目的需求分析、总体设计、详细设计阶段的任务。

⑵要使学生在学习了软件工程学的理论、原理、概念和技术方法的基础上,以课程设计小组的形式,利用所学到的知识去完成一项实际的项目任务。

四、与其它课程的关系:
先修课程:《计算机导论》或《计算机应用基础(一级)》、C语言、VB程序设计、VC++程序设计、数据结构、微机原理、计算机网络。

后续课程:企业级项目实训
五、学时、学分:
学时:56(讲课56学时)学分:2.5
六、教学内容:
第1部分软件工程引论 2学时
教学目的:通过部分的学习,掌握软件产品的基本概念和特征,了解软件危机的产生原因和解决途径,掌握软件工程的基本概念。

教学要求:掌握软件工程的基本概念,软件产品的概念。

教学重点:掌握软件工程的基本概念。

教学难点:无
教学内容:
1.1 软件产品的概念与特征(1学时)
1.2 软件危机(0.5学时)
1.3 软件工程的产生及其发展(0.5学时)
第2部分软件工程过程模型 2学时
教学目的:通过部分的学习,掌握基本的软件技术,了解软件工程过程,掌握软件过程模型、线性顺序模型、原型模型、快速应用开发模型、演化软件过程模型的原理及其应用过程,了解软件重用技术的应用。

教学要求:掌握基本的软件技术,掌握软件过程模型、线性顺序模型、原型模型、快速应用开发模型、演化软件过程模型的原理及其应用过程,了解软件重用技术的应用。

教学重点:掌握软件过程模型、线性顺序模型、原型模型、快速应用开发模型、演化软件过程模型的原理及其应用过程。

教学难点:掌握软件过程模型、线性顺序模型、原型模型、快速应用开发模型、演化软件过程模型的原理及其应用过程。

教学内容:
2.1 软件工程技术基础(0.2学时)
2.2 软件工程过程(0.3学时)
2.3 软件过程模型(0.3学时)
2.4 线性顺序模型(0.2学时)
2.5 原型模型(0.2学时)
2.6 快速应用开发模型(0.2学时)
2.7 演化软件过程模型(0.2学时)
2.8 软件过程技术(0.1学时)
2.9 软件重用技术(0.3学时)
第3部分软件工程基础与可行性研究 3学时
教学目的:通过部分的学习,了解基于计算机的系统的构成,
掌握系统需求识别的内容及其方法,掌握可行性研究与分析的基本技术和要求。

了解系统体系结构建模的方法和步骤,掌握系统定义与评审的内容及其方法。

教学要求:掌握系统需求识别的内容及其方法,掌握可行性研究与分析的基本技术和要求。

了解系统体系结构建模的方法和步骤,掌握系统定义与评审的内容及其方法。

教学重点:掌握系统需求识别的内容及其方法,掌握可行性研究与分析的基本技术和要求,掌握系统定义与评审的内容及其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可行性研究与分析的基本技术和要求,掌握系统定义与评审的内容及其方法。

教学内容:
3.1基于计算机的系统(0.5学时)
3.2系统需求识别(0.5学时)
3.3可行性研究与分析(1学时)
3.4系统体系结构建模(0.5学时)
3.5系统定义与评审(0.5学时)
第4章软件需求分析与建模 4学时
教学目的:通过部分的学习掌握需求分析方法、数据建模方法、功能建模方法、行为建模方法、数据字典书写和建立过程和方法、结构化需求分析技术、验证软件需求技术和过程。

教学要求:掌握需求分析方法、数据建模方法、功能建模方法、行为建模方法、数据字典书写和建立过程和方法、结构化需求分析技术、验证软件需求技术和过程。

教学重点:掌握需求分析方法、数据建模方法、数据字典书写和建立过程和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需求分析方法、数据建模方法。

教学内容:
4.1需求分析(1学时)
4.2数据建模(1学时)
4.3功能建模(0.5学时)
4.4行为建模(0.2学时)
4.5数据字典(0.3学时)
4.6结构化需求分析的若干技术(0.5学时)
4.7验证软件需求(0.5学时)
第5章软件设计 4学时
教学目的:通过部分的学习掌握软件设计基本概念和原理、了
解体系结构设计的过程、掌握面向数据流的体系结构设计方法和详细设计方法、了解面向数据结构的详细设计方法。

教学要求:掌握软件设计基本概念和原理、了解体系结构设计的过程、掌握面向数据流的体系结构设计方法和详细设计方法、了解面向数据结构的详细设计方法。

教学重点:面向数据流的体系结构设计方法、面向数据流的体系结构设计方法和详细设计方法。

教学难点:面向数据流的体系结构设计方法、面向数据流的体系结构设计方法和详细设计方法。

教学内容:
5.1软件设计中的基本概念和原理(0.5学时)
5.2体系结构设计概述(1学时)
5.3面向数据流的体系结构设计方法(0.5学时)
5.4详细设计概述(1学时)
5.5面向数据流的详细设计方法(0.5学时)
5.6面向数据结构的详细设计方法(0.5学时)
第六章软件编码 2学时
教学目的:通过部分的学习了解程序设计语言的分类和特点、掌握编码风格含义和要求及软件效率的测量与程序复杂度度量方法。

教学要求:了解程序设计语言的分类和特点、掌握编码风格含义和要求及软件效率的测量与程序复杂度度量方法。

教学重点:掌握编码风格含义和要求及软件效率的测量与程序复杂度度量方法。

教学难点:软件效率的测量与程序复杂度度量方法。

教学内容:
6.1程序设计语言(0.5学时)
6.2编码风格及软件效率(1学时)
6.3程序复杂度的概念及度量方法(0.5学时)
第7章软件测试技术 3学时
教学目的:通过部分的学习了解软件测试的基本概念,掌握白盒测试及技术和方法、掌握黑盒测试技术和方法、学习软件测试计划与测试分析报告的撰写规范、掌握软件测试策略的选择。

教学要求:了解软件测试的基本概念,掌握白盒测试及技术和方法、掌握黑盒测试技术和方法、学习软件测试计划与测试分析报告的撰写规范、掌握软件测试策略的选择。

教学重点:掌握白盒测试及技术和方法、掌握黑盒测试技术和
方法、学习软件测试计划与测试分析报告的撰写规范。

教学难点:掌握白盒测试及技术和方法、掌握黑盒测试技术和方法。

教学内容:
7.1软件测试基础(0.5学时)
7.2白盒测试(1学时)
7.3黑盒测试(1学时)
7.4软件测试计划与测试分析报告(0.2学时)
7.5软件测试策略(0.3学时)
第8章面向对象的方法学引论 3学时
教学目的:通过部分的学习了解软件工程的新途径、了解面向对象的建模,掌握对象模型的建立方法和动态模型及功能模型的建立方法。

教学要求:了解面向对象的建模,掌握对象模型的建立方法和动态模型及功能模型的建立方法。

教学重点:掌握对象模型的建立方法和动态模型及功能模型的建立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对象模型的建立方法和动态模型的建立方法。

教学内容:
8.1软件工程的新途径(0.5学时)
8.2面向对象的建模(1学时)
8.3对象模型(1学时)
8.4动态模型(0.2学时)
8.5功能模型(0.3学时)
第9章面向对象分析 3学时
教学目的:通过部分的学习掌握面向对象的分析过程和建立对象模型的方法过程,掌握建立动态模型方法,掌握功能模型的建立方法及服务的定义过程。

教学要求:掌握面向对象的分析过程和建立对象模型的方法过程,掌握建立动态模型方法,掌握功能模型的建立方法及服务的定义过程。

教学重点:面向对象的分析过程和建立对象模型。

教学难点:动态模型方法,功能模型的建立方法。

教学内容:
9.1面向对象的分析过程(0.5学时)
9.2建立对象模型(1学时)
9.3建立动态模型(1学时)
9.4建立功能模型(0.2学时)
9.5定义服务(0.3学时)
第10章面向对象的设计 4学时
教学目的:通过本部分的学习掌握面向对象的设计准则、问题域子系统设计的方法、人机交互子系统设计的过程、任务管理子系统设计的技术、数据管理子系统设计的要点、服务与关联的设计主要内容、面向对象设计的优化步骤。

教学要求:掌握面向对象的设计准则、问题域子系统设计的方法、人机交互子系统设计的过程、任务管理子系统设计的技术、数据管理子系统设计的要点、服务与关联的设计主要内容、面向对象设计的优化步骤。

教学重点:问题域子系统设计的方法、人机交互子系统设计的过程、服务与关联的设计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问题域子系统设计的方法、服务与关联的设计主要内容。

教学内容:
10.1面向对象的设计准则(1学时)
10.2问题域子系统设计(0.5学时)
10.3人机交互子系统设计(0.5学时)
10.4任务管理子系统设计(0.5学时)
10.5数据管理子系统设计(0.5学时)
10.6服务与关联的设计(0.5学时)
10.7面向对象设计的优化(0.5学时)
第11章面向对象的实现 4学时
教学目的:通过部分的学习了解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语言的特征、面向对象的程序实现特征、掌握面向对象的测试技术、了解组件技术。

教学要求:了解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语言的特征、面向对象的程序实现特征、掌握面向对象的测试技术、了解组件技术。

教学重点:面向对象的测试技术。

教学难点:面向对象的测试技术。

教学内容:
11.1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语言(1学时)
11.2面向对象的程序实现特征(1学时)
11.3面向对象的测试(1学时)
11.4组件技术简介(1学时)
第12章软件工程项目管理基础 4学时
教学目的:通过部分的学习了解项目管理的范围,掌握人员角色定义方法、问题管理方法、过程管理方法。

教学要求:了解项目管理的范围,掌握人员角色定义方法、问题管理方法、过程管理方法。

教学重点:人员角色定义方法、问题管理方法、过程管理方法。

教学难点:问题管理方法、过程管理方法。

教学内容:
12.1项目管理的范围(1学时)
12.2人员角色(1学时)
12.3问题管理(1学时)
12.4过程管理(1学时)
第13章软件度量 4学时
教学目的:通过部分的学习掌握软件度量方法、面向规模的度量方法、面向功能的度量方法、软件质量的度量方法、在软件过程中集成度量数据的方法。

教学要求:掌握软件度量方法、面向规模的度量方法、面向功能的度量方法、软件质量的度量方法、软件过程中集成度量数据的方法。

教学重点:软件度量方法、面向规模的度量方法、软件质量的度量方法。

教学难点:软件度量方法、面向规模的度量方法。

教学内容:
13.1软件度量(0.5学时)
13.2面向规模的度量(0.5学时)
13.3面向功能的度量(0.5学时)
13.4软件质量的度量(1学时)
13.5在软件过程中集成度量数据(1.5)
第14章软件计划 3学时
教学目的:通过部分的学习掌握软件范围界定、资源需求的分析和预测、项目估算的基本方法及其步骤、软件项目计划内容及结构、项目计划的分解求精、计划跟踪监督、计划执行情况的度量与计划调控方法。

教学要求:掌握软件范围界定、资源需求的分析和预测方法、项目估算的基本方法及其步骤、软件项目计划内容及结构、项目计划的分解求精、计划跟踪监督、计划执行情况的度量与计划调控方法。

教学重点:项目估算的基本方法及其步骤、计划跟踪监督、计
划执行情况的度量与计划调控方法。

教学难点:项目估算、计划跟踪监督、执行情况的度量与调控。

教学内容:
14.1软件范围界定(0.5学时)
14.2资源需求(0.5学时)
14.3项目估算(1学时)
14.4软件项目计划结构(0.2学时)
14.5项目计划的分解求精(0.3)
14.6计划跟踪监督(0.3学时)
14.7计划执行情况的度量与计划调控(0.2)
第15章软件工程风险管理 3学时
教学目的:通过部分的学习了解软件风险的概念和种类、掌握风险识别、风险预测、风险缓解的方法和基本技术、学会监控与管理风险、 RMMM计划的撰写。

教学要求:了解软件风险的概念和种类、掌握风险识别、风险预测、风险缓解的方法和基本技术、学会监控与管理风险、 RMMM 计划的撰写。

教学重点:风险识别方法、风险预测方法、风险缓解的方法。

教学难点:风险识别方法、风险预测方法、风险缓解的方法教学内容:
15.1软件风险(0.5学时)
15.2风险识别(0.5学时)
15.3风险预测(0.5学时)
15.4风险缓解、监控与管理(1学时)
15.5 RMMM计划(0.5)
第16章软件质量保证 3学时
教学目的:通过本部分的学习是学生掌握软件质量的基本概念与SQA的基本要求和方法,熟悉软件复审过程及要求、熟悉正式的技术复审过程及要求、了解如何进行基于统计的质量保证过程、学习软件可靠性特征及其检验方法,设计SQA计划。

教学要求:掌握软件质量的基本概念与SQA的基本要求和方法,熟悉软件复审过程即要求、熟悉正式的技术复审过程即要求、了解如何进行基于统计的质量保证过程、学会软件可靠性特征及其检验方法,设计SQA计划。

教学重点:SQA方法、软件复审过程、技术复审过程、设计SQA 计划。

教学难点:软件复审、技术复审。

教学内容:
16.1软件质量与SQA(0.5学时)
16.2软件复审(0.5学时)
16.3正式的技术复审(0.5学时)
16.4基于统计的质量保证(0.5学时)
16.5软件可靠性(0.5)
16.6 SQA计划(0.5)
第17章软件配置管理 3学时
教学目的:通过部分的学习了解软件配置管理的任务,熟悉SCM 过程、掌握软件配置中对象的标识方法,学会进行软件开发过程中的版本控制和变更控制,学习撰写配置审核与状态报告的过程及其方法。

教学要求:了解软件配置管理的任务,熟悉SCM过程、掌握软件配置中对象的标识方法,学会进行软件开发过程中的版本控制和变更控制,撰写配置审核与状态报告的过程及其方法。

教学重点:SCM过程、软件配置中对象的标识,版本控制和变更控制.
教学难点:SCM过程、软件配置中对象的标识方法。

教学内容:
17.1软件配置管理任务(0.5学时)
17.2SCM过程(0.5学时)
17.3软件配置中对象的标识(0.5学时)
17.4版本控制(0.5学时)
17.5变更控制(0.5)
17.6 配置审核与状态报告(0.5)
七、教材及参考书:
(一) 教材:
《软件工程》江开耀、张俊兰、赵晔编著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二) 参考书:
《实用软件工程》(第二版)郑人杰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软件工程导论》(第三版)张海藩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实用面向对象软件工程教程》 Edward Yourdon &Carl Argila 著,殷人昆等译电子工业出版社
《软件工程》齐治昌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
《现代软件工程》周之英科学出版社《软件工程原理、方法与应用》史济民高等教育出版社《软件工程》周枫、刘小燕编著重庆大学出版社《软件工程》邓良松等编著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软件工程学教程》陈明编著科学出版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