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反射剖面揭示的苏北盆地北缘构造特征及其演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震反射剖面揭示的苏北盆地北缘构造特征及其演化
陆一锋;徐永清;刘茂争;闫敏;徐树斌;陆雯
【摘要】苏北盆地位于下扬子板块东北部鲁苏隆起的南侧,由于构造位置特殊,其构造演化比较复杂.利用高分辨率反射剖面资料,得到苏北盆地北缘清晰的地下结构和断裂形态.结果表明,整个剖面以大东凸起为对称轴,两侧箕状凹陷近似对称发育,涟南凹陷呈南深北浅的形态,涟北凹陷呈南浅北深的形态,该凹陷内正断层发育.这些研究成果为建立研究区的构造演化模式提供了重要的信息,推测自白垩纪末期以来,研究区在印度板块碰撞和太平洋板块碰撞影响下,拉张裂隙和挤压隆起2种作用交替进行,形成了对称箕状凹陷.
【期刊名称】《地质学刊》
【年(卷),期】2017(041)004
【总页数】7页(P624-630)
【关键词】反射剖面;对称箕状断陷;构造演化;苏北盆地北缘
【作者】陆一锋;徐永清;刘茂争;闫敏;徐树斌;陆雯
【作者单位】江苏煤炭地质局长江地质勘查院,江苏南京210046;江苏煤炭地质局长江地质勘查院,江苏南京210046;江苏煤炭地质局长江地质勘查院,江苏南京210046;江苏煤炭地质局长江地质勘查院,江苏南京210046;江苏煤炭地质局长江地质勘查院,江苏南京210046;江苏省宿迁市宿豫区地质矿产管理所,江苏宿迁2238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631.4+4;P542.4
苏北盆地位于下扬子板块东北部鲁苏隆起的南缘,属于苏北—南黄海盆地西部的陆上部分。
苏北盆地是发育在下扬子构造形变极其复杂的中—古生界基底之上的陆相中新生代复合盆地,由一系列断(凹)陷和隆(凸)起构成,其演化过程以凹陷和凸起交替发育为特征,具有明显的构造分区性,落差巨大的边缘断裂对盆地的形态和演化起着控制作用。
盆地基底为中生界和古生界,沉积盖层由古近系、新近系和第四系构成,厚度不均匀,最厚逾6 km。
大地构造上,苏北盆地位于中、新生代西太平洋构造域的弧后区,华北板块与下扬子板块的碰撞造山带位于其北部,东部为环太平洋构造域(邱海峻等,2006)。
近年来,不少学者在苏北盆地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杨琦等,2003;朱光等,2013;潘雪峰等,2013;姜芹芹等,2016;刘金华等,2016)。
关于盆地的构造与演化,目前主要采用“拉张作用”和“裂谷盆地”来解释苏北盆地的形成。
练铭祥等(2001)认为苏北盆地是逆冲推覆体重力回滑的结果;陈安定(2010)则认为苏北盆地既是中生代时期构造作用的延续,又是始新世以来复杂应力作用的结果。
为了更好地了解苏北盆地的构造演化过程,有必要详细了解盆地内的地层构造形态。
地震反射波法已经被广泛用来探测地下结构,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李晓妮等,2012;李家棒等,2015;周金全,2015;朱再宁等,2015)。
研究区域位于苏北盆地北缘、鲁苏隆起南缘(图1),在该地区进行地震反射波探测,获得苏北盆地北缘清晰的构造资料,为该区域构造演化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地质信息。
地震数据采集测线布置在涟水县境内(图2),全长27.9 km,覆盖了苏北盆地北缘多个次级构造单元:涟南凹陷、大东凸起、涟北凹陷以及鲁苏隆起的南缘。
测线位置布置了2个钻孔(表1)。
数据采集采用408 UL多道遥测数字地震仪(法国Sercel 公司),检波器使用3个PS-60A型检波器串联,点状组合方式放置。
数据采样间隔为1.0 ms,记录长度4 s。
观测系统采用192道检波器接收,道距10 m,炮距
40 m,中点激发。
CDP(Common Depth Point,共深度点或共反射点)间隔为5 m,每个CDP叠加24次。
激发震源采用高爆速炸药,激发形式为单井,激发井深为
10 m,激发药量为1.5 kg。
地震资料的数据处理采用Promax地震数据处理系统(美国Landmark公司)。
详
细分析原始单炮记录后,通过大量的对比和测试工作,确定处理流程和关键处理模块(图3)。
关键处理模块简单介绍如下。
为了改善地表不均匀及地形变化所造成的反射波时距曲线畸变、恢复双曲线形态、提高反射波信噪比、增强目的层反射波连续性,对地震数据进行了折射静校正处理(Schneider et al.,1985)。
其中基准面选取0 m,替换速度取2 000 m/s,风化层速度取600 m/s。
地震波在传播时,能量会随着传播过程衰减很多,尤其是高频部分。
为了使浅部和深部的地质信息都能得到很好的反映,使用球面扩散振幅补偿对地震波能量进行恢复(刘财等,2004),补偿因子取9 db/s。
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频率和相位特性会发生改变,地表地质条件的变化会导致地震子波横向上不一致。
去噪、偏移等后续处理有降频作用,因此在叠前数据准备阶段,对数据进行了地表一致性预测反褶积处理(Cary et al.,1993),压缩了地震子波,进一步消除地表条件的变化对地震波的振幅特性和相位特性的影响,同时对多次波也具有压制作用。
进行地表一致性预测反褶积时,预测步长取14 ms,算子长度
取160 ms。
速度分析采用交互速度分析技术,运用速度扫描道集和扫描叠加剖面进行质量控制,利用在叠加剖面上拾取的目的层位来指导速度拾取。
计算速度谱(Taner et
al.,1969)时,每个分析点的CDP数为7~9个。
通过速度分析,得到剖面的叠加
速度结构(图4)。
为了使时间剖面上的反射波归位到它的真实位置,使用有限差分偏移法
(Claerbout,1985)来进行偏移。
有限差分偏移的效果主要决定于偏移速度,将叠加速度转换为层速度,人工剔除奇异值,采用机器平滑,建立偏移速度模型,其次对速度的百分比进行选择,最后采用95%的速度进行偏移。
根据地震数据精细处理所得到的反射剖面,对其进行构造解释(图5)。
地震剖面清晰地揭示了苏北盆地北缘的构造特征、断裂形态及发育情况。
新近系底界面几何形态比较简单,总体表现为南深北浅的反射特征。
图5显示,
新近系底界埋深从南端550 m往北逐渐变浅至350余m。
新近系地层断裂活动较少,只被F1、F2、F5断层错段。
从剖面得到的新近系底界面深度与钻孔获得的结果(表1)相一致。
根据钻孔揭露的古近系底界深度(表1)及反射波特征,对古近系底界进行标定(图5)。
古近系地层只分布在涟南凹陷和涟北凹陷内,在大东凸起和鲁苏隆起区段缺失。
在涟南凹陷内,古近系底界面呈南深北浅的形态。
自大东凸起往南,古近系地层被多个断层所错断,呈阶梯状往东南方向下掉,在苏80孔附近古近系底界面达到最深,深度约为2 km。
过了苏80孔,继续往东南方向,古近系底界面又呈略微变
浅的趋势。
涟南凹陷内的布格重力异常呈负值(图6),往东南方向异常值呈减小的趋势,在苏80孔附近达到最小值。
过了苏80孔,布格重力异常值往东南方向又有增大的趋势。
在涟北凹陷内,断层F2和F3之间的区段,古近系地层缺失。
越过断层F3,古近系底界面大体呈南浅北深的形态,在鲁苏隆起附近又呈变浅的趋势。
古近系底界深度在涟1孔处约900 m,最深处达1 500多m。
涟北凹陷的布格重力异常(图6)在靠近大东凸起古近系地层缺失的区段,异常值呈正值,往西北减小,到涟1孔附近减小为负值,往西北方向异常值继续减小,直
至鲁苏隆起附近又呈增大趋势。
综上所述,地震剖面的古近系底界面深度与钻孔资料相一致,深度变化特征与布格重力异常反映的特征相符。
剖面揭示出了研究区主要深大断裂涟水断裂(F2)、盱眙—响水断裂(F4、F5)的位置以及深部几何形态和规模。
涟水断裂为大东凸起和涟北凹陷的分界线。
从地震剖面上可以看出,涟水断裂一直向下延伸到2 000余m,向上则一直延伸到新近系地层,是一条规模较大的正断层。
在断层F2和F3之间,白垩系地层内发育了密集的反向正断层。
盱眙—响水断裂为涟北凹陷和鲁苏隆起的分界线。
F4断层和F5断层同属于盱眙—响水断裂系,它们在深处合为一起。
盱眙—响水断裂向下延伸到2 km以上,向上则一直延伸到新近系地层,是一条规模较大的正断层。
随着深度增加,断层倾角变小。
整个地震剖面以大东凸起为对称轴,两侧箕状凹陷近似呈对称发育。
涟南凹陷呈南深北浅的形态,剖面上沉积基底最深达2 000余m,凹陷内正断层比较发育。
靠近大东凸起,白垩系地层往大东凸起方向呈掀斜状。
古近系地层下部以超覆为主,上部以翘升削蚀为主。
涟北凹陷整体呈南浅北深的形态,剖面上沉积基底最深达1 500 m以上,凹陷内正断层也比较发育。
靠近大东凸起,白垩系地层往大东凸起呈微弱下倾。
古近系地层下部以超覆为主,上部以翘升削蚀为主。
利用剖面反映的地质构造信息,对研究区的构造演变进行简单的推测(图7)。
在白垩纪早期,太平洋板块向北西方向俯冲,与整个欧亚大陆形成安第斯式的俯冲挤压(Sun et al.,2007),研究区处于挤压应力状态,发育了一系列逆冲断层和推覆构造,经过剥蚀形成了沉积基底。
该阶段,研究区只是一些小规模成盆和沉积充填(张渝昌,1997)。
白垩纪晚期,太平洋俯冲板块开始后撤,形成弧后拉张(孙卫东等,2008),研究
区处于一个拉张的应力环境,开始发生大规模拉张,原本的逆断层在拉张作用下重力回滑转变为正断层,促进了箕状盆地的形成和发展(舒良树等,2005)。
在此阶段,研究区在拉张断陷的作用下沉积了白垩系浦口组、泰州组及古近系阜宁组地层。
古近纪后期,太平洋板块向北西西方向运动,使欧亚大陆再次受到强烈的挤压,研究区基底抬升隆起(陈安定等,2004),地层发生不均匀剥蚀。
进入始新世,研究区处在印度板块力源和太平洋板块力源同时作用阶段(陈安定,2001)。
当印度板块力源占主导地位时,研究区处于拉张应力环境,以拉张断陷活动为主;当太平洋板块力源占主导地位时,研究区处于挤压应力环境,盆地基底抬升隆起。
因此,在拉张断陷和基底挤压隆起的交替作用下(陈安定,2010),研究
区形成了以大东凸起为对称轴对称发育的箕状凹陷。
凹陷内古近系地层下部以超覆为主,上部以翘升削蚀为主;同时在拉张断陷的作用下,凹陷内正断层发育。
进入新近纪,热衰减导致软流圈收缩,苏北盆地整体沉降(王良书等,1991),研
究区沉积了广泛的盐城组。
阶段断层活动减弱,只有涟水断裂和盱眙—响水断裂
等深大断裂仍在活动。
(1) 利用地震反射波法探测苏北盆地北缘的构造特征,揭示了主要地层结构和断裂形态,显示研究区内是以大东凸起为对称轴,两侧箕状凹陷近似呈对称发育,为建立盆地的构造演化模式提供了重要的信息。
(2) 参考前人在苏北盆地的研究成果,对研究区构造演化进行了讨论。
推测研究区在一系列逆冲断层和推覆构造格局上,在太平洋板块俯冲模式转换的影响、印度板块力源和太平洋板块力源同时作用下,拉张断陷和基底挤压隆起2种作用交替进行,形成了研究区对称发育的箕状凹陷。
【相关文献】
陈安定,2001.苏北箕状断陷形成的动力学机制[J].高校地质学报,7(4):408-418.
陈安定,郭彤楼,万景林,2004.裂变径迹、同位素年龄研究苏皖周边隆起构造抬升[J].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8(4):379-387.
陈安定,2010.苏北盆地构造特征及箕状断陷形成机理[J].石油实验地质,31(2): 140-150.
姜芹芹,周绍荣,朱光,等,2016.苏北盆地高邮凹陷隐蔽性断层构造特征分析与预测[J].地质学刊,40(1):37-46.
李佑炎,陈其平,蒋仁宝,等,1979.江苏省涟淮地区普查找煤总结[R].常州: 江苏省煤田地质勘探三队. 练铭祥,薛冰,杨盛良,2001.苏北盆地新生代盆地断陷和坳陷的形成机理[J].石油实验地质,23(3):256-260.
刘财,刘洋,王典,等,2004.均匀倾斜层状地层中地震波球面扩散补偿方法研究[J].地球物理学进展,19(3):590-595.
李晓妮,冯希杰,任隽,等,2012.临潼—长安断裂第四纪活动性勘探[J].西北地震学报,34(4):398-404.
李家棒,崔勇,吴昊龙,2015.浅层地震勘查在第四系分层及基岩调查中的应用[J].地质学刊,39(2):314-317.
刘金华,乔力,吴立峰,2016.苏北盆地码头庄油田阜宁组震积岩特征及形成模式[J].地质学刊,40(2):247-252.
潘雪峰,段永刚,曹景洋,等,2013.利用微裂隙内流体包裹体面研究构造运动:以苏北盆地富民、花庄油田为例[J].地质学刊,37(4):535-539.
邱海峻,许志琴,乔德武,2006.苏北盆地构造演化研究进展[J].地质通报,25(增刊2):1117-1120. 舒良树,王博,王良书,等,2005.苏北盆地晚白垩世—新近纪原型盆地分析[J].高校地质学报,11(4):534-543.
孙卫东,凌明星,汪方跃,等,2008.太平洋板块俯冲与中国东部中生代地质事件[J].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27(3):218-225.
王良书,施央申,郭令智,1991.苏北盆地地震地质分析与构造演化[J].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15(1):75-82.
杨琦,陈红宇,2003.苏北—南黄海盆地构造演化[J].石油实验地质,25(增刊1):562-565.
张渝昌,1997.中国含油气盆地原型分析[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朱光,姜芹芹,朴学峰,等,2013.基底断层在断陷盆地断层系统发育中的作用:以苏北盆地南部高邮凹陷为例[J].地质学报,87(4):441-452.
周金全,2015.地震勘探在基底断陷中的应用[J].电子测试(10):160-161.
朱再宁,晏琮良,2015.基于浅层地震勘探技术的近海海底断裂探测研究[J].地质学刊,39(2):258-262.
CARY P W, LORENTZ G A, 1993.Four-component surface-consistent deconvolution [J].Geophysics, 58(3): 383-392.
CLAERBOUT J F, 1985.Imaging the Earth′s Interior [M].Oxford: Blackwell Scientific Publications.
SCHNEIDER W A, KUO S Y, 1985.Refraction modeling for statics corrections
[J].Soc.Exp.Geophys, 55(2): 295-299.
SUN Weidong, DING Xing, HU Yanhua, et al., 2007.The golden transformation of the Cretaceous plate subduction in the west Pacific [J].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 262(3): 533-542.
TANER M T, KOEHLER F, 1969.Velocity spectra-digital computer derivation and applications of velocity functions [J].Geophysics, 34(6): 859-8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