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广东省江门市鹤山第三中学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2021学年广东省江门市鹤山第三中学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试题。
被誉为“民族魂”的鲁迅作品在中学语文教材中被删减的消息引发各界热议。
支持删减者拿出“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的顺口溜做论据,反对删减者认为鲁迅精神到什么时候也不能丢。
双方争执不下,让编教材的老师们好生为难。
依我看来,鲁迅的文章,删点为妙。
鲁迅是生活在上世纪早期的人,虽然是“白话文学运动的健将”,但毕竟是旧社会走过来的人,又曾在日本留学,文风难免古风萦绕,中西夹杂,拗口难懂。
不只学生看了如吃了“摇头丸”,就是老师们讲起来都觉得头疼。
删除一点这样的文章,可能师生们都会拍手称赞,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
但鲁迅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硬汉”形象,毛主席就说过“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
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删了鲁迅杂文,换了金庸的武侠小说,会不会无意识中让祖国的花朵们误入迷途?
鲁迅不是常青树,但他的精神是不朽的,所以至今被人们深深地怀念。
中国有个古老的新词,叫“与时俱进”。
对于鲁迅的文章,照抄照搬,“拿来主义”,是不是违背了鲁迅先生的初衷?我们学的是鲁迅的精神,而不是他夹杂着日式表达的拗口白话。
在教材中删除鲁迅的原文,难道不能用新时代具有鲁迅精神的文章“取而代之”?
新时代有没有活着的鲁迅?我看肯定是有的。
否则鲁迅逝世了,中国岂不真的折了“脊梁”?当今社会拿着“匕首投枪”,对不平、不公、不正大声疾呼,叹国人之麻木,怒国人之不争的大有人在,针砭时弊的好文章也比比皆是,编辑们选用他们的文章进入教材,既继承了鲁迅之精神,又克服了晦涩难懂之弊端,两全其美,何乐而不为?
邓小平说:发展才是硬道理,“鲁迅”在教材中也应与时俱进。
把鲁迅当成权威,放进“神坛”,本身就是对鲁迅的污辱。
依我看,世上的千里马不少,只是有些人相信权威,没有伯乐的眼光罢了。
真正继承鲁迅精神,是善于发现继承鲁迅衣钵的人,而不是硬着头皮念鲁迅创造的“三字经”。
1.下列对于“鲁迅”在教材中也应“与时俱进”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当今社会拿着“匕首投枪”,对不平、不公、不正大声疾呼,叹国人之麻木,怒国人之不争的人也时有出现。
B.鲁迅生活的时期离我们较远,文风难免古风萦绕,拗口难懂,因此他的文章,删点为妙。
C.世上的千里马不少,新时代也有活着的“鲁迅”,编辑们也可选用他们的文章,编入教材。
D.对于鲁迅的文章,如果采用“拿来主义”的方法抄照搬,是违背先生初衷的。
2.下列各项中,对于“鲁迅作品”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鲁迅作品被誉为“民族魂”,一些人认为中学语文教材删减鲁迅作品会丢掉鲁迅精神。
B.从“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的顺口溜中可以看出鲁迅文风晦涩难懂的一面。
C.“发展才是硬道理”,邓小平的这句话不仅对社会发展适用,对鲁迅作品在教材中的选编也非常适用。
D.鲁迅是“白话文学运动健将”,教材选编他的作品是为了学习他的白话语言。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如果我们太相信权威而把鲁迅放进“神坛”,这是对先生的一种污辱。
B.“鲁迅”在教材中也与时俱进,可用其他针砭时弊的好文章来代替鲁迅文章进入教材。
C.毛主席十分赞赏鲁迅,说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方向。
D.硬着头皮念鲁迅创造的“三字经”并不能真正继承鲁迅精神,真正继承鲁迅精神的,是善于发现继承鲁迅衣钵的人。
参考答案:
1.A
2.D
3.C
1.
试题分析:A项,“当今社会拿着“匕首投枪”,对不平、不公、不正大声疾呼,叹国人之麻木,怒国人之不争的人也时有出现。
”本身叙述内容不错,但该说法与题干无关。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内容加以比照,题中,D项,教材中选用他的作品是为了让学生学习他的白话语言”这句话与文中“我们学的是鲁迅的精神,而不是他夹杂着日式表达的拗口白话”相矛盾。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
试题分析:C项,“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方向”与原文不符,原文是“新文化的方向”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谁是叙述者?根据一般的常识,叙述者就是那个讲故事的人。
基于这一点,过去人们常常把一篇小说的叙述者和它的作者等同起来。
例如,人们通常把《祝福》中的第一人称叙述者“我”看作是鲁迅本人。
其实,叙述者与现实生活中真实的作者并不是一个人。
有时,在一个叙事文本中,我们可以同时发现几个叙述者,这几个叙述者的面貌各不相同。
在这种情况下,要确定哪一个是作者几乎是不可能的。
如英国作家乔叟的《坎特伯雷故事集》就是如此。
另外,在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中,可以有完全不同的叙述者。
例如阿城的《棋王》和《孩子王》都是采用第一人称叙述,但叙述者却完全不同。
即使叙述者的价值观念、情感倾向与我们了解的作者的情形大致相同,我们也不应当贸然把二者等同起来。
正如M·比尔兹利所说:“文学作品中的说话者不能与作者划等号,说话者的性格和状况只能由作品的内在证据提供,除非作者提供实在的背景或公开发表声明,将自己与叙述者联系在一起。
”但即便如此,说话人也不是作者,而是“准作者”或最好称之为“作者----叙述者”。
叙述者也不是“隐含作者”。
在叙述中,隐含作者的位置可以说介于叙述者和真实的作者之间,如果说现实中的作者是具体的,那么所谓隐含作者就是虚拟的,它的形象是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根据文本建立起来的,它是文本中作者的形象,它没有任何与读者直接交流的方式,它只能通过作品的整体构思,通过各种叙事策略,通过文本的意识形态和价值标准来显示自己的存在。
隐含作者与真实作者的区别在于,同一个作者可以写作两部甚至更多的作品,每一部作品都包含着一个隐含作者。
例如菲尔丁便在几部作品中分别创造了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念各不相同的几个隐含作者。
另外,在现实中,一部作品可以由几个作者共同创作,但一个文本的隐含作者却永远只有一个。
最确切的显示隐含作者存在的是对“不可靠的叙述者”的辨识,我们如何来确定文本中的某些叙述是不可靠的呢?判断的依据就是看它是否与隐含作者的价值观念发生冲突,如果发生冲突,叙述者的态度就是值得怀疑的。
《红楼梦》三十四回,王夫人在午睡时发现金钏儿与宝玉调笑,于是抽了金钏儿一耳光,同时不顾金钏儿的苦苦哀求,将她逐出大观园,一场风波过后,叙述者评论道:“王夫人固然是个宽仁慈厚的人,从来不曾打过丫头们一下子,今忽见金钏儿行此无耻之事,这是平生最恨的,所以气忿不过,打了一下子,骂了几句,虽是金钏儿苦求,也不肯收留,到底唤了金钏儿的母亲白老媳妇儿领出去了。
”这段话读起来几乎是在为王夫人辩解,他的天性是宽厚仁慈的,她打了丫头并将其撵走,是因为金钏儿与她儿子调情,触犯了她“平生最恨之事”,但我们通过叙述分明看到,此事原本是宝玉先带头的,而王夫人当时只是在假寐,她完全听到了金钏儿与宝玉之间的全部对话,完全了解事情的真相,但她仍然不发慈悲,因此尽管叙述者为王夫人辩护,我们依旧感到王夫人是不公正的,叙述者对王夫人的赞誉也是不可靠的,不足信的。
那么是谁有意识地做出这种叙述安排,是谁引起我们对叙述者态度的怀疑呢?这个人就是小说的隐含作者。
(选自罗钢《叙事学导论》,有删减)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小说的叙述者就是文学作品中的说话者,是讲故事的人,它可以以“我”的名义出现,但并非现实生活中的真实的作者。
B. 即便从作品中读出的那个叙述者恰如我们所了解的作者,也不能认为叙述者就是作者,除非作者自己公开声称。
C. 《棋王》和《孩子王》虽然都是“我”的叙述,但作品的内在证据显示,这两个“我”其实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人。
D. 《坎特伯雷故事集》中有若干个面目各异的叙述者,而《坎特伯雷故事集》的作者只是乔叟一个人,叙述者和作者是不能等同的。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正如一部叙事作品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个甚至多个叙述者一样,在一部叙事作品中也能存在一个或多个隐含作者。
B. 隐含作者显示自己存在的一种方式,就是通过作品的意识形态和各种叙事策略同叙述者“闹矛盾”,暗示出“不可靠的叙述者”。
C. 叙述者可以通过与读者直接交流的“叙述”行为较为明显地显示自己的存在,而隐含作者显示自己存在的方式则要隐晦得多。
D. 作者是现实生活中真实的人,而隐含作者是读者从作品中读出来的“作者”,实际上也是作者通过作品创造的一个虚拟的形象。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罗贯中写了一部《三国演义》,讲了一个“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历史故事,因此罗贯中就是《三国演义》的叙述者。
B. 小说中叙述者和隐含作者的形象只能由小说文本的内在证据提供,因此,研究曹雪芹的身世和时代背景对于理解《红楼梦》并无意义。
C. 叙述者不是作者,因此叙述者的立场未必就是作者的立场,而隐含的作者也不是作者,但隐含作者的立场却正是小说文本的真实意图。
D. 从驱逐金钏儿事件可见,隐作者实际上在为王夫人辩解,叙述者和隐含作者的冲突,在相当程度上构成了《红楼梦》丰富的意义层次,同时也予这部名著以相当的阅读难度。
参考答案:
1. B
2. A
3. B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分析概括能力。
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
B项,“……除非作者自己公开声称”错误,第一段说的是“正如M?比尔兹利所说:‘文学作品中的
说话者不能与作者划等号,说话者的性格和状况只能由作品的内在证据提供,除非作者提供实在的背景或公开发表声明,将自己与叙述者联系在一起。
’但即便如此,说话人也不是作者”,文中说的是“即便如此,说话人也不是作者”,选项曲解文意。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要求,如本题,题干问的是“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
A项,“……在一部叙事作品中也能存在一个或多个隐含作者”错误,第二段说是“在现实中,一部作品可以由几个作者共同创作,但一个文本的隐含作者却永远只有一个”。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分析归纳内容要点并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说法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B项,“……因此,研究曹雪芹的身世和时代背景对于理解《红楼梦》并无意义”错误,从文章第二、三段来看,只能推导出“曹雪芹的身世和时代背景对确定叙述者和隐含作者的形象并无显著意义”这一结论,无法得出“研究曹雪芹的身世和时代背景对于理解《红楼梦》并无意义”这一结论,所以选项这一判断属于无中生有。
故选B。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这类题目,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①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
②通读全文,整体感知。
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
③准确寻找,筛选提取。
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
④仔细对照,正确判断。
找准选项有关内容在原文的位置后,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
3. 阅读下文,完成1—2题。
(6分,每小题3分)
别搞中西文化对立
对待洋文化,笔者认为“发挥我们文化的优势部分与对方PK”这种把中西文化摆在对立位置上的态度并不可取。
现在流行一种观点,认为若要有效地保护民族文化,必须抵制外来文化的侵蚀。
曾有专家建议,增加清明、端午、中秋等为法定节日,使之“服务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似乎大有与洋节抗衡之势。
近一个时期,无论是“废除中医”还是“更改龙图腾”,不管人为拔高还是贬低自己的文化内涵,都有悖于文化的发展规律。
纵观中国历史,我们不难发现,文化交流越是频繁,我们的视野越是开阔,我们的文化越是具有生命力。
400年前,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来到中国后,用“坤舆万国图”让中国人大开眼界,还培养了徐光启等优秀的科学家,与他们合作翻译了《几何原本》等著作,为中国的近代科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此外,如琵琶、胡琴等这些外来的文化载体并没有改变我们对民族文化的热爱,却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再看当今世界,我们会发现越是经济高度发达的地区,文化的多元化趋势也越明显。
2006年春节期间,英国许多城市举办了大型的“中国年”庆典活动;作为欧洲的文化中心的法国巴黎,更是文化包容的典范;在美国的一些州,春节已经成为了法定假日。
在这样一个背景下,中外文化的交融和碰撞完全是一种正常的现象。
其实,洋文化在中国的流行正是中国经济发展的结果。
很多商家张开臂膀拥抱洋节完全是商业利益刺激的结果。
相反,很难想象温饱还成问题的贫困地区也会庆祝圣诞。
汉朝和唐朝的人们具有高度的民族自信心,对于外来文化一概不拒,并大胆吸收采用,因此才造就了无比灿烂的中华文明。
我们的古代先民尚且如此,难道对洋文化不分好坏,一律予以对抗,应该是大国国民的正常心态吗?
(节选自《环球日报》,有删改)
1.下列不能支持“把中西文化摆在对立位置上的态度并不可取”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A.“废除中医”或者“更改龙图腾”的做法,无助于中西文化的交流发展。
B.琵琶、胡琴等外来文化载体的传人与使用,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C.很多商家张开臂膀拥抱洋节.这是中国主动接受洋文化并加以推广的结果。
D.汉唐人们对于外来文化一概不拒,大胆吸收采用,造就了灿烂的中华文明。
2.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为有效保护民族文化,有关专家建议增加清明、端午、中秋等为法定节日,目的是与洋节相抗衡。
B.徐光启等科学家和利玛窦合作翻译了《几何原本》等著作,为中国的近代科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C.频繁的文化交流促进了中国文化的多元化,而中国文化的多元化增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命活力。
D.英、法、美等国包容和吸收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使中外文化得以交融,使本国经济得到长足发展。
参考答案:
1.C(C项的因果关系本身不能成立,更不能用来支持题干的观点。
)
2.B(A.“目的是与洋节相抗衡”有误;C“增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命活力”原文找不到根据;D.强加因果。
)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选自《六国论》)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判:决定
B.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速:招致
C.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向:以前
D.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当:当……时候
9.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暴秦之欲无厌杳不知其所之也
B.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举匏尊以相属
C.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D.赵尝五战于秦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10.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选文引用古人的话,以“抱薪救火”为例证,说明以地事秦必然导致灭亡的严重后果。
B.选文以齐、燕、赵三国灭亡的进程,具体论证了“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的道理。
C.这两段文字体现了苏洵文风特点:行文纵横恣肆,气势逼人;语言朴素简劲,富有表现力。
D.两段文字均采用对比论证及事实论证的方法,论证文章中心论点,发人深思,令人警醒。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
(1)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2)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参考答案:
8 D(“当”同“倘”,如果)
9 C(连词,表转折。
A结构助词,的/动词,去,往;B介词,用/连词,表目的;
D介词,与,同/介词,从)
10 B(具体论证了“不赂者以赂者丧”的道理)
11 (1)那么,秦国最向往的,诸侯最怕的,本来就不在战争上。
(2)况且,燕国与赵国处在秦国逐渐征伐(天下)将近结束的时候,可以说是
智谋穷竭,国势孤单了,作战失败而灭亡,实在是不得已(的事情)。
5. 阅读下面的文言短文,解答文后所列问题:
书淫
【唐】李延寿
峻字孝标,本名法武。
宋泰始初,魏克青州,峻时年八岁,为人所略,为奴,至中心。
中山
富人刘宝愍峻,以束帛赎之,教以书学。
魏人闻其江南有戚属,更徙之代都。
居贫不自立,与母并出家为尼僧,既而还俗。
峻好学,寄人庑下,自课读书,常燎麻炬,从夕达旦。
时或昏睡,爇其须发,及觉复读,其精力如此。
时魏孝文选尽物望,江南人士才学之徒,咸见申擢,峻兄弟不蒙选拔。
齐永明中,俱奔江南,更改名峻,字孝标。
自以少时未开悟,晚更厉精,明慧过人。
苦所见不博,闻有异书,必往祈借。
清河崔慰祖谓之“书淫”。
于是博极群书,文藻秀
出。
(《南史》)
8.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是:
A.为人所略略:忽略
B.咸见申擢擢:提拔
C.晚更厉精厉:磨练
D.于是博极群书极:极点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以束帛赎之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B.咸见申擢渐见愁煎迫
C.更徙之代都仰观宇宙之大
D.苦所见不博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10.翻译下列句子:
(1)苦所见不博,闻有异书,必往祈借。
(4分)
(2)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慨系之矣。
(2)
(3)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2分)
11.找出原文中刘俊刻苦学习的句子。
(4分)
参考答案:
8.A略,在文中意为“抢掠”
9.B介词,被;A用/因为。
以:而。
C到/的D……的东西/用来
10.(1)他为自己见识不广博而苦恼,听说有奇异的书,一定前去请求借阅。
(“苦”,苦恼,1分;“祈”,请求,1分。
疏通文意,2分)
(2)等到自己(对于)所喜爱或得到的事物已经厌倦,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感慨随着产生。
(“之”,到达;“系”,附着)
(3)誓言是真挚诚恳的,没想到你竟会变心。
你违背誓言,不念旧情,那就算了吧。
(“旦旦”,诚恳的样子;“反”,违背)
11. “寄人庑下,自课读书,常燎麻炬,从夕达旦”,“时或昏睡,爇其须发,及觉复读,其精力如此”,“苦所见不博,闻有异书,必往祈借”。
(答对两个满分)参考译文:
刘峻字孝标,原名叫法武。
南朝宋泰始初年,魏攻克青州,刘峻当时八岁,被人抢走,成为奴隶,到了中山。
中山的富豪刘宝怜悯他,用五匹帛赎回来,教他读书学习。
刘宝听说刘峻江南有亲属,又带他迁移到代都。
家里贫穷不能自给,刘峻同母亲一起出家做尼姑、和尚,后来还俗。
刘峻好学,暂居在人家的厢房里,自给按照规定的内容和分量学习读书,常常点着麻杆捆成的火把,从晚上一直学到天亮。
有时昏睡,不小心麻杆烧他的胡须头发,等到发觉又接着读,他的精神毅力就是这样。
当时魏孝文帝选尽有威望的人,江南一些做官和有才学的人,都被录用提拔,刘峻兄弟没有受到选拔。
齐永明年中,都逃亡到江南,改名叫刘峻,字孝标。
自给因为少年时候没有系统地学习,晚年更加精益求精,才智超过常人。
他为自己见识不广博而苦恼,听说有奇异的书,一定前去请求借阅。
清河崔慰祖称他为“书淫”。
于是博极群书,文章很有文采脱颖而出。
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19分)
独孤信,云中人也,本名如愿。
父库者,为领民酋长,少雄豪有节义,北州咸敬服之。
信美容仪,善骑射。
正光末,与贺拔度等同斩卫可孤,由是知名。
以北边丧乱,避地中山,为葛荣所获。
信既少年,好自修饰,服章有殊于众,军中号为独孤郎。
建明初,出为荆州新野镇将,带新野郡守。
寻迁荆州防城大都督,带南乡守。
频典二部,皆有声绩。
贺拔胜出镇荆州,乃表信为大都督。
从胜攻梁下溠戍,破之,迁武卫将军。
及胜弟岳为侯莫陈悦所害,胜乃令信入关,抚岳余众。
属太祖已统岳兵,信与太祖乡里,少相友善,相见甚欢。
因令信入洛请事,至雍州,大使元毗又遣信还荆州。
寻征信入朝,魏孝武雅相委任。
及孝武西迁,事起仓卒,信单骑及之于泸涧。
孝武叹曰:“武卫遂能辞父母,捐妻子,远来从我。
世乱识贞良,岂虚言哉。
”即赐信御马一疋,进爵浮阳郡公,邑一千户。
寻除陇右十州大都督、秦州刺史。
先是,守宰暗弱,政令乖方,民有冤讼,历年不能断决。
及信在州,事无壅滞。
示以礼教,劝以耕桑,数年之中,公私富实。
流民愿附者数万家。
太祖以其信着遐迩,故赐名为信。
信风度弘雅,有奇谋大略。
太祖初启霸业,唯有关中之地,以陇右形胜,故委信镇之。
既为百姓所怀,声振邻国。
又信在秦州,尝因猎日暮,驰马入城,其帽微侧。
诘旦,而吏民有戴帽者,咸慕信而侧帽焉。
其为邻境及士庶所重如此。
赵贵诛后,信以同谋坐免。
居无几,晋公护又欲杀之,以其名望素重,不欲显其罪,逼令自尽于家。
时年五十五。
(节选自《周书卷十六·列传第八》)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频典二部典:掌管。
B.咸慕信而侧帽焉侧:歪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