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其一》上课..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的遭遇是他进一步认识到统治者的腐朽,创
时 作出《兵车行》《丽人行》等杰出的现实主 义诗篇。
期 诗的风格由早期的热情奔放,乐观坦荡变的
悲壮凄凉,形成“沉郁顿挫”的诗风。
困守长安时期(746-755):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持续八年的安史之乱,至广德元年(763)始告结束, 而吐蕃、回纥(hé)乘虚而入,藩镇拥兵割据,战乱时 起,唐王朝难以复兴了。此时,严武去世,杜甫在成都 生活失去凭依,遂沿江东下,滞留夔州。诗人的郁闷是 多种因素造成的,有时代的苦难,也有家道的艰辛,个 人多病(诗人肺病、疟疾、风痹、糖尿病发作,最后耳聋 齿落,百病缠身,潦倒不堪。)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 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为了排遣浓云一样时时 压在心头的郁闷,他抱病登台,但悲凉萧瑟的江峡秋景 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秋兴》这组诗,融铸了 夔州萧条的秋色,清凄的秋声,暮年多病的苦况,关心 国家命运的深情,悲壮苍凉。
沉郁顿挫
• 沉郁:思想内容。
“沉”即“深”——深刻、深广、深厚 “郁”即“积”——真实、凝重、含蓄
• 顿挫:艺术形式。
字面上指遣词用句的停顿转折。 情感的千回百折、 节奏的徐疾相间、 音调的抑扬顿挫、 旋律的跌宕起落
(一)读书和漫游时期 (二)长安十年时期 (三)战乱流离时期 (四)漂泊西南时期
35~44岁
公元746年杜甫满怀政治理想到长
二 安考试求官,由于奸相李林甫玩弄了“野无
遗贤”的骗术,参加考试的人全部落榜,杜
长 甫也身受其害,困居长安10年之久,向皇帝
安 献赋,向贵人投赠,过着“朝扣富儿门,暮 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
十 活,最后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主要是 年 看守兵甲仗器、库府锁匙)的小官。.不幸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做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思想更深邃、诗风更沉郁。带有更多的抒情性质
写作背景
《秋兴》八首是大历元年(766)杜甫五十五岁旅居 夔州时的作品。体现了诗人晚年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成就。
《秋兴》八首,富丽之词,沉浑之气,力扛九鼎, 勇夺三军,真大方家如椽之笔。
——郝 敬
素描写作:
《游子吟》素描 母亲拨亮了那盏昏暗的油灯,温暖顿时洒 满了简陋的屋子。 灯光下,母亲又颤颤地瞄准了针眼。一次, 又一次,一次,又一次。母亲就这样用那根细 细的线、长长的线,串起了一个又一个艰辛的 日子。 每一针,都仔仔细细;每一线,都饱蘸深 情。看着母亲满头的银发和被岁月的风雨分割 得沟壑纵横的脸,泪水禁不住淌满了我年轻的 面颊。
期 创作,表现了他青年时期的气概和抱负。 如:《望岳》。
35岁以前
鉴赏要点 认识杜甫
1、读书壮游时期(712-745):
绝句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两个黄鹂鸣翠柳,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一行白鹭上青天。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创作的准备期:流露了诗人对一切事业的雄心壮
近生今世,我,明白了。 (曾冬《唐诗素描》)
缝好了,母亲又比试着,觉得满意了,才套到 我的身上,把扣子一粒粒地扣好,就像打点一 粒即将洒播的种子。母亲哽咽着,用有点哆嗦 的手轻轻拍着我的肩:“儿呀,要记住回家的 路……”
我知道,我是一根土生土长的小草,一根 春天里的小草。母亲阳光般的注视,将把我的 一生覆盖。
无论漂泊多远,黑暗中的那盏油灯,永远 是我生活中惟一的方向,惟一的牵挂。
诗作诵读
《秋兴八首(其一)》 杜甫
玉露/凋伤/枫树/林, 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 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 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 白帝/城高/急/暮砧。
一、抓题目“秋”
❖ 在寓居夔州两个年头里,杜甫时年五十五岁, 已处在人生之秋,眼看晚年多病,知交零落, 壮志难酬,心境非常寂寞、抑郁。当此秋风 萧瑟之时,不免触景生情,感发诗兴,故曰 《秋兴》。
❖ 《秋兴》,即因秋感兴(触景生情),是他 旅居夔州时写下的一组诗,共有八首,“玉 露凋伤枫树林”是其中的第一首。
❖ “自古逢秋悲寂寥”,人生之秋遇自然之秋 而感怀,不正是悲上加悲?
二、整体感知,把握基调(意象切入) 请找出诗歌中的意象 ❖ 玉露 枫树林 巫山巫峡 江间波浪 塞上风云 ❖ 丛菊 他日泪 孤舟 寒衣 刀尺 白帝城 暮砧
倾诉思乡衷曲,现出思乡之情的深沉浓烈和 欲归不得的无奈与凄伤。
诗作解读
尾 联 : 白寒 帝衣 城处 高处 急催 暮刀 砧尺 。,
描绘目睹耳闻之物,再写内心愁绪。
又在赶制冬天御寒的衣服了,白帝城上 捣制寒衣的砧声一阵紧似一阵 看来又一 年过去了,我对故乡的思念也愈加凝重, 愈加深沉……。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每到秋天,家 人要为远方的游子或征人制作寒衣。捣衣声是 人间秋声,往往会增添客子的愁绪。“催”, 催的不是刀尺,是杜甫内心回家的渴望,在这 黯淡萧条的秋景和暮色中,暮砧每响一声,都 是杜甫心中的一声巨响,炸出了淋漓的鲜血, 炸出了强烈的孤独之感。
诗仙:指李白。其诗飘逸如仙。 诗圣:指杜甫。诗歌界的孔子。其诗为“诗史”。 诗佛:指王维。因其修禅,其诗画亦大有禅味。 诗魔:指白居易。唐代诗歌作品最多的诗人。 诗鬼:指李贺,短命天才诗人,诗以奇诡见长。 诗囚:孟郊、贾岛,以苦吟著名,又“喜为穷苦
之词”,后人二人并称,有“郊寒岛瘦” 之
说。金人元好问称“郊岛两诗囚”。 诗豪:指刘禹锡。意即诗人中的豪杰、出众者。
人民性和爱国思想的不朽诗篇,并达
期 到了现实主义的高峰。
45~48岁
3、战乱流离时期(756-759):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组诗“三吏”、“三 别”
现实主义创作达到高峰——高度 的人民性和爱国主义精神。
四 安史之乱后于公元759年由甘
绘江波塞云,写时局动荡心境波澜。
描绘了“巫峡中的江水波涛汹涌,水 天相接;塞上的风云阴沉密布,仿佛和地 面贴近”的图景。
波浪在地,却说兼天而涌;风云在天, 却言接地而阴。使人感到天上地下,处处 惊涛骇浪,风云翻滚,天地动荡,时局动 荡,生命动荡。
以眼前景映照出了心中情,情景交融, 以“骇浪滔天”,暗寓时局的动荡不安和 心潮的翻卷不息;以“阴云匝地”,象征 国家命运光景暗淡和作者心情的阴沉郁闷。
阶级对比,留下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千
古绝唱。一度任剑南节度参军,检校工部员外郎,世 称杜工部。他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代表 作:《三吏》、《三别》。其诗显示了唐由盛转衰的 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明清文人推崇他为“诗
圣”。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顿挫
为主。有《杜工部集》。
枫树林是全诗中唯一的暖色,红色,是热烈的, 是美丽的,然而这种美丽,却被玉露凋伤了, 整个天地之间充满着肃杀。 充满着希望和活力的青春,曾经奋斗的激情, 盛唐至高的气象。
这是借用景物描写寄寓了诗人对老大伤悲、 功业无成、国家衰败的凄苦的情怀
诗作解读
颔 联 : 塞江 上间 风波 云浪 接兼 地天 阴涌 。,
❖ 诗人不仅是悲自然之秋,更是悲人生之秋和 国运衰落之秋,充溢着苍凉的身世之感和家 国之秋。
Hale Waihona Puke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
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
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 白帝城高急暮砧。
品评赏鉴:
起笔两句,最称警挺,已摄秋景之神。前两联极 写绝塞萧森秋景,有笼盖八章之势。江间塞上,状其 悲壮;丛菊孤舟,写其凄紧。从眼前丛菊的开放,联 系到故园。追忆故园的沉思,又被白帝城黄昏的砧声 打断,这中间有从夔府到长安,又从长安到夔府的往 复。
大师之光:
杜甫(712—770),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
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怀有远大的政治理
想,但因奸臣李林甫当权,他24岁应试不第,漫游各 地,与李白、高适一流大诗人往还酬唱,34岁开始在 长安寓居近十年。755年,自京赴奉先县,得知幼子 已饿死,而皇室贵族还过着荒淫逸乐的生活,强烈的
漂 肃颠沛流离到了成都,靠了友人 泊 严武的帮助在城西浣花溪畔营建
了草堂。他在这里居住了将近4年,
西 写下了240多首诗篇。《春夜喜 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南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蜀相》 时 等就是在这里写就的。
期
48~58岁
漂泊西南时期(759-770):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蜀相》、《登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江村》、《登岳阳楼》
•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李白《子夜吴歌》
• 雨乍晴,月笼明,秋香院落砧杵[chǔ]鸣。二 三更,千万声,捣碎离情,不管愁人听。 ——张可久《迎仙客·秋夜》
• 一行书信千行泪,寒到君边衣到无? ——陈玉兰《寄夫》
❖ 小结
❖ 这是一篇随物兴感、触景生情之作。
❖ 诗人由深秋的衰残景象和阴沉气氛感发情怀, 抒写了因战乱而常年流落他乡、不能东归中 原的悲哀和对干戈不息、国家前途未卜的担 忧。
• 因此,这两句既是写景,又是写事,又暗含感情, 意蕴丰富。
• 触景生情,抒发感慨,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深。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诗作解读
颈 联 : 孤丛 舟菊 一两 系开 故他 园日 心泪 。,
描绘见菊见舟情景,点明思乡(思国)。
花开花落已两载,看着盛开的花,想到 两年未曾回家,就不免伤心落泪。小船还系 在岸边,虽然我不能东归,飘零在外的我, 心却长系故园。 丛菊两开——漂泊之久,离蜀历经了两秋 孤舟一系——指眼下旅途的飘零 他日泪——生悲情与从前 故园心——托相思于万里
《兵车行》
忧国忧民——确立了现实主义创作方向
三
由于安史之乱,杜甫携家和人民
战 一道受冻挨饿,避难流亡,卷进了生 活的底层。在沦陷区,山河破碎之感
乱 甚深。灾难的时代,震撼着诗人的心 流 灵,使他写出了《春望》《北征》和
“三吏”(《新安吏》《石壕吏》
离 《潼关吏》)、“三别”(《新婚别》 时 《垂老别》《无家别》)等具有高度
❖ 这些意象的特点? ❖ 衰败、萧条、阴森、肃杀
❖ 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意境? ❖ 意境:营造了衰败、萧瑟、阴森又风云变化的
悲壮意境。
诗作解读
首 联 : 巫玉 山露 巫凋 峡伤 气枫 萧树 森林 。,
状秋色秋声之景,衬低沉凄苦之情。
枫树在深秋露水的侵蚀下逐渐凋零、 残伤,巫山和巫峡也笼罩在萧瑟阴森的 迷雾中。
一
“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
读 杜甫七岁即能诗文,十五时在文坛 初露头角。“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
书 神”,“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 漫 不休”,正是他刻苦学习的自述。二十
岁后, 他开始漫游生活,南游吴越,北
游 游齐赵,饱览了祖国壮丽的河山,开阔 了他的视野和心胸,并在洛阳和李白、
时 高适结为肝胆相照的朋友。这个时期的
时 作出《兵车行》《丽人行》等杰出的现实主 义诗篇。
期 诗的风格由早期的热情奔放,乐观坦荡变的
悲壮凄凉,形成“沉郁顿挫”的诗风。
困守长安时期(746-755):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持续八年的安史之乱,至广德元年(763)始告结束, 而吐蕃、回纥(hé)乘虚而入,藩镇拥兵割据,战乱时 起,唐王朝难以复兴了。此时,严武去世,杜甫在成都 生活失去凭依,遂沿江东下,滞留夔州。诗人的郁闷是 多种因素造成的,有时代的苦难,也有家道的艰辛,个 人多病(诗人肺病、疟疾、风痹、糖尿病发作,最后耳聋 齿落,百病缠身,潦倒不堪。)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 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为了排遣浓云一样时时 压在心头的郁闷,他抱病登台,但悲凉萧瑟的江峡秋景 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秋兴》这组诗,融铸了 夔州萧条的秋色,清凄的秋声,暮年多病的苦况,关心 国家命运的深情,悲壮苍凉。
沉郁顿挫
• 沉郁:思想内容。
“沉”即“深”——深刻、深广、深厚 “郁”即“积”——真实、凝重、含蓄
• 顿挫:艺术形式。
字面上指遣词用句的停顿转折。 情感的千回百折、 节奏的徐疾相间、 音调的抑扬顿挫、 旋律的跌宕起落
(一)读书和漫游时期 (二)长安十年时期 (三)战乱流离时期 (四)漂泊西南时期
35~44岁
公元746年杜甫满怀政治理想到长
二 安考试求官,由于奸相李林甫玩弄了“野无
遗贤”的骗术,参加考试的人全部落榜,杜
长 甫也身受其害,困居长安10年之久,向皇帝
安 献赋,向贵人投赠,过着“朝扣富儿门,暮 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
十 活,最后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主要是 年 看守兵甲仗器、库府锁匙)的小官。.不幸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做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思想更深邃、诗风更沉郁。带有更多的抒情性质
写作背景
《秋兴》八首是大历元年(766)杜甫五十五岁旅居 夔州时的作品。体现了诗人晚年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成就。
《秋兴》八首,富丽之词,沉浑之气,力扛九鼎, 勇夺三军,真大方家如椽之笔。
——郝 敬
素描写作:
《游子吟》素描 母亲拨亮了那盏昏暗的油灯,温暖顿时洒 满了简陋的屋子。 灯光下,母亲又颤颤地瞄准了针眼。一次, 又一次,一次,又一次。母亲就这样用那根细 细的线、长长的线,串起了一个又一个艰辛的 日子。 每一针,都仔仔细细;每一线,都饱蘸深 情。看着母亲满头的银发和被岁月的风雨分割 得沟壑纵横的脸,泪水禁不住淌满了我年轻的 面颊。
期 创作,表现了他青年时期的气概和抱负。 如:《望岳》。
35岁以前
鉴赏要点 认识杜甫
1、读书壮游时期(712-745):
绝句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两个黄鹂鸣翠柳,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一行白鹭上青天。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创作的准备期:流露了诗人对一切事业的雄心壮
近生今世,我,明白了。 (曾冬《唐诗素描》)
缝好了,母亲又比试着,觉得满意了,才套到 我的身上,把扣子一粒粒地扣好,就像打点一 粒即将洒播的种子。母亲哽咽着,用有点哆嗦 的手轻轻拍着我的肩:“儿呀,要记住回家的 路……”
我知道,我是一根土生土长的小草,一根 春天里的小草。母亲阳光般的注视,将把我的 一生覆盖。
无论漂泊多远,黑暗中的那盏油灯,永远 是我生活中惟一的方向,惟一的牵挂。
诗作诵读
《秋兴八首(其一)》 杜甫
玉露/凋伤/枫树/林, 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 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 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 白帝/城高/急/暮砧。
一、抓题目“秋”
❖ 在寓居夔州两个年头里,杜甫时年五十五岁, 已处在人生之秋,眼看晚年多病,知交零落, 壮志难酬,心境非常寂寞、抑郁。当此秋风 萧瑟之时,不免触景生情,感发诗兴,故曰 《秋兴》。
❖ 《秋兴》,即因秋感兴(触景生情),是他 旅居夔州时写下的一组诗,共有八首,“玉 露凋伤枫树林”是其中的第一首。
❖ “自古逢秋悲寂寥”,人生之秋遇自然之秋 而感怀,不正是悲上加悲?
二、整体感知,把握基调(意象切入) 请找出诗歌中的意象 ❖ 玉露 枫树林 巫山巫峡 江间波浪 塞上风云 ❖ 丛菊 他日泪 孤舟 寒衣 刀尺 白帝城 暮砧
倾诉思乡衷曲,现出思乡之情的深沉浓烈和 欲归不得的无奈与凄伤。
诗作解读
尾 联 : 白寒 帝衣 城处 高处 急催 暮刀 砧尺 。,
描绘目睹耳闻之物,再写内心愁绪。
又在赶制冬天御寒的衣服了,白帝城上 捣制寒衣的砧声一阵紧似一阵 看来又一 年过去了,我对故乡的思念也愈加凝重, 愈加深沉……。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每到秋天,家 人要为远方的游子或征人制作寒衣。捣衣声是 人间秋声,往往会增添客子的愁绪。“催”, 催的不是刀尺,是杜甫内心回家的渴望,在这 黯淡萧条的秋景和暮色中,暮砧每响一声,都 是杜甫心中的一声巨响,炸出了淋漓的鲜血, 炸出了强烈的孤独之感。
诗仙:指李白。其诗飘逸如仙。 诗圣:指杜甫。诗歌界的孔子。其诗为“诗史”。 诗佛:指王维。因其修禅,其诗画亦大有禅味。 诗魔:指白居易。唐代诗歌作品最多的诗人。 诗鬼:指李贺,短命天才诗人,诗以奇诡见长。 诗囚:孟郊、贾岛,以苦吟著名,又“喜为穷苦
之词”,后人二人并称,有“郊寒岛瘦” 之
说。金人元好问称“郊岛两诗囚”。 诗豪:指刘禹锡。意即诗人中的豪杰、出众者。
人民性和爱国思想的不朽诗篇,并达
期 到了现实主义的高峰。
45~48岁
3、战乱流离时期(756-759):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组诗“三吏”、“三 别”
现实主义创作达到高峰——高度 的人民性和爱国主义精神。
四 安史之乱后于公元759年由甘
绘江波塞云,写时局动荡心境波澜。
描绘了“巫峡中的江水波涛汹涌,水 天相接;塞上的风云阴沉密布,仿佛和地 面贴近”的图景。
波浪在地,却说兼天而涌;风云在天, 却言接地而阴。使人感到天上地下,处处 惊涛骇浪,风云翻滚,天地动荡,时局动 荡,生命动荡。
以眼前景映照出了心中情,情景交融, 以“骇浪滔天”,暗寓时局的动荡不安和 心潮的翻卷不息;以“阴云匝地”,象征 国家命运光景暗淡和作者心情的阴沉郁闷。
阶级对比,留下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千
古绝唱。一度任剑南节度参军,检校工部员外郎,世 称杜工部。他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代表 作:《三吏》、《三别》。其诗显示了唐由盛转衰的 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明清文人推崇他为“诗
圣”。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顿挫
为主。有《杜工部集》。
枫树林是全诗中唯一的暖色,红色,是热烈的, 是美丽的,然而这种美丽,却被玉露凋伤了, 整个天地之间充满着肃杀。 充满着希望和活力的青春,曾经奋斗的激情, 盛唐至高的气象。
这是借用景物描写寄寓了诗人对老大伤悲、 功业无成、国家衰败的凄苦的情怀
诗作解读
颔 联 : 塞江 上间 风波 云浪 接兼 地天 阴涌 。,
❖ 诗人不仅是悲自然之秋,更是悲人生之秋和 国运衰落之秋,充溢着苍凉的身世之感和家 国之秋。
Hale Waihona Puke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
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
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 白帝城高急暮砧。
品评赏鉴:
起笔两句,最称警挺,已摄秋景之神。前两联极 写绝塞萧森秋景,有笼盖八章之势。江间塞上,状其 悲壮;丛菊孤舟,写其凄紧。从眼前丛菊的开放,联 系到故园。追忆故园的沉思,又被白帝城黄昏的砧声 打断,这中间有从夔府到长安,又从长安到夔府的往 复。
大师之光:
杜甫(712—770),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
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怀有远大的政治理
想,但因奸臣李林甫当权,他24岁应试不第,漫游各 地,与李白、高适一流大诗人往还酬唱,34岁开始在 长安寓居近十年。755年,自京赴奉先县,得知幼子 已饿死,而皇室贵族还过着荒淫逸乐的生活,强烈的
漂 肃颠沛流离到了成都,靠了友人 泊 严武的帮助在城西浣花溪畔营建
了草堂。他在这里居住了将近4年,
西 写下了240多首诗篇。《春夜喜 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南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蜀相》 时 等就是在这里写就的。
期
48~58岁
漂泊西南时期(759-770):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蜀相》、《登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江村》、《登岳阳楼》
•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李白《子夜吴歌》
• 雨乍晴,月笼明,秋香院落砧杵[chǔ]鸣。二 三更,千万声,捣碎离情,不管愁人听。 ——张可久《迎仙客·秋夜》
• 一行书信千行泪,寒到君边衣到无? ——陈玉兰《寄夫》
❖ 小结
❖ 这是一篇随物兴感、触景生情之作。
❖ 诗人由深秋的衰残景象和阴沉气氛感发情怀, 抒写了因战乱而常年流落他乡、不能东归中 原的悲哀和对干戈不息、国家前途未卜的担 忧。
• 因此,这两句既是写景,又是写事,又暗含感情, 意蕴丰富。
• 触景生情,抒发感慨,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深。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诗作解读
颈 联 : 孤丛 舟菊 一两 系开 故他 园日 心泪 。,
描绘见菊见舟情景,点明思乡(思国)。
花开花落已两载,看着盛开的花,想到 两年未曾回家,就不免伤心落泪。小船还系 在岸边,虽然我不能东归,飘零在外的我, 心却长系故园。 丛菊两开——漂泊之久,离蜀历经了两秋 孤舟一系——指眼下旅途的飘零 他日泪——生悲情与从前 故园心——托相思于万里
《兵车行》
忧国忧民——确立了现实主义创作方向
三
由于安史之乱,杜甫携家和人民
战 一道受冻挨饿,避难流亡,卷进了生 活的底层。在沦陷区,山河破碎之感
乱 甚深。灾难的时代,震撼着诗人的心 流 灵,使他写出了《春望》《北征》和
“三吏”(《新安吏》《石壕吏》
离 《潼关吏》)、“三别”(《新婚别》 时 《垂老别》《无家别》)等具有高度
❖ 这些意象的特点? ❖ 衰败、萧条、阴森、肃杀
❖ 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意境? ❖ 意境:营造了衰败、萧瑟、阴森又风云变化的
悲壮意境。
诗作解读
首 联 : 巫玉 山露 巫凋 峡伤 气枫 萧树 森林 。,
状秋色秋声之景,衬低沉凄苦之情。
枫树在深秋露水的侵蚀下逐渐凋零、 残伤,巫山和巫峡也笼罩在萧瑟阴森的 迷雾中。
一
“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
读 杜甫七岁即能诗文,十五时在文坛 初露头角。“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
书 神”,“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 漫 不休”,正是他刻苦学习的自述。二十
岁后, 他开始漫游生活,南游吴越,北
游 游齐赵,饱览了祖国壮丽的河山,开阔 了他的视野和心胸,并在洛阳和李白、
时 高适结为肝胆相照的朋友。这个时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