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中历史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4 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学案 人民版必修3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4 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基础巩固]
1.李贽在《藏书》中说道:“人之是非,初无定质……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这表明李贽( )
A.认为世上根本没有所谓的是非差别
B.主张人应该独立思考
C.坚决反对孔子的是非观
D.与儒家学说势不两立
解析:题干中“人之是非,初无定质”表明李贽主张人应该独立思考,反对人们以孔子的是非观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

故选B项。

答案:B
2.长期以来,儒学是一种士大夫之学。

明代思想家李贽则提出要正视“世间惟下下人最多”的现实,强调“我为下下人说,不为上上人说”。

这说明李贽 ( )
A.反对儒学的正统思想 B.倡导只为下下人说
C.批判地发展传统儒学 D.抨击君主专制制度
解析:由材料“长期以来,儒学是一种士大夫之学……李贽则……”等关键信息可知,李贽的思想与传统的儒家思想有所不同,这也就说明了李贽批判地发展传统儒学,所以答案选C项。

答案:C
3.黄宗羲是浙东学派的创立者,也是明末清初最著名的思想家之一。

下列对黄宗羲思想的评述,正确的有( )
①猛烈批判君主专制,促进明清之际思想活跃
②矛头直指君主制度,具有近代民主启蒙色彩
③冲击了儒学的正统地位,同时又发展了儒家思想
④虽未能从根本上动摇儒学统治地位,但成为近代进步思想先声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黄宗羲的主张有:对君主专制进行猛烈抨击,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主张以天下之法代替皇帝的一家之法,提出工商皆本等,根据这些思想主张可以看出①③④正确;黄宗羲的主张尽管矛头指向了君主制度,但还不能与西方近代的民主启蒙思想相提并论,所以不能说具有了近代民主启蒙色彩,故②错。

选C项。

答案:C
4.顾炎武说:“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

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该言论旨在( )
A.维护儒学独尊地位 B.反对文人参加科举
C.大力提倡求实学风 D.强调加强自身修养
解析:顾炎武是明清之际反封建的民主思想家。

他认为君子做学问是为了明道救世,空谈诗文义理与治世无益。

这说明顾炎武倡导“经世致用”,主张到实践中求真知。

故选C项。

答案:C
5.王夫之说:“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一姓之私也。

”这一思想的进步性在于( ) A.反对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度 B.反对土地私有制
C.要求建立平等的社会 D.反对君主专制
解析:由“天下非一姓之私也”得出王夫之反对封建君主专制。

故选D项。

答案:D
6.唐甄认为“天子之尊,非天帝大神也,皆人也”。

这说明( )
A.唐甄跳出了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
B.唐甄认识到了“君权神授”的虚伪性
C.臣民应按照上天的旨意行事
D.皇帝是一切罪恶的根源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理解材料并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题干中的材料说明唐甄认为君主不是什么天帝大神,也是人,认识到了“君权神授”的虚伪性,A、C两项与唐甄思想不符,D项与题干不符。

故选B项。

答案:B
[同步真题]
1.(北京文综)17世纪来华传教士曾将《论语》《大学》等译为拉丁文在欧洲出版,19世纪中期传教士理雅各又将多部儒家经典译成英文,在西方引起轰动。

这表明( )
A.儒家思想被西方学者普遍接受
B.中国传统文化在西方引起关注
C.中西文化交流限于传教士之间
D.儒家思想推动了西方政治革命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传统文化的世界影响。

《论语》《大学》等被译为拉丁文,多部儒家经典被译成英文,在西方引起轰动,表明中国传统文化在西方引起关注,故B项正确。

“在西方引起轰动”不能表明其被西方学者普遍接受,故A项错误;题干所述传教士对中国文化西传的贡献,不能表明中西文化交流仅限于传教士之间,故C 项错误;题干材料没有涉及儒家思想对西方政治革命的影响,故D项错误。

答案:B
2.(江苏单科)明末思想家李贽是一位狂狷之士:他剃光头发留着长须,“儒帽裹僧头”,穿着亦僧亦儒的怪异服装;他讲学传道,却收女弟子。

由此可见,李贽( )
A.致力于儒学和佛教的融合
B.认可明代妇女地位的变化
C.力图冲破封建传统的束缚
D.渴望得到超然物外的自由
解析:材料中李贽的做法“离经叛道”,说明其力图冲破封建传统的束缚,故选C项。

李贽的做法与致力于儒学和佛教的融合无关,排除A项;“收女弟子”无法说明李贽认可明代妇女地位的变化,排除B项;李贽的怪异行为无法体现其渴望得到超然物外的自由,排除D项。

答案:C
3.(福建文综)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今将静百姓之心,而改其行,必在制民之产,使之甘其食,美其服,而后教化可行,风俗可善也。

”在此,顾炎武强调( )
A.培养人才,经世致用 B.弘扬道德,规范言行
C.富足百姓,移风易俗 D.教化民众,静心明志
解析:顾炎武认为,要让百姓服从教化,改善风俗,必须先使百姓“甘其食,美其服”,即让百姓生活富足,故C项正确。

答案:C
4.(天津文综)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孔子极力倡导仁人君子之道。

从理想人格的意义讲,孔子所谓的仁人君子不仅应关切个人自我道德品格修养,具备忠信、孝悌、克己、礼让、好学、知勇、仁恕等诸美德,而且更应怀抱经世济民的情怀,“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林存光《孔子新论》材料二:君子之为学也,非利己而已也,有明道淑人之心,有拨乱反正之事,知天下之势之何以流极而至于此,则思起而有以救之。

近世,号为通经者,大都皆口耳之学,无得于心,既无心得,尚安望其致用哉?
——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
(1)材料一中,孔子心目中的“仁人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德?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孔子的政治抱负。

(2)材料二中,顾炎武提倡的治学目的是什么?他的学术实践在当时有何意义?
(3)上述两位思想家的主张有何共同点?结合当今时代,谈谈你的认识。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应注意“不仅……而且……”提到的两方面内容。

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简述即可。

第(2)问,依据材料“明道”“救之”“致用”可知治学目的为经世致用;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意义。

第(3)问第一小问,结合孔子、顾炎武所处时代及其思想主张进行归纳即可;第二小问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1)注重个人自我修养;具有经世济民情怀。

改变春秋时期天下大乱的政治局面,主张“克己复礼”,匡正社会秩序。

(2)经世致用(明道救世)。

批判空谈,开朴实学风先河。

(3)强调社会责任感。

社会责任感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一,当代青年应该继承和发扬这一传统,肩负起民族振兴、国家富强的重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