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教学案:第三单元 小说鉴赏方略之三 技巧 Word版含答案推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技巧(对应学生用书P32)
质量上乘的作品,离不开精妙的写作技巧,这是因为写作技巧是作家驾驭文学语言,运用多种艺术表现手法及表达方式、修辞手段等,来构思文学作品塑造文学形象时所表现出的熟练的而又独具特色的艺术才能。

表达技巧常见题型主要有:
1.文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方法(细节描写、象征、对比、衬托、铺垫、照应、悬念、巧合、先抑后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以及用它塑造形象时所起的作用;
2.文中特有的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是如何为作者表情达意服务的;
3.在语言运用上有何特点(如:语言精练、句式整齐而有节奏感、用词准确而形象、词语丰富而多样),给读者提供哪些艺术审美情趣。

(江西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18分)
抻面①
阿城
铁良是满族人。

问他祖上是哪个旗的,他说不知道,管它哪个旗的,还不都是要干活儿吃饭。

铁良在北京是个小有名气的人,因为抻得一手好面。

面是随时有客要吃就得煮的,因此,铁良专在一家做。

铁良原来有几股钱在店里,后来店叫政府公私合了营,铁良有些不太愿意,在一个公家人面前说了几句。

公家人也是以前常来店里吃铁良抻的面的主儿,劝了铁良几句。

几年以后,铁良知道害怕了,心里感激着那个公家人。

抻面最讲究的是和面。

和面先和个大概齐,之后放在案子上苫块湿布醒着。

后来运动多了,铁良说,这“反省”就是咱们的醒面;醒好了面,愿意怎么揉掐捏拉,随您便。

醒好了的面,内里没有疙瘩。

面粉一掺了水,放不多时就会发酸,所以要下碱。

下了碱的面,就可以抻了。

有人用舌头试碱放多了还是少了,舔舔,有一股苦甜香,就是合适了。

铁良试碱不用舌头,一半儿的原因是抻面是个露脸的活儿,是公开的,客人看着,当面的。

铁良用鼻子闻闻,碱多了,就再放放,醒碱。

跑堂的得了客人要的数儿,拉长声儿喊给铁良。

客人出到街上,靠在铺面窗口看铁良抻
面,好像是买了一张看戏的站票。

铁良不含糊,一手揪出一拳头面,“啪”,和在一起,搓成粗条儿,掐着两头儿,上下一悠,就一个人长了——人伸开胳膊的长度等于这个人的身高。

铁良两手往当中一合,就是两股,再抻再合,就是四股,再抻再合,八股,十六股,三十二股,六十四股,一百二十八股。

之后掐去两头,朝脑后一甩,好像是大闺女的辫子飞落到灶上的锅里,客人就笑了,转身回到店里的座位上。

锅边儿的伙计用一双长筷子搅两下,大笊篱把面捞出盛到海碗里。

海碗里有牛骨高汤,入好面,撒几片芫荽、葱丝儿、带红根儿的嫩菠菜,浇上满天星辣椒油花儿,红、绿、白,“啪嗒”,放在了客人面前。

客人挑起一筷子面,撑开嘴吃,热气蒸得额头有点儿亮。

铁良呢,和街上的熟人聊了有一会儿了。

20世纪50年代,犯人被押去刑场的时候还允许点路边的馆子,吃最后一口人间食。

有个老头子被押在车上,路过铁良的店,说是去阴间的路上得吃口抻面。

于是押进去,老头子张口要龙须面,铁良也不说话,开始抻。

铁良几下就抻好了,亲自放面下锅,瞬时捞起,入在汤里,双手捧了碗放在老头儿面前。

老头儿挑起面迎光看了看,手上的铐“哗啦啦”响,吃了一口,说:“是这个意思。

”就招呼上路了。

铁良后来跟人说:“这就是当初借钱给我学手艺的恩人,他就是要我抻头发丝儿面,我也得抻出来。


(选自《阿城精选集》,有删改) [注] ①抻(chēn)面:用手把面团抻成面条。

抻,拉长。

1.概括文中铁良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

(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

“分析人物形象”时要结合文章对人物的具体描写进行。

从对铁良和面、试碱、抻面过程的描写中,可以看出他抻面技艺的高超。

铁良虽技艺高超,却“专在一家做”,他说“管它哪个旗的,还不都是要干活儿吃饭”,可以看出他的实在、本分、敬业。

从“心理感激着那个公家人”及最后一段铁良说的话,可看出他的重情重义,知恩图报。

第四段画线句子是对铁良的语言描写,从中可以看出铁良在那个时代中看出了生存的门道,显示了他的生存智慧。

答案:抻面手艺高超;本分敬业;知恩报恩;有生存智慧。

(答对其中三点即可)
★2.文章哪些地方运用了间接描写(侧面烘托)的方法表现铁良的抻面手艺?请简要分析。

(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小说表现手法的能力。

题干已经给我们指明了“侧面烘托”的手法,我们要找出那些不是直接描写抻面手艺的内容,进而分析这些内容和描写抻面手艺有什么关系,分析出从哪些角度来烘托的。

答案:(1)“客人出到街上,靠在铺面窗口看铁良抻面,好像是买了一张看戏的站票。


(2)“客人就笑了,转身回到店里的座位上。


(3)“客人挑起一筷子面,撑开嘴吃,热气蒸得额头有点儿亮。


运用比喻、心理描写、行动描写等手法,写出客人不同阶段的反应,衬托铁良抻面手艺的高超。

(4)“老头儿挑起面迎光看了看,手上的铐‘哗啦啦’响,吃了一口,说:‘是这个意思。

’”
运用行动描写、语言描写等手法,表现出“老头儿”对铁良抻面手艺的肯定,衬托铁良抻面手艺的高超。

3.理解下面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

(6分)
后来运动多了,铁良说,这“反省”就是咱们的醒面;醒好了面,愿意怎么揉掐捏拉,随您便。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义,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首先要明确“运动”“反省”指什么,“揉掐捏拉”又指什么。

“运动”指“文化大革命”这一特定社会背景;“反省”是那个时期所特有的运动形式;“揉掐捏拉”既指揉面,还指对人身心的各种摧残。

这句话首先是铁良抻面的经验,然后再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以及文中内容可以看出当时人们的无奈、不满,并由此体现出作者对特殊年代的深刻反思。

答案:(1)揭示了铁良体悟到的抻面之道。

(2)表露了铁良对那个“运动多了”的特殊年代对人的随意“揉捏”的无奈与不满。

(3)表达了作者对那个特殊年代的反思与批判。

解答小说“技巧类”题目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分析:
(一)表现手法方面
1.描写的角度(直接描写、间接描写)
2.人称运用(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3.明确各种描写手法的特点和作用(外貌、语言、心理、行动、细节、环境)
(1)人物肖像、动作描写、心理描写:更好地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

(2)人物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

(3)白描:纯用线条勾画,不加渲染烘托。

以小见大,寥寥几笔勾勒出画面,表现性格、主题。

(4)景物描写:具体描写自然风光,营造一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4.不同顺序的作用(顺叙、倒叙、插叙)
(二)结构方式方面
主要包括前后照应、创造悬念、埋下伏笔、总结上文、点题等。

看开头结尾是否各有特色,结构是否严谨、完整、匀称;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