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味子乙素对肝转移抑制作用的实验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味子乙素对肝转移抑制作用的实验研究
发表时间:2016-04-07T11:51:21.243Z 来源:《健康世界》2014年22期供稿作者:赵美兰宋良权张岩赵雪峰[导读] 大连大学附属新华医院药剂科大连大学附属新华医院普通外科五味子乙素有良好的抗肿瘤活性,实验证实对肝转移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1.大连大学附属新华医院药剂科辽宁大连 116021;2.大连大学附属新华医院普通外科辽宁大连 116021 摘要:目的研究五味子乙素对裸鼠结肠癌肝转移模型的影响。
方法将20只结肠癌肝转移模型裸鼠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模型对照组
(MC)组、高浓度Sch B(40mg/kg,HSB)组、低浓度Sch B(10mg/kg,LSB)组、紫杉醇(PTX)组。
测定各组肝转移评分和腹腔内淋巴结肿大情况,并病理学方法明确有无癌细胞。
结果裸鼠结肠癌肝转移模型制作后注药过程观察,发现各组裸鼠状态良好。
HSB组和LSB组肝转移评分明显低于M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HSB组无腹腔内淋巴结肿大,但MC组腹腔内有淋巴结肿大,病理证实淋巴结转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五味子乙素有良好的抗肿瘤活性,实验证实对肝转移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关键词:五味子乙素;裸鼠;结肠癌肝转移
五味子乙素(Sch B)是从中药五味子中提取的一种活性物质,属木脂素类化合物。
近年来,对Sch B药理活性的研究显示,Sch B具有抗肿瘤作用[1],但对其作用机制的研究却甚少。
本课题以动物实验的方式,研究Sch B对肝转移抑制作用的影响。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Sch B购于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人结肠癌细胞株LoVo由大连大学分子生物学教研室传代捐助;BALb/c品系裸鼠20只,7周龄雌性,体重18~20 g,从大连医科大学实验动物研究中心购买。
1.2 方法 1.
2.1 细胞培养及悬液制备人结肠癌细胞株LoVo在37 ℃、5% CO2,含10%小牛血清的RPMI 1640培养液中传代培养,每2~3天换1次培养液。
培养至80%~-90%融合时,用0.25%胰酶消化液消化后,1000 rpm离心3 min,弃上清液,加无血清RPMI 1640培养液洗细胞2次,显微镜下计数。
制备好的细胞悬液防冰浴保存,于30 min内进行接种。
1.2.2 结肠癌肝转移模型的建立[2]选取 5%水合氯醛 5 mg/kg 行腹腔内麻醉。
常规消毒皮肤,取上腹正中切口约0.5 cm,入腹后小心显露脾脏,使脾中、下极拉出切口外,将31号针头从脾脏中央进针约5 mm 缓慢注入肿瘤细胞悬液至脾被膜下,注入2×106 LoVo细胞悬液50μL。
可见注射部位脾被膜发白肿胀,拔出针头同时即用止血小纱布轻按20 s。
10 min后夹闭、切断脾脏两侧血管,完整切除脾脏,送回网膜等附件后,关腹。
1.2.3 实验分组模型建立后第3天,裸鼠随机分4组,分别为模型对照组(MC)组、高浓度Sch B(50mg/kg,HSB)组、低浓度Sch B(10mg/kg,LSB)组、紫杉醇(PTX)组。
注药方式为腹腔内注射,隔日1次,注射体积为200 μL,连续注射4周。
1.2.4 结肠癌肝转移评分标准 0为无肝转移;1为最低限度浸及肝脏,浸润范围<0.5 cm2;2为轻度浸及肝脏,浸润范围0.5~1.0 cm2;3为中度浸及肝脏,浸润范围 1.0~2.0 cm2;4为重度浸及肝脏,浸润范围>2.0 cm2。
1.2.5实验观察指标:每天常规观察记录裸鼠状态,模型建立后30天各组裸鼠给予脱颈处死。
出现频死前症状或观察期满3周或6周时予以处死。
首先解剖观察腹腔内肝转移情况,其次观察有无腹腔内淋巴结肿大,同时观察胸腔内、颅内转移瘤情况。
所有肉眼可疑部位照相并取材,行病理学检查。
1.3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
2 结果 2.1 裸鼠结肠癌肝转移模型制作安全性和可靠性
裸鼠结肠癌肝转移模型制作后注药过程观察,发现各组裸鼠状态良好。
特别是腹壁注射部位无血肿、瘀斑、周围感染等不良反应。
2.2 Sch B对裸鼠结肠癌肝转移模型的影响 HSB组和LSB组肝转移评分明显低于M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HSB组无腹腔内淋巴结肿大,但MC组腹腔内有淋巴结肿大,病理证实淋巴结转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HSB组与PTX组肝转移评分比较,发现无显著差异
(P>0.05)。
3 讨论 Sch B属木脂素类,是五味子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
五味子抗肿瘤作用主要集中在木脂素和多糖部位[3]。
Sch B除了具有抗氧化和抗衰老的作用外,还可以通过诱导肿瘤细胞分化及凋亡、逆转肿瘤细胞多耐药性、增加其他抗肿瘤作用的敏感性、抑制肿瘤血管生成等机制来抑制肿瘤的生长和转移[4]。
由于对Sch B的抗转移研究的报道仍稀少,因此我们对Sch B抗转移作用进行研究,发现其与抗癌药PTX无显著差异。
我们的研究证实,Sch B具有较好的抗肿瘤、抗转移作用,但其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评价和证实。
目前对五味子粗提物药理作用的研究较多,但对Sch B的抗肿瘤机制研究还不够系统、深入。
为了开发和寻找疗效好,毒副作用小的抗肿瘤药物,诸多学者应对Sch B越来越重视,对其作用机制、合理剂量以及毒副作用等研究也要更加完善,为其抗癌制剂的研发奠定良好的基础。
总之,Sch B可能通过不同的途径发挥其抗肿瘤的作用。
本研究在动物转移模型中,分析了Sch B对抗肿瘤、抗转移的影响,进一步肯定了Sch B的价值。
参考文献:
[1]任佳丽,李林.五味子抗肿瘤活性成分及作用机制研究进展.中国药理学通报[J],2012,28(1):140-142.
[2]刘福全,王建,赵雪峰.裸鼠人异位移植胃癌肝转移和腹膜转移模型的实验研究[J],大连医科大学学报.2014,36(5):435-439.
[3]郑占虎,董泽宏,余靖.中药现代研究与临床应用:第一卷[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7:148-156.
[4]吴海星,候晓节,齐玲,等.五味子乙素抗肿瘤的多种作用机制[J],吉林医药学院学报,2012,33(2):107-110.。